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點想像力,好嗎?| 相差24歲的愛情,說的是「自由」

作者 | 周小寬

從事心理學工作多年,專欄作者。

關注自我成長、兩性關係,

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心靈陪伴者。

Righteous Path

來自胡慎之

00:00 02:20

今天一蘇醒就看到了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的新聞。

39歲的年輕帥氣的「學霸男神」總統將攜手年長自己24歲的妻子入主愛麗舍宮,我有點小激動。

我的數個閨蜜群被這件事刷屏,大家都說:「看多麼勵志!」

馬克龍的前半生——39年的人生,還有他的妻子(年長他24歲,他曾經的高中老師布麗吉特)人到中年之後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顛覆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其實我想說,一個人想像的邊界有多大,就決定了他人生的邊界有多大。

人生的真實邊界永遠不可能超出你腦海里的設想給出的範圍,39歲的馬克龍今天引起世人的矚目,無論是事業還是婚姻,都至少取決於一點,他敢想,他去想了他要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人在無數個選擇里走完一生。

有一些我們覺得特殊的人,他們的特殊正是在於,他們給自己人生畫的圈比較大,想到哪裡就畫到哪裡。

很多人,連想都不允許自己去想。

而如果沒有想像力,其實你的人生就是在重複別人的人生。

活出了自己,

你才會喜歡這個世界

1

我不想討論什麼姐弟戀、母子戀有多大風險和最後的成敗。

因為我們都只能活在當下。

人生有兩種活法:

  • 按照別人告訴你的去生活一輩子,那樣你也許會相對平穩,但是你還是會有痛苦和煩惱,畢竟你是你,你不是別人。

  • 還有一種活法,是根據自己的設想,去生活一輩子。那樣也許你會生活得不那麼平穩,你也一樣會有痛苦和煩惱。所不同的是,你活的是你自己的人生,走的是一條你自己的路。

  • 曾經我以為,只要沒有苦惱和痛苦就是成功的人生。

    後來我發現,無論你怎麼過,人生總是與煩惱相伴的,無非是此一時彼一時。

    完全沒有痛苦、煩惱的人生根本不存在。

    那麼,什麼才是一個普遍狀態下更好的狀態呢?

    能夠和諧平靜地和自己相處,這樣活著,是一種更好的狀態。

    一個人怎麼才能和諧平靜地和自己相處?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著。

    為自己活著,而不是為別人活著,按照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去活,去努力,去選擇去接受選擇的結果,

    一個人這樣活著,即使有挑戰、困難、煩惱、失落和痛苦,他的整個狀態也是好的,因為他雖然要應對世界,但是他和自己是和諧的。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能和諧地活出自己,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 他的這種自我平靜和和諧,能夠為他創造出一個個同樣和諧的外部世界,我們可以將它看作幸運。

    但其實那不是幸運。

    那來源於你做的一個個選擇

    —— 這些選擇讓你與自己和諧了,你透過這些選擇表達了自己對自己生命的權力,於是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是幸福的,你覺得你擁有了自己,你看這個世界不會投射仇恨和哀怨,你沒有很多逃避和否定,你沒有不斷地壓抑和掩飾,你悅納自己也擁抱這個世界,於是世界也反饋給你一片美好的天地。

    我在馬克龍成功而感染世人的故事上,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幸福法則——

    實現自我的自由

    2

    人生固然很多時候令人迷茫,但——其實關於幸福我們可以找到規律。

    馬克龍的故事那麼多人去議論和關注,甚至他和妻子的愛情故事也成為他這次競選總統極為有利的一個籌碼,

    這是因為大家對於這種能夠活出自己的人,是肯定和羨慕的,即使他完全不理會世俗不按常理出牌,人的本能傾向於去認同它。

    我是說人的本能。

    人有追求自我,找到真實的自己,實現真實的自我的願望,也就是自我實現的本能,我們也可以把這句相對長的話,簡單概括為兩個字

    ——自由。

    自由,是最高尚的一種道德。

    當然,它不是說讓你去胡作非為,它也和一定的規則和法則共存。

    我們從馬克龍的身上,看到的其實是一個書寫自由的故事。

    高中生的他,沒有和大多數男生一樣愛上自己的女同學,而是愛上了比自己年長24歲的老師,無論他是不是「戀母」因而喜歡非常年長的女性,於他這個獨特的生命而言,決定自己可以去愛誰,就是自由;

    十七歲的他,被父母獲悉他心儀的女性是四十多歲有著三個孩子的老師時,父母也曾經試圖阻止兒子見她,但一到十八歲成年,這個男孩就向父母宣布,他無論如何要和這個女人生活在一起,在他做了這個決定之後,父母的觀點和態度對於他們的戀愛關係就再也沒有了任何影響,可以反抗任何人,捍衛自己要和誰生活在一起的最終決定權,就是自由;

    他離開家鄉去讀書,和老師告別時,他說,我一定會回來,我一定會和你結婚。這不是布麗吉特讓他許下的承諾,是馬克龍對自己最初的夢想許下的承諾

    —— 我要和我最愛的女人結婚,我一定要做到這一點,並為之努力。

    他做到了。能夠對自己的夢想許下承諾,並且做出實現夢想的具體的努力,就是自由。

    一個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一個不給自己設限,一個將自由當作自己最高信仰的人,他會讓你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生命綻放的能力,你甚至能聽到生命綻放的聲音。

    有趣的是,馬克龍的政見里,也到處可見「自由」的痕迹,這成為了他的標籤,

    他倡導「自由經濟」,並且一直努力傳達出「有能力擺脫以往框架與禁忌,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活力形象」。

    ——法國媒體報道

    這些為他贏得了相當多的支持。

    他的政治觀念其實融合在他的人生之中,也因此,人們很願意相信他,相信他至少是一個可以打破框架的改革者。

    因為人們在他身上能看得到「自由」。

    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即使是一個活得不自由的人,他也在內心深處擁有自由的願望,那麼他可以把這份美好的願望投射給一個自由的象徵,在法國,這個象徵就是現在的馬克龍。

    再舉個遠一些的例子,在美國,曾經美國公民內心投射得最多的自由的象徵,就是自由女神。

    人的本能都是活出自己,表達自己,感受那個自我的存在。

    有的人會去實現它,有的人會去投射它。當然還有人表面上會怒斥那些自由自在的人,說自己最討厭這樣

    ——這個叫做」反向形成「。

    在某些情況下,討厭是在表達」難以言說的喜歡「。

    在這些對自由,對反常規高喊討厭的人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很喜歡這種反常規的自由,但是不允許自己喜歡,因此變成以「討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歡。

    你屬於哪一類?

    為什麼你聽不到

    自己的聲音?

    3

    很多人會說,世界那麼多人,法國也就出了一個馬克龍,世界上那多麼老女人,能嫁給比自己小24歲的男人的有幾個?看看熱鬧就散了吧,拉倒吧。

    我們看一個故事,就只能看到這個點嗎?

    如果每次都是只看到這一個點,那就是思維的限制。

    人就是這樣一種生物,我們依靠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社會大環境對我們的灌注,形成我們的認知系統,這個系統里有人生觀、價值觀,有固定的思維結構,有條件反射,還有超我。

    對,就是那個總是跳出來負責告訴你:你不能這樣,你這樣就很壞,這樣就沒有人喜歡你認同你讓你感到很畏懼,然後趕緊把」本我「給壓抑掉的那個超我。

    周而復始,我們在這個範圍之內,會無意識地自動化的去生活。

    我們失去了想像的能力。

    我們扼殺了自己想像的空間。

    比如,很多女性在老公外遇時,她想到的是」怎麼辦,我離開他,我就啥也不是了,我不能沒有老公「,於是她很難受地隱忍,但是她關注不到另一個內心的聲音

    —— 離開這個不愛你的男人,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嗎?和他繼續守在一起,難道不是浪費時間嗎?

    比如,很多父母在給孩子拚命搞早教時,他們想到的是,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能出一點差錯,要不我就是個壞爸爸,但是他們聽不到自己的另外一個聲音在說

    —— 孩子很不快樂,這不是他應該有的童年,如果他的童年都有那麼多的壓力和必須要承擔來自父母的焦慮,即使他成功,他也會成為一個有問題的人。

    比如,很多人在決定要嫁給一個人的時候,她想到的是,我都這麼大年紀了,我再不結婚我媽我爸得愁死,我也可能生不出孩子她聽不到另外一個聲音在說

    —— 我不喜歡他,怎麼可能在婚姻生活里得到幸福?我不愛孩子的爸爸,我生一個孩子出來是不是對這個孩子不道德?我媽我爸要為了我結婚的事愁死那是因為他們都不願意去好好關注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難道我也要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嗎?

    思維局限的,不自由的人,在做出所有大抉擇的時候,聽到的都是過去的成長環境塑造的認知系統在他體內發出的聲音。

    這個聲音來源於父母的認知、眾多他人的行為、社會環境的傾向性,但是它不是這個人內心的真實的聲音。

    如果一個人能停止跟隨那些腦海里父母和環境遺留的自動化思維或者說思維定勢起舞,那麼他就可以在一片空無的沉默中,聽到另一種聲音,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他自己。

    這個聲音,是每一個人本能的追求自由實現自我的嚮往,其實一直一直在發出的聲音。

    允許自己的想像,

    別給自己畫框

    4

    然而思維局限的人,有著定勢的人,

    或者說認知系統固化的人,不能覺察自己這種自動化思維的人,

    往往聽不到內心的聲音。

    他們或許能感覺到,自己真實的內心對於這種「無視」和「壓抑」的不滿,

    這種不滿有時通過對他人的攻擊性、對環境的挑剔、對自己的責備,或者甚至是生病是搞砸計劃中的事情的方式來表達。

    這樣,是無法帶來和諧和平靜的感受的。

    於是,這樣的人和大多數人一樣,依照固化的認知系統和固定的思維方式做著大多數人看起來在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內心無法和自己和解,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他的內心無法平靜。

    於是他也會覺得這個世界怎麼看,都不順眼,都不美好。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傻?

    可是在我們身邊,很多很多人,都是這樣活著。還不自知。

    於生命而言,這種狀態,令人惋惜。

    所以我們有時需要一個馬克龍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生故事來提醒我們。

    試著這樣鍛煉自己:

    第一步,允許自己去想像。

    不要在第一時間就否定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願望。

    如果一個人連想像的能力都沒有,他的固化思維以及從小被灌輸的概念就會完全佔據他的內心。

    第二步,別給自己畫框。

    除了基本的社會法則,法律,不要給自己畫框。

    如果一定要畫,畫個大一點的。不要參照任何人,特別是不要參照你的父母。

    第三步,思考時放慢一點,問問自己為什麼?

    這一步非常重要。有人喜歡說,「我肯定不行的。」這是嘴邊的一句話,那麼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行?

    放棄這份工作,用一年事情,去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肯定不行的!

    帶好自己的孩子,放棄糟糕的丈夫,離婚再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我肯定不行的!

    不要去買房背上讓自己心情沉重的房貸,住在租的漂亮房子里,還可以常常換不同的房子和心情——我肯定不行的!

    ……

    當你對自己說不行的時候,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行?為什麼不呢?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可怕的後果?還是你只是習慣性地選擇,你的習慣性思維的背後是什麼?

    多問自己問題。

    我們很多人,活了三四十歲卻從未曾真正地思考過自己的人生,

    未曾給自己製造一個機會和那個自我好好的對話,

    未曾平靜地接納地沒有局限地聽一聽這個自我發出的聲音,

    如果是這樣,再這樣活到生命的盡頭,你不會覺得自己白過了嗎?

    馬克龍,或許在16歲遇見自己這一輩子的真愛時,在他被命運擊中的那一刻,他就有過對自己人生真的思考。

    有很多我們羨慕的人,他們的故事讓我們覺得是對人生最好的演繹,他們的人生很多時候就是別人的想像版本,其實這些人都是對自己的人生有思考的人。

    其實這些人,無非是曾經在生命里重要的抉擇時刻認真地問過自己,為什麼不?

    然後他們發現了,其實他們可以,他們完全可以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選擇。

    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交出什麼樣的人生答卷。至少,允許自己去想像。把那個想像的框畫得足夠足夠大,你就能漸漸聽到在你深處發出的,內心的聲音。

    小寬推薦

    允許自己去想像

    漸漸聽到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

    (你也不知道,分享會照亮誰的夢 | 感謝點贊)


    推薦閱讀:

    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的人,誰來收屍呢?
    權力分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澤濤無緣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 這兩年他怎麼了?
    王利明:沒有隱私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TAG:愛情 | 自由 | 想像力 | 想像 | 24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