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館要有文化特色
隨著城市對規劃的重視,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了自己的規劃館,一些後起的規劃館還建成了城市的「面子」和「客廳」,成為外地人了解城市發展的「必看景點」和「必選節目」。
看規劃館,剛開始還有些「震撼」,還有些震驚於林立的高樓和擴張的城市,然而看過幾個規劃館後就有一些「審美疲勞」和「似曾相識」的感覺了。幾乎每個城市的規劃館都是聲光電和沙盤的秀場,3D和4D一個勁兒都用上,環幕、球幕、巨幕都不少,都是「幾軸幾路幾個中心」的術語,都是一片片高樓隨燈光拔地而起向城市周邊「攤大餅」。這些規劃館雖然技術上無所不用其極,但內容上卻少了些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少了些城市的靈魂和個性。
儘管每個規劃館在第一篇都有城市歷史的簡介,但在整個規劃館中的分量都不大。一些城市的規劃館動不動就要大手筆,不僅建築需要上億元甚至十幾億元,而且規劃的展示開銷也不是個小數字,但對文化的挖掘卻微不足道。要麼就是一帶而過,要麼是輕描淡寫的幾幀歷史圖片,好一點兒的還有一些歷史文物展示,但無一例外的是,後來的城市發展幾乎都與城市的文化歷史關聯不大。就連一些著名的少數民族城市,一些有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一些有文化特色的知名城市,也都不能倖免同質化發展的困境。規劃館如出一轍,城市的「千城一面」就不難解釋了。
時隔37年重新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就特彆強調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要能保存文化、記住鄉愁,還把改革、科技、文化確定為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的三大動力。中央把「文化」放到如此高的位置,但作為城市名片的規劃館卻沒能展現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特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表明許多城市規劃者和管理者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城市的規劃既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又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城市工作要樹立系統思維,從構成城市諸多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入手,對事關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統推進各方面工作。要綜合結合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來制定規劃。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不妨從規劃館做起,在城市發展的源頭和藍圖中多一些文化,多一份責任,讓城市發展和文化融合,延續城市千百年來形成的文脈。
推薦閱讀:
※北方哪個城市更宜居?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十六區戰略指引
※《藝道遊學》代表走進江門台山就「鄉村振興」為主題進行考察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
※陽檯面積計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