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志願軍戰俘為何沒能全部遣返回國

朝鮮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 導語眾所周知,中美朝戰停戰談判曾在戰俘問題上陷入長期膠著,中方堅持全部遣返志願軍戰俘,美方則想搞所謂的「自願遣返」,僵持達兩年之久。直到1953年中方讓步,雙方才最終達成停戰協議。雙方的膠著所為何來?中方最終又為何會選擇讓步,放棄全部遣返志願軍戰俘的立場?01 中方堅持遣返全部志願軍戰俘,獲斯大林支持美方不願遣返全部志願軍戰俘,毛澤東主張堅決拒絕「這種挑撥性和引誘性方案」第五次戰役以後,中方漸感戰爭越發吃力,1951年5月下旬,毛澤東決定「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斯大林也來電錶示同意:「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雙方隨即進入了曠日持久的談判。談判初期相對順利,但當其他問題都解決之後,雙方卻在毛澤東起初認為最容易解決的戰俘問題上僵持不下:中方堅持遣返全部戰俘,而美方則要根據戰俘的意願「自願遣返」(按照這一原則,當時美國只願意遣返2萬多志願軍被俘人員的32%,即6000多人)。雙方各不相讓,隨即便出現了戰爭史上一種獨特的現象:交戰雙方為了一方几萬名俘虜的去留又在戰場上激戰了一年多,各自又都付出了數以十萬計人員傷亡代價。美國很清楚,對於有數以千萬計兵源的中國來說,為數極少的戰俘從軍事意義上講價值很有限。其之所以堅持「自願遣返」,看重的是其政治意義,正如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所宣揚的:「共產黨士兵落到我們手裡就可以逃亡,這點對共產黨是有威懾作用的。」同時,美國官方還想通過製造所謂「大多數被俘者不願遣返」的「事實」,來證明「中國軍人不是『志願』而是『被強迫』到朝鮮來作戰。」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美國不惜因戰俘問題與中方打持久戰和消耗戰。美國的這種意圖,中方其實洞若觀火。毛澤東致電斯大林,主張堅決拒絕「敵人這種挑撥性和引誘性方案」,並表示準備戰爭擴大。周恩來發表聲明:「戰俘全部遣返問題是不可動搖的原則。」此後中方立場始終如一,即「在政治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即使再付出一定的消耗和損失,也要繼續進行鬥爭,以維護新中國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威信。」而且,中方認為戰爭持續消耗對美方更不利,毛澤東1952年8月4日說:「長期打下去對美國很不利。……要死人,他們為扣留一萬多個俘虜奮鬥,就死掉了三萬多人。他們的人總比我們少得多。」此外,在蘇聯人看來,中方的強硬態度還有另一重原因——蘇聯駐朝鮮大使拉祖瓦耶夫認為,中國領導人「擔心大量的蘇聯軍備的供給會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而減少或中斷,這樣只能導致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詳細]

被美軍俘虜的志願軍士兵斯大林支持毛澤東的強硬態度,同時要求金日成服從中、蘇兩國的共同意見在斯大林來看來,朝戰最有利的局面,是處於不戰不和狀態,既不擴大戰爭——以免將蘇聯捲入衝突,也不實現停戰——以便把美國長期拖在朝鮮戰場。因此,斯大林在戰俘問題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強硬態度。1952年8月,周恩來訪蘇期間向斯大林表達了毛澤東「必須堅持遣返全部戰俘」的看法,斯大林當即肯定說:「毛澤東是對的。這場戰爭傷了美國的元氣,……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為堅定中國領導層繼續對美強硬的決心,斯大林還提醒周恩來說:「對美國必須強硬。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那麼中國永遠也收復不了台灣。」直到斯大林去世前的1953年2月28日,他還讓莫洛托夫向中方建議:儘管最終要同意停止軍事行動,但在談判中要「爭到底」。斯大林的支持還體現在要求金日成與中方保持一致上。1952年2月板門店談判達成初步協議時,金日成就對中方因戰俘問題繼續與美國僵持心存不滿,據蘇聯駐朝大使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報告:「金日成認為拖延談判是不利的,因為美國的空軍正在繼續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造成慘重的損失。他看不到繼續就戰俘問題進行爭論有什麼合理性,因為這些爭論正在導致更大的損失」。金日成還認為,志願軍的大多數戰俘都是以前蔣介石軍隊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為了他們去鬥爭沒有特別的意義」。「金日成指示南日弄清楚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並建議以李克農的名義在戰俘問題上做出讓步」。金日成還直接向毛澤東表示「不願繼續進行戰爭」。1952年5月2日,朝鮮停戰談判五項議程中,除戰俘問題外的四項已全部達成協議,朝鮮領導人原指望不晚於5月份與美國人簽訂停戰協定,並依此來計劃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沒想到談判因戰俘問題產生爭議而拖延下來,「這使朝鮮領導人感到莫大的失望。金日成建議中國同志在戰俘問題上作出讓步,並爭取簽訂停戰協定」。儘管毛澤東一再致電金日成解釋「在現時形勢下,接受敵人這一方案必然要長他人志氣來滅自己威風」,並保證中國將「竭盡全力保證朝鮮人民渡過難關」,但始終無法安撫金日成。最終,毛澤東只得將這一情況電告斯大林求助。1952年9月4日斯大林會見金日成時明確表示:「我們……不同意美國人提出的關於戰俘問題的條件。……如果美國人不願意遣返20%的中朝戰俘,……那麼他們的那20%的戰俘也不能返回,一直到他們不再扣押中朝戰俘為止。」斯大林最後以肯定的語氣結束了這一話題:「這就是我們對此問題的看法。」此後,直到斯大林去世,金日成再也沒提立即停戰的主張。誠如沈志華所說:「顯然金日成考慮的是朝鮮的實際利益,既然無望在戰爭中取勝,那麼最好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儘早結束戰爭,轉而進行經濟建設,鞏固對北朝鮮的統治。而毛澤東因其對亞洲革命負有的領導責任,則必須著眼於兩個陣營之間對抗的總體形勢,著眼於在東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安全利益。唯其如此,在中朝之間發生分歧時,毛澤東才屢屢得到莫斯科的支持。」…[詳細]

1951年6月初,金日成前來北京,就朝鮮戰爭問題向中國求援蘇聯願意繼續提供強有力的軍事援助,是中方在戰俘問題上堅持強硬態度的重要保障談判桌上的僵持,將以戰爭的持續為代價,而戰爭的持續意味著源源不斷的人員和物資消耗。當時中國尚不具備大量生產現代武器的條件,因此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對志願軍來說至關重要。對朝鮮戰場上蘇援武器的消耗量,毛澤東有清晰的認知。1952年12月17日他向斯大林報告朝鮮戰爭形勢時說:「激烈的陣地戰使我軍和敵軍的炮火都十分集中。為了消滅敵人的一個連,平均要集中30門火炮,發射約10000多發炮彈。在最近3個月時間裡,我們消耗了240多萬發炮彈(有110萬發是蘇聯型號的),其中迫擊炮彈占的比重較大。蘇聯型號的炮彈(如152毫米榴彈炮彈、122毫米榴彈炮彈等)起了極大的作用。……雖然在今年我們得到了各式蘇聯型號炮彈112萬發,但在朝鮮前線的消耗巨大,多種蘇聯型號的炮彈在倉庫內早已告罄。……目前最大的困難是1953年我們還不能生產出朝鮮戰場急需的所有蘇聯型號的武器,尤其是不同規格的蘇聯型號的炮彈。只有在春季之後,我們才能開始生產供應朝鮮戰場的某些蘇聯型號的武器和彈藥,即使這樣數量仍然不足。」為此,毛澤東一再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聯滿足朝鮮戰場一切軍需用品和軍工生產材料的供應。斯大林也明白,支持毛澤東在戰俘問題上強硬也就意味著要為中方提供強有力的軍事援助。應該說,斯大林在提供軍事裝備方面是不含糊的,僅就1953年初而言,毛澤東向其提出在1953年1-4月供應624門各式火炮和235.5萬發各種炮彈的要求,儘管斯大林說這超出了蘇聯的供應能力(因為按原計劃蘇聯應在1953年向中國提供20個師的武器和彈藥,其中已有1320門火炮和80萬發炮彈),但考慮到毛澤東所說的情況,斯大林答應1953年再增加供應332門火炮和60萬發炮彈。毛澤東在1月4日電報中同意按此數量供應,但要求必須在1-4月,而不是蘇聯所說的年內平均提供。1月15日斯大林回電錶示同意。與此同時,應毛澤東要求,斯大林還決定向中國海軍提供18艘魚雷快艇、34門岸炮、83架飛機。考慮到蘇聯戰後的經濟實力,斯大林能夠如此痛快地滿足毛澤東的要求,已可謂儘力。也正是因為有了蘇聯源源不斷的軍援供應,毛澤東才有了「把戰爭堅持下去,直到對方讓步為止」的信心。1953年初,中國在朝鮮戰場的軍事實力,無論是兵力、裝備、訓練、工事和交通,還是彈藥和糧食儲備,都處於開戰以來的最佳狀態,有了這種底氣,毛澤東才會在2月7日做出強有力的表態:「中國準備將戰爭進行下去,一直打到美帝國主義願意罷手的時候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勝利的時候為止」。…[詳細]

裝備了蘇制坦克的志願軍坦克部隊。02 斯大林去世後蘇聯態度陡轉,嚴重影響中方戰俘政策斯大林去世後,蘇聯新決策層急於擺脫朝鮮戰爭的牽絆就在毛澤東信心滿滿要將朝鮮戰爭一直打到「勝利」為止時,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新的蘇聯領導層對朝鮮戰爭的態度與斯大林完全不同,他們急於想結束朝鮮戰爭。據當時蘇聯主管外交問題的莫洛托夫回憶:「斯大林去世後,我被調回到外交部。第一年就決定要起草結束朝鮮戰爭的建議。形勢的發展趨勢是:我們已經不需要朝鮮人強加給我們的這場戰爭了。」3月18日,莫洛托夫向貝利亞和馬林科夫提交了一份關於朝鮮戰爭新政策的方案,該方案認為,朝鮮戰爭拖延至今,給蘇聯以及中、朝兩國都造成極大負擔,以往曾經有過幾次實現停戰的機會,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錯誤。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立即停止這場戰爭的時候了。莫洛托夫的提議得到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的同意。緊接著,蘇聯開始進行一系列運作,要求中方在戰俘問題上對美妥協。…[詳細]蘇聯新領導層採取各種措施,要求中方在戰俘問題上對美退讓蘇聯新領導層繼而開始對朝戰各方施加影響,以便儘快結束戰爭。其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1953年3月19日,蘇聯部長會議針對戰俘問題致信毛澤東說:「蘇聯政府得出結論……如果繼續執行迄今為止推行的路線……那是不正確的。……在目前情況下,應該找到使中國和朝鮮脫離戰爭的出路。……我們認為急需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即:1、需請金日成和彭德懷對克拉克將軍2月22日就交換傷病戰俘問題發出的呼籲給予肯定的回答。……2、談判中應建議所有堅決要求遣返的戰俘立即被遣返,其餘的戰俘則交給中立國,從而保證公正地解決遣返戰俘問題。」(2)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赫魯曉夫等蘇聯領導人在3月21日與周恩來的會談中明確指出:「過去拖的路線應改為停的路線,不改是不正確的。因為拖下去,不利於蘇聯和中朝人民;停下來,有利於蘇聯和中朝人民。目前是解決停戰的有利時機。」會談結束後,周恩來立即將會談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報告,電報說:「蘇方提議的中心思想,即是準備在戰俘問題上求得妥協,以掌握和平的主動權。解決方案是,……由中朝雙方當局分別發表聲明,主張戰俘按分類辦法實行遣返,要求遣返者立即遣返,其餘則交由指定的中立國(如印度或其他國,視情況再定),保證其得到公正解決。蘇聯外長跟著發表贊同聲明,然後蘇聯在聯合國代表即作同樣活動。」(3)蘇聯政府「責成參加聯合國大會的蘇聯代表團,與波蘭代表團商議,對有關防止新的世界大戰威脅的波蘭決議草案,做如下涉及朝鮮問題的修改:刪去原提案中的第6條(關於讓所有的戰俘返回祖國),代之以下文字:『6、立即恢復雙邊停戰談判,既著眼於全力就交換傷病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也著眼於全力就整個戰俘問題達成協議,從而全力消除妨礙朝鮮戰爭結束的障礙。』」…[詳細]

斯大林死後的蘇聯領導人(從左到右):莫洛托夫、布爾加寧、赫魯曉夫中方接受蘇聯的「建議」,放棄兩年來一直堅持的「全面遣返戰俘」原則蘇聯態度的轉變,使毛澤東感受到了壓力。因為蘇聯對朝戰的消極態度意味著其在對志願軍提供武器裝備這一問題上,有可能也不會再像斯大林那麼堅決和慷慨。而失去蘇聯強有力的支持,中方想靠一己之力與美軍對抗,顯然是無法持久的。因此,經周恩來與毛澤東商議後,中方接受了儘快結束戰爭的意見。3月30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議參加談判的雙方於停戰後,應立即遣返在彼此監禁下堅持回國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與一中立國,以保證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這表明,中國政府在關於戰俘安排這一關鍵問題上作了明顯的讓步,放棄了兩年來一直堅持的「全面遣返戰俘」原則,同意先釋放堅持回國的戰俘。當然,毛澤東還是有些不甘心,雖然他遵從莫斯科的意見主動讓步,但為了爭取更好的結果,他決定繼續實行邊打邊談、打談結合的策略。因此他命令志願軍利用各種機會發動軍事攻勢,並在1953年4-7月取得了一些對談判結果有利的勝利。正是這些軍事上的勝利,使得同樣想儘快結束戰爭的美國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讓步,據美國駐蘇聯大使波倫在會見莫洛托夫時說:「聯合國做了很大讓步。第一,同意將不願遣返的朝鮮戰俘同中國戰俘一樣,應移交中立國委員會。第二,允許朝中方面有3個月時間向戰俘作解釋工作。聯合國原先為此目的而規定的期限是2個月。第三,聯合國代表現在同意中立國委員會將以多數票的方式通過決議。放棄了他們原先規定的該委員會的5個成員應一致同意的原則。」至此,朝戰雙方終於就停戰談判中的所有問題都達成了協議,朝鮮停戰協議於1953年7月27日簽訂。根據協定,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被俘的2萬餘志願軍,其中6000餘人通過戰俘交換返回大陸,14000餘人則被運往了台灣,另有少數人選擇去了其他中立國。(這14000餘名去台灣的志願軍戰俘,其絕大部分並非「自願」,當年美軍控制下的志願軍戰俘營里發生的種種脅迫事件,可以參考往期專題《志願軍戰俘為何去台灣》 )…[詳細]

去台灣的志願軍戰俘。他們中的大部分受到了「脅迫」。結語因為蘇聯立場的的變化,中方最終沒有達到遣返全部戰俘的目的,長期的打打停停則消耗了大量的人員和物資;當然,另一方面,這一年多的堅持也讓中國軍隊從蘇聯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這對實現中國軍隊裝備的現代化至關重要。
推薦閱讀:

越戰中越共戰俘遭到何種非人對待
被印度囚禁41年的兩名中國戰俘是如何被營救回國的_江淮翠竹
一蘇軍偷走9名日本女戰俘過著帝王生活,共生下73孩子,受不了
越戰黑鏡頭:美軍虐待越共戰俘

TAG:戰俘 | 回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