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的衰落與理論心理學的復興

實證主義的衰落與理論心理學的復興

轉自: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作者:葉浩生

在西方主流心理學中,實證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一直左右著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依據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原則,一切不能以觀察或實驗來證明的概念和理論都是虛假的和沒有意義的,因而不能為科學所接受。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心理學家拋棄理論的探索,執著於實證性的研究,理論心理學成為一個被人忽視的領域。近年來,隨著實證主義的衰落,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實證主義的那種狹隘經驗主義的弊端,以非經驗的觀點重新開始了心理學的理論探索。這導致了理論心理學的復興。一實證主義對心理學的影響主要通過下述兩條方法論原則:一是經驗證實原則,即強調任何概念和理論都必須以可觀察的事實為基礎,能為經驗所驗證,超出經驗範圍的任何概念和理論都是非科學的。行為主義把這一原則應用於心理學中,造成了心理學研究中的經驗主義崇拜;另一原則是客觀主義,這一原則強調認識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的分離,主體的知識應該絕對反應客觀事物的特點,不攙雜個人的態度和情感、信念和價值等主觀因素,換句話說,在主體的概念和理論與外在客體之間必須有一種一一對應的關係,否則這些概念和理論就不是科學的知識。實證主義的這兩條原則給理論心理學的發展帶來毀滅性的結果。因為理論心理學是從非經驗的角度探討心理學的問題的,如心身關係、認識的心理起源等等。這些問題的非經驗屬性使它既不可能符合經驗證實原則,也不可能體現客觀主義的精神,它只能是一種理論的探索,或象某些排斥理論研究的人所稱的,是「哲學思辯的」、「形而上學的」。實證主義的原則排斥了理論探討在心理學中的合法地位。勿庸置疑,馮特之前的心理學是思辯的,或理論的,以往我們一直貶低這種心理學,認為它的哲學氣息阻礙了科學心理學的出現。實際上,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那種思辯的心理學對科學心理學並非無所貢獻,更沒有阻礙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它對許多問題的哲學思考從宏觀角度加深了人們對心理本質的認識,為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構建了一個內容廣泛的理論體系。馮特的實驗心理學正是建築在這樣的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上的。從馮特起,心理學開始吸收實證主義精神。馮特把實驗法引入心理學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但是馮特並不崇拜實證主義,更不把實證的原則作為教條。他一方面以實驗方法研究感知和反應時等心理過程,另一方面也使用非實驗的方法探討思維、想像和語言等我們今天所稱的「高級心理過程」。馮特甚至在哲學上也有所建樹,他在1889年出版了《哲學的體系》一書。對於心身關係問題,他也從哲學的角度予以討論,提出了「身心平行論」。總之,馮特並不排斥心理學的理論探索。但是從行為主義開始,實證主義的原則逐漸滲透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並進而成為一種類似於「範式」的東西支配了心理學家的思維方式。在客觀、實證的旗號下,心理學家盲目接受經驗證實原則,把經驗證實原則當成一種不可超越的教條,並進而形成了對經驗原則的崇拜。凡不能以經驗證實的理論探討皆被視為是偽科學的,理論成為一種累贅的、缺乏科學信度的「形而上學」。隨後的認知心理學也繼承了這一思想傾向,大部分認知心理學家僅把注意的中心指向認知過程的實證分析上,以計算機模擬的方式分析認知過程,把對認知過程的研究局限在經驗的範圍內,對認知過程的理論探索持懷疑的態度,阻礙了理論心理學的發展。實際上,當心理學家把實證原則當成科學真理崇拜時,實證主義的科學觀已經受到新興科學哲學的挑戰。它在哲學中的地位遠不象它在心理學中那樣根深蒂固。科學哲學家波普(Poppe,r. )早在六十年代就對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原則提出批判,認為科學知識並非始於經驗,而是始於問題;理論先於經驗觀察,指導經驗觀察,因為科學觀察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我們總是以一種預想的理論去觀察事物,一切觀察與實驗都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進行的,觀察與實驗也只有在一定的理論關係中才有實際的意義。波普的觀點強調了理論的重要性,動搖了實證主義在哲學中不可一世的地位。既然理論先於觀察,那麼由經驗獲得的知識就不可能是完全「客觀」的,由經驗獲得的知識就必然受到主體已有的概念和理論、信念和價值觀的影響。正象科學哲學家漢森(Hanson.N.R.)所指出的那樣, 人們觀察到的事實受到已有概念知識的強烈影響,「嬰兒和外行具有視覺能力――因為他們不是瞎子,但是他們不能看到物理學家所看到的東西……兩者都能知覺到同樣的線條、顏色、形狀,但各自的理解方式卻不一樣」〔1〕這些觀點駁斥了實證主義的客觀主義原則, 指出了客觀知識的主觀特性和理論先於經驗知識的可能性,為理論探索作為一種科學方法進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提供了方法論的依據,從而為理論心理學的復興鋪平了道路。二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動搖恢復了理論探索的合法性,為發展理論心理學提供了方法論的依據。1967年,「理論心理學高級研究中心」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成立。這是理論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它標誌著理論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開始恢復它在心理學中的合法地位。該研究中心主任貝克(Baker,W.J.)在闡述該中心建立的意義時指出:「在北美這樣一種環境中,它的建立明顯是對那種『充滿塵埃的經驗主義『的反動。這種經驗主義極大地阻礙了心理學的哲學基礎的探索,而這種探索對於這門學科是非常必要的」。〔2〕除了加拿大外,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心理學家也都為恢復理論心理學的合法地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克(Koch,S.)在1959―1963年間主持出版了六卷本的理論心理學巨著《心理學:一門科學的研究》,並在1985年又主編了《一個世紀的心理學》。這兩本書使用理論探索的方法,對心理學的科學地位、心理學與其它學科的關係、心理學的方法論和一些具體的理論問題作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對理論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庫克也由此成為美國理論心理學的領袖人物。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理論心理學的發展比較散漫,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從八十年代起,不同國家的理論心理學工作者開始組織起來,出版統一的理論刊物,建立理論心理學的國際組織。1984年,《理論心理學年鑒》開始出版,《理論心理學與哲學心理學雜誌》、《理論與心理學》雜誌、《哲學心理學》雜誌也相繼出版。1985年,理論心理學國際協會在英國建立。這個協會已成功地主辦了多次理論心理學國際研討會,並把會議論文編輯成《理論心理學的當代問題》(1985)、《理論心理學的發展趨勢》(1988)等書籍出版。目前,理論心理學正顯示出蓬勃發展之勢,展現出較強的生命力。但是理論心理學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困難。由於實證主義的長期影響,心理學界至今仍存在著重實驗研究,輕理論思維的思想傾向。理論心理學家也在苦苦思索為什麼在哲學領域已被批判得千瘡百孔的實證主義在心理學中卻「陰魂不散」。新的科學哲學早就以自然科學的成果論證了實證主義原則的虛假性,指出經驗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理論概念,因為科學的任務在於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去發現本質和規律,而本質和規律卻是人的感官所不能及的。現代宇宙學的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宇宙模型,這些模型都是無法證實的,或者說現在是無法證實的,如果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是科學的真理,那麼現代宇宙學的研究就只能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廢話了,但是這些模型指導著宇宙學家的研究,他們並不因為這些模型沒有得到經驗證實而放棄他們的理論探索。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昭示了理論研究的必要性。被心理學視為楷模的物理學並不排斥理論研究。理論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支柱之一。化學也是如此,理論化學是現代化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我們這個一心一意要象物理學和化學看齊的心理學卻一直鄙視理論的努力,總是認為理論心理學是思辯的,擔心理論心理學的發展會使心理學回到心理學獨立前的那種哲學思辯狀態,對於哲學思辯的恐懼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至只要一提哲學就唯恐避之而不及。實際上,恩格斯早就批判過那種輕視理論思維的思想傾向。恩格斯指出:「什麼是從自然科學到神秘主義的最可靠的道路。這並不是自然哲學的過度理論化,而是蔑視一切理論、不相信一切思維的最膚淺的經驗論……無論對一切理論思維多麼輕視,可是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繫不起來,或者連二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繫都無法了解……而輕視理論顯然是自然主義地、因而是不正確地思維的最確實的道路。」〔3〕思格斯的上述思想論證了理論思維對於科學的重要意義。忽視理論建設而專註於實證分析的直接結果是心理學研究的瑣碎和分裂。如今的西方心理學從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繁榮,但深入地分析卻可以發現繁榮背後的理論貧乏:每個實驗者割取完整心理現象的一個小塊,其研究結果相互之間無法溝通。心理現象的實證分析對於理解完整的心理現象沒有多少實際的幫助。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證分析只能徒增心理學的破碎,給心理學的未來統一帶來更多的障礙。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吉爾根(Gilgen,A.)就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 他指出:「對於像心理學這樣一個從概念上破碎的領域來說,更多的信息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更多的信息只有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4〕因此,心理學破碎和分裂的現實需要理論思維,需要理論心理學。恩格斯在談到經驗科學對理論思維需要的迫切性時指出:「經驗自然科學積累了如此龐大數量的實證的知識材料,以至在每一個研究領域中有系統地和依據材料的內在聯繫把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簡直成為無可避免的。建立各個知識領域互相間的正確聯繫,也同樣成為無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裡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裡只有理論思維才能有所幫助。」〔5 〕恩格斯的話是我們從事理論心理學的重要依據。三理論心理學的發展應該先於實證心理學的發展,科學哲學的研究表明,凡科學上的重大進展皆源於理論上的突破。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使物理學突破了牛頓力學的機械自然觀;進化論的創立使生物學由物種的靜態研究進入動態研究的水平。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範式論里,「範式」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論體系,範式的突破導致科學革命,從而使科學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科學的實驗和觀察也都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之下進行的,其結果的解釋也必須依據一定的理論。因此,理論的發展應先於實證研究的發展,我們應該賦予理論心理學以優先發展的地位。那麼,什麼是理論心理學呢?從我們的觀點來看,理論心理學是從非經驗的角度,以理論思維的方法對心理學的基本問題進行探索的一門學科。它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就象理論物理學、理論化學在物理學和化學中一樣,是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與心理學中的實證性研究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而且由於一切實證研究總是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因此理論研究總是先於實證性的研究。從理論心理學的性質來講,理論心理學是一門非經驗性的學科。這一點同以經驗方法研究為主的實證心理學,如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學科是不同的。這些學科通過觀察與實驗、統計與測量等經驗方法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實證研究,而理論心理學則從非經驗的角度,通過抽象、分析、綜合、歸類、類比等方法,以富有哲理、符合邏輯的思維方式,對心理現象、心理學學科發展中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理論探索。理論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是什麼呢?一般認為,從大的方面來分,理論心理學包括兩個方面,即心理學的元理論(metatheory)和實體理論(substantive theory)。元理論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基本理論,它是理論的理論,是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它所研究的範圍是:1.心理學的學科問題,包括心理學的性質、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未來的發展方向、心理學與哲學、生理學、物理學等學科的關係、心理學與社會的關係、心理學研究的社會意義和倫理意義等等。2.方法論,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選擇方法的依據、理論的評價標準、科學哲學對心理學的影響、方法與對象的關係、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等等。實體理論是有關意識和心理的特性以及各種具體的心理現象和心理過程的理論,它也包括兩個方面:1.意識和心理的特性,包括意識的起源與特徵、身心關係、遺傳與環境的關係、自由意志與決定論、意識或心理的結構等問題。2.具體的心理過程的理論,如感覺理論、知覺理論、學習理論、情緒理論、人格理論、能力理論、創造力理論等等。這類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理論思維有時是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即從觀察與實驗中獲取數據和資料;或以現有的理論解釋觀察和實驗的結果,這類理論體現了理論思維和實證研究的互助關係,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研究方式。但是這類研究目前存在一個明顯缺陷:理論與理論之間缺乏一致性,有些理論相互衝突,互相矛盾,難以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西方心理學自建立以來不乏各種各樣的有關心理過程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學並不缺乏理論活動。但是這些理論從來都是破碎的,它們以不同的哲學為基礎,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沒有那個理論能服務於整個心理學。現代西方心理學中的確有許多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但是他們的理論往往僅局限於自己的學派或領域。另一個問題是,許多理論的創立者提出理論的目的在於發展某種方法,一旦方法得以確立,則理論即被拋棄。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以理論性質的論文《行為主義眼中的心理學》而起家,但是他的最終目的在於確立行為主義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一經為心理學界所接受,華生便放棄了理論的努力。因此,這樣的理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而僅僅是方法的工具。現代理論心理學並不排斥有關這類理論的研究,但是它的重點是宏觀理論,是對整個心理學有影響的理論框架,它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心理學的統一與整合。這種理論心理學更多的是元理論的理論心理學。元理論的研究多少帶有一些哲學的色彩,它往往被認為是「形而上學的」,而不是心理學的。但是,理論心理學工作並不懼怕這種指責,因為哲學對於科學研究工作者並非那麼可怕。科學的發展史表明,排斥哲學往往限制和損害了學科的發展。十八世紀的物理學家的排斥哲學,他們頑固地堅持牛頓僵化的自然觀,從而導致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實際上,康德的哲學早已在理論上突破了牛頓的假說。所以恩格斯指出:「如果大多數自然科學家對於思維不象牛頓在『物理學,當心形而上學啊!『這個警告中所表現的那樣厭惡,那麼他人一定會從康德的這個天才的發現中得出結論,免得無窮無盡的彎路,並節省在錯誤的方向下浪費掉的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因為在康德的發現中包含著一切進步的起點。」〔6〕因此,蔑視哲學, 唯恐自己沾染哲學色彩的研究者註定會損害他們的事業。最終,他們要麼為過時的哲學所束縛,要麼使自己的研究變得瑣碎,難以有所突破。元理論探討心理學的哲學基礎、心理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未來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等對心理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問題,因此是當代心理學的發展所迫切需要的。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在元理論的研究方面理論心理學家已經達成了共識,而是說,元理論的探討有助於這些問題的理解,它給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值得心理學家為此付出努力。注釋:〔1〕Hanson,N.R.Patterns of discovery. London: CambridgePress,1958,P.17。〔2〕Baker,W.J.(Ed)Recent trends in theoretical psychology.Sp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1988, P.367。〔3〕〔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81―482,465,450頁。〔4 〕Albert R. Gilge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psychology. Greenwood Press. 1987,P.19。【作者簡介】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 210097


推薦閱讀:

如果你可以重返十六歲,你最想做什麼?
怎麼克服怕蟲子?
強迫症心理分析:迷信於行善去惡
如何在心理上積極影響身患重疾或癌症的家人
心理契約

TAG:心理學 | 心理 | 理論 | 主義 | 實證 | 實證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