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碎片化時間除了刷抖音,其實還可以做這些......
時間就那麼多,如何在知識海洋里快速有效提取自己想要的內容為自己的學習、工作乃至生活服務呢?尤其是在時間被切割的越來越碎片化的的當下,除了刷手機,我們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高效閱讀?快速全面搜索出某位心儀大咖的所有信息?又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做一份有價值的讀書筆記呢?
在展開具體講述碎片化閱讀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介紹一個我自己提煉出來的原理:知識樹原理,因為後面所有的方法論都是基於這個核心概念的。
我們人類知識的產生機理,並不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知識點組成的網路,而是以人為中心,由作家和思想家不斷地在前人基礎上推動出來的一個樹狀的結構。這個樹狀結構上有創始人、創始人的門徒,門徒的弟子,他們就像一個大樹一樣,一點點開枝散葉,有樹根和樹榦,樹榦再開出樹枝,樹枝再開出樹葉。
理解了「知識樹原理」,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第一,讀書的下手之處不是知識點,而是要理解作家和思想家。理解了一個作家和思想家,我們就能理解他的幾乎所有書,進而能夠系統地記住他們提出的觀點、定律、學說和知識點。
第二,讀書之前應該把主要精力花在查書的思想脈絡上。理解了書的思想脈絡、師承關係、對手關係,其實我們已經理解了書的大半,進而也就在讀書的時候,可以高效地「猜」出書的重點來。
第三,讀書的時間分配,不應該是下單——買書——從第一章開始讀。應該是這樣的順序:「我」想要了解哪個領域的知識——查找相關領域的作家和思想家,了解他最核心的思想是什麼,選出最重要的那本讀——只讀其中最重要的章節,記精要筆記。一共三個步驟。
今天很多大牛都主張用工程學的思維來處理問題。想要快速解決問題,就是要把讀書時間拆解,然後用最優質的資源解決相對應的問題。
接下來,我將就如何在碎片化時間選書、搜集作者信息、做讀書筆記三個方面具體講講碎片化時間的極簡精讀方法。
一、哪些書適合碎片化時間閱讀?
首先我想跟大家澄清一個誤區:精讀一本書需要好的環境和大塊的時間。
為什麼說它是個誤區呢?因為在過去兩年多時間,我就利用坐火車和飛機的時間把金庸的主要作品都重新讀了一遍,足有上千萬字,而且那段時間我在寫劇本,是在學金庸的構思方法和語言風格,並不是泛泛地看個故事。這些散碎時間剛好被充分利用起來了。
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選出你最需要的書。這個環節佔用整個讀書時間的30%-35%左右。因為選書的過程是分散的,不需要整塊的時間。
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有兩類書非常適合利用碎片化時間精讀:
一類是沒有完整內容框架的書。比如很多名人寫的勵志類的書,打開每一章都獨立成篇那種;第二類是文學和小說類的書。
二、如何用碎片化時間全方位搜索閱讀書目作者的信息?
我們讀書的時間那麼寶貴,整塊的時間如此難得,最好不要把整塊的時間用在了解作者上了。我們剛好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做理解作者的工作。
我為什麼如此強調作者信息對於極簡精讀的重要性呢?如果你玩過遊戲,肯定知道有地圖和沒有地圖,我們要付出的努力相差是多麼大。作者信息,相當於是「摸金校尉」的奪寶地圖。
我曾經統計過過去十年我在讀書過程中,了解過作者和沒有了解過作者花費的時間情況。基本上沒有了解作者的書,讀書的時間要花費了解過作者的書的30倍。
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其實我們用邏輯也大概能理解這個數據的情況。通常來說,查過一本書的作者,我們理解他一本書就能理解他的好幾本書,甚至連他對手的書和老師的書都能有所了解,這就能把讀書速度提升10倍。
了解過作者之後,我對於他的核心論點已經了解了40%以上,那麼我讀書的時候就可以直奔他的核心論點,這又讓讀書速度提升了10倍。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作者之後,我在看全書的目錄的時候,可以很清晰地找到他編排一本書的邏輯,重點章節和非重點章節一目了然,所以在讀書的時候,可以快速進入全書的重點章節,跳過非重點章節,這又讓讀書速度提升了10倍。我在第一講提到了,我們應該在選書上,花去全部時間的將近30%,我們用30%的時間來換取3000%,這多賺啊。
首先針對作者的信息搜集有這麼幾個特徵:
第一,要全面,儘可能窮盡所有信息來源。民國史學家傅斯年提出過一個概念:「上窮碧落下黃泉」,明史大師顧誠也提出過一個概念,叫「竭澤而漁」,說的都是搜集信息要一網打盡。
第二,要立體,多維度。想要完整地理解一位作者,必須找准他在知識樹上的位置。這個位置包括他的對手,他的師承關係,他的弟子,也包括他的人生履歷。這是一個作家、思想家的人生ID,他們終其一生都是在這個ID上精耕細作。
第三,不僅要了解他,還要看別人對他的評價。了解一個作者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別人對他的評價。有時候他的對手總能說出很多我們想知道的信息。
舉個例子,有本名著,叫《法國革命論》,是英國18世紀的思想家艾德蒙·伯克寫的。
這本書很深奧,也不好懂,而且是根據一本書信改的,連章節都不分。我們不容易看到重點。但是這本書有很多人做過評價。比如丘吉爾和撒切爾夫人對這本書評價很高,奉伯克為精神導師。而偉大導師馬克思卻對他嗤之以鼻,說伯克就是個資產階級下流胚。
我們看丘吉爾和撒切爾夫人,這兩個人都是英國保守黨的領袖。再看伯克的標籤:保守主義的精神之父。可見,這裡面的邏輯就已經有點清晰了,這本書是在系統地論述保守主義的思想,如果你對撒切爾夫人或者丘吉爾的政治主張有一定了解,你其實在沒讀之前就已經對這本書有一定了解了。
講完作者信息的重要性後就到了具體的實操了,如何利用休息時間關聯檢索作者信息?
我們平時工作的時間有大量時間其實是沒有效率的,這類時間其實也不算垃圾時間,只不過我們是在調整狀態,或者叫拖延症時間。尤其是從事文字和創意工作的人,大量時間其實都是在準備。這樣的時間就很適合用來檢索信息。
檢索信息的關鍵是跳轉次數,我們在這樣的時間裡就可以隨手打開知乎、豆瓣這樣的知識網站,搜關於作者的文章和信息。
而且我們不需要花時間和腦子,你可以建一個文檔,把所有查詢到的內容鏈接放在文檔裡面。然後找個相對集中一點的閑散時間把這些文檔裡面的文章看一遍。
如果有作者的傳記,你也最好看一看。然後找個相對集中一點的散碎時間看一下這些文章,比如等飛機、等火車的時候。對於一個作者的全面了解,你不僅需要看文章,還可以聽音頻,或者聽音頻版的視頻,甚至是一些知識付費的讀書欄目,這些都會幫助你理解作者。
地鐵時間其實是個特別嘈雜的時間。我們注意力不可能集中,我建議大家可以在這樣的時間用來聽與作者有關的相關音頻。因為在大量換乘時間裡,你其實還可以繼續聽。
三、巧用碎片化時間記筆記
針對碎片化時間記筆記,我有三個建議給大家:
首先,你手機上要有一個便簽類的軟體,比如各種雲筆記,訊飛速記,或者簡書這樣的隨時可以打開寫幾句話的軟體。我個人比較推薦語音識別類的軟體,因為這樣更有助於你在走路,坐地鐵的時候記錄。
其次,如果你讀的是電子書,可以直接在上面寫評論,你可以截屏,或者讀到關鍵地方加一個書籤。最重要的是將來還可以找到。如果你讀的是紙質書,那你一定記得標記好讀到那一頁,所以需要在讀書的時候身邊有一個便簽紙。
最後,利用拖延症的時間整理筆記。
每個星期整理一下自己寫下的這些話,一定要整理成文字。我的辦法是利用拖延症的時間完成這個工作。其實拖延症不可怕,關鍵是你要利用好拖延的這個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很多人都在拖延的時候收拾屋子,清理桌面。其實整理筆記也是個很不錯的事情。而且你讀的書肯定是和近期工作有關的,你在整理的時候說不定還可以打開了思路。
如果你現在已經工作,還要照顧家庭,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整理筆記。那我的建議是記錄一種高效而簡短的筆記,大概一兩百字,也足夠了。
但這樣的筆記,有一些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1、只保留文眼和對自己有啟發的觀點。
這一類的筆記最重要的是記錄你將來可以隨時取用的部分。所以這裡面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必不可少,就是提煉你的書,或者文章的核心論點,一定要提煉出來,否則時間已久,一定會淡忘。這裡面依然包括,他在針對什麼問題,他在和誰辯論或者為誰辯護,他最核心的那句話是什麼。
2、你隨手讀到的特別好的例子、邏輯,要記錄下來。
之所以反覆強調這個過程的重要性,是因為這是一個轉述的過程,讀到的內容如果自己沒有轉述過,那就不是你的,還是作者的。哪怕時間太忙,只轉述了一句,也是你收穫了一句。
3、一定要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這種筆記最重要的,是你要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依然應該遵循前面說到的方法:你讀到的心法、規律、概念,把它提煉總結成為自己的。還有你的一些簡單的計劃。今後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可以用到這些心法、規律和概念。
反正我們可以經常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閑散的經歷寫一些文章的評論,然後把這些評論搜集起來。等將來真在寫作和演講中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為我所用。再比如,我們也可以在吃飯閑聊的時候,試著說出一本書的核心論點,這也是一種修鍊。
讀書當然可以是一種享受,但是這種享受應該是智力的享受,是認知升級、思維升級帶來的快樂。
推薦閱讀:
※山東利津化工廠爆炸致13死 部分死者被炸成碎片
※熊侃 之 碎片《通鑒》(64)
※丁薇,記憶碎片的紀念
※洗滌心靈的碎片 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