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三帝國的惡性膨脹與垮台

德意志第三帝國僅存在12年,為時甚短,但曾喧囂一時。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總理。7月他宣布「納粹主義革命」已經完成,魏瑪共和國結束與建立「第三帝國」。1939年7月,希特勒以元首的身份宣布改稱「大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勢力範圍包括德國本土,被它直接吞併的國家與地區,軍事佔領的國家與地區以及若干僕從國。它奪取了歐洲中心地區,它所控制和侵犯的地域在東方推進至高加索與接近莫斯科,南方越過地中海染指北非,西方到達大西洋和比利牛斯山,北方直至巴倫支海。它的戰線東西長2000多公里,南北超過3000公里德意志第三帝國是一種對歐洲的巨大的局部的控制。它與奧地利帝國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性質有別,但就歐洲的分與和而論,它們頗有相似之處。納粹獨裁製度的建立和作用,超強的軍力和民眾盲從等原因決定了德意志帝國的產生與膨脹。納粹獨裁製度的建立無疑是一個首要因素。希特勒及其「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為了取得政權曾大肆宣傳和以廣大許諾迷惑群眾,它在1932年7月和11月的兩次國會選舉中獲得了37.4%和33.1%的選票。1933年1月,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他的同黨戈林等分別擔任部長職務。希特勒一旦掌權,便加緊建立納粹獨裁製度。1934年8月1日,政府頒布《德國元首法令》將總統總理的職務合二為一。次日興登堡逝世,希特勒依法成為國家元首,凡行政司法官以及軍人必須對元首宣誓效忠。希特勒與納粹黨處心積慮,步步為營,終於獲得全部國家權力。希特勒於1933年2月1日發布政府公告,將總統宣布解散國會與舉行新選舉的告知全國。3月5日,納粹黨在選舉中獲得43.9%的選票,它與民族人民黨結盟使在國會內擁有多數,從而左右法律的通過。23日國會通過「授權法」,將立法權給予政府,為期4年,國會與魏瑪憲法名存實亡。該項法律的有效期後來於1937年和1941年兩次得到延長。1934年初,取消了反應各邦意見的參議院。4月有關公務員的法令規定公務員必須完全擁護納粹制度,非納粹黨員與非雅利安人將遭到解僱。納粹黨從1933年初到1934年除致力於解決中央和各邦的矛盾。先改組後取消了各邦議會,規定中央派駐專員任各邦行政長官,宣布各邦主權屬於中央,並且逐漸將邦政府與當地納粹黨組織混為一體。在此期間,政府對於社會生活作出嚴厲規定,以求保證納粹黨的絕對統治,納粹政府以「保護德國人民和國家」以及「消除階級對抗」為理由,取消了人民言論、集會和結社的自由權,規定納粹黨為唯一合法的政黨,陸續解散了其他非納粹的政黨,嚴禁成立新的政黨,解散了一切非納粹的工會組織。1933年12月的一項法令宣布納粹黨「與國家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它是德意志國家和人民的惟一的政治意志的代表。希特勒曾充分發揮國家暴力機關的作用,1921年成立的「衝鋒隊」(S·A)是對付政治敵人的主要手段,它於1943年6月遭到改組。1926年組建「黨衛隊」(S·S)成為主要的警力。1933年戈林組建了「秘密警察」(Gestapo)。這是政治警察,專門用來鎮壓共產黨,抵抗運動和猶太人。1933年納粹利用國會大廈縱火案,廣泛打擊共產黨人。德國原有的司法制度終於遭到破壞,未經審訊立即關入集中營逐漸成為司法慣例。文化專制的目的在於摧毀「非德意志的」文化與進行納粹主義思想灌輸,納粹學生們曾在柏林大學門前焚毀了近2萬冊「非德意志的作品」,即進步的與科學技術的書籍。隨後各城市如法炮製。當時,凡新婚夫婦皆收到一份禮物——《我的奮鬥》。希特勒的反動制度被吹捧為「納粹革命」。希特勒早在1924年出版了《我的奮鬥》一書,宣揚關於民族和國家的反動思想。他認為民族社會主義的任務在於保護民族,民族分好壞,僅僅雅利安種族擁有優勢,其中日爾曼人尤其是德意志人品質最佳,應該保持雅利安種族的純潔性。他主張在歐洲建立一個以日爾曼人為核心的國家,並去征服、消滅、主宰其他「劣等民族」。根據納粹的理論,「德國國家思想的支柱」是納粹主義,希特勒為國家元首和領袖,他絕對正確與擁有最高權威,德國是一個「領袖國家」。納粹分子們在德國建立了一個高度效能的專制制度,此種制度為對外侵略擴張準備了條件。德國超常的軍事力量作用十分突出。希特勒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軍事和經濟措施,以便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利用它來達到侵略、吞併與掠奪的目的。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出任國防軍總司令。1938年他自任國防部長,組建直屬於他個人的國防軍司令部,完全獲得軍事統帥權。1941年,他又掌握了陸軍指揮權。德國恢復義務兵役制,以原國防軍為骨幹擴建為強大的正規軍,此外還在1935年重建空軍。陸軍在1935年僅有30個師,到1938年時增至51個師。空軍由1938年的368架飛機,猛增至1939年的8295架。1939年德國的空軍在世界占第一位,陸軍也以十分強大。與此同時,德國逐步建立起一種「戰爭經濟」。希特勒上台後不久便開始打擊猶太人的工商資本,同時保護雅利安人的工商資本。1933年7月政府設立「德國經濟總會」,它的任務在於領導全國經濟,其成員由大工業家與納粹分子組成。不久,公布「國家糧食產品狀況法」,規定此後由國家控制食品的生產、運輸與出售。當時政府在經濟領域也貫徹領袖至上的原則,1934年的「民族勞動制度法」宣布企業主為該企業的領袖並擁有全權,規定凡擁有土地7.5—125公頃的所有者,死後由長子繼承地產,因此農莊得到保護,富農階層相對穩定,無繼承權的子弟便投身行武,從事征戰。「德國經濟總會」將國家經濟分成工業、能源、銀行保險和手工業等6個部門,將全國劃分為18個經濟省。德國經濟開始轉入戰爭軌道,控制物資出口,主要進口軍需物品,鋼鐵、軍火、燃料和化學合成等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當時德國軍費猛增,1933年僅7億,1938年為155億,1939多大600億馬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經濟尚未完全納入戰爭軌道,但是經濟實力已獲較大增長。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經濟穩定,軍火充足,軍隊彷彿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1942年2月,德國進入「總體戰」經濟,半年之內軍火生產提高了近60%,其中彈藥增加100%,坦克增產25%。30年代以及40年代初,德國陸續採取一系列軍事行動,其結果之一就是增強了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萊茵區、奧地利、蘇台德、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部分),南斯拉夫、希臘、蘇聯(部分)併入德國或受它控制,如此狀況為德國提供了大量資源與軍需。例如煤礦、鐵礦、鋼鐵工業、紡織工業、糧食、石油和兵源。同時德國奪得萊茵區、捷克、梅麥爾、波蘭,從而在戰略上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根據1939年協定,蘇聯從德國得到貸款,因此必須向德國供應錳礦和石油等物資。瑞典被迫不斷向德國供應鐵礦砂,此外德國曾從蘇聯、東歐與法國等國強征數百萬工人前往德國軍事工業中勞動,1943年他們達到626萬人。轉入戰爭軌道的德國軍事經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待,獲得了國內與所控制地區的充足資源,擁有眾多勞動力,從而能夠為巨大的軍隊,廣闊的軍事活動提供堅實的物資保證,德國因此可能在一定時期內擁有與使用超強的軍事力量。民眾的盲從是有利於德國納粹存在和猖獗的一個不應忽視的因素。無庸諱言,歷史早已證明人類群體在一定條件下,不論是主動或是受蒙蔽,都有可能犯下錯誤。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遭受凡爾賽和約的嚴厲懲罰,戰後許多人由於狹隘立場便懷著濃厚的民族復仇情緒,他們的心態給納粹主義的宣傳準備了條件。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造成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與小農破產。勞動民眾中43.8%完全失業,22.6%半失業,如此社會災難為納粹主義的盛行添加了新的養料。與此同時,納粹黨蠱惑人心的宣傳和普遍許下的諾言充分利用了上述社會困境與群體心態。希特勒竭力攻擊魏瑪共和制:「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了德國的一切。」他在演說中保證消除經濟危機,人人有工作和麵包,降低稅收,發放低息貸款,反對通貨膨脹,振興農業,提高民眾購買力,重建軍隊和民族復仇。「我給你們以新的信心和新的希望。」失業的工人和職員,破產的手工業者和中小企業主以及陷入困境的農民,因此逐漸受到納粹黨的迷惑,對希特勒產生政治迷信。此外納粹黨曾努力建立與發展多種群眾組織,如「青年團」,「教師協會」和「婦女協會」等,以便廣泛籠絡人心,從而強姦民意。1928年5月至1933年3月舉行的5次國會選舉,納粹黨所獲選票的比例從2.6%猛增至43.9%。德意志第三帝國曾經橫行於歐洲,但它畢竟只是一種歷史現象,無法逃脫產生、強盛、衰敗與消亡的規律。它的極端性和殘暴性加速了自己的垮台,國家實力消耗殆盡,民眾心態轉為厭惡,軍隊內部出現反抗,被侵略各國進行抵抗鬥爭以及盟國軍隊不斷壯大這些因素匯合起來,終於埋葬了第三帝國。長期而廣泛進行的戰爭使德國的國家實力不斷大量消耗。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德國以及羅、意軍隊共約50萬人遭到擊斃或俘虜。5月北非戰役失敗,軸心國戰死與被俘約95萬人。這一切表明德國已經喪失了軍事主動權,這是納粹帝國衰竭的標誌。一系列統計數字顯示出德國日益遭到嚴重的損失,在1940年8月至10月的英國空戰中,德國損失了2375架飛機,英國僅損失800架,到1943年末德國轟炸機已所剩無幾,德國至1945年初共損失飛機5萬多架。大戰末期德國對英國每投下1噸炸彈,盟軍便對德國投下350噸炸彈,此時盟軍飛機已可以在德國上空自由飛行與轟炸。從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至1945年3月,西歐戰場上被俘的德軍多達95萬餘名。德國由於戰敗和遭到轟炸,物力人力的損失已到極限,國力已無法充實。連年的戰爭尤其「總體戰爭」使得民眾的苦難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因此對納粹黨以及它所領導的戰爭改變了態度,甚至走上了反抗之徒。1943年初為了克服出現的危機,帝國政府實行「總體戰爭」,凡有作戰能力的人員一律入伍,大量婦女在軍事工業中勞動,明顯削弱了生活用品的生產,減少了居民的食品定量。1944年組建「人民衝鋒隊」,它的任務為消滅「踏入德國土地的敵人」,但是其成員多是老者和少年。新聞封鎖和秘密警察控制和逼迫民眾服從,然而民眾目睹現實和親身經歷苦難而逐漸不滿,德國共產黨以及許多人士開始反抗鬥爭,納粹政權日益喪失民心。希特勒的戰爭政策在德軍中引起了人們的反抗。193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分歧已經出現,陸軍總參謀長貝克等反對進軍捷克,因為擔心引發世界大戰。隨後,陸軍新總參謀長約德爾等曾準備舉行政變。1943年,多次有人企圖刺殺希特勒。1944年陸軍元帥維茨勒本等人組織了較大的刺殺活動,但是遭到失敗,事後近5000人被處死。被侵略國家的抵抗運動是希特勒的歐洲政策所引起的後果之一。奧地利人曾經贊同本國併入德國,但是數年的歸併令他們大失所望,日益產生反感。其他有關歐洲國家的民眾從未停止過鬥爭,抵抗運動自發地或有組織地展開,歐洲在反法西斯的運動中顯示出一種共性。奧地利、波蘭、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進行了程度不同的軍事活動,抗擊德國統治者。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和蘇聯等國曾廣泛開展地下活動,甚至游擊戰,蘇聯約120萬人參加了游擊隊。各國抵抗鬥爭給了德國以沉重打擊,此外還曾牽制德國和援助盟軍的進擊。德國統治集團當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力和國力,同時過低地估計了同盟國的力量與合作的可能性。實際上,隨著同盟國反法西斯鬥爭的加強,它們的力量逐漸展現出來。1940年6月,美國曾在3周內將大批軍火運抵英國。其中步槍50萬支,機槍8萬挺,75毫米野戰炮900門和子彈1億3千萬發。1943年夏季攻勢前,蘇聯收到從美國運來的飛機4100架與機動車13800輛。當時,盟軍的力量不斷增長,這是他們在數次重大戰役中獲勝的保證之一。1942年,850艘艦船運送11萬盟軍在北非登陸。同年末至次年初,110萬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大舉反攻。1943年7月3200艘艦船與5500架飛機護送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同年秋季,蘇聯飛機已超過6500架,蘇軍從德國人手中奪得空中優勢。1944年諾曼底登陸盟軍曾動用了下述兵力:4000多艘艦船、10000架飛機,盟軍由登陸初時的13萬人迅速增至100萬人。1945年初,蘇軍150個師在波羅的海直喀爾巴阡山脈長達1200公里的地域發動進攻。4月蘇軍攻打柏林,參與的兵力為250萬,坦克6300輛、火炮41000門,飛機8400架。
推薦閱讀:

《大秦帝國》第二部 國命縱橫 第十一章(轉)
互聯網會摧毀一切霸權,美國之後將再無帝國
帝國時代 — 「請君入甕」之馬邑之圍
動搖大唐帝國根基的詩人
四大王道和三大桎梏:邵逸夫電影帝國的興衰

TAG: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