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我軍停止武力攻台的真相

隨著各種歷史檔案的逐步解密,關於建國初期我人民解放軍停止武力攻台的真相已經愈來愈清晰了。本文試以多種歷史檔案解讀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三大戰役結束以後,毛澤東將解放台灣問題列入議事日程。中國人民解放軍二、三、四野戰軍在相繼解放福建、廣東等沿海城市後待命,中央在此間作了如下軍事部署:1.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前線指揮部,由粟裕擔任總指揮並制定解放台灣的具體計劃;2.培訓台灣籍幹部,準備解放台灣和台灣解放以後使用。具體做法是將參加台灣「二二八事件」退到內地的台灣籍幹部和部隊中台灣籍士兵集中起來,參加「台灣訓練團」;3.在沿海地區徵集民船和民工進行渡海訓練;4.選調一批年輕有一定經驗的後勤幹部集訓,準備為解放台灣做好後勤保障。

  

我軍攻台時間的選擇

  

關於攻台時間的選擇,中央有三種表述。

  

第一種表述:1949年或1950年。

  

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希望在1949年,最遲在1950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第二種表述:1950年下半年。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49年7月4日,劉少奇在訪蘇期間以中共中央代表團的名義給蘇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對台灣問題作了如下分析:中共中央決定至遲在1950年解放台灣、海南和新疆。具體來說,先解放新疆和海南,通過解放海南,取得渡海作戰經驗。解放台灣問題擬在1950年下半年。1949年7月25日,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說:「我們認為最好在明年下半年,即我軍攻打台灣時,整個大陸,西藏除外,為我們所佔領。」

  

第三種表述:1950年夏季。

  

1949年7月10日,毛澤東給周恩來寫信,信中提到,準備明年夏季奪取台灣。

  

從以上三種表述分析看,1949年實現攻台是不可能的。三大戰役後,我軍準備渡江作戰。4月20日,我百萬雄師過大江,利用台灣海峽三四月的南風已無可能。四月以後,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正待解放,而渡海作戰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準備,故當年利用十月北風也不現實。因此,我軍武力攻台的時間最早只能在1950年。

  

按照毛澤東的計劃,希望蘇聯幫助我們訓練一支空軍,訓練至少需要半年左右時間,所以1950年下半年攻台是比較實際的。至於選擇在夏季,估計毛澤東此時可能受到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台戰略戰術的啟發。

  

以風帆為動力的船隻在海上航行必須巧妙地運用風向。台灣海峽一般每年陰曆三四月間刮南風,十月間刮北風。康熙年間,施琅受命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在進攻台灣的時間問題上,施琅主張運用南風,而姚啟聖等主張運用北風。施琅請旨全權「專征」,「勿限時日,風利可行,即督率進取」。康熙准奏,施琅方能施展手腳。

  

在渡海時間的選擇上,施琅摒棄了利用北風渡海的傳統戰法,選擇南風季節發兵。施琅對季節的選擇是有道理的:東北風風勢猛烈,但驟發驟息,戰船如果不能一帆風順,輕則貽誤戰機,重則將船隊吹散,無法重新集結。台灣海峽的南風多在夏至前後的20天之間,是一年中風浪最為平靜的日子,船隊可以隨時拋錨,停止進攻,也可隨時利用風向,發起攻擊。施琅最後選擇的攻台時間既不在三四月,也不在九十月,而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陰曆六月十四日。

  

關於攻台時間的選擇,從1949年到1950年下半年,再到1950年夏季,時間愈來愈具體,也愈來愈符合實際,表明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對於攻台是下了決心的。

  

建國初期我軍攻台的利與弊

  

中共中央下定決心攻台,那麼,在建國初期攻台合適不合適呢?也即攻台的利弊因素如何呢?

  

一、 建國初期我軍攻台的有利因素

  

1.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後士氣高昂,建國初期攻台可以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一鼓作氣,解放台灣。

  

1949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台灣。這時,大陸除西藏外已全部解放。為了實現中國領土的完整與統一,中共中央於1950年元旦發表新華社社論,指出「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台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為止」。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解放海南島戰役,駐守海南的國民黨守軍於4月奉命退往台灣, 5月1日,海南島全部解放。

  

2.國民黨軍隊潰退台灣,台灣全面防務系統尚未建立建全。

  

蔣介石雖然早就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由於台灣在日據統治下50年,二次大戰後期曾遭美軍大規模轟炸,陳儀接手的台灣百孔千瘡,工廠倒閉、港口毀壞、物質奇缺,導致1947年發生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蔣介石潰退台灣後,雖著手台灣防務,但在我軍計劃攻台的時間前,由於經濟原因和時間原因,台灣防務不可能形成規模和系統。

  

3.因為國民黨軍在大陸連年失利,建國初期,美國對台灣的態度不明朗。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戰敗,無力無暇顧及台灣問題,我軍攻台的對手主要是國民黨軍。

  

建國初期,美國國務院在台灣問題上曾經提出放棄台灣的主張。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在一份絕密文件《政策情報提綱:台灣》中提出,對於台灣陷入中共政權之手這一情況有可能馬上出現,美國應盡量縮小其意義和不良影響。同年12月2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了決定不援助中國國民黨防守台灣的意見。美國國防部的意見與國務院相左,表示反對放棄台灣而應當通過有限的軍事援助支持蔣介石,以後則視台灣發展情況而定。

  

鑒於以上原因,國民黨潰退到台灣以後,美國政府發表「白皮書」,對國民黨政府採取「袖手政策」。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過去四年來,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爭的途徑」;「不擬對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諮詢」。

  

駐日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在杜魯門發表聲明後就台灣問題提出五點意見:1.阻止共產主義擴散;2.阻止亞洲的共產主義和阻止歐洲的共產主義同樣重要;3.台灣地位重要,必須由非共產主義勢力控制;4.台灣如果落入中國共產黨之手,將會破壞整個西太平洋的防共鎖鏈;5.美國不能承認中共政權。麥克阿瑟的五點意見實際反映了美國軍方對台灣問題的態度。美國軍方認為,美國只要支付不多的費用便可以支撐蔣介石治下的台灣,而台灣只要在蔣介石之手,共產黨就要解放台灣。「只要共產黨仍須與台灣抗爭或解放台灣,他們就不會向東南亞實行擴張」,從而也就阻止了共產主義向東南亞的擴張,這就是所謂「阻止亞洲共產主義的擴散」。

  

二、建國初期我軍攻台的不利因素

  

1.我軍渡海作戰有極大的難度。

  

在海南戰役前,我軍僅有渡江作戰經驗。此後,我軍雖然取得解放海南以及舟山、一江山島等渡海作戰經驗,但與攻台作戰的要求相距甚遠。台灣海峽最窄處為130公里,數十萬軍隊要橫渡寬達二三百里並且是風浪險惡的台灣海峽是有極大困難的。攻島部隊如果後援不繼且遇到守軍的頑強抵抗,將使自己陷入險境。

此間,我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對大小金門島發起的戰役失利,使我倍加感到渡海作戰的艱難。金門島戰役中,我登陸部隊三個團計9086人,由於渡海作戰準備不足,登陸後後援不繼,守島敵軍頑強抵抗,我軍登陸部隊大部犧牲,少數被俘。從歷史上攻台的經驗看,施琅以奪取澎湖為攻台第一步。澎湖為台灣門戶,奪取澎湖即控制台灣咽喉:或以澎湖為基地對台實行海上封鎖,或以澎湖為跳板進攻台灣,可謂進取退守,立於不敗之地。澎湖從戰略上看,是攻台的天然跳板,「它位於台灣海峽的中途而偏東,西距金廈約220公里,航程七更,東抵台南約50公里,航程四更」。我軍攻台,必須以奪取澎湖為第一步。如能奪取澎湖,將完成攻台三分之二左右的渡海航程,可以在澎湖休整補充,養精蓄銳,相機進取。同時,澎湖島嶼分散、地勢低平、防守薄弱,比地形複雜的台灣容易攻佔。

  

2.國民黨擁有空軍和海軍,而我軍沒有空軍和海軍,強行登陸將會造成極大的傷亡。

  

1949年4月和11月,我人民解放軍海軍、空軍先後成立,但尚未形成作戰能力。鑒於大小金門島戰役失利的教訓,我軍深感解放台灣如果沒有空軍、海軍的支持,登陸將是異常困難的,傷亡將是異常巨大的。建國初期,帝國主義對我實行封鎖,我海軍、空軍要形成作戰能力,必須得到蘇聯的支持與幫助。

  

3.蘇聯對我進攻台灣問題態度曖昧

  

1949年1月31日,米高揚奉斯大林之命,化名安德列耶夫取道大連、石家莊到達西柏坡,與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會談三天,其中談到解放台灣問題。

  

考慮到渡海作戰的困難,毛澤東當時考慮了兩種可能,即除了武力以外,不排除和平解放的方式。毛澤東對米高揚說:「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毛澤東雖然提出了解放台灣有軍事和和平兩種方式,但是中共中央當時的戰略方針完全是從武力解放台灣出發並制定戰略方針的。

  

對於解放台灣問題,毛澤東考慮到了複雜的國際背景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困難。毛澤東對米高揚說:「比較麻煩的有兩處:台灣和西藏。」「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的。現在估計國民黨的殘餘勢力大概全要撤到那裡去,以後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那裡還有一個美國問題,台灣實際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這樣,台灣問題比西藏問題更複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在對台灣問題作了充分的分析以後,毛澤東認為,如果我們現在就解放台灣,當然是武力解放台灣。以武力解放台灣,沒有空軍和海軍是不行的。而要建立空軍和海軍,必須得到蘇聯的援助。

  

對於解放台灣,毛澤東當時作了比較切合實際的考慮。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尚沒有渡海作戰的經驗,毛澤東認為,要解放台灣,必須有來自空中和海上的支持。7月10日,毛澤東給周恩來寫信,信中說,根據朱德建議,可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同時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連同現在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明年夏季奪取台灣。7月25日,毛澤東發電報給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團並轉斯大林,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們的包圍和封鎖,毛澤東在電報中表達了他對解放台灣問題的思考和對蘇聯方面的希望:「自封鎖之時起,上海就更加困難了。但是為了打破封鎖,必須佔領台灣,而佔領台灣沒有空軍是不行的。我們希望你們同斯大林同志交換意見,蘇聯能否給予我們這方面的援助,即莫斯科用六個月至一年的時間為我們培訓1000名飛行員、300名地勤人員。此外,蘇聯能否賣給我們100架至200架殲擊機、40架至80架轟炸機,用於攻佔台灣。在建立海軍方面,我們還請求蘇聯給予我們幫助。」這封電報與7月10日的信相比較,飛行員由三四百人增加到一千人,飛機由100架增加到280架,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表明毛澤東在解放台灣問題上的深思熟慮和周密部署。

  

1949年7月11日,斯大林第一次接見在蘇聯訪問的劉少奇,對劉要求蘇聯以海軍和空軍支持中國進攻台灣的計劃作了綜合性回答。斯大林私人特使科瓦廖夫在口述實錄中記載了斯大林的意見:「他強調蘇聯經濟經過戰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從西部前線一直到伏爾加河一片荒蕪。蘇聯對進攻台灣的軍事支持,將意味著與美國海空軍發生直接衝突,為其發動新的世界大戰提供借口。當時,斯大林建議將這個問題提交蘇共中央政治局,在邀請一部分軍方和部長參加的擴大會議上進行討論。在1949年7月27日召開的上述會議上,劉宣布他同意斯大林的看法,並稱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授權他撤銷在台灣、香港問題上的上述要求。」關於劉少奇所說他撤銷在台灣、香港問題上的上述要求系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內情不詳。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首的身份出訪蘇聯。當毛澤東再次就解放台灣問題提出希望蘇聯幫助我們培訓飛行員並派遣教官、參謀人員和志願飛行員等問題時,斯大林在無法迴避的情況下雖然表了態,但態度不明朗。斯大林這樣答覆毛澤東:「援助是要援助的,但援助的方式需要考慮。這裡主要是不要給美國人以干涉的口實。至於參謀人員和教官,我們隨時都可以派。其餘事項我們也要考慮。」

  

在莫斯科會談中,斯大林就台灣問題向毛澤東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建議,斯大林說:「從向共產黨投誠的國民黨登陸團中挑選一連登陸人員,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把他們派往台灣,通過他們組織島上起義。」在斯大林看來,解放台灣這樣一個重大的軍事行動,既不要空軍,也不要海軍,甚至不要正規陸軍,只要派遣一個連左右的投誠的國民黨士兵到台灣發動組織起義,台灣就解放了。這樣的天方夜談,大約斯大林自己也不會相信。   

在毛澤東提出的培訓飛行員和購買飛機等實質性問題上,斯大林沒有表態。斯大林故意迴避解放台灣問題,在談到實質性問題時,斯大林要麼不表態,要麼扯一些天方夜談的話,主要是出於民族利己主義的考慮。斯大林認為,美國對毛澤東以武力解放台灣絕不會坐視,蘇聯如果幫助中國培訓飛行員並向中國出售飛機,將使蘇聯捲入因台灣海峽問題而引起的蘇美軍事衝突,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是斯大林和蘇聯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蘇聯方面曾經向中國政府發出勸告,認為因台灣海峽問題而引起的軍事衝突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非常危險的。從表面上看,蘇聯不贊同以武力解放台灣是為中國人民著想。實際上,蘇聯很清楚,沒有蘇聯在軍事方面對中國的援助,主要是空軍和海軍的援助,中國當時武力解放台灣是根本不可能的。

  

蘇聯政府和斯大林在台灣問題上的迴避態度和曖昧態度,使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建立空軍,以從空中掩護渡海作戰、解放台灣的計劃落空。

  

朝鮮戰爭爆發導致我攻台計劃受阻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改變了對國民黨的「袖手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台灣問題發表聲明,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杜魯門發表聲明後,悍然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朝鮮戰場側翼之安全,同時制止國共兩黨軍事衝突。6月28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嚴厲駁斥杜魯門聲明,譴責美國武裝干涉台灣,使台灣問題複雜化。8月1日,杜魯門又提出「台灣中立化」的方針並派遣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進駐台灣島。一個美國戰略分析家分析說:「共產黨顯然在1950年夏季計划進入台灣,杜魯門總統於6月27日發出的行政命令挫敗了共產黨的那次準備工作;杜魯門總統當時下令派遣美國第七艦隊,以使台灣海峽中立化,那次干涉的借口是朝鮮戰爭的爆發。」

  

美國政府散布「台灣地位未定」並決定協防台灣。1951年2月,美國與台灣達成協定,由美國向台灣派遣軍事代表團並運送武器。4月,美國在台灣成立以蔡斯為團長的「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公開協助蔣介石訓練軍隊。8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9000萬美元援台方案》。1954年12月,美國與台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美台關係進入密月時期。次年,美國國會通過緊急決議案,授予總統在台灣海峽有使用美國武裝力量的權利。美國為了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封鎖與遏止,給予台灣國民黨當局大批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從1950年到1965年,美國給予台灣的軍事援助累計達45億美元。

  

由於朝鮮戰爭爆發,國際局勢驟然緊張,迫使我對台灣的軍事部署不得不暫時中止。美國政府的干涉和介入,台灣海峽的局勢日益複雜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和空軍第十三航空隊入駐台灣,大大增加了我武力解放台灣的難度。加上蘇聯政府在我武力進攻台灣問題上的曖昧態度,我海軍與空軍均不能得到蘇聯的支持。

  

朝鮮戰爭結束後,毛澤東再次提出武力解放台灣的問題,中央提出了「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政治口號。為了配合對台的政治宣傳攻勢,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奉毛澤東之命炮擊金門,表示中國人民不放棄武力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數次渡海作戰,陸續解放了沿海島嶼,剪除了台灣外圍屏障。台海局勢當時一度劍拔弩張,美國政府勸告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傾全力固守台灣,蔣介石沒有接受。

  

鑒於以上原因,以武力解放台灣的問題暫時被擱置了,和平解放台灣的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闡明了對台戰略方針的調整。周恩來說:「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即戰爭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同年5月13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上再次宣布了這一方針。

  

1958年,針對美蔣在台灣海峽不斷加緊軍事部署、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勢,毛澤東決定予以武力警告。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再次炮擊金門。炮擊金門的炮聲使海內外以為中國政府和平解放台灣的戰略方針發生了變化。為此,毛澤東在9月6日會見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時聲明,中國政府和平解放台灣的方針沒有改變。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是為了阻止美國政府在台灣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陰謀。

  

毛澤東逝世前不久,還提到台灣問題。他在病塌上講了一段關於「蓋棺論定」的話,說「我一生辦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指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對這件事,持異議的人甚少。只有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法要我及早地把那個海島收回罷了」。這一段講話表明毛澤東對台灣未能在其手中解放的深深遺憾。毛澤東當時在病塌上已經不大能講話,此話講後不過兩個多月,毛澤東逝世。

推薦閱讀:

萬歲三錢慶建國 舉世無雙有良謀之五
全球最小國家:僅550平方米 22人便能建國(1)
飛盤奇門遁甲預測石建國預測不準案例
桑建國工筆人物畫
新中國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土改)照片

TAG:真相 | 武力 | 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