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代胡服 – 國學網

唐代胡服

  唐朝諸多新穎的服飾中,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方便,史稱「胡服」。

  在唐代,胡服之所以流行,很大原因可能是與當時胡舞的流行有關。唐代的胡舞很受歡迎,據說當時唐玄宗、楊貴妃和安祿山都是跳胡舞的好手。胡舞的種類繁多,共有十幾種之多,既有從西域傳來的胡歌舞,又有從中亞塔什干一帶傳至的以跳躍形式去表演的「胡騰舞」,從中亞細亞撒馬爾漢傳來的「胡旋舞」,還有從中亞一帶傳來的「柘枝舞」,以及非常受歡迎的「霓裳羽衣舞」等。

胡歌舞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服飾概念,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戴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還是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圓領亦稱團領,是唐代最典型的胡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男裝。缺骻袍是在鮮卑舊式外衣的基礎上參照西域胡服改革而成的一種北朝服裝,圓領衣側開衩,衩口最初較低,後漸高,直抵胯部,故稱為缺胯。

  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是唐代無階級、無性別之分的一種服裝。曲領的外衣也稱曲領。左衽的衣服是中原的傳統交領,符合胡人的衣服風格而並非是左衽,由於五胡亂華和西北朝分裂的兩大變動,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因為隋代是從北方撅起的王朝,所以衣冠也受到胡人的影響,穿盤領。唐代的服制繼承了隋的窄袖盤領,但此時的衣服是胡人的左衽換為漢人的右衽。

胡服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繡帽、窄袖袍、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新唐書·車服》記載:「初,婦女施冪?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捲髮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當時社會風俗表現的特徵,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唐代女子著

唐代胡服

推薦閱讀:

釋「國學」
國學資訊 - 黃晚:尋找失落的文明——烏孫、月氏的迷蹤 -
美國學校最注重培養的能力,你的孩子有嗎?
國學略說—易、儒、道、釋三句真言
元詩選初集 丁集 《元詩選》 國學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