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進食看家庭親子關係 糾纏-迴避型的母女關係

從孩子進食看家庭親子關係劉曉禎 北京阿尼瑪精神分析中心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追著寶寶喂飯,媽媽說:「再吃一口吧」,寶寶說:「不吃!就不吃!」這樣的情景總是似曾相識。其實,從進食量的大小及其規律性,可以看出孩子的家庭關係特點及類型。首先,進食可以反映家庭中養育者(通常是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與孩子控制與反控制,還是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尊重孩子的邊界。有些有問題的家庭,母親與孩子過分糾纏,母親過分的保護被孩子感知為母親全面的侵入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內容全離不開母親的干預,連日記、郵箱都要母親審查。這樣的保護,其實已經是一種控制。孩子到青春期以後,逐漸發展出個人獨立的要求,這就包括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需要和母親逐漸拉開距離,這時如果母親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變化,還像對待三歲小孩一樣對待已經長大的孩子,孩子成長的動機就會受阻,孩子將停留在幼年階段而不能真正長大成人。對於這個現象,從孩子的進食特點就可以發現。有的孩子很胖了還控制不住的不停的吃,有的孩子已經很瘦還認為自己太胖,於是拒絕食物,還有的孩子在這兩者之間循環。其實在這裡食物是一個象徵,象徵著焦慮而干涉的母親。孩子吃進大量食物,象徵著媽媽(食物)大量闖入孩子的邊界,孩子感到無法拒絕母親以愛的形式施加的控制;孩子吐出食物,象徵著孩子在反抗媽媽(食物)的控制,拒絕媽媽帶著焦慮的愛。這種現象如果嚴重,就會形成神經性厭食或貪食的癥狀,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面對這種現象,很多母親摸不著頭腦,只是簡單粗暴的訓斥孩子不要厭食或貪食,可是這樣一來,孩子的以被動形式的攻擊(厭食或貪食以反控制)遭到母親以直接形式的攻擊,這樣孩子和母親打成一團,重演了孩子從小所感受到的與母親控制與反控制,於是,孩子在前面逃,母親在後面追。小小食物,竟能有這麼大的心理能量!面對這種現象,怎樣來解決呢?其實這不能就食物而論食物,而是要追究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以及養育人的性格特點。母親如果能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焦慮和控制欲,就不要總是和孩子糾纏以滿足自己的心理。說到這裡,很多母親可能會想:「我這是愛孩子呀!」沒錯,天下沒有母親不愛孩子的,但愛的方式是否有問題呢?很多傷害是以愛的名義進行的,孩子不會拒絕愛,但孩子會不喜歡被傷害、被控制。另外,如果孩子已經達到神經性厭食症/貪食症診斷,父母要立刻送孩子到正規醫院治療,有時還需要在配合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同時,輔以藥物。糾纏的母女 扭曲的關係 小米畢業後出來工作,和現在的老公開始拍拖。母親不喜歡小米的這個男朋友,因為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公務員,從來也不給他好臉色看,當著面就是一副愛答不理的表情。在小米和男朋友交往期間,母親還要給小米介紹個男的,在約好吃飯時間的前兩天,母親打電話對小米進行了一番「叮囑教育」,意思是不要告訴對方小米在藥店當藥劑師,母親一直戲稱小米是「服務員」,要說自己是在醫院藥房干。還有其他一些「不能說的」內容。  小米一聽到母親說這個就很來氣,她表示且不論這種謊言與隱瞞的行為是否正確,她是母親的女兒,自己的女兒在哪裡工作都羞於向人啟齒還要撒謊,這是為什麼呢?有必要這樣嗎?說出一個謊言就需要用更多的謊言去掩蓋,難道沒想過謊言被揭穿的時候會多麼難堪與無地自容?當然,小米說這場相親宴最終是沒有吃成的。後來她和她男朋友結婚也是因為沒在廣州「大宴親朋」,令她母親覺得「很丟臉」,說出:「旅行結婚也要擺酒嘛!人人結婚都擺酒,沒有人不擺的!你們不擺酒讓我怎麼和別人說?」的話。小米告訴記者他們是在她老公鄉下請自己的親戚朋友吃的,規格並不比城市差,反而會更隆重。    母親的「負能量」貫穿女兒的三十年  小米剛畢業那會兒找工作是很困難的,她沒有什麼高等學府畢業的學歷,也沒什麼人際關係,所以當時跟母親提過希望父母能在找工作的問題上幫一幫。母親給小米的回答是:「你又不是清華、北大出來的,有些牛津、劍橋出來的還找不著工作呢!人家要的人都是要有幾個學位、會幾種語言的,你什麼都沒有,我怎麼幫你?哦,你有《藥劑師》證,那去賣涼茶吧,我看那些都很適合你的。」  小米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她只是不能理解,自己憑本事考出來的專業資格證到了母親的嘴裡邊怎麼就成了賣涼茶的了?考到藥劑師證也並不容易的,因為不像其他行業,考這個資格證除了要求專業以外還要求工作年限,不是有了理論知識就能考的。小米說她也不想再指望母親能幫她,自己想辦法找工作。   小米說她最不能理解的其實一直是母親身上所釋放出來的「負能量」,生活中大小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小米和老公、母親一起吃飯,閑聊間提到現在很多同學都自己搞生意,做得還不錯,如果小米和她老公有啟動資金可以試著開間小的涼茶鋪之類,當然他們沒有這個錢投資,不過是閑聊中的一個話題。母親已經在旁邊說開了:「你們千萬不要去搞什麼生意啊!多少人傾家蕩產啊!你們又怎麼可能成功啊?如果像你們倆這樣的能賺到錢,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窮人啦!」  小米又舉例說,假如她和母親說今天胃口比較好、吃多了一些,母親就會說:「你不會是得了糖尿病吧?」夏天天氣熱,人本來也沒什麼胃口吃得不多,母親又會說:「你是不是肝有問題啊?」前段時間小米在婆婆家住,婆婆把小米照顧得很好,人胖了7斤,體質也比以前好多了,這在小米身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她很高興地和母親說起來,母親的第一反應是:「你要小心得心腦血管病呀,這麼年輕就有糖尿病,怎麼辦呀?」  像這樣刺耳的話小米聽得太多太多了,她感覺母親無時不刻在對她說類似的話,「從我記事起她就這樣對我和我爸,在她那裡我是得不到一句讚美、肯定的,在她的眼裡我只配『失敗』,我也只能配『1米6男』,只配在路邊攤賣涼茶、當服務員。如果我失敗了或有什麼事做錯了,母親覺得非常正常,她甚至很樂意聽到,因為在她看來我是不可能成功或者做成什麼事的,失敗是很正常的。」小米這麼說。  母親的這種態度貫穿她成長至今的三十年,即便是小米工作後,不用再像以前小孩子那樣凡事都要看母親的臉色、不知什麼地方會引起她的不滿而無端招來惡罵,她的心理也仍然充滿了陰影。現時的小米很懼怕、反感和母親談話或接觸,因為她知道無論自己怎樣努力都是無法得到母親的讚美的。但另一方面,小米又十分想獲得來自母親的讚賞與接納,不過她自問真是無法達到母親所要求的「清華、北大、哈佛」、「公務員」這樣的高度,她覺得自己陷入了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對自己毫無自信可言。  同時小米也覺得母親是主觀意識非常強的人,她也嘗試過與母親溝通,但因為「我是個『失敗者』,我說的話她是半點都不可能接受的。還有更突出的一點是我母親非常沒有『安全感』,她看所有人、所有事幾乎都是負面的,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對自己所持的態度、觀點毫不動搖、非常堅定」。   專家觀點:糾纏-迴避型的母女關係  這對母女的關係是典型的糾纏型親密關係。現實中,女兒對母親反感、懼怕甚至迴避,但在情感深處,女兒和媽媽的關係其實非常緊密而糾纏,無法很好地分離。這讓母女關係成為一個「噩夢」、一個惡性循環,讓女兒無法自拔。  描述中可以看到,這位母親被女兒形容為一個「挑剔」、「勢利」「釋放負能量」、「缺乏安全感」的母親,但她自己其實很難意識到這些,而是將這些特質以投射的方式指責、貶低她的女兒。  一個人如何看待別人,正是這個人如何在內心評價自己的外射結果。母親在無意識狀態中對她自己的評價是:一個無能而失敗的人!於是當她將這個自我評價投射給女兒的時候,不幸被女兒同樣在潛意識中高度認同和接受,於是也成為了女兒的自我評價。  在女兒這一方來看,一方面她對母親的人格特質感同身受,深深體驗到母親的挑剔和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她卻無法意識到她自己也完全體現出了母親身上這種相同的特質,即她也同樣在挑剔母親,也很沒有安全感。  她對待母親的態度就像母親對待自己的態度,這就是投射性認同的結果。換句話說,她的某些方面已經成為和母親相類似性格的人,這體現在她無法接受母親作為一個真實的人而一直在幻想有一天一個她所渴望的完美理想化的母親能夠出現——這與她母親一直渴望她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女兒道理是一樣的。  女兒的幻想是如果母親變得理想了或通過溝通甚至是心理諮詢的方式「變成了一個好母親」,她才能結束「噩夢」獲得平靜,這其實正是母親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對待女兒的「理想化幻想」。這個投射性認同的過程,造成母女關係的糾纏不清。  要如何結束這個噩夢和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建議女兒要學會對母親的投射堅定地說:「不!」同時拒絕認同母親對自己的種種負面評價和影響。  這種拒絕意味著一種宣言:媽媽,我不是一個失敗者,我也不是你認定的那麼脆弱,我不再去感受你的感受,我的人生由我自己詮釋和決定!  這種拒絕同時也意味著在心理上和母親真正分離,不再依賴母親的讚美和欣賞,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  但這個宣言是需要勇氣和力量的,因為她是母親的女兒,她在內心深處對母親有著深深的眷戀、渴望和愛,她無意識地接受母親的投射,正是這種對母親的渴望和愛的一種扭曲而無奈的表達,只不過這種愛的表達沒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愛和成長。  這個女兒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成長為一個大人,而不是一個依然對母親抱有嬰兒式渴望和幻想的孩子。   從心理層面分析,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保留著戀母情結。小時候在母親懷抱里感受到的溫暖、安全,在我們的一生都會留下美好的印象。幼年時孩子依賴媽媽的照顧,但孩子長大了,就要學會獨立,與媽媽逐漸地分離。進入青春期的兒子過於依戀媽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過於糾纏、不肯與媽媽分離的孩子,可能永遠不能自立,這樣的孩子成年後,甚至結婚生子之後,還需要媽媽參與自己的生活。調查研究發現,產生母子過於糾纏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有的媽媽也存在過度依戀孩子的問題,她們從小就強化、鼓勵孩子與自己密不可分的關係,無意識地壓抑、控制和挫敗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離不開自己。  要解決這一問題,父母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是個獨立個體,他需要獨立的成長空間;與父母分離是孩子長大的標誌,也是人生的必然結果。對於有男孩的家庭來說,媽媽要有意識地迴避一些事情,有些事情讓兒子與爸爸去討論。媽媽要主動對青春期的兒子表示:「你現在長大了,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在床上摟著媽媽睡覺了;但媽媽對你的愛沒有減少,只是大人應該有大人的表達方式。」有的孩子仍然會糾纏不休,這時媽媽一定要溫柔地堅持。同時,爸爸對兒子要更多地承擔教導和榜樣的責任,在有著良好的父子情感的家庭中,兒子會更少地過度依戀媽媽。
推薦閱讀:

女孩12歲嫁給丈夫,連續生了38個孩子停不下來,原因令人無語
三年級家長注意啦!!你家孩子算明白啦嗎??
[父母陪同孩子玩遊戲的技巧
家長要把握孩子的音樂敏感期!
生孩子並不是拯救婚姻的特效藥

TAG:孩子 | 親子關係 | 家庭 | 親子 | 母女關係 | 關係 | 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