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異族入主中原,為何清朝存在的時間遠勝元朝?

元朝和清朝都是在滅亡漢族政權後獨立建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清朝是元朝的反覆。元朝始於世祖忽必烈,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清朝始於皇太極盛京建國,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元朝存在的時間僅為清朝的三分之一,同樣是異族入主中原,為何國家持續的時間差別太大?

.

單論武功,元朝和清朝簡直不是一個數量級。

想當年成吉思汗何其威風,統一蒙古,踏平西夏,滅亡金朝,南下侵宋。單單這些發生在中國大地就可見一斑,別看現在的毛熊威風凜凜,當年不過蒙古下面的一個附屬國罷了。

相比之下,清朝就要遜色的多了,兩蹶名王的南明將領李定國打的清庭差點列土講和,劃江而治。

打天下比的是誰的槍杆子多,統一天下靠得是武力,但是一味地迷信武力,以為只要槍杆子在,必可傳至二世乃至萬世,那就大錯特錯了。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之,在這一方面,明顯元朝沒有意識到。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或者可以說是國內矛盾,那必然就是處理民族之間的關係。民族之間關係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著其政權的興衰。古往以來,凡事民族關係處理得當的朝代,其存在的時間必然長久。否則,則被人數居於大多數的漢人建立的政權所取代。

在漢人的腦海之中,華夷之變根深蒂固,從我們現在人的角度來看,不妨說是自豪感。

確實,其所創立的朝代,諸如漢唐,那可是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其所創造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波及周邊。有著如此優勢的漢人現在被少數民族統治著,心中不服可想而知。武力固然可以一時平息眾怒,但是不能長久,心中不服自然心生怨恨,表面的臣服不能粉飾一切。

其政權猶如建立在火山口一般,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爆發,爆發之日必是一瀉千里,勢不可擋。考究元清兩朝在處理民族關係,主要是與漢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不難窺探出一二來。

元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帝國,其幅員之遼闊,亘古未有。但是國家大了並不一定是好事,治國和齊家道理是一樣的,家裡兄弟姐妹多了,父母自然難以一碗水端平,難免顧此失彼,時間一久,家庭矛盾爆發也是在所難免的。

元朝境內民族眾多,不單單有居於統治地位的蒙古族,屬於那種關著門說話的一家人,所受的待遇和地位自不用說。其次是色目人,他們大多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的時候就跟隨其後,屬於從龍之臣。再其次是漢人,這個詞很熟悉吧,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理解,難免貽笑大方,這個和現在一般意義上的漢人是不一樣的,在元朝,特指蒙古征服金朝後,金國境內的屬民。

最次的是最後征服的南宋境內的人民,即南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蒙古人看來,這是最最冥頑不化,不識時務的那一批人。對於上面四種不同的人群,元朝統治者採取的是分而治之,區別看待,也就是史學界所提到的「四等人制」,頗似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處理民族關係上,元朝實行的是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元朝的律法《元典章》對此有著明確地標註,比如說蒙古人和漢人因一件小事發生爭執,蒙古人要打漢人,漢人不能還手,白挨其打,只能事後去向官府伸冤,如果私下還手的話,是要追究其罪則,看看,搞笑吧,荒唐吧,天下哪有這門子道理!比之今日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亦不為過,赤裸裸地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受此壓迫的不單單是處於金字塔底層的民眾,就是當時的讀書人渴望出來為政府做點事,也是報國無門。得民心者得天下,讀書人往往能夠聚攏起一大片的民心。

科舉自從隋朝實行以來,一直承擔著為政府選撥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元朝,卻屢次遭到廢棄,誰叫人家起於沙漠,豈不聞大漠深處無「綠洲」。就是在開舉錄士的年間,針對南人和漢人在考試程序、考題難易和錄取人數上面亦設置頗多門檻。

不單如此,元朝統治者始終把最核心的權利掌握在自己上的手裡,像掌握地方軍政實權的達魯花赤一職始終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如此漢人自然不願意為國家真心實意地服務,因為他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會達到決策層,經世濟民之策更是無從談起。

蒙古人自建國後就沒打算和漢人打成一片,始終提防,更不用說融入進去。

▲成吉思汗西征

清朝以十八萬八旗鐵騎入關,而後克西北,定江南,平西南。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明朝的一些將領和官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吳三桂自降清後,先是追擊李自成,而後絞殺南明政權,以無數農民軍和南明軍民的首級染紅了自己的頂戴花鈴,受封平西王,並且永鎮雲貴。

清朝自打進入北京城的那一刻,對於明朝留守北京的官員,更是極盡拉攏之能事,令其回歸本職,許以高官厚祿。收斂崇禎屍首,打出替漢人「報君父之仇」,得到了廣大官僚地主階級的積極響應。這些政策為後來清朝能夠迅速打敗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和南明政權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清朝在統一全國後,更是提倡「滿漢一體」,打破了民族界限,構建利益共同體,這與元朝實行的「四等人制」形成鮮明的對比。

最為重要的是,清朝入關的第二年就實行科舉取士制度,而後更是當做一項國策貫徹始終,給漢族讀書人進入仕途提供了途徑,受到了大部分漢族知識分子的歡迎,不僅讓廣大有才學的漢族知識分子參與到國家的日常管理中去,增加了其榮譽感和主人翁精神,而且擴大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漢人擔任主管一方軍政的總督一職亦不少見,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李衛、劉墉、曾國藩、李鴻章等皆出任過作為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一職,這在元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朝對漢族的儒學更是推崇備至,大力提倡,像康熙、乾隆等滿清帝王潛心漢學,留下的文字筆墨頗多,不輸漢人。不單單帝王自己接受儒學教育,還讓八旗子弟接受漢文化教育,大學士明珠之子納蘭性德更是當時難得的文學翹楚,其所留詩詞歌賦至今詠唱不絕。奉行中華體制,書寫中華文字,清朝已經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中華兩千年傳統文化中去。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說到底就是一種落後的文明對發達文明的征服,城池可以被攻陷,財富可以被掠奪,但是文化不是刀戈劍戟所能夠征服的,它潛移默化的存在著,你不承認也不行,視而不見也不行,對於發達文明,你能夠做的,並且唯一能夠做的,也只是把自己融入進去,而不是去否定它,因為這無異於痴人說夢,太平也只是一時,元朝妄圖以一己之力抗衡中華的千年文化,豈不聞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實早在千年之前的北魏孝文帝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但是元朝統治者充耳不聞,其結果離敗亡之日也就不會太遠了,相比之下,清朝就能夠很好地吸取元朝的經驗教訓,既然征服不了,那就融入進去,而不是一味地抗拒、隔離。

孫中山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歷史車輪前行的道路上,螳臂擋車固然不可取,我們要做的乃是順應潮流,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文|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半步天涯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研究人員稱新線索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
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存在的?
現在是唯一真實的存在
淺談派出紀工委、監察分局在開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你的存在,讓別人感覺更好

TAG:清朝 | 元朝 | 時間 | 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