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情感何處安放?
年度策劃
回顧2012年和人們情感和家庭生活相關聯的熱點,不難發現眾多新辭彙的誕生。不論是「白富美」亦或是「高富帥」,看似光鮮的背後也隱藏著「愛無能」的尷尬,面對情感,總是有太多的「標籤」擋在眾人面前,這讓即使是中國首富宗慶後的女兒也同樣面對著「戀愛動機」的困惑;2012年,在「世界末日」降臨前,又有多少大齡男女在面對刺眼且刺心的考驗,「中國式逼婚」已然成為了當下婚姻問題的一大痛點;2012年,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越來越多的中年父母等待兒女的歸期,但「恐歸族」隊伍的逐漸龐大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社會心態乃至城鄉發展的失衡的問題;2012年,家庭教育依然是惹眼的話題,從「虎爸」、「狼爸」再到「鷹爸」,各種教育方式層出不窮。教育部制定的《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發布就引發熱議,這現象的背後,正是因為許多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為已經遠遠超越了「科學的指南」。
面對情感之殤、婚姻之痛、養老之難和教育之惑,對待愛情婚姻也好,孩子教育也好,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思考的方法,但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的步伐,而是依照自己的態度來好好生活。
情感之殤:「愛無能」
首富女30歲從未交過男朋友
【關鍵詞】「愛無能」、「白富美」、「高富帥」、「屌絲」
2012年,似乎全天下的男人都只能被分為兩類,即「高富帥」和「矮矬丑」。和「高富帥」相匹配的女生,一定是「白富美」。「白富美」相對於「高富帥」一樣具備廣泛流行程度,所有人都接受「高富帥+白富美」的結合,天造地設、門當戶對、佳偶天成……這些辭彙都是為他們而設計的。「高富帥」、「白富美」等熱詞原本不過是無聊笑談,但2012年的整個網路卻被它們所充斥。當全天下的男人都被分為「高富帥」和「屌絲」兩類時,這兩種人群帶來的婚戀行為以及價值觀就有了其社會意義,社會階層、中國式門當戶對被這些詞語無限放大。當眾多「屌絲」原本以為「不配」得到愛時,中國首富宗慶後的女兒在接受《嘉人》雜誌專訪時稱自己30歲從未交過男朋友,沒想到作為中國首富女兒的宗大小姐這種「白富美」同樣「愛無能」,只能相互感慨一句「白天不懂夜的黑」。
隨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內地的火爆,一時間被泛濫引用至影視、美食和書籍等各個領域,勾起的青春、清新的共鳴令人難忘。但也是去年,曾經無比恩愛的董潔與潘粵明離婚後竟然到了仇敵的狀態。這個故事繼鋒芝戀後,再一次顛覆了不少網友對愛情的信念。去年,61歲的地產大亨王石被曝戀上「80後」女演員田朴珺,離婚尋求「真愛」,一時成為熱議焦點,「不為別的,就為你脫離了傳統中國的婚姻家庭觀,人們開始對你失望。」網友這樣說。世界末日都過了,你還不敢去愛么?或許,你並不是不想愛,只是患上了一種叫「愛無能」的都市病。在這物質和自我的年代,人們的慾望越來越多,愛情卻越來越脆弱,甚至不堪一擊。「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歲了,但我會等你一輩子」,我們曾為老三最後的告白而淚眼滂沱,但誰為身處「情感亂世」的這一代答疑解惑?
正方:不久前這個簽名流行了一陣,「太累了,我都不會愛了。」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像力。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面對飆升的房價、高額的結婚成本以及養育孩子的種種費用,很多人對愛情望而卻步,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需要,正在逐漸失去愛的能力。
反方:愛情,原本是發乎人內心的一種最為真實的情感,它可以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東西。當下,一種被稱為「愛無能」的都市病在高樓矗立的城市中蔓延,像病毒一樣腐蝕著人們內心對愛情的渴望。在過度物慾的時代,不管是「屌絲」還是「白富美」,要想打贏「愛無能」這場狙擊戰,必須要勇敢揭掉貼在愛情上的種種標籤。
大齡之痛:「中國式逼婚」
「婚點」到否?非誠勿擾!
【關鍵詞】「中國式逼婚」、「世紀表白日」
不久前,天涯論壇網帖中一個關於「神勇」母親逼婚帖,引起了眾多剩男剩女們的共鳴:面對不堪其嘮叨、憤然將門反鎖的女兒,這位媽媽冒著生命危險從八樓的窗戶爬進女兒房間,只為擲地有聲地撂下一句:「無論如何,必須結婚!」寒假、春節、情人節,假期變戰場,這樣的逼婚,讓那些至今單身的男女們嗟嘆驚呼:「中國式逼婚」你傷不起。
從中國式結婚到中國式離婚到時下的中國式逼婚,圍繞婚姻的話題,正在每個階段擴展蔓延。2012年,從「末日情人節」到「世紀表白日」,儘管末世只是一個傳說,但商家們依舊試圖以此噱頭進行一波又一波的包裝,網路上類似的「惡搞」號召也一浪接著一浪。其實,也怨不得單身網友這麼「小氣」,他們還沒能從春節、寒假所遭遇的一輪輪「中國式逼婚」中恢復元氣,各處打出的「專為情侶打造」招牌,對他們來說又是一次刺眼且刺心的考驗,「實在沒法厚道」。
在2012年年初由網友投票選出的春節聚會「毒舌」問題中,「談朋友了嗎?什麼時候結婚啊?」沒有任何懸念地摘得「桂冠」。事實再次證明,春節前後已成「中國式逼婚」這種節日病的高發期。去年一期《非誠勿擾》節目中,一向溫和的孟非議及「父母與孩子相處之道」時情緒一度激動,緣由是「父母催婚」。年底,孩子大齡不婚是年事漸高的爹媽心中碰不得的痛,由「勸說」變「催促」再到「逼迫」,父母愁,兒女煩,婚姻問題成了家庭矛盾的導火索,不少80後恐婚一族又開始擔心了,因為放假、過年,意味著又要被父母、親朋、好友逼婚。去年,不論是反映大齡剩男愛情的《大男當婚》,還是「剩女」題材的《大女當嫁》都火了一把。不論是「被剩下」的,還是「主動剩下的」,終歸還是「剩下」了。
有網友表示:「我害怕被『剩』,但我更害怕沒有來得及覓得『愛情』就邁向了婚姻。」但受「逼婚」所迫,這些未婚男女卻不得不早早打響「婚姻保衛戰」。在惡戰中,他們「腹背受敵」:一方面要在人海中努力尋找總不出現的「另一半」;而另一方面更要想方設法抵禦父母的「逼婚」壓力。「為什麼目的並不矛盾的父母與我們,卻成了交戰雙方?」有人將其總結為「中國特色」。
日前,澳大利亞學者研究出了一個適婚年齡的公式,很多男性都紛紛進行實踐。用P表示「最初開始考慮結婚的年齡」,用N表示「你認為的最遲結婚期限」,公式為:(N-P)×0.368+P。很多男女都有這樣的感受,到了某個時間點,心中便會徒生結婚的意願,大家捫心自問,自己的「婚點」到了么?
正方:婚姻就像一道門檻,婚前大家都在為自己活,婚後特別是有了孩子,都在為孩子活。中國式逼婚就好比中國式對兒女的教育,不是父母沒有年輕過,而是因為他們品嘗了塵世中的酸甜苦辣,所以希望兒女們少走彎路。他們那個年代還不至於提倡晚婚晚育,所以他們較早就走完了婚姻這個過程,也因為此,他們面對自己兒女淪為大齡單身的時候,心理上首先就hold不住。
反方:對於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來說,春節本來是難得重聚親情的大日子,可如今的「節日氣氛」卻讓他們越來越害怕,甚至開始厭煩回家了。中國式逼婚猛於虎,別怪我不努力,只因為上帝在隨機配發,我心裡能看到他,只是他被月老擋住。我不跟人比早,只比以後的幸福有多少!
養老之難:「新空巢」現象
「恐歸族」為何抗拒回家?
【關鍵詞】「新空巢」、「恐歸族」、「反哺族」
當下,城市青壯年外出上學、就業以及異城居住或同城分別居住的情況越來越普遍。2012年,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已超過全部家庭總數的20%,獨生子女數量約8000萬人,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達到70%。除了傳統的空巢現象之外,因為獨生子女去外地求學、工作,父母倍感失落、焦慮,以往在中國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現象」正向中年家庭逼近,「新空巢現象」也隨之而成。
於是,這樣一個選擇擺在了在外打拚的年輕一代面前。如果拿著高薪,你是否會選擇回到農村給留守兒童當「爸爸」?如果你是一線城市的一名白領,你願意到大山裡長期當老師嗎?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你能放下架子去掃大街嗎?2012年,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大二學生劉普林為環衛工人的母親掃大街的事情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無獨有偶,也是在湖北,14歲女孩林家欣照顧患病母親,拿起掃帚替當環衛工的媽媽掃馬路的行為也讓不少網友感動。
但這畢竟是個案,當2013年春節已進入倒計時,在城市中,還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盼望春節,卻又害怕回家,渴望團圓卻又充滿顧慮,徘徊在歸與不歸之間,他們被稱為「恐歸族」。「恐歸族」的恐懼,非對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節日回家的種種煩心事折磨之下的一種本能的反應。是什麼淡化了鄉愁?又拿什麼疏解「恐歸族」之困?
其實,作為最傳統也讓國人倍感溫馨的新春佳節,卻有高達七成人「恐歸」,其實絕不僅僅是親情的尷尬,而更多暴露出來的是社會心態乃至城鄉發展的失衡。從這個意義上說,「恐歸族」其實提供了一個值得整個社會深入反思的樣本,本該是闔家團圓的佳節,究竟是什麼讓人「恐歸」,更是一個必須回應與求解的社會命題。
正方:「蟻族」這麼艱難,為何不逃離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這就得說到10年的一個大勢就是不可逆的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資源、財富、權力、機會都在向這裡集中。與此相對應的是,諸如鄉村、小城鎮卻日益破敗,這在無數版本的「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可以得到印證。很多時候,與其說「恐歸族」是自己心理出了問題,毋寧說是他們周圍的環境令他們身不由己。在春節飛機票對於相當數量回家過年的人群而言還是個奢侈品的背景下,春節7天假,路上就要耽誤4天,如此「回家過年」,的確太過折騰,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暴露出了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下,城鄉差距卻仍在不斷拉大的現狀。
反方: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何況人乎?孝順是做人的本分,是倫理的基礎,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家庭是貧困而又艱難的,幸運的是有了一個孝順的孩子,有了彼此的呵護,有了彼此的相依,迎來了一路陽光。
教育之惑:贏在「起跑線」?
家庭教育的「裸跑」
【關鍵詞】「鷹爸」、「熊爸」、「拼爹」、「拼子」
現在學英語的高端外教親子班每節課三四百元已不是稀奇的事情,各種舞蹈和美術班還覺得不夠,只恨時間太少。郎爸教育成就了一個「鋼琴王子」郎朗。但2012年學琴少年呂某城年少成名後面對父母高壓心生叛逆,兩次盜竊獲刑的案例和人生軌跡卻給人敲了警鐘。
這般帶著強烈家長意識的家庭教育例子已經不少,如「狼爸」蕭百佑將三個孩子打進了北大,如「虎媽」蔡美兒則因其嚴厲的管教女兒方式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去年「鷹爸」何烈勝也來跟著「湊熱鬧」,去年年初讓多多在雪地裸跑,如今又讓多多走街串巷推銷報紙的舉動,已讓他所謂的鍛煉吃苦精神,變成了一場帶著父母之命的家庭教育「裸跑」。
當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有沒有意識到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是搶跑。越來越多的家長逼孩子學這學那,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快樂?當孩子表現出不快樂,甚至有逆反心理時,又有多少家長能靜下心來,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指責「拼爹」的不公平,可是這種犧牲孩子童年、逼其學鋼琴,卻也隱含著一種「拼子」的心理和滿足父母的虛榮心的情結。
父母總是想當然地以為,逼孩子成才是天經地義的,犧牲孩子童年換取今後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殊不知,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而健康的人格更是任何其他成功標準都無法替代的個人品質。也正因為如此,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發布就引發熱議,這現象的背後,正是因為許多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為已經遠遠超越了「科學的指南」。
正方:「鷹爸」解釋,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老鷹會狠心把它趕下山崖。當幼鷹往谷底下墜時,會拚命拍打翅膀阻止自己繼續下墜,同時也掌握了基本的飛翔本領。要說鷹式教育的極端,則體現在對「斷崖」環境的塑造和選擇,更體現在家長內心的忍耐和對孩子所謂痛苦的承受,但遵從孩子內心訴求,從不採取暴力。「鷹爸」最看不慣的,是總把孩子抱在手裡的「熊爸」,「如果我的教育方式傳播出去,讓10%的家長對孩子嚴格一點,10%的家長溺愛少一點,能影響到20%的人,『拋磚引玉』的目的就達到了」。
反方: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很多都帶著父母對子女「望子成龍」的強烈期盼,較溫和的期盼表現為父母自作主張地給孩子報很多培訓班,強烈的就會像「虎媽」、「鷹爸」這樣。「鷹爸」對多多的「鷹式教育」其實就像是一次奔跑,四五歲的多多雖說經此鍛煉收穫了許多自信,在財商方面跑在同齡孩子的前面,但他也會因此而跑掉許多東西:無憂無慮的如歌童年、天真無邪的微笑、發小情結的友誼等等,而財商上的收穫可能是多多在這次奔跑中唯一能夠留下的「褲衩兒」。
推薦閱讀:
※是因為什麼和心裡的人道別啊?
※與你一見傾心,為你一生鍾情【情感美文】
※三個母親(情感美文)
※異地婚怎麼防治婚外情 | 朱身勇
※姑娘發簡訊說「我感冒了」,最壞的回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