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造就五陰身心的「五種妄想」
07-06
由自己及父母的妄想感應和合所生之身,為堅固第一妄想; 由妄想產生的苦樂與順益違損感受顯現,為虛明第二妄想; 由妄想著相取形的念慮激蕩的心理情緒,為融通第三妄想; 由妄想諸行相續導致的持續性生理變化,甲長發生,氣銷容皺,為幽隱第四妄想; 由妄想熏覆構成的隱藏性精明心識串習,見聞覺知等機能,為第五顛倒微細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凈,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妄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譯文】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注1],本覺圓凈,並不留於死生及一切塵垢,乃至虛空,都是妄想而生起。……是故如來為你們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如你的身體,先因父母想生[注7]再由自己想心,與父母想心,感應和合,傳續命根,若自己無想,有應無感,印不能續命,赤白將潰,而自體即不能成,正如我從前所說,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你身體必然不是虎妄之類,何以會有口水足酸產生?可知口水由想而來,也同於你的身體,因知你的身體虛妄,也應當同於口水,是故當知,你現前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注8]。 即如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你的身上,真受酸澀的感覺。惟因受心生,能動色體,故你現前順益(樂)違損(苦)兩種交互來往的現象,名為虛明第二妄想[注9]。 由於你的念慮,支使你的色身,身體與念慮並不同類,何以你的身體,隨念變動,種種取像,心念一生,隨念取像,生起眼識緣色,耳識緣聲等,心既生已,根亦隨之趣境,故此色身,時時與念慮相應,又此念慮,寤時即為想像之心,寐時即為夢中之念。又此想念,即是現前想陰,體通諸識,同一虛妄念慮,無有實體,故名妄想,又其融即未分,體通諸識,故名融通第三妄想。 人現前身中遷流變化之理,從不停住,惟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皴,日夜之間,生滅滅生,迭相更代,自己曾無感覺。阿難!這假如不是你,為何會遷變,若真是你,你何以沒有感覺?則你現前行陰,念念不停,名為第四幽隱妄想[注10]。 又你離於諸想無復生滅的精明不動,名為恆常的,在身體上不出見聞覺知。假若此精真恆常之性,不能容留妄習,何以你昔年曾看見一件奇異之物,年深日久,憶忘俱無,其後忽然重複看見,而仍然記憶宛然,此是習氣內熏之力,種子依然存在於八識田中,則此簡明了知之性,即現前見聞覺知,同一無分別性,湛然不動之中,前看後念,不斷受熏,無有停息之時,分別其間頭數,無量無邊,無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然不搖,並不是你的精真本性,正如急流水,看起來像是恬靜,其實因為流急了看不見,不是不流,若不是妄想根元仍在,怎麼能受妄習所熏?欲盡此想,須待寂滅現前,六根互用,合開成就,一六俱忘之時,方得銷滅。故你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穿習氣微細種子多少,令不遺失,則湛然明了之阿賴耶識內,一分無明,即名罔象,此無明為能串,六根中習幾為所申,和合真如,非一非異,故言虛無,居四陰之後,故為第五,凡夫計為命根,二乘計為涅槃,無而作有,虛而作實,故為顛倒,對前四陰行相粗顯,故言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此五陰為五種妄想所成[注11],你現在要想知道從識至色,彼此相因的界限,及其中淺深之義,唯色與空[注12],是色邊際。唯觸與離,是受邊際[注13]。唯記與忘,是想邊際[注14]。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注15]。湛入合湛[注16],歸識邊際。 此五陰之元:重疊生起[注17],生因識有[注18],滅從色除[注19],已得圓通,即齊佛果,五陰妄想,頓然俱空,但無始習氣,遇事便興,若要遇事不興,非可頓除,故須安立聖位,歷事造修,方可除滅。我已示你劫波巾結,為何不明?再來詢問。 你應將此妄想根元,根元不除,五陰終不能盡,心得開通,了知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生,離心無體,離識無性,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人,令其知道,唯心無體,唯識無性,根元既唯虛妄,枝末豈是真實,認妄為真,浩劫流轉,知而不隨,故言深厭自主,五陰既盡,不生滅性現前,即是涅槃真體。自此隨所發行,安立聖位。進求無上菩提,故言不戀三界。 【注釋】 注1:此四字包括真心之體用而言,精真是不變之體,妙明是隨緣之用,具此體用,在迷不述名為本覺,彌滿清凈,中不容他,是為圓凈。 始由一念妄動,真妄和合而成阿賴耶識;說於此識,轉出能見見分,說於能見見分,轉出所見相分。 注3:相分之中,空界先形,故言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是空見不分,色陰與劫濁並起。性搏四大,受陰與見濁並起。根塵織識,想陰與惱濁並起,知見欲留,業運常遷,行陰與生濁並起。體中相知,用中相背,識陰與命濁並起,那以不了惟心,用諸妄想,於境取相,展轉妄成。 注4:二乘不知,謬計因緣。 注5:外道邪見,撥無因果,故言迷因緣者,謬計自然而有。 注6:前文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即是此理。 注7:先惟父精母血,赤白和合,故是因於父母想生。再由自己想心,與父母想心,感應和合,傳續命根。若自己無想,有應無感則赤白不能和合,自體也不能成。 注8:現前色身,元無所有,舉體全是妄想所成,故直名妄想,居五陰之首,故名第一。 注9:離身即無有,唯是覺知虛明,根本受陰,即是如此。 注10:仁王經說「一念之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則念念不停可知,徹體虛妄,故以妄想名之。又其密移不覺,故冠以幽隱之名。 注11:隨業所感,受此五種,陰覆真性。又依此五種,受現世報,酬前世業,依將來因,自相陰覆,難出離故。又依此五種,取境起業;集聚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種子,為來世因故。所以五陰不盡。 不出輪迴,觀其所由,五種妄想以為其本。 注12:按楞嚴正脈說:有相為色,無相為空,故知但盡乎色名淺,兼盡於空名探。若離色守空,禪宗門下謂之墮一色,唯識宗說為空一顯色,猶未出乎色陰邊際。故知凡一切空忍,皆非究竟,必至空色俱亡,乃為色陰盡。 注13:觸兼苦樂二受,離即舍受,故知但盡於觸名淺,兼盡於離名深。若斷觸守離,如梵志以不受為宗,猶未出乎受陰邊際,故凡一切背舍皆非究竟,必至觸離皆亡,乃為受陰盡。 注14:有想為記,無記為忘,故知但盡於記名淺,兼盡於忘名深,若舍記認忘,禪宗謂為無心,猶隔一重關,尚未出乎想陰邊際,故凡一切無想,皆非究竟,必至記忘俱舍,乃為想陰盡。 注15:散心粗行為生,定心細行為滅,可知但盡於生名淺,兼盡於滅名深,若離生住滅,正上文所謂「照照清擾,猶如野馬,」尚未出乎行陰邊際,故凡一切滅定,皆非究竟,必至生滅俱亡,乃為行陰盡。 注16:湛即第八本識,前文所說「湛不搖處」即此。言湛入者,謂依此第八本識,旋有念而入無念,乃由湛而入故。合湛者,謂守於無念,住於第八本識,乃合湛而住故,可知由湛而入,但盡有念為淺,不復住於合湛,兼盡無念為深,若由湛而入,即合於湛,古德謂為最後頂墮,猶未出乎識陰邊際,故幾異熟未空,皆非究竟,必至由湛而入而不合於湛,乃為識陰盡。 注17:因無明不覺而有識,識即有作名行,行必有動名想,由動則有見分虛明名受,由見則有空色相形名色,都是一重一重相疊而生起。 注18:從細向粗以至於色,如人著衣,必從內向外而漸著。 注19:滅從色除,必由粗及細以至於識。如人脫衣,必由外而內漸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請關注絕經後女人的身心健康
※為什麼學佛之後反而出了問題?
※推薦簡單有效緩解身心疲勞的辦法 讓我們每天沉靜10分鐘
※最能進入妹子身心的4個舉動,90%都會淪陷
※萬籟俱在,身心皆靜 |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