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營銷學角度解析歌壇新人包裝與《中國好聲音》運作思路

首先需要聲明一下,這個主題如果認真地展開其實是可以寫成學術類論文的,但是本人顯然沒有抱著這個目的。因此,這篇文章基本上一是源自作者工作之餘對多年前市場營銷專業所學知識的技癢難忍,二也是源自多年來對華語樂壇的一些觀察,實在忍不住吐槽,順便想幫助喜好流行音樂的大家看懂一些音樂背後的東東。所以,部分地方不太專業,關於歌手的資料也只能做到盡量不背離事實而不能保證完全準確。另外,不要找作者要Reference,作者不打算髮SCI,只是娛樂下而已。

另外,在以下文字中,《中國好聲音》並不是討論的核心內容,前半部分與後半部分完全是並列的關係,作者更多地還是希望愛好音樂的同學們能夠了解一些在歌手背後,商業利益的推手大致上是怎樣運作的,從而大概了解在每一個可能讓自己不爽的現象發生的時候,大體上是誰在主使,好讓批評和評判都稍微地趨向理性一些。

好的,接下來,進入正題。由於前半部分的列舉論述比較長,如果你急切地想看到關於中國好聲音的內容,請你迅速地往下翻,一直翻到有兩行非常大字體的字出現為止。

《中國好聲音》開播兩個月以來,保持著很不錯的收視率,儘管也備受爭議但在決賽就要揭曉答案的現在,可以斷定中國好聲音已經取得了成功,對於誰將拿到桂冠,誰怎麼就莫名地晉級被莫名地淘汰,大家一定都有話要說。不過作者認為此事實在說來話長,那麼不妨先拋開《中國好聲音》不談,先談談怎樣培養歌壇的新人。

流行音樂界每個新人的出道,總的來說有以下四種方式。

第一,通過唱片公司內部選拔或小型選秀節目/歌唱比賽推出。

這是最為經典也最為傳統的選新人推新人的方式。所謂內部選拔,可以是唱片公司發出英雄召集令,在較大範圍內進行海選,將其中佼佼者選入自己公司然後進行包裝,也可以是走訪音樂學校或者酒吧之類人才可能聚集的地方,或在娛樂圈其他領域進行觀察(以上途徑在後來都慢慢變為利用網路),通過「星探」發現可塑之才,把目標對象招攬到自己旗下然後開始培養。

但內部選拔對唱片公司的要求較高,要麼得自己組織選拔賽,要麼得付出大量人力,實在不夠經濟,所以,通過小型選秀節目或者歌唱比賽來發現新人,無疑是一種快捷簡便的辦法。在比賽中,唱片公司以觀眾身份出現,能夠較為詳細全面地觀察歌手,在觀察成熟以後,再「領人」,把握就會增大很多。

在華語樂壇的鼎盛時期,也就是1999-2006年這段時間,我們熟知的主流一線歌手,大多數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出道。孫燕姿是被星探李偉菘(這個人也是改變華語歌壇的大師級推手之一)發現的,陶喆是被王治平(著名製作人,王若琳的老爸)發現的,謝霆鋒也算得上是通過內部選拔的方式出道,周杰倫、梁靜茹、林俊傑、張惠妹、蔡健雅、吳克群、蕭亞軒、容祖兒、張韶涵、S.H.E、F.I.R.等歌手,都是通過歌唱比賽的方式,得到賞識並被發掘的。

此種方式的優點在於,由於包裝程度宣傳力度的限制,歌唱比賽的影響力有限,新人歌手的知名度較低,但在這個前提下,聽眾對新人歌手就充滿著強烈的新鮮感。對於新人歌手來說,即使沒有正面的認可,沒有負面消息和爭議也絕對是十足珍貴的有利條件。一張白紙的形象,很多時候比小有名氣更適合包裝,尤其是歌手的歌曲質量了得的時候。日本天后宇多田光出道時,前兩張專輯中甚至沒有出現歌手的形象,由於音樂水準甚高,聽眾對歌手的期待不斷增長,使得當時的單曲銷量大到驚人,儘管大家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名叫Utada Hikaru的歌手長什麼樣子,這都是拜新鮮感所賜。而在台灣流行音樂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年份即民國89年(2000),大量新人井噴式地出現,由於個個唱功了得,音樂風格多樣,更是讓聽眾大呼過癮,儘管這些新人,絕大多數都在出道前默默無聞。

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包裝方式對唱片公司有著很高的要求(尤其當新人是偶像歌手)。這種新人的推出必須由高水準的音樂作為保證。由於必須控制前期宣傳的力度,新人歌手的第一張專輯至關重要,是宣傳的重中之重,幾乎是必須一炮打響,主打歌有高辨識度並且能被廣為傳唱,這樣對唱片公司來說才算成功。這種包裝方式,決定了唱片公司要付出很大的辛勞,並且辛勞程度和回報絕對成正比。這也就大概可以說明為什麼會有1999-2006年的華語流行音樂盛世,因為這樣的運作過程,到頭來都是良性的循環。

而此種包裝方式的缺點,自然也就是投入巨大,有時難收全功。另外,隨著歌手的知名度提高,認可程度上升,再加上同一批創作人不太可能保證連續多年的高效,專輯質量會逐漸下降,甚至可能出現後來作品無法超越第一張專輯的情況。

所以,在唱片市場萎縮的大背景下,唱片公司自然為了生計不得不急功近利,從前那種多年磨一劍只為打造一張驚世專輯的做法顯得越來越不切實際。浮躁的環境,決定了這種包裝方式已經不再是主流,被唱片公司逐漸摒棄。不過在今天,這種推新人的方法仍不過時,因為有唱作歌手的存在。所以2006年以後以此種方式推出的新人,絕大多數都是唱作歌手,比如方大同、蔡旻佑、韋禮安、張懸等。這些新人的實力和包裝效果,都不能跟從前那批新星們相比,但他們中成功的例子仍然很多。而在歌手平均水準偏低的大陸,這種培養方式仍然複雜而有效,常石磊、譚維維、姚貝娜,都是這種深藏不露的包裝方式的代表人物。但有這種耐心的內地唱片公司不多,此類歌手很多都有部隊文工團背景,或是美聲唱法or民族唱法轉行,唱片公司自己培養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第二,通過大型選秀節目/歌唱比賽推出。

我們無法給選秀節目或歌唱比賽的規模做出明確的定義,因此只能給出大概的界定。大型的選秀節目或歌唱比賽不但要有每年都辦、覆蓋面廣、前期宣傳狂轟濫炸的特質,而且還要具備足夠濃重的商業氣息,以及賽事娛樂化的特點。

具體說來,小型選秀節目或歌唱比賽,或者只召集特定的人群參加,或者只是掛靠在某個娛樂節目名下,或者指向的範圍有限,比如大學生、民謠歌手、搖滾歌手、草根歌手等。宣傳的攻勢有限,運用的傳播媒介較少,並且一般不承諾第一名或前幾名直接簽約唱片公司。而大型選秀節目或歌唱比賽,不但要形成規模,而且在宣傳力度上要大大增加,開賽前即開始在公眾傳媒上發聲,同時一般都會強化冠名權企業的廣告,在冠軍產生前先讓贊助商深入人心(蒙牛酸酸乳快樂中國超級女生、步步高音樂手機快樂男生、正宗好涼茶正宗好聲音等等,例子太多)。或者,強調其權威性,如超級星光大道,或者,強調其高端,如聲動亞洲、中國好聲音。當然,更重要的特徵,就是多少背離純歌唱比賽的本質,人為製造看點和本來可能不出現的情節與變數,讓歌唱比賽實際上變成劇集,推出新人的同時,也起到娛樂大眾的作用。

前面說到,鑒於唱片市場的現狀,大型選秀節目/歌唱比賽,為唱片公司提供了極好的發掘新人的機會。唱片公司的浮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給每個新人都提供自己全程培養的待遇,他們更喜歡快速成材的搖錢樹。在大型選秀節目/歌唱比賽的過程中,節目組和評委會對選手進行一定程度的培訓,另外選手也能快速積累聲音的辨識度和個人名氣。當冠軍決出的時刻,只要不跌出前三名,有時候如果歌手自身特點十分鮮明或者已經頗受好評,即使跌出前十也不會影響日後的發展(試想一下,小型選秀/歌唱比賽里如果在前五名開外,再要得到星探賞識可就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了)。唱片公司接下來要做的事變得簡單,就是:看中自己要的歌手→簽走→對已經有基礎的半成品進行加工→投放市場。

如果新人唱功了得又在比賽中被廣為認可,那麼專輯在做出來之前也註定了會有足夠的人捧場。這個前提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專輯製作團隊的壓力會降低,反正只要過得去,總有人肯花錢買專輯排長隊買演唱會的票,聽眾可能很難等來一張能給自己帶來驚喜或者感動的專輯。而好處在於,唱片公司對新人的宣傳可以輕車熟路,節省原本需要付出的這部分力量,可以把大量精力放在音樂層面,從而實現對新人特點的全面剖析,有助於新人的提升和後續的包裝。

此種包裝方式的優點顯而易見。而缺點則主要體現在,這樣的新人出道方式較為公開和高調,可能會引起較多的爭議。而且這種爭議幾乎是完全不可控的,因為在節目中,歌手是被節目組牽著走的,非議和批評來得可能很沒來由。一旦聽眾對新人有了某種特定的評價,後期的包裝可能難以扭轉,這也算是唱片公司最擔心的風險。

此種包裝方式的代表人物,台灣有蕭敬騰、林宥嘉、楊宗緯、梁文音、徐佳瑩、胡夏等,大陸有張靚穎、周筆暢、李宇春、王嘯坤、張傑、薛之謙、Bobo等。可以看出,這種包裝不限於新人是實力派還是偶像派。

第三,通過獨立廠牌推出&以獨立音樂人方式推出。

作者對獨立音樂人和獨立廠牌的具體概念其實不是特別清楚,這一部分也就不細講,各位只需要知道有這麼一種途徑就好。大致上指的就是有才華的音樂人自己創造品牌,自己把自己推向市場,或者掛靠在製作人名下以小製作的方式出道,又或者是自己製作而唱片公司只負責發行。鍾成虎工作室推出的陳綺貞(陳綺貞第一次出道的情況過於特殊,那段歷史太坑爹可以忽略了),林暐哲工作室推出的蘇打綠,以及蘇見信時期的信樂團等,都是這種類型的新人。

在2008年,小清新躋身主流音樂陣營之後,獨立廠牌&獨立音樂人的優點開始顯示出來。即使再小眾,只要能成為精英,自然有發展的前途。而網路歌手的大量躥紅,也為這種方式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總的來說,獨立廠牌&獨立音樂人的出道形式,覆蓋面主要局限在搖滾、民謠等領域。在大陸,一干搖滾精英們自然屬於這個行列。不過流行音樂里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牛奶咖啡(代表作《越長大越孤單》),比如邵夷貝。而在台灣,除了陳綺貞、蘇打綠和盧廣仲,黑暗系女王陳珊妮、PUB女王黃小琥、民謠才子林一峰也是以這樣的方式出道的。我們可能一時想不起哪些優秀的歌手是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出道的,但在小清新和小眾漸成氣候的今天,這種新人肯定也會越來越多。

這種包裝的優點是只要有才華,不用局限於形式,很容易得到聽眾的認可,缺點是由於缺乏唱片公司強大的後盾做支持,宣傳推廣方面的劣勢太明顯,金字塔的塔基很大而塔尖很小。一般來說,已經小有名氣的歌手可能選擇獨立,而有勇氣以此種身份進軍歌壇的新人還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第四,幕後音樂人走到台前。

從第四條開始的出道方式已經可以列入非常規一類了。

在正版CD尚有市場的時代,唱功出色的幕後音樂人可以借用CD的影響力走到台前。儘管聽眾們即使買了正版CD,也不一定會去關注作詞作曲編曲和聲製作人到底是誰,但這種新人在出碟時,可以憑藉音樂成就或才華方面的宣傳打動聽眾,如果再能找來當紅歌手合作一兩曲,很快就能被聽眾熟知。

唱片公司對這類新人的培訓基本上不用花費額外的成本,怎樣包裝也非常清楚,不過,一來是因為術業有專攻,很多音樂人雖然堪稱音樂方面的天才,唱功卻沒什麼天分,二來是因為一個出色幕後音樂人吸金能力和一般歌手比完全不落下風,所以這種類型的新人也很少。

而在音樂消費日趨快餐化的今天,這種毫無「群眾基礎」的新人出道,是要冒一定風險的。這類新人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成功的當屬2009年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得主蕭賀碩,這位孫燕姿幕後團隊里的才女,如果早出道幾年完全有大紅的可能,但很可惜的是她趕上了浮躁的時代,因為不夠漂亮,包裝潛力收到了影響,導致兩張專輯質量上乘卻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這也是這類新人的尷尬所在。而以潘瑋柏導師頭銜出道的紀佳松,則明顯是充分利用了外形上的優勢,得到了一定的認可。這是個懷才不遇已成為普遍的時代,推這種新人,唱片公司真的需要很大的魄力,不是佼佼者斷不敢輕易推出。這也是這類新人的代表只有以上二位的原因。

第五,演而優則唱。

這類新人可以分成兩種。

第一種,是以歌手的身份出道,但始終沒在音樂上得到提攜的機會或者難以嶄露頭角,只好轉向娛樂圈其他領域,待聲名鵲起之後,再重新在音樂上有所建樹。大陸著名的話劇花旦袁泉,影視小天后江一燕,以及新勢力演員代表之一的王珞丹,實際上都是以歌手的身份踏進娛樂圈的,但江一燕2006年的首張專輯實在慘淡,袁泉更是簽約六年沒得到發片機會,王珞丹則乾脆被雪藏(王珞丹就是前面提到的紀佳松發現的,有些同學可能還記得潘瑋柏06年的專輯裡有王珞丹的參與)。前兩人都是等到紅了以後,才讓人了解到原來是歌手。這種新人一般底子過硬,又有影響力的基礎,唱片公司可以推出得相當放心。不過,這種方式屬於陰差陽錯,可遇而不可求,實在無法刻意安排,只能算隨機事件。

第二種,就是無任何音樂背景,純粹只是因為演藝方面(也可以是主持、文學等方面)的成就,對嗓音比較自信或者唱片公司想利用其吸金,將其作為音樂界新人推出。但這種新人很少有真正具備硬實力的,唱片公司大多數並沒有長期開發的打算,要麼只是為了讓其過一次當歌手的癮,要麼就是利用新人在一定時間內爆紅的人氣大撈一筆了事。這樣的新人,大都屬於短期一次投資或者賭博式投資,唱片公司願意潛心開發這種新人的可能性實在是有點小。

大陸此類新人的代表有陸毅、陳好、黃曉明、陳坤、周迅、楊冪等(這裡僅列出唱功不那麼慘的)。趙薇實際上也是演而優則唱,但她很難得地做到了在演唱方面的成功。台灣此類新人的代表有鄭元暢、阮經天、林依晨、柯震東等。當然,這類新人有一位極為出色的典範,這個人可以毫無爭議地傲視同類所有的歌手,她就是莫文蔚。

第六,「老新人」。

這種推新人的方式理解起來最為簡單,一般就是通過拆分多人組合,包裝其單飛成員,或者讓多人組合「獨立不解散」的方法來實現。這完全是一種炒冷飯的推介形式。近幾年又出現了一種情況,即歌手重組,比如吳建豪安七炫的Scandle組合、「縱貫線」等,但以上組合一般都是短期存在的,因此此種情況不在這裡討論。

憑藉歌手原來積累的人氣,唱片公司的工作量大大減少,冷卻時間也縮減到最短。這種新人除了可能帶來審美疲勞以外,並沒有明顯的致命傷。但需要防止出現的情況是,如果先前組合的解散很難被聽眾所接受,那麼單飛新人的前途會大受影響。

這類新人的代表,在國外有因Fin K.L解散而單飛的李孝利,在港台有蔡卓妍、田馥甄、林志炫、光良&品冠、蘇見信、F.IR.阿沁,內地則有李健、付辛博、井柏然、韓庚等。總的來說,這類新人要想成功,除了避免上一段出現的情況,還要注意的就是自身風格一定要有突破,要能夠給聽眾製造驚喜。田Hebe的成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唱片公司推出這樣的新人時,一定要對新的風格胸有成竹然後再出手。

第七,在國外出道。

由於國外的流行音樂水平一般高於國內,選擇這種出道方式的新人一般都是功夫了得。韓庚、張力尹、宋茜在韓國出道,徐若瑄、阿蘭達瓦卓瑪、劉亦菲、李純&錢琳在日本出道,曲婉婷在加拿大出道。以上幾位中除了劉亦菲實力稍遜,其他幾位拿到國內來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如果這種出道是中國唱片公司與國外的合作,那麼此類新人在國外的時間裡唱片公司最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認清歌手的特點,並準備好數量可觀的有水準的國語音樂。因為一個華人歌手在日本韓國這樣流行音樂已經十分成熟的國家,很難混成天王天后,最終還是要回到國內,回國後的二度包裝至關重要。假如歌手在國外闖出了名氣,回國後專輯質量卻下降,原來的特點卻沒有能繼續發揮,那麼之前的努力就將一點一點被消耗掉。唱片公司推出這樣的新人,更看重的是長期企劃。

好的,接下來,作者終於要講《中國好聲音》了!都看這裡看這裡看這裡啊!大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就在下面了!讓大家久等不好意思!

《中國好聲音》的出現,和華語樂壇目前的形勢有很大的關係。

試想一下,你心中滿意的新人歌手是誰?

當林宥嘉、蕭敬騰、徐佳瑩這一代讓大家驚喜的好聲音已經悄悄出了第三張第四張專輯的時候,是不是發現新人突然斷了檔?你也許覺得他們還是新人,但他們最晚也已經在2009年作為新人出道了。

OK,你想起了鄧紫棋,想起了胡夏,想起了田Hebe,想起了郁可唯,那麼還有呢?是不是覺得能值得讚許的新人真的寥寥無幾?是不是你的播放收藏夾里,已經很久沒有新的歌手出現了?

是的,2010年和2011年,鑒於唱片市場持續的不景氣,唱片公司把銀子花在了能最大限度帶來收益的地方,讓已經成名的歌手不斷開演唱會巡演,因為這種賺錢方式比起宣傳唱片,要來得快多了。但同時,真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帶來的結果就是歌壇新人實在難產。看一看2011年最佳新人的候選名單,獲獎呼聲最高的仍然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老新人」們。換言之,確實很久沒有出新人了(當然你要說Olivia和李佳薇不錯我也不會攔著你XD)。

可是我們也清楚,諾大的中國,功底了得的歌手有千千萬萬,他們都在等待出名的機會。同時,儘管唱片市場縮水嚴重,但流行音樂的市場沒有衰退,兩年沒有怎麼推新人,用營銷學的術語說,市場准入的門檻已經被降低,原先飽和的市場中已經出現了空隙,新來者已經有條件進入了。總結起來就是,目前的市場狀況,推上一批新人,不愁他們吃不飽。

那麼,如前文所說,既然大型選秀類節目/歌唱比賽可以快速地推出新人(見前文的「第2類出道方式」和「第6類出道方式」),那麼大家就來搞一次好了。時機成熟不成熟呢?

OK,繼續回顧2011年。這一年,除了超級星光大道,有什麼你熟悉的選秀節目么?湖南衛視不出手,快男快女暫停,東方衛視不出手,雪碧再沒給贊助,別的,花兒朵朵知名度實在打不開,星光大道已成鬧劇,唯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中國達人秀》,還不是純粹的音樂類節目。所以說,《中國好聲音》推出的時機,絕對是成熟的。大眾需要一個選秀節目來找找開心,來聽聽好歌,順便,期待一下新人,滿足滿足這兩年被積攢起來的略微空虛的感覺。

接下來就又要用到營銷學的概念,即消費者心理學。中國(包括台灣)第一個大型選秀節目,2004年的超級女聲第一季開始到現在已經多年,觀眾對選秀節目的套路已經大致清楚。那麼,怎樣去迎合大眾的胃口,去給大眾驚喜?

音樂可以細分為很多方面。而在過去的選秀節目中,那種中規中矩的情歌歌手、說唱歌手一般都是主角。既然要勾起大眾的新鮮感,就要把從前的配角拉到前台來。那麼這一類歌手是什麼呢?就是具有爆發力的、模仿歐美唱法的歌手,特別是女歌手。

回想一下,從四強的吳莫愁、吉克雋逸,到32強的袁婭維、鄭虹、金池、王韻壹、大山甚至在大家口中好評不多的丁丁,基本上都走的是這個路數(王韻壹是爵士唱法,但絕對可以歸結到這一類),而在整個《中國好聲音》的過程當中,你聽到哪個女歌手用溫婉深情的套路唱國語慢歌了么?你聽到哪個女歌手帶給你回味悠長的感覺了呢?哦,張玉霞是,所以她早早被淘汰了啊。

而男歌手要模仿歐美式唱法有點困難,那怎麼辦呢?很簡單,那就把嗓音獨特作為評判的標準好了,另外,搖滾和張揚一點(梁博,張瑋),或者妖媚一點(不用看,作者就是在說丁少華和鄒宏宇哈哈),也必須是考量的標準。看看16強和4強的名單,大概節目組就是這麼想的。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準確地抓住了市場細分,並成功地加以開發。一個市場細分,在開發前我們可能認為它毫無潛力可挖,但只要正確把握住了消費者的心態,它的增長就有可能非常可怕。一開始也有擔心,覺得《中國好聲音》的歌手們缺乏深情淡定型的演唱,聲線都偏向厚重,抒情的感覺實在不夠到位,會不會讓人覺得很躁。但當大家享受甚至痴迷於每一個成功的翻唱的時候,很多人都發現自己的擔心多餘了。

那麼套路選對了,就要開始具體運作了。怎麼決定歌手的去留呢?

讓我們先進一段廣告……

呃,上一段是開玩笑的。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次的廣告多到讓人髮指,以至於有人說好聲音的最終冠軍應該是加多寶?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贊助商給節目組加了碼,節目組不得不承受。為什麼有這種現象?

因為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贊助商的日子到現在也沒好過起來。贊助商也不傻,基本上都發現了《中國好聲音》絕對可以收視飆升,自然要利用這個機會大賺一把,所以他們必然會要求節目組和電視台,廣告絕對要保證時間。

同樣,《中國好聲音》不是面向草根的選秀而是精英選秀,能通過盲審的歌手,全都是身經百戰,參加過無數選秀,不少出過專輯的主兒,還有好多直接就是音樂圈內人。在中國這樣一個關係社會,要想出名,只靠努力是不夠的,機遇需要用人際方面的行動來爭取。

可是大家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後台,當然是紛紛要求節目組能把自己推上去。節目組就要犯難了,人人都要求「照顧一下」,可是比賽就總得有人淘汰,怎麼權衡呢?

於是,中國好聲音決定採用的辦法是,用盡各種方式,將儘可能多的新人給予足夠的宣傳和炒作,力爭實現商業價值總收益的最大化。

具體的行動策略是,用所有手段,讓盲審通過的所有選手都有出名的可能。推紅的歌手越多,能感激《中國好聲音》的歌手就越多,推出的新人越多,唱片公司就越高興(又省了一大筆培養和宣傳經費),贊助商利用新人吸金的可能性也越多。這些匯合在一起,兩情相悅,哦不對,是四家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

所以《中國好聲音》就產生了以下的傾向:當你小有名氣,或是已經得到認可,但不是節目組心中理想的4強成員的時候,對不起,你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以淘汰了。因為當你離開以後,大家仍然會記住你,而留下的歌手,則又有了繼續被我捧紅的機會。換言之,對於我想捧還沒捧紅的,只要我看你不像冠軍的料,你就乖乖離開,別占我的名額,壞了我的好事。

為什麼這麼干?因為這個節目這麼大的花銷已經出去了,賺錢這麼難,我要做就要贏得徹底。終極目標是把前64名全部捧紅,即使不能,我也要朝這個目標無限地接近。

李代沫為什麼會被徐海星淘汰?因為他已經紅了,連作者都分享他和曲婉婷合成版的《我的歌聲里》了,就算走也沒什麼可惜的。鄭虹為什麼會被李代沫淘汰?因為節目組覺得對她的包裝也已經到位了,她自己又是實力派,硬傷又小,自己去飛也沒什麼問題了,送走吧。多亮、張瑋、平安為什麼進不了4強?因為輿論讓他們進4強甚至奪冠的呼聲已經很高,但在節目組的計劃里他們如果贏了後面的情節進行不下去,那麼他們也只能離開。關喆呢?那更不用說了,都出道好幾年了,唱功擺在那裡,能讓觀眾重新認識一次以後的發展就大有前途,捧得太多了會佔資源搶其他選手的戲,起點太高拿了冠軍也會讓人覺得不公平的,最多能到第二。這些人離開舞台,聽眾會長久地記住他們,而剩下的歌手,節目組仍然可以再渲染一把,讓他們繼續俘獲歌迷,收穫人氣。

可是什麼事情都得有個節操。2010年的快女,如果節目組腦筋正常一點,讓洪辰或者劉忻加冕,或者製造冷門讓黑馬蘇妙玲爆冷奪冠,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結果。但偏偏最後讓段林希拿冠軍,幾位評委老師估計不知道內情或者演技絕佳都快瘋了,一副恨不得砸話筒的樣子。從此以後一批觀眾傷了心,快女的口碑也快速下降。內定冠軍不可怕,但冠軍一定要有說服力,否則,只能把節目給毀了。

比如2007年快男第一季,陳楚生的冠軍拿得響噹噹,2005年超女第二季,李宇春唱功遜色但氣場十足。2009年快女第一季,最終決戰前我就猜江映蓉或者郁可唯拿冠軍,因為劉惜君實力不夠,黃英是唱紅歌的,李霄雲走的中性路線不可能在一個節目里成功兩次要不觀眾不答應。因此,中國好聲音在秉承收益最大化的大原則的同時,也一定會絞盡腦汁,選出一個至少不雷人的總冠軍。

這就是每一場淘汰與晉級的玄機。4強名單出爐後,作者已經可以判斷金志文必然將和冠軍無緣因為他的說服力實在太弱,尤其這個冠軍是要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好聲音的。而吳莫愁和吉克雋逸都是歐美式唱法,梁博又是搖滾派,誰拿總冠軍都不過分。作者看好吳莫愁最終登頂,但這也只是一種個人感覺,非理性的部分就不做深入探討了(這段話是作者在9月30號決賽前寫的,現在再看有點內牛滿面,不過還是誠實地保留下來吧)。

總之,在這場盛大的商業秀里,《中國好聲音》竭盡全力,讓觀眾記住每一個歌手,不遺餘力地為華語音樂推薦著新人,也為贊助商們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利益和誘惑。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運作,它建立在對流行音樂市場和消費者心理的準確分析之上,並且,運用了有些殘忍但絕對明智的營銷策略。

而作為局外人和信息被動接收者的我們,應該承認這有些不公平,音樂背離了音樂的本質總是讓人不爽。有些人也許應該有更好的名次卻沒能得到,這也是讓人不快的事情。但吐槽之後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天天罵加多寶和浙江衛視昧著良心,因為首先,以上說法只是作者基於冷冰冰的理論所作出的推測,它們在生意人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作者才會得出這些結論,其次,即使以上的猜測全部正確也沒有什麼,因為你喜歡的歌手已經出現了,ta已經有讓你期待的未來了,你的感官已經得到滿足了。實在不解氣,可以抵制這些廣告商促銷的商品,不也是一種回擊的方式么?

所以說這些節目名義上是歌唱比賽和選秀,實際上它們和周播劇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節目里的那英、劉歡、庾澄慶和楊坤,也不是他們自己,只是他們扮演的名叫那英、劉歡、庾澄慶、楊坤的角色罷了。那麼我們,不妨以對待電視劇的態度對待這些綜藝秀,電視劇裡面,有的人物可能會有曲折悲慘的命運,可以為ta感嘆惋惜,但實在沒必要耿耿於懷成為心結多年過去依舊碎碎念。因為那都只是戲。

明年也許不會有《中國好聲音》第二季。不過,你會迷戀你今年夏天喜歡的歌手,看著他被其他唱片公司買走,出碟,光鮮亮麗地走紅,留在你的生命和記憶里。你會淡忘那些吐槽和抱怨,忘不了守在電視機和電腦前的每個星期五晚上。你會不記得好多細節,卻記得總決賽之夜你和朋友們一起罵怎麼這麼多廣告。你會看淡你喜歡的歌手被誰PK掉的不滿,忘不了怎麼會聽這麼多了不起的歌。你會長久記住,這個夏天你收穫的所有驚喜或者感動,因為《中國好聲音》獨一無二,因為它正好出現在我們青春的路程中。就這麼簡單。

講了這麼多,也算得上是一種釋放。前半部分是作者聽華語流行音樂10年以來的一些心得的集合,後半部分則是如呼氣般的對專業知識的一些溫習。這篇文章也是作者給自己的一個挑戰,就是想看看工作以後的這顆頭腦在面對與工作無關的問題的時候還能不能轉起來。醞釀了一個星期寫了兩天多終於完成也很開心。最後也要感謝這些天在校內里不斷更新有關《中國好聲音》感受的同學,我也在評論的1樓儘可能地@了你們當中的每一位,關於好聲音的記憶里也將始終有你們伴隨。因為我離你們很遠,所以能共同探討&關注一件事情能讓我感覺到你們就在我身邊這很美好。以上的所有文字願與大家共勉。歡迎童鞋們拍磚&分享&討論。在此,十一期間還要正常上班的作者也祝童鞋們中秋and國慶節假期快樂。The end!

推薦閱讀:

快樂男聲將重出江湖 誓死拉下中國好聲音
《中國好聲音》巡演慘淡背後
周杰倫為什麼要加盟中國好聲音第四季?
熱點  | 「中國好聲音」還能火多久

TAG:中國 | 聲音 | 包裝 | 新人 | 角度 | 思路 | 解析 | 運作 | 營銷 | 好聲音 | 中國好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