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 者,過則勿憚改」的斷句和釋義

這段話在釋義上的主要分歧是「學則不固」這句話是獨自成意,還是承接前文,是「君子不重」導致的一種結果。 楊樹達(遇夫)和楊伯峻叔侄二人同為著名學者,治《論語》成果卓著。但這叔侄二人在這句話的解釋上就截然不同。楊樹達在《論語疏證》中認為: 《廣雅釋言》云:固,陋也。《左傳定公十年》云:「吾偽固而授之末。」《杜注》云:「偽為固陋不知禮者,以劍鋒末授之。」《禮記哀公問》曰:「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鄭注釋固為鄙固。學則不固,謂人能學則不至於固陋鄙倍也。此與「敏則有功」,「信則人任焉」句例相同。與上句別為一事,承上句訓說者非也。 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認為「固」是牢固、鞏固的意思,他將這句話譯為「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 主要分歧就是這兩種,其餘各家的解說不再列出。有趣的是,楊伯峻在他的《論語譯註》「例言」中說這本書的初稿經過叔父楊遇夫「逐字審讀,直接加以批改,改正了不少錯誤」。但為什麼不改這段話的解說,是遇夫先生改變了自己的先前看法嗎?個人覺得不一定,而是遇夫先生也認為應允許不同的解說。 在下才疏學淺,覺得這兩種解說各有各自的道理,不同的解說側重了不同的方面,所以兩種解說不妨並存,在意義上甚至有互補之效。有一段時間(即使現在),似乎更傾向於楊樹達先生的解說,但也只是「似乎」。程樹德先生《論語集釋》中收錄《松陽講義》中的解說道: 學必深沈而後能固,不重則浮; 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 語言精警,足以啟發。若堅執一種解說,那這樣的解說不就廢棄了嗎?豈不可惜? 補充: 抱歉,忽略了這句話:「無友不如己者」。 想到《詩經?關雎》之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是親愛、親近的意思。這句話之中的「友」也應該是這個意思吧。 「不如己」,有一種解釋是「不像自己那樣」。如果這樣解釋,那麼,指哪一方面不像自己呢?是不像自己那樣「志於道」、「志於學」的人嗎?這就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了。感覺有些牽強。 還是老的解釋比較通順,就是不如自己的人、比自己水平低的人。還是把楊樹達對這句話的解釋給你,共同參考: 友謂求結納交也,納交於勝己者,則可以進德輔仁。不如己之人而求與之交,無謂也。至不如我者以我為勝彼而求與我為交,則義不得拒也。 楊先生的解釋,我覺得最後一句尤其值得注意,也可以回答古今眾多對夫子這樣說而有疑惑的人。何為「義不得拒」,在道義上是不能拒絕的,要不然這句話就是一個悖論,孔子就沒法面對自己的學生。《論語》一上來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的意思是「同門為朋」,大家不遠萬里聚在一起就是為了「進德輔仁」的,有共同的志向,何樂而不為?不管是不是老師,別人提出了進德修業的要求,那麼輔導幫助他,首先是「義不得拒」,這正是君子的表現。 李零《喪家狗》之中對這句話的解釋也很有趣,不妨參考,我這兒就不多寫了。
推薦閱讀:

《道德經》全文及釋義(第三十章)
《一四同宮》釋義
傷官之傷官用官【祐之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69)】
二十四山綜合釋義之【乙山辛向】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

TAG:君子 | 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