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禮的思想
孔子十分重視禮,認為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此處立指什麼?);對統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易使」(《憲問》),「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無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但孔子對於禮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曾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那麼,這個更本質的內涵是什麼呢?《論語·陽貨》中的一段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很珍貴的啟示: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顏淵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
「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什麼?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他對於周的崇仰之情溢於言表。又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現在衰老了,長時間沒有夢見周公,能夠經常進入夢中的,必定是生活中結下了深厚感情的人或事,孔子沒有機會見到過周公,長得什麼樣子,這個老男人自己也不清楚,如果有一個形象,那也是他想像中的,絕對不是事實中的周公。要想夢見一個想像中的形象,而且是前後都保持一致的周公,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孔子這麼說,似乎他過去就經常夢見周公,這是一個十足的謊言!
孔子用謊言的形式,表述的意思是對周公的崇拜仰慕,周公何以成為一個男人的偶像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制定了周禮,孔子一生推銷的就是禮,如果周公身上沒有這個因素,孔子也不會在年老時仍然對他念念不忘。與其說孔子希望夢見周公,還不如說孔子希望實現周公制定的禮——尊卑的等級制度和行為規範。有人堅持否認孔子的等級思想,把他打扮成平民思想家,那麼,就看看他所推崇的禮吧。
《周禮》:「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於造。」(《周禮譯註》,46頁,呂友仁譯註,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禮記》:「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上),1987.10.天津古籍出版社)
這些是對「禮」的直接說明,作為一種思想,「禮」滲透於各種規定之中,它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必須要從語言的直觀通過思維才能把握住「禮」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認「禮」的精神的浸透,他們擅長於直觀思維,形象化的思維,凡是表象的東西,他們都能夠觀察到,表象內部的實質、規律性的東西,卻是這些人體悟不到的。
一般的崇儒者只有感覺的能力,卻缺少思維的能力,這一點不奇怪,孔子的學生尚且如此,後世單憑語言認識孔子的人,能夠殘存一點思考力也值得慶幸了。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教給了你們思想,按照我的思想去說話做事呀!孔子給學生的是他的思想,是思維成品,他沒有也不可能像蘇格拉底那樣引導學生思維,所以,有天分的人還可以發揮他的思想,愚笨者只能按照「禮」的原則做事和說話,在「禮」達不到的地方,這些人便茫然四顧,不知東西南北,呆若木雞。
孔子之「禮」,其目的要深入到每個人生活的各各細節。一般以為,季氏舞八佾,只是在人的數量上超過了本分,孰不知,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禮」也有嚴格的規定,不然,孔子忍受了季氏之舞,對觚的形狀改變,他怎麼會大加感嘆呢?
最能夠懂得孔子心思的是最高統治者。齊景公問政於孔子,等到孔子回答以後,他馬上說,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美國的州長可以乘地鐵,乘公交,倘使孔子看到,必然遭到一陣痛罵,總統才能乘專機,州長乘專機是僭越,平民才是乘地鐵,乘公交的,州長乘地鐵乘公交降低了身份,孔子同樣會罵人的。
總之,從人性看,生活方式應該豐富多彩的,但是,孔子之「禮」要統一人們的行為,超出了「禮」的規範,孔子是不能忍受的。孔子的道德實在最不人道的道德。
陽貨(1)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孔子時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諸塗(4)。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5),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6)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7)。"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
史記記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推薦閱讀:
※中華文明的新曙光-毛澤東思想
※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禪思想
※怎麼理解"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
※六祖惠能的禪宗思想核心
※【轉載】法理與情理(梁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