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波蘇戰爭

編輯詞條波蘇戰爭(1919年2月-1921年3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蘇俄與波蘭第二共和國這兩個新成立的政權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基本信息名稱波蘇戰爭時間1919年2月參戰方蘇俄,波蘭第二共和國結果蘇俄向波蘭求和目錄1簡介2戰爭背景3戰爭經過4戰爭結束5戰爭影響展開1簡介2戰爭背景3戰爭經過3.1東歐的混亂3.2第一次波蘇衝突3.3外交陣線,第一部分:聯盟3.41920年的攻勢3.5基輔行動及蘇俄的接連勝利3.6外交陣線,第二部分:政治遊戲3.7形勢轉變:華沙戰役4戰爭結束5戰爭影響1簡介編輯本段戰爭是由兩國對擴張領土和擴大影響力的企圖所引起。凡爾賽條約使波蘭自18世紀末被瓜分以來重新立國,剛剛恢復獨立的波蘭尋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時失去的領土;蘇聯的目標是控制同樣的領土,那些地方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失去。兩國都聲稱自己獲勝。在這場戰爭中,波蘭人聲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的國家,而蘇聯則聲稱波蘭的向東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擊退,認為那是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2戰爭背景編輯本段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中東歐的格局被徹底改變。德國的戰敗,使它放棄了建立東歐傀儡國家(中歐)的計劃。而隨著1917年俄國革命和俄國內戰,俄羅斯帝國迅速崩潰,這一地區的許多民族發現這是一個爭取獨立的絕佳機會。另一方面,俄國新政府把許多尋求獨立的地區視為俄國的一部分,認為它們對俄國的安全十分重要,但未能立刻採取行動應對。隨著1918年波蘭起義的成功,波蘭自從1795年瓜分波蘭以來首次恢復了國家地位,被3個毗鄰的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了123年的歷史宣告結束。新成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準備開拓被瓜分以前的領土。波蘭並非單獨面對這些新近遇到的機會。事實上所有新獨立的國家都開始了邊境的對抗: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為特蘭西瓦尼亞對抗,南斯拉夫與義大利為阜姆對抗,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為傑欣對抗,波蘭與德國為波茲南對抗,與烏克蘭為東加里西亞對抗。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與剛分裂的俄國對抗,同時也互相對抗。共產黨的影響擴散開來,在慕尼黑、柏林、布達佩斯和普雷紹夫都發生了共產黨革命。不過,除了波蘇戰爭這個唯一的例外,所有這些交戰都只是為時短暫的邊境衝突。1919年末,俄國共產黨新政府的領袖弗拉基米爾·列寧從紅軍在與白俄反共軍隊及其西方盟友的內戰中獲勝得到靈感,開始更為樂觀地預言未來的革命形勢。布爾什維克宣布需要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並鼓動全世界進行共產革命。他們公開宣布俄國革命的下一環將是預期的德國革命,並援助西歐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顯然,波蘭在地理上是紅軍西進的橋樑。列寧的目標是想要恢復對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中喪失領土的控制,滲透進邊境地區,然後在波蘭也建立一個蘇維埃政府,並延伸到德國,他預期一場社會主義革命將在那裡爆發。他相信沒有一個社會主義的德國的支援,蘇俄不可能生存下來。1919年夏末蘇俄設法接管了大半個烏克蘭,在基輔控制了烏克蘭政府。1919年初,他們還建立了一個立陶宛-白俄羅斯共和國。這個政府非常不受歡迎,因為它的恐怖統治和為軍隊強征食物和貨物。它沒有等到基輔攻勢就已經被擊退了。不過,一些蘇俄領導人希望戰爭成為革命向西傳播的機會。在波蘇戰爭爆發之前,波蘭的政治深受國家元首約瑟夫·畢蘇斯基的影響。畢蘇斯基希望蘇俄因民族分裂而削弱。及創建一個由波蘭人主導的「Miedzymorze聯盟」,由獨立的波蘭、立陶宛、烏克蘭及其它在一戰後建立的中東歐國家組成。這個新聯盟乃用以抗衡俄國或德國的任何可能出現的對外擴張意圖。畢蘇斯基認為「沒有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就不會有一個獨立的波蘭」,不過他對於烏克蘭從俄國分裂出來的興趣應該多於烏克蘭人的福祉。他不惜使用武力去擴張波蘭邊界至加利西亞及沃利尼亞,粉碎在西布格河以東有爭議地區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那裡有不少波蘭裔人居住,主要在利沃夫等城市。畢蘇斯基在談及波蘭未來國界時說「我們在西面可取得多少,視乎協約國打算擠捏德國多少」,而東面則「大門時開時閉,視乎誰強行打開及開得有多遠」。在東面的混亂局勢中,波軍意圖在可行情況下佔有盡量多的土地。另一方面,波蘭無意協助西方介入俄國內戰或自行征服俄國。3戰爭經過編輯本段3.1東歐的混亂1918年,東線的德軍開始向西撤走。由德國扶植的地方政權、其它在德軍撤走後自行成立的地方政權,以及意欲把那些地區納入蘇俄的布爾什維克人開始爭奪那些同盟國遺下的空間。結果幾乎整個東歐陷入動亂。1918年11月18日,蘇維埃最高當局下令西集團軍向西進發,務求以有限資源佔據盡量多的土地。1919年初,波軍和蘇軍尚未接到各自政府的命令已開始交戰,維爾紐斯的波蘭人自行組織的部隊與布爾什維克軍為了爭奪控制區而交火。最後是較有組織的蘇俄部隊獲勝,逼使波蘭人向西撤退。1919年1月5日,紅軍進入明斯克,幾乎沒有遭遇抵抗,短命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垮台。同一時間,越來越多的波蘭地方武裝進入白俄羅斯及立陶宛,與當地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團體多次交火。新組建的波蘭陸軍開始派遣部隊開往東面去支援那些地方武裝,而蘇俄也向西增兵。在1919年春,蘇俄通過徵兵,組成了人數達230萬的紅軍。由於大部分紅軍投入了內戰,只有少數在該年被派往西面;在1919年2月,西集團軍只有4萬6千人。在1919年2月,波蘭陸軍總共有11萬人,4月擴充至17萬人,其中8萬人是戰鬥部隊。到1919年9月,波蘭陸軍有54萬人,其中23萬人在蘇俄前線。到2月14日,波蘭人已經在尼曼河一線建立了據點。大約在2月14日,波軍遇到紅軍的先頭部隊,後者未發一槍便後撤。從立陶宛,經白俄羅斯延伸到烏克蘭的前線逐漸形成。3.2第一次波蘇衝突第一次大型武裝衝突在大約2月14日至16日發生。二月下旬,蘇軍停止前進。波軍與蘇軍同時又與烏克蘭人作戰。1919年3月初,波軍展開攻勢,越過尼曼河,攻佔平斯克,到達利達外圍。4月,布爾什維克人攻佔格羅德諾,不久卻被波軍逐出。波軍繼續東進,4月17日佔領利達,18日佔領新格魯多克,19日重奪維爾紐斯,把立陶宛-白俄羅斯共和國政權趕離其宣稱的首都。8月8日,波軍攻佔明斯克,同月28日首次出動坦克作戰。經過激戰後,鄰近別列津納河的博布魯伊斯克被波軍攻佔。到10月2日,波軍到達道加瓦河,控制了從傑斯納河至陶格夫匹爾斯的區域。直至1920年初,波軍的進展大致順利。由於紅軍需要把主力用於對抗白軍,只好在北起拉脫維亞、南抵烏克蘭的西面戰線逐步後退。1919年初夏,白軍在俄國內戰中佔了上風,進逼莫斯科,畢蘇斯基認為白軍比布爾什維克人對波蘭的威脅更大,因為白俄不願接受波蘭獨立,而布爾什維克人至少宣布瓜分波蘭為無效。畢蘇斯基不理會協約國的施壓,不肯參與推翻列寧政府,無形中在1919年夏秋之際挽救了布爾什維克政權。畢蘇斯基後來寫道,如果白軍獲勝,波蘭在東面最多只能取得「種族邊界」(寇松線)。與此同時,列寧向波蘭提出把明斯克、日托米爾及赫梅利尼茨基地區劃歸波蘭;波蘭軍方領袖卡濟梅爾茲·索斯恩科夫斯基認為這個提議比他們本來要求的更加好。

3.3外交陣線,第一部分:聯盟1919年,各種波蘭和俄國派系進行了幾次不成功的和平談判的努力。同時,由於波蘭政客難以接受立陶宛的獨立與領土要求,特別是要放棄維爾紐斯(立陶宛歷史上的首都,但波蘭人占多數),波蘭與立陶宛關係惡化,波蘭談判代表與拉脫維亞臨時政府推進關係,在1919年末、1920年初,波蘭和拉脫維亞軍隊進行了對抗俄國的聯合行動(Zima行動)。波蘭與流亡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領導人西蒙·彼得留拉在1920年4月21日簽訂《華沙條約》。代表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彼得留拉連同一些烏克蘭部隊在敗於布爾什維克人後逃到波蘭尋求庇護,他僅能控制鄰近波蘭國境的小片地區。根據彼得留拉與畢蘇斯基的協議,彼得留拉同意波蘭對西烏克蘭的領土要求,波烏兩國未來以茲不魯克河為兩國之間的國界。彼得留拉得到波蘭承諾烏克蘭的獨立,波蘭會提供軍事上的支援協助他的政府返回基輔。兩人即時面對本土的反對聲音。畢蘇斯基受到國內的國家民主黨人強烈反對,他們反對烏克蘭獨立。彼得留拉也因為與波蘭結盟及放棄了西烏克蘭而被許多烏克蘭政客抨擊。與彼得留拉的聯盟使戰役開始時有1萬5千親波蘭的烏克蘭部隊參戰,在戰爭中,經過招兵及吸納從蘇俄部隊脫離的逃兵後,增至3萬5千人。可是到最後,這支兵力並不足以實現彼得留拉尋求烏克蘭獨立的心愿,或是畢蘇斯基渴望他的Miedzymorze聯盟擁有烏克蘭盟邦的夢想。3.41920年的攻勢1920年初,紅軍已經擊敗了白軍,鄧尼金失敗了,又與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簽訂和約。波蘭前線變成紅軍最重視的戰場,蘇俄加強投入資源及部隊到那裡。1920年1月,紅軍在別列津納河附近及白俄羅斯開始集結70萬人。在波軍展開基輔攻勢時,紅軍的西南方面軍約有82,847人,包括28,568前線部隊。波軍兵力估計有12,000至52,000人。當蘇方在1920年中反攻時,形勢已經改變,蘇方有約79萬人,至少比波軍多5萬人;圖哈切夫斯基估計自己有16萬可隨時作戰的部隊;畢蘇斯基估計敵軍有20至22萬人。在1920年內,將近80萬紅軍人員被投進對波蘭的戰爭,其中40萬2千人派往西方面軍,而35萬5千人派往西南方面軍。西方面軍有38萬2千人,而西南方面軍有28萬3千人。波蘭前線的紅軍部隊在1920年初增加如下:1920年1月1日-4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1920年2月1日-5個步兵師、5個騎兵旅1920年3月1日-8個步兵師、4個騎兵旅1920年4月1日-14個步兵師、3個騎兵旅1920年4月25日-20個步兵師、5個騎兵旅波蘭部隊從1918年的約10萬人增至1920年初的逾50萬人。1920年8月,波蘭陸軍共有737,767人,一半在前線。扣除蘇方的人員損失,波蘇兩軍在人數上相若,到了華沙戰役時,波軍可能在人數及後勤上輕微佔優。蘇俄最高當局計劃在4月下旬或5月發動新攻勢。波蘭已經發覺蘇方正預備新攻勢,波蘭方面決定先發制人。1920年的基輔攻勢是為了打敗波軍南翼的紅軍,及在烏克蘭扶植親波蘭的彼得留拉政府。3.5基輔行動及蘇俄的接連勝利4月24日,波蘭展開其主要攻勢「基輔行動」,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國,成為畢蘇斯基計劃中的聯盟一員。

波蘭第三軍團輕易地打敗烏克蘭的紅軍,不過後者損失輕微。波烏聯軍在5月7日進佔基輔。紅軍在5月29日反攻。北方的波蘭第一軍團被擊敗,俄軍第十五集團軍奪回道加瓦河與別列津納河之間的地區。1920年5月24日,南方的波蘭部隊初次遭遇謝苗·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6月5日,布瓊尼以哥薩克騎兵突破了波烏聯軍的戰線。蘇俄隨後利用流動騎兵去打擊波軍後方,針對通訊及補給。到了6月10日,波軍全面後撤,6月13日放棄基輔。在烏克蘭的波蘭第三軍團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決定向西北突破蘇軍戰線。波蘭在烏克蘭的部隊雖然順利後撤,卻無法支援北方前線及加強在奧塔河的防禦。由於兵力不足,波蘭在三百多公里的前線只有薄弱的12萬人及約460門炮,且無戰略預備隊,防禦工事幾乎全無。面對波蘭戰線的是紅軍的西北方面軍,由圖哈切夫斯基指揮,兵力有10萬8千人以上的步兵及1萬1千騎兵,722門炮及2,913挺機關槍。在某些扼要地點,俄軍的兵力是波軍的四倍。圖哈切夫斯基在7月4日沿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線發動攻勢,越過奧塔河及別列津納河。北方的第三騎兵軍打算從北面包抄波軍,移近立陶宛及東普魯士的邊界。第四、第十五及第三集團軍向西壓迫,在南方有第十六集團軍支援。到了7月7日,波軍被逼全線後退。由於波軍頑強抵抗,圖哈切夫斯基企圖突破波軍戰線,把波軍壓逼到西南方的平斯克沼澤的計劃落空。7月14日,維爾紐斯失守。在南方的加利西亞,謝苗·布瓊尼的騎兵深入波蘭後方,向利沃夫及札莫希奇前進。波蘭人在7月初意識到蘇俄的目標不再限於把邊界西移,波蘭的獨立也岌岌可危。俄軍差不多每日前進20英哩。白俄羅斯境內的格羅德諾在7月19日失守;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在8月1日也被俄軍佔領。波軍打算用第四軍團及波勒斯卡兵團據守布格河之線,但是一星期後便告失守。蘇俄的西北方面軍在8月2日越過納雷夫河,距離華沙只有60英哩。西南方面軍把波軍逐出烏克蘭後,圍攻波蘭第六軍團據守的利沃夫。此時波蘭的政客試圖向莫斯科求和卻不得要領。在加利西亞利沃夫附近的波軍發動了一次成功的反擊,阻延了俄軍,也制止了波軍在南部戰場後退。可是華沙附近的形勢繼續惡化,波軍無法擴大南部反攻的戰果。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華沙戰役,部隊陸續集結。3.6外交陣線,第二部分:政治遊戲當局勢轉為對波蘭不利時,畢蘇斯基在政壇上的力量也減弱,而其對手的力量則上升。在蘇軍逼近華沙之際,畢蘇斯基差不多在最後一刻重拾其影響力,特別在軍事上。利奧波德的政府在6月初辭職。

在蘇聯共產黨的指示下,一個名為「波蘭臨時革命委員會」的傀儡政府在7月28日成立,以管理被紅軍佔領的地區。在勝利在望的時候,蘇軍司令之間的不和也在滋長,正是由於最高司令之間缺乏合作,最終導致他們在華沙戰役大敗。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向波蘭施壓,勸他們接受蘇俄的和平條件。1920年7月,英國宣布向波蘭供應大量在一戰後過剩的軍事物資,不過反對英國援助「白色波蘭」的英國勞工聯合會卻以威脅發動大罷工為手段,迫使付運波蘭的武器無法離開英國的港口。戴維·勞合·喬治對於支援波蘭人並不熱心,可是受到右翼內閣成員如寇松及溫斯頓·丘吉爾施壓才向波蘭提供那些物資。1920年7月11日,英國政府向蘇俄發出「實質上的」最後通牒,要求蘇俄停止對波蘭及俄軍(在俄羅斯南部由弗蘭格爾領導的白軍)的敵對行動,以及接受以寇松線作為蘇俄與波蘭的臨時邊界,直至永久邊界經談判後確立。如果蘇俄拒絕,英國威脅將以一切可以用到的方法協助波蘭,不過在現實上英國也受到國內政局限制。7月17日,布爾什維克人拒絕,並且反而建議直接與波蘭談判。英國的回應是如果蘇俄繼續向波蘭進攻,就中止與蘇俄的貿易談判,蘇俄對此不予理會。1920年8月6日,英國工黨出版了一份小冊子,宣稱英國工人永不會在這場戰爭中成為波蘭的盟友,而工會也阻止補給品運往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協助白俄軍的英國遠征軍。法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德國工人也拒絕轉運供應波蘭的戰爭物資。立陶宛為了取得維爾紐斯及附近地區,也出於蘇俄在外交上施壓,在1920年7月決定支持蘇俄。可以當成是波蘇戰爭一部分的波蘭-立陶宛戰爭在同年8月發生。波蘭的盟友很少。法國在1919年派出400人的顧問團到波蘭,又協助主要由波蘭裔組成、在一戰時由法國指揮的「藍軍」從法國到達波蘭。匈牙利願意派出3萬人的騎兵軍支援波蘭,可是捷克斯洛伐克不肯讓他們過境;然而一些裝載武器的火車還是從匈牙利抵達波蘭。3.7形勢轉變:華沙戰役1920年8月10日,俄軍的哥薩克人越過維斯瓦河,企圖在主力從東面展開攻勢時從西面攻佔華沙。8月13日,俄軍的初次攻勢被擊退。波蘭第一軍團抵擋了向華沙的直接攻勢,又阻止了向拉德齊明的進攻。蘇方總司令圖哈切夫斯基認為一切按自己計划進行。可是波蘭方面已經可以解讀紅軍的無線電通信,圖哈切夫斯基正跌進畢蘇斯基及其參謀長塔德烏什·羅茲瓦杜瓦斯基布下的圈套。在北面,俄軍越過維斯瓦河後,正在進入一個波軍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帶。在將會決定戰爭勝負的華沙南面,圖氏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據守連接西北方面軍與西南方面軍的中間地區。另外,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在利沃夫受阻。蘇俄最高指揮當局在圖氏的堅持下,曾下令第一騎兵集團軍向北面的華沙及盧布林進發,可是布瓊尼沒有遵從,因為西南方面軍司令耶格羅夫與圖哈切夫斯基不和。西南方面軍政委斯大林的政治把戲是促使布瓊尼及耶格羅夫違抗命令的決定性因素。追求個人勝利的斯大林只顧奪取利沃夫,紅軍在圍攻該城時卻遇到頑抗。波蘭第五軍團在8月14日從莫德林要塞地區反攻,越過弗克拉河。它面對數量上及物資上佔優的蘇俄第三及第十五集團軍。在一日之內,蘇軍朝華沙及莫德林的推進停止,隨後變成撤退。第五軍團以閃電般的行動驅趕筋疲力盡的蘇軍。波軍在一天內前進30公里,把蘇軍在北方的包抄攻勢瓦解。到了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後備軍全面投入反攻。波軍貫徹了畢氏的計劃,從南面出擊,找到敵軍方面軍之間的巨大缺口。波軍兩支部隊繼續向北追擊,到達圖哈切夫斯基的後方,8月18日把其大部分部隊包圍。在同一天,遠在明斯克總部的圖哈切夫斯基終於明白蘇軍已經大敗,下令他的殘部後撤及重新整編,可是前方不是太遲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在前線中央的蘇軍陷入一片混亂。圖哈切夫斯基下令全軍向布格河撤退,可是他在那時根本無法與大部分在華沙附近的部隊聯絡,所有計劃因為通訊問題而變得亂七八糟。蘇軍沒有秩序地後撤,各個師陷入恐慌及瓦解。由於紅軍失敗之大極其突然,波蘭有人稱華沙戰役為「維斯瓦河的奇蹟」。2004年發現的文件證明波蘭的破解密碼員成功破解紅軍的加密無線電通訊對於波軍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布瓊尼的騎兵向利沃夫的前進受阻,於是取道防守薄弱的地區,在8月29日到達札莫希奇並試圖攻佔它。8月31日,布瓊尼放棄圍攻利沃夫,改為試圖支援從華沙後撤的俄軍。雖然布瓊尼的部隊逃過包圍,可是遭受嚴重損失且士氣大減。布瓊尼的殘部在9月6日向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撤退,不多久又被波軍擊敗。圖哈切夫斯基在9月組成了一條新防線,可是波軍在尼曼河戰役又再逼使俄軍後退。波軍繼續全線東進,在10月初到達捷爾諾波爾-杜布諾-明斯克-迪沙一線。在南面,彼得留拉的烏克蘭軍在9月18日控制了茲不魯克河左岸,次月又再向東前進。4戰爭結束編輯本段華沙戰役後,蘇俄向波蘭求和,而波蘭一來在戰爭中已損耗不少,二來受到國際壓力,而且波軍已佔領了大部分有爭議領土,也願意談判。10月5日,蘇俄向波蘭的提案被波蘭接受。10月12日,波蘭與蘇維埃俄羅斯及蘇維埃烏克蘭簽訂停火協議,10月18日生效。和約的談判其後開始。當時彼得留拉的烏克蘭軍已有2萬3千人,並已佔領了波蘭以東的一些地區。他在11月10日被布爾什維克軍攻擊,到了21日被逐至波蘭控制區內。在和平談判中,蘇俄同意在有爭議領土上向波蘭大幅讓步。波蘭已精疲力歇,國內民意也反對延續戰爭。談判由國家民主黨主導,他們不太在乎畢蘇斯基主張的Miedzymorze聯盟。超過100萬波蘭裔人仍然留在蘇聯國境內。國家民主黨也不太關注烏克蘭的命運及對彼得留拉的條約義務。他們只打算佔有那些在種族上或歷史上是波蘭的、或是可以波蘭化的地區。1921年3月18日,波蘭第二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簽署《里加和約》,蘇俄將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劃歸波蘭,標誌著波蘇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波蘇邊界。畢蘇斯基認為該條約是一項懦夫行為,為此向烏克蘭人致歉,因為它實際上違反了禁止單獨談判和平的波蘭與烏克蘭的軍事同盟條款。波蘭當局更扣留了它的烏克蘭盟友,使波蘭與其少數族裔烏克蘭人的關係更差。波蘭在1920年秋也戰勝了立陶宛,奪回維爾紐斯地區,成立了一個由波蘭人主導的「中立陶宛管治委員會」。那裡經公民投票以及1922年2月20日的議會表決後,被併入波蘭。因此,波蘭和立陶宛的關係在以後多年一直欠佳。5戰爭影響編輯本段波蘭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把蘇俄擊退,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既沒有達到1772年的邊界,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沒有成為波蘭的同盟,反而被蘇俄所控制,最後被併入蘇俄。但是波蘭至少保住了獨立的地位。蘇俄也沒能達成迅速向中西歐進行武力革命輸出的目標,蘇俄發現,想要將階級意識形態凌駕於別國主權之上不是那麼容易的,蘇俄的政策也由最初的烏托邦轉變成現實主義。波蘇戰爭是波蘭與蘇俄矛盾的一個開始,也是波蘭與俄羅斯兩國歷史矛盾的延續。蘇俄在戰爭中企圖以波蘭為跳板向歐洲輸出革命,在戰爭中根本不考慮波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應該受到的尊重,企圖在波蘭扶植蘇維埃政權,進行清洗活動的行為,都加深了波蘭人對蘇俄的仇恨,波蘭在阻止蘇俄的世界革命並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蘇俄,以及波蘭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反蘇政策以及平衡外交等做法,也使得蘇聯極端仇視波蘭。波蘭把里加和約強加到烏克蘭和蘇俄的頭上,不僅傷害了烏克蘭,同時更極端惡化了與蘇俄的關係。波蘇戰爭對於歐洲最為重要的影響是,波蘭成為保護歐洲文明的一個堡壘,擊退蘇俄的進攻,使得蘇俄企圖通過波蘭為橋樑向歐洲輸出革命的計劃受挫,大大降低了全歐革命的危險,凡爾賽體系得到了鞏固,勉強維持了20年的休戰。
推薦閱讀:

抗日戰爭中國損失40年GDP,日本呢?
鷹派號召為甲午戰爭屈辱復仇
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知識競賽試題
清軍入關戰爭(4)

TAG: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