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篇: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瘙癢性皮膚病舉隅

關鍵詞:疏風解表;瘙癢性皮膚病;消風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筆者2006年5月開始以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瘙癢性皮膚病,至今已有30餘例停葯後未見複發,收效滿意。茲不避淺陋,闡述如下。

病 因 病 機

皮膚被覆體表,為人身之屏障,有衛外固表之功。故皮膚之為病,多因人體肺衛氣虛、腠理不密,衛氣不固,外邪常得以乘隙侵襲。

清陸子賢《六因條辨》言「至虛之處,便是客邪之所」,又《素問·評熱病論》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知皮膚病多虛實夾雜,證型複雜,頑固難愈者頗多。然不外風、濕、虛、瘀等致病,治療當謹察病機,辨證施治。

濕邪侵入機體,鬱結不散,與氣血相搏,可令皮膚功能失常而為病。過食辛辣、油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此為內生之濕,與風邪內外相合,蘊阻肌膚而致病。對藥物、食物過敏者,多屬於此。

虛則多為血虛,若病久耗傷陰血,營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去濡養,臨床則見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瘙癢等表現。若病程纏綿難愈,均可使氣血循行受阻,氣滯血瘀,肌膚失養等。

筆者於臨證所見,風邪為患居多,蓋風為百病之長,多夾寒、熱、濕邪合而為病。《素問·風論》云:「及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出現多種皮膚病皆與風邪為患密切相關。

《素問·風論》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可使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於濡養,以致發生風團、丘疹、疣目、乾燥等病變。《素問·風論》又謂:「風者,善行而數變」,其性乾燥,其特點為發病迅速,消退亦快,遊走不定,此起彼伏,瘙癢無度等。如西醫所稱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症、過敏性皮膚病等。

又肺主皮毛、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使皮膚受到溫養、潤澤。肺宣發衛氣於皮表,皮膚才能發揮衛外功能。若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閉塞,衛氣鬱滯,可致肺氣不宣;外邪襲肺,肺失宣降,亦可致皮膚腠理閉塞、衛氣鬱滯等病變。肺氣不宣,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而化熱,可致疹癢等多種皮膚病。「治病必求於本」,宣通肺氣、解表散邪,使邪無藏身之所。

治 法 方 劑 與 闡 釋

皮膚病多本虛標實,不宜一味攻邪,當時時顧護正氣。然病有緩急,治有標本。邪盛則當以驅邪為主,蠻補恐有斂邪之虞;正虛則當以養正為要,猛攻恐有傷正之患。臨證時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方無捉衣見肘之憂。故風邪客表,當疏而散之;邪在表者,當汗而發之。疏風解表輔以益氣活血之法,夾濕者則當除濕散邪。

若見善行數變之徵,均可從風論治,以祛風散邪為主,輔以扶正,則可鼓邪外出。方用《和劑局方》消風散加減,邪去而體自安。消風散善宣通腠理,疏風祛濕。其組成為:羌活、防風、荊芥、薄荷、僵蠶、蟬衣、川芎、陳皮、厚朴、人蔘、茯苓。

陳氏分析此方功效為: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祛風疏散表邪;僵蠶、蟬衣息風解痙;陳皮、厚朴暢通三焦之氣,其燥濕行氣作用又可配茯苓祛濕開滯,復配川芎活血調營;人蔘、茯苓扶助正氣,驅外出[1]。清張璐《張氏醫通》謂「此方妙用,全在厚朴、人蔘,當知肌表之疾,無不由胃而發。故用厚朴清理其內,即以人蔘助諸風葯消解風邪於外,則羌防荊芥輩始得力耳。」

若邪戀於表,凡見脈浮者多可考慮解表發汗之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表者,汗而發之。」藉開泄腠理而使邪有出路。《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謂「開鬼門」,玄府得通,則邪亦從表而解。發汗解表不必拘泥於外感表證,遵內經之旨隨證治之,多可奏效。

方用仲景《傷寒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靈活化裁,庶可見功。此方善宣通腠理,清利濕熱。其組成為:麻黃、連翹、杏仁、桑白皮、赤小豆、生薑、炙甘草、大棗。方中麻黃、杏仁、生薑發汗宣散表邪以「開鬼門」;連翹、赤小豆、桑白皮清熱利濕以「潔凈府」,兼有解毒之功;炙甘草、大棗調和脾胃。共為解表散邪、清利濕熱之劑[2]。

若皮膚病遷延日久,頑固難治,單用一方恐嫌藥力不夠。《素問·至真要大論》謂「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合方若配伍得當往往可增強藥力。故合兩方加減而成:防風、荊芥、薄荷、僵蠶、蟬衣、川芎、茯苓、陳皮、厚朴、人蔘、麻黃、連翹、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共呈祛風解表,調理營衛,利濕散邪之功。

臨證時靈活加減:疥癬蟲咬者加苦參、貫眾、地膚子、白鮮皮等可殺蟲止癢;風邪入絡、血絡不通者加桂枝、赤芍之品可活血化瘀;血虛生風者加生地、當歸、首烏、赤芍以養血和營;濕重者加薏苡仁、土茯苓等淡滲利濕之品;偏氣虛者可加白朮、黃芪等益氣扶正以驅邪。

病 案 舉 例

1.慢性蕁麻疹

患者,女,21歲。2006年5月11日延余診治。患者1年前因食海鮮,導致全身泛發風團,在多所醫院檢查診為蕁麻疹,治療3個月皆不見改善。每天須服用西咪替丁、鹽酸西替利嗪等西藥,服後可稍微緩解皮膚瘙癢,停葯則癥狀加重,瘙癢難忍,伴嘴唇腫大奇癢。患者晨起癥狀最為明顯,皮損遊走不定、此起彼伏,色紅。舌淡紅,苔白滑稍黃;脈浮數。

辨為風邪夾濕,屬於中醫之癮疹範圍。

治宜消風祛濕,以去除致病之源;益氣活血,以達「血行風自滅」之功,擬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防風9g,荊芥9g,僵蠶9g,蟬衣9g,川芎9g,茯苓9g,陳皮6g,厚朴6g,紅參10g,牡丹皮10g,當歸10g,赤芍15g,紅花5g,連翹15g,桑白皮12g,甘草5g,麻黃10 g,赤小豆15 g,杏仁10 g,3劑,水煎服,停服所有西藥。

二診,1劑疹消退明顯,癢減輕。3劑疹基本退去,癢止,服中藥期間未出現嘴唇腫、癢之症。

守方續服10劑而愈,為防邪去復返,方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黃芪20g,白朮10g,防風10g,5劑,水煎服。

隨訪18個月,未見複發。

2.慢性濕疹

患者,女,22歲。2006年6月8日初診。患者3月前因食蝦蟹而導致全身泛發粟粒大小丘疹及水皰。曾在多家醫院診治,診斷為濕疹,治療6周癥狀未見改善。症見全身泛發丘皰疹,皮膚浸潤和肥厚顯著,邊緣較清楚,瘙癢難受,尤以四肢內側及背部嚴重;抓破流水,滲液不止,結痂脫屑;便溏。舌淡紅,苔白微膩;脈浮。

辨為風邪夾濕,治宜消風祛濕、益氣活血,方用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防風9g,荊芥9g,僵蠶9g,蟬衣9g,川芎9g,茯苓9g,陳皮6g,厚朴6g,紅參10g,牡丹皮10g,當歸10g,赤芍15g,紅花5g,連翹15g,桑白皮12g,甘草5g,麻黃10 g,赤小豆15 g,杏仁10 g,薏苡仁10g,3劑,水煎服。

二診,服完2劑,基本不癢,未再出新疹,服3劑後疹退去一部分。

守方續服14劑而愈,為鞏固療效,用玉屏風散善後:黃芪20g,白朮10g,防風10g,3劑,水煎服。隨訪17個月,未見複發。

3.痒疹

患者,女,21歲。2006年12月13日就診。自訴發癢5天,兩手背及背部瀰漫紅色丘疹,頻頻搔抓不止,遇熱水加劇。其唇紅而干,大便乾結,小便黃。曾在校醫務室診治,診為痒疹,經藥膏(藥物不詳)外塗無效。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無力。

辨為風熱夾濕,兼有陰血不足。治宜祛風解表,清熱利濕,滋陰養血,擬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防風10g,荊芥15g,僵蠶10g,蟬衣10g,川芎10g,茯苓15g,陳皮10g,當歸10g,赤芍15g,連翹20g,桑白皮10g,麻黃10 g,赤小豆20g,枳殼10 g,生地30g,何首烏15g;水煎服,3劑。

外洗方:當歸30g,黃柏30g,地膚子30g,白鮮皮30g;3劑,水煎,外塗患處。

12月21日複診,痒疹痊癒,諸症皆消。隨訪11個月,未見複發。

討 論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血管反應性、瘙癢性的過敏性疾病。臨床以皮膚出現風團,瘙癢劇烈,發無定處,消退後不留痕迹為主要特徵,屬於中醫之癮疹範圍[3]。發病多因稟賦不耐、氣血虛弱、衛外失固,外遭虛邪賊風侵襲,或由魚蝦、辛辣、膏粱厚味化熱生風,或七情變化,或因蟲積、異味等多種因素誘發。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顯滲出性傾向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濕瘡」、「浸淫瘡」等。《醫宗金鑒》云:「遍身生瘡,形如粟米,瘙癢無度,搔破時,津脂水,浸淫成片」。病因病機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從中生,蘊而化熱。復感風濕邪氣,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腠理而發病[4]。

痒疹是一組以風團樣丘疹、小結節為主要皮疹,劇烈瘙癢的炎症性皮膚病。本病類似中醫之「粟瘡」,多因風火內郁,耗血傷陰,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西醫病因不清,多數學者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5]。

以上皮膚病病名雖不同,癥狀亦有差異,然其共同點為病機一致,皆為風邪致病為主。其辨證要點為:風團、丘疹等皮損遊走不定,此起彼伏,瘙癢無度,故可異病同治。治療原則遵「風邪客表,疏而散之;其在表者,汗而發之。」以疏風解表法為主,輔以益氣活血、除濕散邪等法,兼見寒熱之異,隨證治之。

筆者用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瘙癢性皮膚病,療效比較滿意,急性者常3~5劑見效甚至痊癒,慢性者則需要15劑以上方可能痊癒。

通過臨證,益感中醫治療皮膚病,頗有西醫不可代替之特色。中醫通過調和陰陽、扶正祛邪,往往能收到滿意療效。充分發揮中醫優勢,切勿從屬於西醫,動輒用抗生素、激素損耗正氣。臨證時可酌情參考西醫病名及發病機理,但不可拘泥其說,切勿凡見炎症便皆處清熱解毒之劑。

須按照中醫理論,通過辨證論治,方能於千變萬化之病症中洞見其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治病必求於本」,謹察病機,證同治亦同,故可異病同治,以期奏效。

參考文獻:

[1]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6

[2]陳明,劉燕華,李方.劉渡舟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179

[3]張志禮.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叢書·皮膚科手冊[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328-329

[4]李開元,張豐川.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皮膚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1

[5]張志禮.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叢書·皮膚科手冊[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317-318

後 記

此文為余讀大四第一學期時所撰,刊登於《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上(2007年12月第6卷第4期,230—231頁),迄今9年矣。

此文案例之蕁麻疹為余臨證治療第一例蕁麻疹,患者為余好友之妻,當時為中山大學大三學生,經余治療後,癥狀消失,近2年未發作,後約於2018年4月發作一次,以原方加減數劑而安。隨訪2017年,基本未發作。

自2006年開始,迄今十餘年,余以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治療瘙癢性皮膚病不下百例,多獲捷效,難以一一補載。此為吾師陳潮祖先生經驗,論文發表後重閱師著《中醫治法與方劑》一書方知陳師已將兩方加減裁定為愈爾敏湯,讀者可參閱。此處特別指出,以表示感恩,並彰陳師匠心獨運。此方不僅可治療各類皮膚病,對過敏性鼻炎等耳鼻喉科諸病亦有佳效。

2017年1月11日於存心齋


推薦閱讀:

柴胡桂枝湯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風濕病
柴胡桂枝幹薑湯加減治療膽熱脾寒型咳嗽30例
燉羊湯加入它去腥而不膩,湯汁好喝而又營養,冬天喝了真是大補
練阿斯湯加的人是腦殘?首部曲
桂枝湯加減法

TAG:皮膚 | 皮膚病 | 治療 | 赤小豆 | 湯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