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兆琦:怎樣讀《史記》 – 國學網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紀傳體的史書,是歷朝「正史」的第一部;同時,《史記》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學著作之一,是我國寫人文學的開創者,是我國傳記文學與文言小說的始祖;此外《史記》集先秦與西漢文化之大成,還具有某種古代百科全書的性質,因此要想探討任何一種文化、一門學問的歷史淵源,往往就要通過《史記》這個門徑、這個台階,由此入手可以事半功倍。

《史記》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貢獻

首先是司馬遷對先秦的歷史資料廣泛地進行了收集、匯總,並將其譜列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使中國第一次有了科學、系統、完整的古代歷史書。司馬遷依據《尚書》《逸周書》《國語》等整理了遠古「五帝」的傳說,整理了夏、商、西周古代歷史的輪廓;他依據《春秋》《左傳》《戰國策》等比較細緻地整理了春秋、戰國的歷史,尤其是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相當清晰。《史記》寫戰國時期的歷史錯亂較多,這是由於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史書,都被秦始皇燒了,司馬遷在沒有更多材料的情況下,能夠給我們理出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這麼一個線索,給後來人研究戰國史提供了方便,對的讓大家吸收,不對的讓大家糾正、補充。總之,這是司馬遷研究古代歷史所做的第一方面的工作。

其次是司馬遷整理、譜寫了秦朝統一以來,以及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和劉邦建國以後的西漢王朝前期的歷史。這一部分完全出於司馬遷的獨創。

當代人寫當代專制王朝的歷史麻煩很多,如果你一概歌功頌德,那當然沒有問題;如果你發表不同意見,或是揭露它的黑暗面,那恐怕就要倒霉了。但司馬遷居然也能夠把秦朝統一、秦朝末年以來一直到漢武帝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寫成了今天《史記》中的這種面貌,就像班固說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司馬遷把漢武帝的功勞寫了,把他認為漢武帝該受批判的種種問題也都寫了,這可不容易。唐朝的劉知幾曾說,作為一個好的歷史家要有「史學」「史才」「史識」;到了清朝章學誠又提出一項「史德」。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傑出的歷史家,要有傑出歷史家的品格,要能夠實事求是,要能堅持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後代。人們認為司馬遷在這方面的確是高標獨樹,中國歷史上能夠做到像司馬遷這樣的很少很少。

《史記》的文學性與抒情性

《史記》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的寫法類似今天的小說,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田單列傳》《荊軻列傳》《淮陰侯列傳》等等,它們都是詳細地敘述故事、生動地描寫情節場面、繪聲繪色地為作品人物設計個性化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史記》是一道悲劇英雄人物的畫廊。尤其是司馬遷的主觀情感有時又偏偏不在勝利者的一方,如楚漢戰爭的勝利者是劉邦,但司馬遷的同情卻在失敗的項羽一方;又如漢武帝的伐匈奴,真正為漢王朝建立豐功偉業的是衛青與霍去病,而司馬遷感情所凝注的卻是從來沒有打過什麼勝仗的李廣。勝利者的業績自然是偉大的,而「失敗者」的表現也決不渺小。我們細讀一下項羽失敗後的東城之戰與垓下自刎;讀讀李廣失敗被俘後的匹馬逃回,憑著這些細節,我們稱項羽為「戰神」,稱李廣為「飛將軍」,誰能說不合適?這就是司馬遷如椽大筆的描寫工夫,是《史記》文學藝術的巨大成功。

《史記》文章充滿抒情性,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遊俠列傳》,幾乎通篇就像一首抒情詩。又如《李將軍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外戚世家》等那種夾敘夾議,那種或悲悼、或憤激、或迷惘的悠遊唱嘆,何等動人。魯迅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真是一點也不錯。《史記》中如《伯夷列傳》《日者列傳》《滑稽列傳》等等,其「人物」「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似乎難以考查。范淑《題直侯所評紅樓夢傳奇》有所謂「說部可憐誰敢伍,莊騷左史同千古」;劉鶚《〈老殘遊記〉序》有所謂「《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莊子》十之八九是寓言,《史記》中的一部分人物故事也恰恰就是寓言。在這裡我們要思考、要體會的是它的說理是否深刻,而不必去穿鑿它所使用的「人物」與「故事」是否屬實。《史記》對我國後代寫人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吳曰法說:「小說家之神品得力於《史記》者為多。」(《小說家言》)丘煒爰說:「千古小說祖庭,應歸司馬。」(《客雲廬小說話》)

由於《史記》是傳記體的史書,又由於《史記》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於是研究傳記文學的人們很自然地就把《史記》稱作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過去西方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但普魯塔克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史記》在今天的思想意義其一是表現了進步的民族觀,認為中國境內各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是兄弟。這種觀點大體是起源於戰國時期,是司馬遷的《史記》全面表述出來的。這個口號已經被現在中國境內、境外,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所普遍接受。這個口號的本身不一定很科學,但是作為團結炎黃子孫的一個紐帶,一種理論,一種思想,兩千多年來,它已經形成為一種心理定勢,被普遍接受,於是就變成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

其二是司馬遷認為經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六國?因為它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管仲為什麼能把齊國壯大起來,能使得齊桓公成為「五霸」的第一霸?就是因為齊國能夠發展工商業。司馬遷主張工、農、商、虞四者並重,反對片面地「重農抑商」。司馬遷的這種主張被壓制了兩千多年,一直到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再讀《史記》,才發現司馬遷的經濟思想原來如此進步。司馬遷在《貨殖列傳》里為傑出的工商業者樹碑立傳,表彰他們對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這種眼光是很難得的。其中特別寫了孔子的學生子貢在經商方面的才能。他說子貢建立了很多跨國公司,無論他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家的諸侯都得恭恭敬敬地出來招待他。他說孔子當時周遊到一些國家,孔子之所以能受到這些國家諸侯的優禮相待,完全是因為有子貢,那是子貢花錢打點的結果。這雖然有點像是開玩笑,但司馬遷重視發展工商業是無疑的。

其三是《史記》對先秦與漢代所流行的儒家與法家兩個重要學派都有所批判,也都有所繼承。儒家所宣傳的「禪讓」,所倡導的「德治」「仁政」與「大公無私」「身體力行」等等,都被司馬遷所接受,並在《史記》中構成了自己所夢想的模範政治與模範人格,諸如堯、舜、禹、文王、周公等等。但司馬遷又重視法制,他描寫了吳起、商鞅、趙武靈王、晁錯等一批勇於推行變法,甚至為推行變法而付出了生命的人物。《史記》中有《循吏列傳》,特別歌頌了秉公執法的李離,由於他在執法過程中因誤判而錯殺了人,於是堅定地將自己判為死刑,引咎自殺;又歌頌了堅持原則的石奢,石奢出於為國執法,不得不照章判定了自己父親有罪,而自己又從親情上感到對不起父親而毅然自殺了。《史記》中這些有關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與實踐,對後代的思想家與政治家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其四是《史記》里歌頌、讚揚了一種積極而又奮發有為的生死觀和價值觀。《史記》所歌頌的英雄人物一般都有積極上進,勇於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都想要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的特點。這些人也可能是為了某種道德觀念,或是為了個人的某種利益或揚名,對此我們不必過多追究,關鍵是看他們客觀實踐的效果。不光是司馬遷喜歡的英雄,像管仲、晏嬰、陳涉、項羽、李廣、郭解是如此;即使是他比較討厭的人,比如像李斯、主父偃等也有這種抓緊機會幹一番事業的特點。

推薦幾種注本

《史記》問世已經兩千一百年了,生活在現代的讀者要想比較準確地讀懂《史記》,就得有個合適的注本。在這裡我提出幾種供大家參考。首先是「三家注」。所謂「三家注」是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三種注本的合稱。這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史記》注本。這三種注本原來都是各自成書,到了北宋,開始有人將三種注本打散,統一地穿插、編排於《史記》的正文之下。今天我們所使用的中華書局組織點校的《史記》,就是這樣的一種合刻本。「三家注」對《史記》原文的校勘、對文章史實的考辨、對地理、名物的注釋等等,都做了篳路藍縷的開拓,其貢獻是很大的。

其二是明代後期凌稚隆編撰的《史記評林》。此書以《史記》三家注為基礎,通過眉批、篇後評語等方式,對上起漢代下至明代有關司馬遷與《史記》的評論資料廣泛地搜羅匯總外,還對《史記》原文的校勘、詞意的解釋、資料的來源,以及對《史記》文章寫作方面的評論都廣為收集。從而很有助於讀者觸類旁通,開心益智,對研究工作與撰寫文章很有裨益。

其三是今人張大可的《史記全本新注》。本書的第一個特點是早而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史記》全書進行簡明注釋的較早的一種,1990年由三秦出版社初版,其後又由其他出版社出版過多次。本書的第二個特點是簡明,它以簡潔明快的語言疏通原文語意,以及解釋音、義、人物、地理、職官、典章制度等等,一般不作引證,歧義只注一說。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是創新,它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為底本,將《史記》原文、褚少孫補文、附記太初以後的大事均用不同字體區分排版。在行文中又用「序論」「題解」「簡論」為導語,以導出編寫者的個人見解、或評或論等等。

其四是韓兆琦編著的《史記箋證》。本書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注釋格外詳盡,內容包括原文校勘、讀音釋義、資料來源、史實辨正,以及文章寫法、作者寓意等等。其二是本書彙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評論資料,特別是彙集了地面上的古迹遺存與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掘等等。此外還收有相關的歷史地圖與文物圖片二百多張。本書是對《史記評林》編寫方法的進一步擴充與發展。全書500多萬字,200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初版,2009年再版。

推薦閱讀:

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 七十列傳 張儀列傳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趣讀《史記》(連載4)
讀《史記》

TAG:史記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