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禹:不僅僅是治水的英雄

大禹,最早記載見於《詩經》《尚書》。孔子的《論語》五提大禹。禹的名字數見青銅器,2005年保利購入《遂公簋》上有銘文:「天命禹傅土、墮山、浚川」。可見大禹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現在連一個三歲的中國孩子都能給你說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實大禹已經被中國人委屈了幾千年,大禹的千秋功勞勝過他以前的任何一個遠古帝王。遺憾的是中國人始終沒有讀透讀懂這個最偉大的中國人。大禹的豐功偉績絕不僅僅是治水那麼簡單!

堯舜禹時代的中國,因為天然的地理環境的限制,天上的雨和地上的水不能順利入江達海,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先秦的著作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

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 《呂氏春秋·愛類》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下》

由於大禹的父親鯀連年治水的失敗,到了大禹的時候,情況更為嚴重。

禹之時,十年九潦。 《莊子·秋水》

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淮南子·齊俗》

我們看到當時的水情嚴重不是因為雨水太多,而是因為排不出去。而排不出去的原因是大地上根本沒有水道,到處是積水成災。而沒有水道的原因一是地球表面從生成時的原始生態就是山陵丘壑,互不相通,到堯舜時從未治理過;二是鯀採用的是堵水的方法更使地面平添許多障礙,洪水更不容易排干。不過鯀的堵水也為他帶來了一個發明城池的好名聲。這就是《淮南子·原道》說的「夏鯀作三仞之城」,背靠高山,三面築壩,鯀因為堵水保民被動地發明了中國最早的城市。

當大禹的父親鯀因為治水失敗被流放羽山以後,大禹被任命治理洪水的長官的時候,他面臨的是這樣一個根本前無古人又根本無從下手的爛攤子。這就是後代人經常提起的大禹治水。這是歷史學家對大禹的第一重誤讀。

當大禹勇敢承擔起治水重任的時候,無疑是面臨著和他父親鯀一樣的命運。(很難說堯和舜安排禹去治水不是為了讓他再次失敗,好除掉這個眼中釘)。但是僅有勇氣是不夠的。禹找到了鯀失敗的原因,確立了自己的治水戰略,他要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問題。這就是《詩經·文王有聲》里提到的「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大禹的宏觀治水戰略是,使百川向東流進海洋。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發現整個中國大地的地理特點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所以大禹是從整個中國的角度制定治水戰略,要把所有的積水引向東南低洼的海洋。這是一個何等偉大的政治家的宏大手筆!《國語·周語》很明確地評價了大禹的這一重大舉措:

「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

但是從那以後,自古至今所有的研究者們似乎對這一點視而不見,對大禹的戰略認識不置一詞,而只是偷天換日地用「鯀堵禹疏」一筆帶過。這是歷史學家對大禹的第二重誤讀。

大禹治水不是單純地治理水患,而是一次綜合性的治理。它至少包括開闢道路、疏通水道、勘定山川、劃分九州、資源調查這樣五個方面。這個問題也是歷來歷史學家最為糾纏不清的一個問題。我不想陷入他們的亂麻,我習慣從源頭質疑。遠古的人們千方百計要傳下自己的功績和歷史,但是後世的學者因為不懂、亂傳、誤傳、篡改、增減,使得原本真實的歷史最終變得面目全非而無人相信。大禹治水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對大禹的功績避重就輕是歷史學家對大禹的第三重誤讀。幾千年來關於大禹業績的全部的爭論的焦點圍繞著對《尚書·禹貢》里一句話十二個字的理解。

禹傅土、墮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所有的爭論都集中在對其中四個動詞的理解:傅、墮、刊、奠。所以弄懂這四個字成了我們理解大禹偉業的關鍵。

首先看「傅」。古今歷史學家的意見分成兩種:①劃分土地;②堙干洪水。

我不介入他們的爭論,我尋找「傅」的本義。

「傅,相也。」《說文》

相的原始意義是什麼?是看的意思。《說文》把它歸類在目部(而不是木部)。

「相,省視也。……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說文》「禹傅土」直譯就是「大禹視察土地」。用通俗一點的話就是:大禹視察國土。為什麼?因為要想治水首先必須了解地理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當時沒有道路,山水沒有名字,很容易迷失,視察是一件極為艱苦的勞動。司馬遷說「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木輦。左準繩,右規矩…令益與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以有貢,及山川之便利。」可見大禹不僅視察國土,還體察民情解決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有富餘的地方貢獻一點給貧困的地方。注意,很多歷史學家在解釋「禹乃行相地宜所以有貢」時,解釋為,看各地有什麼特產可以進貢給統治者。這是大錯特錯了。他是要「調有餘相給」解決水患造成的災荒。衣食無憂的歷史學家拿著朝廷俸祿,一心要報效皇上,作出這樣的解釋是有難言之隱的。對於大禹巡視各地,在《呂氏春秋》里有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這是一個證明。

其次看「墮」。《書序》,鄭玄,唐代大儒們的一致意見是這個字錯了,應該是隨。這種改字解經是很荒唐的。2005年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購回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遂公簋,上面銘文是「天命禹博士,隋(墮)山浚川」。這銅一般的事實說明字沒有錯。歷史是一門科學,不能因為解釋不了就說是歷史錯了,應該是我這個樣子的。

我不介入他們的爭論,我尋找「墮」的本義。

「墮,敗城、阜曰墮」[段玉裁註:用墮為崩落之意。] 《說文》

「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也。」 《說文》

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大塊的山體崩落就叫做墮山。大禹為什麼要墮山呢,是為了堵住水流改變水的流向,就要尋找沒有石頭的土山,在高處使之崩塌來阻斷洪水,以使水按照人的意志流動。在當時條件下石頭山是無法崩塌的。這才是上文中歷史學家對傅的第二種解釋:堙干洪水的延伸意義——阻斷洪水,改變流向。《尚書·禹貢》里關於大禹這類記載很多,例如:

大禹導弱水入流沙河;大禹導渭水入黃河;

大禹導黑水入南海; 大禹導黃河入渤海;

大禹導長江入東海; 大禹導淮海入東海。

這些措施都是嚴格按照自己的宏觀治水戰略,將百川向東引導流進海洋。

第三是「刊」。

《說文》「刊,剟也」。

刊木也就是砍伐樹木的意思。段注說,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就是每年夏天到了,就要下令把山的向陽面的樹木砍伐燒掉。所以上面的刊木就是砍樹的意思。這一點所有歷史學家看法是一樣的。但是對上文的分析我們發現,大禹指揮人砍伐樹木竟然是大禹一生中四件大事之一,這就不得不研究一番了。西漢孔安國將伐木和墮山合在一起解釋說「洪水泛濫,禹布治九州,隨行山林,斬木通道。」東漢鄭玄說「必隨州中之山而登之,除目為道。」為了爬山必須砍出一條路來,無可厚非。但是把刊木作為禹一生中的大事來提起,並與其他三件事並提,這刊木一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其實刊山不僅是開路,而是為了劃定界限,劃定地理區域的分界,刊山(或刊木)是一種古老的劃分山林的辦法,至今各省的省界縣界還在沿用這種方法。這就是禹定九州。是將統治區域劃分成九個區域: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我們知道,在劃分地理區域時,自古以來沿用的方法是:河流以中心線劃分;道路以中心線劃分;山有兩種劃分方法:一是按山頂陰陽面各劃歸一方。二是按照分水嶺左右各歸一方。前一種方法是按照縱面劃分,後一種方法是按照橫面劃分。在前一種方法劃分時必須在山頂上砍出一條很寬的路,主要不是為了行走方便,而是為了防止山火殃及隔壁鄰居。大禹一生劃定了九州界限,必定分過許多山,這樣刊山(或刊木)就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也是很經常的工作。歷史學家們缺少這方面的實踐經驗,所以產生了很多「歌德巴赫猜想」,這不足為奇。

第四是「奠」。這個奠又寫作甸。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詩·信南山》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 《詩·韓奕》

《詩經》的歷代注家都是把奠(甸)解釋為「治理」。鄭玄解釋為「陳列,排列」。大禹治水我們聽說了,從沒有聽說過大禹治山,山又怎麼個治法呢?說排列吧,山需要大禹來排列嗎?更何況上文「奠高山大川」是並提的,你大禹可以排列大川嗎?

我不介入他們的爭論,我尋找「奠」的本義。

「奠,置祭也。」段註:「高山大川之奠,定也。」《說文》

定什麼?首先是定名,其次是定祭。大禹在數年的治理國家環境的過程中,繪製了中國第一張地理圖——括象圖。為括象圖作解釋的就是著名的《山海經》。典出《論衡》「禹、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非禹、益行遠,山海不造。然則山海之造,見物博也。」又見《尚書刑德考》「禹長於地理水泉九州,得《括像圖》,故堯以為司空。」大禹之前很多高山大川是沒有名字的,不是人們不為它們取名字,而是根本就是人跡罕至之地。大禹要定疆界治洪水首先必須確定地理標誌物,所以不得不命名山川河流,他又不可能命名所有的山川河流,所以,他命名了高山和大川這些地理定位必須的山川河流,這是開人類先河的一個創舉。所以《尚書·呂刑》說「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所以《通志》的作者鄭樵說:「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他們說的都是對的。《山海經·中山經》說「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蓋其餘小者甚眾,不足記雲」就是說大禹的一生中命名(並祭奠了)5370座大山。

此外,大禹還有一個很容易為人忽視的先進事迹:《淮南子·天文篇》說:

「日出於晹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里,禹以為朝晝昏夜。」

這就是說,大禹按照太陽每天有規律的行程制定了夏人的朝、晝、昏、夜這一基本的作息制度。

所以上文的十二個字的意思就是:大禹視察了全部國土,治理了洪水,勘定了九州疆界,命名了高山大川。

聯繫到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存條件,什麼樣的惡劣環境,大禹的功績絕不是一個大禹治水就能敷衍的,他在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進程中的作用無論怎樣形容也不過分。

大禹,居功至偉!

[注]本文所有的「洪水」都應該稱為「鴻水」更為準確,它兼有天上之水,不期而至,為害至深的意思。


推薦閱讀:

台灣保釣英雄釣魚島搶灘,保駕海巡艦與日艦碰撞
袁崇煥是漢奸還是英雄?我通讀三朝史書,結束百年爭論。
【1977邵氏精品電影版】射鵰英雄傳I,在線觀看
曼德拉們為何能崛起為政治英雄?
誰才是賈府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

TAG: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