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大道有岸 佛法無邊

世界文化遺產的故事

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大道有岸 佛法無邊

劉火雄

  尼泊爾境內的蘭毗尼,作為釋迦牟尼的誕生聖地,與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一樣,享譽世界。不過,對於親近佛教的中國人來說,蘭毗尼更顯神秘、傳奇……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人類文化史上出現了一個「軸心時代」,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一時期,世界上的各大文明都湧現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古希臘羅馬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國出現了老子、孔子和「百家爭鳴」,南亞大陸現尼泊爾境內,則誕生了佛教始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誕生傳奇

  尼泊爾自古有「山國」之稱,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邊與中國西藏自治區接壤。這裡與亞洲腹地的沙漠以及西伯利亞遼闊的大地一樣,是一個適合思考的地方。至今,尼泊爾使用著世界上唯一的三角形國旗,兩個旗角表示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等巔峰。

  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位於尼泊爾西南與印度交界處,距加德滿都280公里。蘭毗尼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世界著名文化遺產,各地佛教徒朝聖之地,當代佛教復興的源頭。蘭毗尼距印度不遠,站在小鎮上,可以遙望印度的村莊……

  蘭毗尼在梵文中為「可愛」的意思,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

  釋迦牟尼誕生處,建有方形兩層的釋迦牟尼母親摩訶摩耶夫人神廟,莊嚴肅穆。廟內供奉著女神的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婆羅雙樹的枝幹,釋迦牟尼的嬰兒石像立在近旁的蓮台座上。

  在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幼年釋迦牟尼沐浴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婆羅雙樹,樹身圍約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態婀娜。原樹在東晉高僧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枯悴」。

  摩訶摩耶,意為大幻化,大術。摩耶為天臂城釋迦族善覺王的女兒嫁給凈飯王,成為王后。

  相傳摩訶摩耶在夢中,見到一位長得儀錶堂堂的人,乘坐一頭白色的大象,從虛空中慢慢走來,從她右肋進入了腹中,此後不久她便懷孕。

  一般認為,公元前565年,尼泊爾陰曆正月的望日,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她見花園中奇花瑞草,池水香潔,便下車遊園。在一株巨大的婆羅雙樹下休息時,見婆羅雙樹枝葉繁茂,於是便舉手摘花,隨後身體有感,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喬達摩是姓,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也常被稱為「佛陀」,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

  佛經上講,釋迦牟尼誕生時便能行走,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與此同時,天空中出現了九條巨龍,噴洒香雨,為其沐浴。王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便是佛經上講的佛祖降生時「九龍浴太子,七步觀蓮花」的故事。這一天正是中國農曆四月初八,於是,中國人也把這一天稱作為「浴佛節」。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佛經記載:多年後佛祖涅槃時,摩耶的靈魂從天而降,在棺木前涕淚悲泣。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艱苦卓絕的修行

  王后的逝世令釋迦牟尼的父親、迦毗羅衛的國王凈飯王悲痛不已,看著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於是凈飯王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訶波闍(shé)波提接進宮中,託付她撫養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鐘愛。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餵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

  釋迦牟尼自小跟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知識很廣博;又從武士們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父親凈飯王見釋迦牟尼天資聰慧,相貌奇偉,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統一天下的君主。

  「轉」,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空中出現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敵。佛教也把釋迦牟尼第一次說法,叫做「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饑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丑龍鐘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婆羅門經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

  這讓王子有了出家的念頭。一日,釋迦牟尼出北門遊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釋迦牟尼聽後,決計捨棄王位,棄絕富貴享樂,刻苦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凈飯王發覺了王子釋迦牟尼的心思後,曾經想過各種辦法阻止他,特別是想從生活的享受上羈糜他。釋迦牟尼十六歲時,凈飯王便為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耶輸陀羅為妃,生了一個兒子叫羅怙羅。

  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能夠阻止釋迦牟尼,終於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地出了國城,進入一個森林中,換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鬚髮,成為一個修道者。關於他出家時的年齡,有兩種不同記載,一說是十九歲,一說是二十九歲。

  凈飯王曾儘力勸釋迦牟尼回去,卻沒有效果,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五個人隨從他一起。釋迦牟尼和他的侍者們先後尋訪當時三個有名的學者,從他們那裡學道,但當時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便離開了他們,走到尼連禪河岸邊的樹林中,和那裡的極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

  經歷六年之久的苦行,依然徒勞無功,釋迦牟尼方才悟到苦行是無益的。

  釋迦牟尼於是走到尼連禪河裡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後接受了一位牧女供養的牛奶,恢復了氣力。

  此後,釋迦牟尼一個人走到一棵婆羅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他便這樣在樹下參悟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個夜裡,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由此,釋迦牟尼開始了弘法、傳道的一生。

  蘭毗尼西二十七公里處,是當年釋迦牟尼父親凈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王宮位置,稱梯羅拉廓特。這裡分布著王宮、佛塔、寺院的地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釋迦牟尼出家時走出的東門。

  阿育王朝聖之旅

  蘭毗尼另一處著名的標誌便是「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304-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印度歷史上一位非常偉大的君王。

  據佛教傳說,阿育王即位之初,諸多暴虐。後信仰佛教,在全國修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舍利塔,多次對佛教僧團施捨大量的土地與財物。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並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

  因此,傳說在阿育王皈依佛教前被稱「黑阿育王」,經數年修行從善,後才改稱「白阿育王」。

  公元前251年,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後,阿育王來蘭毗尼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紀念。

  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主要內容為:天佑慈祥王(阿育王)登基二十年,親自來蘭毗尼恭敬禮拜。證實此處為佛陀誕生之地後,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並用石欄圍護。另特諭減免蘭毗尼村稅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13米,埋入地下2米多,柱頂近3米,中間柱身7米多,周長2米多。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接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這根石柱確定了蘭毗尼為佛陀誕生地,意義重大。

  中尼友好的千年見證

  蘭毗尼也是中尼兩國人民早期交往的歷史見證。

  早在公元406年,東晉高僧法顯為尋找佛祖降生地,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過蘭毗尼附近的迦毗羅衛城。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專程來蘭毗尼朝敬。

  《法顯傳》稱蘭毗尼為「論民國」,玄奘《大唐西域記》稱「臘伐尼林」。

  正是根據玄奘遊記的敘述,考古學家在1895年發掘出已被霹靂擊倒,埋於地下的阿育王石碑,找到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

  在此附近,還有一座是中國政府在尼泊爾建立的寺廟——中華寺。佔地面積25600平方米,這是中國政府在海外建造的第一座寺廟。

  各國佛教界也陸續到此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寺院,如韓國的大聖釋迦寺,越南的佛國寺、雙林寺,緬甸的大金塔寺、止觀禪中心,印度的大菩提寺。

  如今的蘭毗尼,每年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不辭勞苦地來此朝拜佛祖,外國遊客、政界名流也紛紛慕名而至。逢尼泊爾陰曆正月釋迦誕辰日,蘭毗尼舉行盛大廟會時,更有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雲集於此。

  蘭毗尼是尼泊爾的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1997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佛陀慈愛、智慧,他那普度眾生的光輝,澤披四方,引領著善與美的希望。

  鏈接部分:尼泊爾旅遊小貼士

  風俗禮儀

  在問候別人時,尼泊爾人通常兩手合在一起,說「NAMASTE」(那馬斯特,意為「您好」);尼泊爾人在進入別人家裡,寺廟或佛塔時,通常要脫鞋,以示尊敬;用腳碰觸東西,或用左手拿東西給別人,被視為對他人的不敬;禁止將皮革製品帶入寺廟中;依照傳統,圍繞寺廟或佛塔行走應順時針方向。

  寺廟之城:加德滿都

  尼泊爾首都為加德滿都,建於公元723年,意為「光明之城」,城內大小寺廟達2700多所,素稱「寺廟之城」,尼泊爾古老而著名的斯瓦揚布寺即位於此。佔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廟宇、佛堂、經塔有250多座,形成廟宇多如住宅,佛像多如居民的景象。作為一座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城,她以精美的建築藝術、木石雕刻而成為尼泊爾文明的象徵。

  尼泊爾日內瓦:博克拉

  如果說加德滿都以人文景觀為主,博克拉則以自然景觀為重。位於尼泊爾中部喜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博克拉,在尼泊爾語里意為湖城。素有「尼泊爾日內瓦」之稱。博克拉及其河谷地區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城北費瓦爾塔爾和具格納斯塔爾等湖泊,景色優美。沿湖設有獨具民族特色的茅屋旅舍以及豪華旅館、俱樂部等,河谷中還有岩洞奇景。在這裡,可讓自己的心靈如湖面一般透徹平靜。


推薦閱讀:

多識活佛:衡量是不是正宗佛法的四大準繩
在佛面前,我們都只是孩童
壇經 護法品第九
供佛福報大還是供父母?
生死甚難厭 佛法復難欣|慧本法師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