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孩子就是信任生命

有位爸爸說孩子固執得讓他受不了,他也知道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就是固執的,可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兒童沒有辦法故意做一些事情讓成人來相信他,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是這樣的,當他遇到情況,我們會怎麼做?如果我們不相信孩子是這樣的,當他遇到情況,我們又會怎麼做呢?

  先來看看一位不信任孩子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這位媽媽很仔細地看著躺在搖籃里的寶寶,一會兒拉著寶寶的胳膊,一會兒拉著寶寶的腿,又盯著皮膚看了半天,然後打電話給教育專家:「請問是某某專家嗎?我發現我寶寶的胳膊有點短,腿有點長,比例不太對勁兒,胳膊和腿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才是正確的?還有,剛才我發現我的寶寶的眼睛平均一秒鐘眨3下,這合乎不合乎標準?」

  放下電話,媽媽又細細地觀察寶寶,然後拿起電話又問:「請問是新生兒諮詢中心嗎?我發現我家寶寶的眼仁和皮膚有點黃,是不是有黃疸?哦,兩個月後不太容易出現黃疸啊!可我一會看皮膚黃一點,一會兒看又不太黃。」

  剛放下電話,拿起玩具逗弄寶寶,又發現問題,又撥電話:「某某專家嗎?我家寶寶怎麼還不吃手,他只喜歡啃一個東西,但是啃兩下那個東西從手裡掉下去了他也不找,我教了他半天還是這樣。我應該多長時間給他換一個物品?」

  一通折騰後這位媽媽又忙著上網查促進寶寶智力發育的物品有哪些……

  結果媽媽累得疲憊不堪,覺得養個寶寶怎麼這麼累啊!

  再看一個信任兒童的例子。

  同樣大的寶寶,同樣年輕的媽媽,寶寶在搖籃里啃自己的物品,媽媽一面哼著歌,一面像跳舞一樣優美地抖開剛洗過的尿布,把尿布抻平晾在衣竿上,然後坐在搖籃邊,邊哼著歌邊做手工。孩子哭了,媽媽微笑著把孩子抱起來餵奶,喂完奶,把寶寶抱在懷裡跳舞,等孩子平靜下來,快樂地轉一個圈,再把寶寶放在搖籃里。等孩子睡了,媽媽繼續唱著歌走向廚房,哼著歌切菜做飯,輕快地打掃屋子,一直都很快樂。爸爸回來了,媽媽撒著嬌迎上前,端著飯菜講述今天孩子的行為……

  從前後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信任孩子的家長會很放鬆很快樂,而不信任孩子的家長很緊張,焦慮,忙碌,疲憊不堪。

  再來說那個提出問題的爸爸,那個爸爸想知道有什麼辦法去幫助自己無比固執的孩子,想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執拗地去固守一個模式。前面已經說過,孩子天生就是固執的,相信孩子,就應該相信孩子是在按照自己本能的發展機制在發展自己,就應該理解孩子的固執是為了安全起見,因為他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種生存法則。

  就像有人帶著你進一個小區,告訴你從這個門進去,怎麼怎麼走,你對這個小區還不熟,你下次來,是會隨便進一個門呢,還是走你上次來人家帶著你走的那條路呢?肯定是走熟悉的路,因為那個路最安全。在孩子的早年,為了控制這個世界,能使自己安全,他也會固守自己比較習慣的模式,這樣他會覺得環境是可控制的。只有他認為環境是可控制的,他才能放鬆地去探索,否則他就害怕了,不敢去探索。

  在兒童執拗期,一般在3~5歲左右,成人就要聽孩子的話,而且千萬別冒火,也別在孩子背後冒火。不要以為你在孩子身後發火孩子不知道,他是知道的。我們心裡的情緒,孩子都是可以感覺到的。我們可以不相信孩子的精神確實是來自宇宙,但是我們如果理解6歲之前他的精神還沒有很好地進入身體,孩子與我們有那麼多的不同,我們就會用另外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就不會在心裡生氣的時候還在笑,這樣孩子就會糊塗了:我明明感覺到媽媽生氣了,她怎麼還在咧著嘴笑呢?他就會做出很多壞事來試成人是否真的生氣,於是成人就會發現在自己生氣時,孩子很不乖。

  對一個孩子的信任,跟相信一個桃核只要給它水分,一定會長出一棵桃樹,一定會開出桃花,結出桃子一樣,相信的是一種生命狀態,是大自然。我們只要相信孩子是一顆種子,相信孩子一定會按照一定的自然機制去發展,就不會把自己的焦慮傳導給孩子,就會讓孩子去發展自己。如果我們不相信嬰兒會長成一個成人,我們就會用我們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去扭曲兒童,最終破壞他們的自然發展機制,使他們受到身心的傷害,為他們一生帶來痛苦。

  所謂父母的不良影響是什麼?就是按照你自己的觀念養育孩子,要孩子走你認為他們應當走的路,或你希望他們走的路。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錯,畢竟哪個父母不想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自信,有本事,有才能。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感覺到被愛,被關懷,有價值,我們何曾想打擊他們、溺愛他們?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所認為的最好,意味著我們要求孩子根據我們成人的腳本來生活,我們試圖創造我們自己的腳本並導演孩子的成長。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當做父母的不喜歡自己的某些個性或行為,而且發覺孩子的行為和自己一樣時,他們擔心孩子也經歷他們所經歷過的失敗,就試圖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在這樣的情形中,我們實際上是在扭曲我們的孩子天生的形象。很多有關自尊心低落和缺乏自信的問題都源於父母不按孩子天生的形象接納他們。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了解如何調整教養方法以適應孩子的個性需求。一方面,你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塑造他們的個性;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家居環境,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伸展。

  我們是為了使用而發展,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為孩子創造了什麼樣的環境,孩子就會發展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首先得相信孩子的特質,然後才能夠不斷地為孩子付出,等待著孩子長大。第二章環境與兒童發展有一種蜘蛛,母蜘蛛將卵生在另一種蟲子的身體里,小蜘蛛出生後就開始吃這個蟲子的身體,當把蟲子吃完後,小蜘蛛就可以離開蟲子的身體,自己去尋找食物了。這種蜘蛛世世代代都是這樣,在大自然的進化中獲得了這樣的生存模式,人們管這種情況叫自然賦予。有了這樣的完善模式,就能保證小蜘蛛活下來,使這類蜘蛛物種不至於完全消亡。

  任何一種生命體都會有這樣一個與自己的生命狀態相適應的生存模式。

  孩子也是這樣,每一個孩子都會出生在一個家庭里,無論這個家是貧窮還是富裕,它的基本功能是一樣的。孩子在這樣的家裡成長,有著自然所賦予的意義。

  他們出生後由於生命的力量和身體的渺小,不適合擁有一個廣闊的世界去進行探索,所以大自然的發展模式使一個孩子一定出生在家庭中,這個家是用來遮擋風雨的,在正常條件下可以保證家庭成員的安全。家庭空間是私有的,家庭物質是供人們基本生活的,家庭成員是互相友愛的,家庭範圍是容易被掌控的,這樣一個家庭最容易被孩子所控制,所以孩子在這個可控制的家庭里先獲得了初步的安全感並開始探索家裡的物質。當他們把家裡的物質探索完畢的時候,孩子的能力就發展到能夠探索家以外的世界,那時也到了他們離開家獨立地與自己所需要的群體相處的年齡。

  如果孩子在形成自己的精神的過程中需要吸收環境中的所有因素,那麼這個環境一定要具有可以使孩子吸收的材料,這就是在成熟的教育中,人們所說的孩子成長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講是否有意義,如果有意義,孩子就能吸取到可發展的精神內涵,如果沒有意義,孩子就吸收不到可發展的精神內涵,這也是國家最近一次課改中要求的學前教育中環境裝備的問題。

  經過了解,我們發現在貧困的山區,人們給了孩子足夠的身體營養,又給了孩子自由和愛,但是孩子所生長的環境裝備對孩子的發展缺少精神的內涵,孩子在發展中仍然顯得精神匱乏,成人顯得缺乏精神營養,其精神狀態停留在很低的層面,智力水平也停留在比較低的狀態。

  由此看來,孩子是遺傳和環境的綜合產物。對於遺傳我們無法左右,環境卻可以在人為的控制之內。那麼我們能夠下工夫的部分就是環境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養育兒童的成人就要考慮:自己想讓這個環境中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假如我們把一條剛出生的龍交給老鼠撫養,它大概也會像老鼠一樣地打洞吧。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類的孩子被動物養大的案例。除了很多狼孩以外,從孩子們常看的《人猿泰山》的影片里,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孩子是怎樣吸收了猿的特質,最終成為一個猿人的。因此,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為他預備什麼樣的環境。


推薦閱讀:

慢話孩子的聽話與鬧人
這樣的孩子,成人後比白眼狼還要可怕!家長真該好好反思了
吃什麼讓孩子的眼睛更明亮?
煩惱也要讓孩子去體驗
最全最實用的英語單詞記憶法,讓孩子一天輕鬆記憶幾百個單詞!

TAG:孩子 | 生命 | 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