聽張金玲講述八十年代中期悄然淡出影壇的原因
張金玲,曾經是著名電影演員,上世紀八十年代與劉曉慶、李秀明並稱北影三朵金花。她1951年生於河北滄州,1970年考入湖北話劇團,之後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主演多部影片。《渡江偵察記》中的劉四姐,《從奴隸到將軍》中的索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三辣子、《大河奔流》中的梁晴、《黃英姑》中的黃英姑……這一個個質樸大方、光彩奪目的銀幕形象,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當時張金玲在銀幕上的倩影到處可見,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然而八十年代中期,正處在事業顛峰的張金玲,卻悄然淡出了影壇。這是為什麼呢?
2008年初,北京,在電影頻道流金歲月《黃英姑》的錄製現場,我見到了已經五十多歲的張金玲,雖然化了妝,但她眼角的皺紋還是讓我感到了歲月的無情。在節目錄製中,張金玲向我們講述了淡出影壇的原因與經過:
1982年,李瀚祥導演要拍《火燒圓明園》,劉曉慶演西宮,導演想讓張金玲演東宮。服裝做了,造型也都做好了,而這時張金玲得知自己已經懷孕了。由於拍這部古裝戲需要很大的體力和精力,不可能要孩子。導演告訴張金玲,要孩子不能拍戲,拍戲不能要孩子!張金玲覺得自己已經三十多歲了,如果此時不要孩子可能終生都會後悔。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她什麼都不顧了,決定要孩子,不拍戲了。從此她就慢慢淡出了影壇。
1983年兒子藝倍出生。此後,張金玲更多的是當起了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做了普通的家庭主婦。期間張金玲與徐敏離婚。為了培養兒子,兒子6歲那年(1989年)她陪兒子去學習書法繪畫,老師說要家長一起學才好,於是她就跟兒子一起去買了毛筆,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她刻苦學習著。在第二位丈夫張正的鼓勵和支持下,1990年張金玲拜國畫家婁師白為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張金玲已經成了著名書畫家。
兒子再大些後,張金玲把他送到了國外獨自一個人學習和生活,以考驗他的能力。從不敢說一句英語到會四國語言,藝倍完成了學士學位。如今張金玲的兒子已經學成回國,在某大公司工作。在流金歲月節目錄製現場,母子在台上見面相擁而泣,在場的人們無不感動。
聽著張金玲的講述,我被她做為一位母親的舉動而感動了。雖然她的電影事業就那樣突然停了下來,但為了孩子她的付出誰又能說不值得? 節目錄製結束,我有幸和張金玲合影並得到她的簽名。
推薦閱讀:
※悟空替80年代的青年把昏聵領導打到了桌底下|仕圖
※普洱茶_基礎_品飲_年代鑒別
※80年代歌廳小姐震撼工作現場(組圖)
※禁忌年代讓男人無法抗拒的風情萬種
※1960年代西貢街頭的時髦小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