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搞臭了封禪泰山,隨後千年無人再敢提
【00】中國真正的敵人曝光,GDP是中國15倍,美國也不是對手
【01】據說日本導演徵用2400名處女, 才拍出了這部成人短片
【02】一張著名的畢業照:老師的一份排名差點毀滅了世界
【03】賴昌星紅樓寵愛過的六個女人全曝光
【04】震懾,德國一家四口在中國慘遭滅門後…
【05】美國科學家實驗:讓一部分猴子先富起來,結果,猴子嫖娼了…
【06】中央領導為什麼都高壽,去看看他們天天吃什麼,怎麼吃
先講一個「山呼萬歲」的典故。
和不少人一樣,本人曾經以為「山呼萬歲」這個詞裡面有錯別字,應該是「三呼」而不是「山呼」——重要的事情來三次嘛。其實這是不了解其來歷的緣故。這個典故講的是武則天到河南的嵩山(也就是少林寺所在之地)封禪,當地一個地方官為了討好、巴結老武,以便飛黃騰達,就派一個嗓門特別大的人,預先到嵩山對面潛伏下來,等武則天上到嵩山後那人就高呼「萬歲」,然後那個地方官趁機獻媚:「皇上您多英明偉大啊,連山都喊您萬歲了。」武則天一高興,就將那個地方官連升三級。
難怪「山呼萬歲」又叫「嵩呼」。
那麼問題來了:歷代帝王大多把封禪之地選擇在東嶽泰山,武則天為什麼要在中嶽嵩山封禪呢?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解決一些其他問題。
一,帝王們為什麼要封禪?
「封禪」有兩層意思,「封」的意思是祭天,「禪」的意思是「祭地」。「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這種儀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封禪最早出現於《管子·封禪篇》,後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篇》中的內容,並對其內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進行了釋義,並指出了封禪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繫,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
二,歷代帝王封禪為什麼大多選擇泰山?
「封禪」二字,往往是與泰山聯繫在一起的。
問題又來了:中國那麼多名山大川,那些帝王為什麼不去別的山,而對泰山「情有獨鍾」呢?這與盤古有關。
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死去時,巨人倒地,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泰山因此成了五嶽之首,有拔地通天之勢,也有擎天捧日之姿,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它作為崇高偉大的象徵。
從遠古的七十二君王到秦皇漢武,再到康熙、乾隆,歷代帝王的泰山情結,賦予了它神聖的威嚴和權能,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歷代文人墨客感吟唱頌,聖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傳為佳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以「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來衡量人的社會倫理、道德價值。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黎民百姓,萬眾心向泰山,對泰山無比的尊崇和膜拜,以祈福平安。因此,泰山是民族之山,歷史之山,文化之山,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
泰山別稱岱宗。「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地表現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於先人活動範圍和泰山在這個區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出現祭天崇拜,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後的封建統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地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帝王都應到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
三,第一個封禪的皇帝是誰?
第一個封禪的皇帝是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人說他統一中國是不對的,當時還有一個衛國沒有統一),認為自己功高蓋世,是萬世之君,既統一了文字,實行了郡縣制,還統一了度量衡,所以他把自己叫做「始皇帝」。我們四川人沒有捲舌音,叫他「秦死皇」、「死皇帝」。「死皇帝」要把這個功績記載下來,傳諸千秋萬代,最好的辦法是刻石記功。他率領10000多人的龐大隊伍到泰山封禪的時候,就「順便」做了這件事,留下了秦刻石。
秦刻石這玩意兒,不獨泰山才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巡行各地,臣下便將歌頌他功德的文字鐫刻于山石之上,走一路刻一路,《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刻石有嶧山、泰山、琅琊台、之罘、東觀、碣石和會稽刻石七處。
秦刻石的內容主要是頌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以及統一後推行的各項改革措施的效果,雖多溢美之詞,但可以從中看到秦王朝統一中國以後發生的巨大的社會變化及歷史作用。
秦刻石是最古的碑文,對後世的碑誌文也有一定的影響。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由於長期沒有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秦始皇就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闢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四,武則天為什麼要在嵩山封禪?
武則天對嵩山情有獨鍾,或封禪、或祭祀、或求神、或休閑,嵩山成了她祈禱拜佛的心靈歸宿,是有原因的。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14歲的武則天被唐太宗看中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唐太宗死後,「武媚」依唐慣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武則天親政後,為鞏固武氏天下和自己的政治地位,她更加信佛,將嵩山作為宗教基地,先後數十次「君臨」嵩山,祭拜少室山、朝覲壇、中嶽廟、啟母廟,在此修建離宮,入少林寺尋佛問經、到三陽宮避暑、登峻極峰投放金簡……
古人以為泰山是最高的山、最接近天的地方,秦漢以後封禪祭天均在泰山之巔,並形成慣例。武則天親政後卻一改傳統,改在嵩山封禪。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親臨嵩山舉行盛大封禪大典,親筆賜封「中嶽」二字。她下令改嵩陽縣為登封縣,以慶祝「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登封之名沿用至今。
武則天之所以青睞嵩山,一是因為嵩山為五嶽之中、萬物之軸,符合武氏自詡「聖母」、「國主」的主觀意願,二是嵩山的位置距武則天的「離宮」洛陽和國都長安都不遠,來去便利,不像泰山那麼遙遠。
五,什麼樣的帝王才有資格封禪?
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資格封禪,必須符合三個條件,這也是去泰山封禪必須取得的通行證:一,改朝換代國家統一;二,帝王在位時必須政績卓著;三,必須有祥瑞出現。
所謂祥瑞就是吉祥物,比如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他想去泰山封禪,管仲就極力反對——你還不夠資格。齊桓公說有沒有搞錯,我的功勞這麼大,怎麼不夠資格呢?管仲說你功勞倒是不小,可是缺祥瑞。缺什麼祥瑞呢?管仲就給他提了幾個吉祥物:東海的比目魚,西海的比翼鳥等。
這些東東根本弄不到,沒有這些你就不能封禪,實際上是管仲給他出了個難題。
和齊桓公的功勞相比,北宋時的宋真宗差遠了,可他卻實現了封禪的願望。這是為什麼?
當時,宋真宗在和契丹人的戰爭中屢屢失敗,好不容易才在澶州打了個勝仗,卻訂下了屈辱的檀淵之盟。為平息朝野不満,轉移全國的注意力,並從心理上震憾遼國君臣,鎮服四海,宋真宗親自策划了封禪泰山,授意樞密使王欽若搞了一出「天降祥瑞」的把戲。據《宋史》記載:1008年正月初三、四月初一、六月六號,寫有文字的三塊黃帛從天上墜下,前二塊落在皇宮屋頂上,第三塊落在泰山醴泉之北,內容為歌頌宋真宗統治的文字。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就不能違背,封禪吧!
公元1008年,宋真宗一行浩浩蕩蕩從開封出發,東封泰山,沿途數萬群眾圍觀跟隨,歷經17天跋涉到達泰山,舉行了隆重肅穆的封禪大典,前後共用47天。
宋真宗假造天書的做法為人不齒。《宋史》作者這樣批評:「一國君臣如病狂然」。
宋真宗耗全國之力,封禪泰山,把泰山崇拜推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也為延續了上千年的泰山封禪活動划上了句號,他成為最後一位封禪泰山的皇帝。這哥們被歷史掛為笑柄,於是宋以後的皇帝連提也不敢提,元朝皇帝信全真教,泰山肯定不去。朱重八和他的兒子朱老四都沒好意思去,明朝後面自然沒人敢提。大清國不吃那一套~
所以封禪活動就在奇葩趙同學的奇葩表演中結束了。
六,哪些帝王到泰山封過禪?
一代帝王登泰山封禪,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徵,皇帝本人也儼然成為「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歷史上有幸成為「真龍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記》所撰的七十二王,真正載入史冊的共有12位。
《史記》中的七十二王,除了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其餘名字已不可考。他們大都是古代比較強大的部落首領,是傳說中的人物。
封禪和朝拜泰山,真正載入史冊的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這些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其中漢武帝興緻最高,去了七次。當然,他去泰山那麼多次,並非每一次都封了禪。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註是一種態度!
推薦閱讀:
※為何勤政的崇禎皇帝也亡國?
※巡撫、總督、督師、巡按,明朝皇帝其實很無奈
※清宮懸案:雍正皇帝暴亡之謎
※打獵上癮的清朝皇帝:皇太極征討蒙古部落,軍中糧盡,下令打獵吃飯
※中國最長壽的四大帝王,其中還有一位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