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用筆和結體哪個更重要?

主講:書法君

(2015年8月15日)

一年前,給大家談過一個話題,關於趙氏的一句極有爭議的話,我以自己的理解作了剖析。今天就來回顧一下,下周六,我給大家好好地講趙孟頫。

一年前入學習會的人,應該還有印象。我當時是隨手輸入,邊想邊聊,今天也是這樣。

這個話,七百多年前老趙給出了他的意見:公元1310年9月,趙孟頫應召赴京,途中將獨孤僧所贈《定武本蘭亭》反覆賞玩,先後寫了十三條跋文,即流傳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其中寫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這個話分兩部分,都存在爭議:

1、用筆與結體,誰上誰下?哪個更重要?

2、用筆千古不易,這話是對還是錯?

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用筆與結體孰上孰下。

我慢慢發,這個時間間隙,大夥隨我一起思考:這兩個問題,這幾百年都沒停過爭議,包括到今天,我看過一些書法專業的畢業論文,也有講這個。用筆與結體哪個更重要,還在爭,而且一直沒有答案。

還看過一篇文章,居然說用筆千古不易,說明用筆不容易。這就好笑了。—— 反正很多爭議,沒定論。

用筆與結體,誰上誰下,既不是並行,也不是絕對誰上誰下。

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是趙孟頫說這個話?

為什麼是他提出,用筆為上?

想想,為什麼只有到他才這麼講?

我前天發過關於趙的文章,他是趙宋皇家子弟,從小受過極好的訓練,筆法上好到極致。在他的書法里,幾乎沒有任何敗筆、亂筆,幾乎在任何作品中,他的用筆,每一筆,都力求盡善盡美。無論是行書、小楷、大楷,他的作品的完美,都是由細微到每一筆上的完美所驅動的,然後由這些筆筆完美的用筆,構成結體完善的字。

中國古代,很少有像他這樣對用筆追求到極致的,他的作品,或者說他創作的風格中,築基於筆法上的精妙、完美,筆筆完美構成整體上的完善,這是他在書法上的追求。

所以對他來說,用筆為上,肯定是正確的。

我們將用筆為上這句話,移到別人身上,行嗎?

不一定。所以我前面講了,這是基於趙自身的書寫方式、創作風格,給出的結論。

拿董其昌、傅山來說吧!

如果說,用筆為上,這個話套到傅山身上,那就全完了。傅山每一筆單獨拎出來,你怎麼去說用筆為上? 寫那樣子沒法單獨說它就「上」了。對他來說,他更重視對線條、結構、空間感的處理,結體為上,這是肯定的。

不是激動啊,因為這是一年前講過的東西,我發現當時隨想隨講的內容基本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發起來特別輕鬆哈哈!

再看董其昌。這個人很複雜,我既推崇他,又反對他。現在很多人都搞不明,到底董其昌的書法是好還是不好?比如陳忠康就對董其昌推崇得不得了。

很多人讀過我寫的三篇關於董其昌書法的解讀長文吧?我也推崇他,但我對他的技法上的深度,是有保留的。

如果對用筆與結體孰上作一個簡單的結論,我認為是要視創作者具體的表現手法,他的風格決定了是重視用筆,還是更著重表現結體。

比如張旭的古詩四首,用筆應該不如結體重要,或者可以線條上需要很好的領悟,但用筆的技巧上並不極致追求;懷素的自敘帖呢,用筆與結體幾乎同等重要;孫過庭書譜呢,肯定是用筆為上,結體次之。總體來說,寫二王一路的,基本上以用筆為上,結體次之或同等;寫顏行一路的,用筆與結體誰上,要看當事人表現手法上的側重點。

有人提到啟功,他就是重結體,在他筆下就是結體為上,黃金分割嘛,所以他的書法局限也在那裡,筆法上的趣味不夠豐富,而在整體框架上實現了結體比率上的美。

【春風拂曉】前幾年好像書法界極少去學趙推崇趙。二年前開始推趙,今年起看到說趙文章也多了起來。這跟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有關嗎?

【書法君】你說的這個問題,是有原因的。近現代,基本上很多人對趙的用筆為上持否定態度。為什麼呢?往前看三十年,那個時代的人筆法上的基礎沒築好,用筆是比較弱的,他們在書壇上位後,必然會弱化對用筆的推崇。所以前些年趙子昂的地位一直不怎麼高,老是被批評。

我再繼續講一點,拿趙與董說事。

董一生都在踩趙,老想站在趙的頭上踩幾腳。 但最終,他的書法成就與地位,與趙不在一個級數上。

董其昌說:恨趙吳興有此墨跡(指《十三行》),未盡其趣。蓋吳興所少正《洛神》疏雋之法。使我得之,政當不啻也。就是說,趙子昂的字好,是因為他能見洛神賦十三行的墨跡,要是我也能見到,肯定不比他差。

吾書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意思是說,趙臨古人的字帖,十分中有一分像,我臨來有七分像。

這是赤裸裸的吹牛啊。

總之,董一生都在對越表示不屑。臨到老時承認了:「余年十八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

這兩人,歷來都被比來比去,我也來比一下。

趙為用筆為上,董好像沒特別說過,但對用筆的著力,肯定遠不如趙。

趙對每一筆都力求完美微妙,董呢,他走的是禪路子,虛無恬淡清和,用筆常常繞來繞去有仙靈氣,而腳不生跟、不踏實地,他的用筆常常是虛的,用筆孱弱得多。

但董這個人很矛盾。

他一生誇詡,比如說「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什麼意思?三年後不拿正眼瞧文、祝二人,這口氣多牛啊。

但他有時候也說:「此余已丑所臨也,今又十年矣,筆法似昔未有增長,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

我看過一篇文章,說他充滿了比較與自省,自負與自卑,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總之這個人充滿了矛盾。

所以,在他的書法里,有很傳統的一面,著力貼近二王,寫得是真不錯,特別是扇面作品,但更多則是一些漫不著力的字,在用筆上孱弱虛無,當然也出來了一種虛和恬淡的意境。

也就是說,趙、董二人,都是基於傳統的,都是來源於二王,那麼,問題來了:

前面我說了,趙子昂等人走二王一路的傳統路子,大多追求用筆為上,我也說趙說的是對的,而董也走傳統卻似乎不是用筆為上,這不就矛盾了嗎? 這不就是說明用筆可以不至上了嗎?

從趙、董二人的書法成就上比較,可以為我們提供一點判斷的參考:趙以可謂偉大的成就,說明了他「用筆為上、結體亦需用工」,說的對,做的也對。 而董氏不求用筆上的精緻變化,在他書法里,追求的是虛無近禪的意境與趣味。這兩人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對用筆的觀點會有不同。

我們再從二人所產生的影響來比較。清初康熙年推崇董的書法,整個書壇都籠罩在董香光的影子里;直到乾隆時期卻推崇趙的書法,學趙的風氣大起。歷來有一個認識,就是清朝前期的書法靡靡不振,到乾隆往後,才越來越昌盛。

大量碑刻的出土,碑學的興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朝中後期書法上更重尊重傳統、重視筆法,不再玩董其昌那種繞來繞去的虛無恬淡的東西。

我們知道這是有歷史原因的,董字靡弱,追求禪意的虛無意境,入主中原根基未穩,清初統治者是最樂見漢人如此的,不喜歡硬朗的風格。我好像在哪一篇文章里有分析過。

也就是說,無論是從趙與董二人的自身成就,還是他們對書法帶來的影響來看,歷史證明了趙的說法、做法是對的。

在趙孟頫的那一條書法之路上,「用筆至上,結字亦須用工」,確實是他踐行出來的真理。不必再懷疑。

好了,關於用筆與結字的問題,先講到這裡。

這個問題我在一年前的學習會上邊想邊聊,談了一整節課。今天的回顧就快一些,留待大家思考。


推薦閱讀:

母嬰門店最重要的事——培訓好員工
因為陪伴與懂得,比愛情更加重要。
老媽?老婆?誰重要?
劍對中國人的重要性
微語錄(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包容)

TAG:創作 | 書法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