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永不消褪的文化符號
圖①:南非約翰內斯堡唐人街牌樓。
本報記者 李志偉攝
圖②:澳大利亞悉尼唐人街的購物中心裡,徐一女士現場書寫春聯和福字,吸引了不少顧客。
本報記者 鮑 捷攝
圖③:2月1日,菲律賓馬尼拉的唐人街春節氣氛濃郁。
人民視覺
圖④:泰國曼谷唐人街街景。
蘇 亞攝
唐人街見證了華人移民、創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不僅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更是華人為當地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的縮影
紐約華埠 悄然轉身
本報駐美國記者 李曉宏
驅車沿曼哈頓大橋進入紐約曼哈頓島,熟悉的中華元素撲面而來。壁刻「南無阿彌陀佛」的大乘寺,紀念儒家始祖的孔子廣場,各類中餐館、中國傳統工藝品店、雜貨鋪,形形色色的漢字招牌,就連麥當勞廣告都是中文的,行走在這裡彷彿穿越國度。這裡就是已被美國政府列入國家史跡名錄的紐約曼哈頓唐人街,美國人稱「中國城」。
曼哈頓唐人街相傳形成於19世紀90年代。當年最早移民到美國西海岸的中國人,因加州通過了《排華法案》遭受排擠,遂向東海岸遷移,首站落腳於紐約曼哈頓島東南隅。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唐人街逐步擴展至今日的規模。
百餘年來,唐人街是中國新移民踏入美國的橋頭堡,在這裡不僅能找到住房,享受便捷的中文服務,而且還可能通過室友、同鄉會等關係找到工作。由於發揮了移民門戶的職能,唐人街人氣興旺,並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傳統風俗。每逢春節、元宵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街上人頭攢動,耍龍燈、舞獅子等傳統表演紛紛登場,熱鬧非凡。
然而,近年來曼哈頓唐人街出現「老年留守、青年遷出、新移民不再湧入」的萎縮景象。目前居住於此的5萬多華人主要是老移民,來自香港、廣東、福建等地,通用語言是粵語。當年他們闖海外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髮刀,在這裡土壤深厚,中餐館、理髮店等仍然是許多人的經濟來源。
「這裡明顯老齡化,少了以往的人氣和活力。」32歲的華爾街分析員西蒙·陳曾在曼哈頓唐人街讀書,「我兒時的夥伴們,基本無人留在這個街區。」
作為低薪階層的聚居區,唐人街擁擠雜亂的環境難以留住中產化的中國移民家庭子女,這裡提供的資源對新一代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也缺乏吸引力。許多畢業後進入美國公司的中國留學生一般居住在中產階層社區,投資移民則更多選擇郊外的富人區。
「以前街上熙熙攘攘,可是過去3年,白天嘈雜熱鬧,一到晚上店家關門,街道變得安靜人稀,我們的生意清淡了許多。」在東百老匯街上開餐館的張莉說,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只是白天來做生意,或者周末來購物。
唐人街日漸式微的背後,也有城市改造這一推手。「在紐約市政府眼裡,這是曼哈頓島上最後一個尚未高檔化的地方。」亞美法律援助基金會曾發布報告指出,受城市規劃者鼓勵,以及被唐人街毗鄰華爾街、交通便利的優越位置吸引,開發商正用高檔公寓和酒店取代老舊唐樓。目前5棟公寓已落成,8棟仍在建,一座高達128層的摩天大樓也在計劃建設中。報告顯示,唐人街高檔化進程帶來房租上漲,許多亞裔餐館、商店和低收入住戶被迫搬離。過去10年里,當地亞裔人口下降了9%。
「曼哈頓的『中國城』將逐漸變成一個觀光點,供遊客體驗異國風情。」紐約市亨特學院亞裔美國人研究和城市計劃專業教授彼得·孔表示,歷經100多年的歲月滄桑,承載華人集體記憶和情感的唐人街在悄然轉身,演變成海外中華文化符號。
「現在富裕起來的華人移民家庭和部分新移民,在向新興華人社區聚集。」彼得·孔說,紐約市還有兩個唐人街。皇后區的法拉盛近年規模和人氣飆升,有紐約「第二唐人街」之稱。20年前這裡只有二三家華人商店,而今華人商業尤其溫州人的大型超市非常活躍,大街上絡繹不絕的人流基本都是華人面孔,居民主要來自台灣和中國大陸。在布魯克林區的第八大道,華人商店鱗次櫛比,經營者主要來自廣東和福建,這裡被稱為紐約「第三唐人街」。
約堡新景 欣欣向榮
本報駐南非記者 李志偉
在約翰內斯堡東部布魯瑪湖湖畔的西羅町街,滿眼是中文標識和店鋪,彷彿置身國內某條街道一般。在這裡,超市、餐廳、美髮店、服裝店、菜市、賓館、書店、律師事務所、珠寶店應有盡有。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街道充滿活力與商機。街頭高聳的中式牌樓上面寫著「約堡唐人街」,黃色琉璃瓦與紅色石柱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裡便是南非乃至整個非洲最大的唐人街——西羅町。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唐人街已成為約翰內斯堡市內的中國文化坐標。在當地市政府的規劃中,唐人街被列入機場通往市內道路沿線的五大景點之一。
約翰內斯堡唐人街管理委員會主席蔡慶向本報記者表示,1995年西羅町只有一家名叫「秦記麵館」的中國餐廳。1998年中南兩國建交後,經貿往來迅猛發展,許多中國人開的店鋪從老城區的舊唐人街搬到這裡。2004年唐人街管委會成立,當時這裡已有30多家店鋪。又經過12年的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160多家店鋪,周圍有3萬華僑華人居住。
蔡慶介紹說,2004年至2012年是約堡唐人街的快速發展時期,也是經濟最好、租金和房價最高的時期。特別是唐人街管委會和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的相繼成立,提升了唐人街的治安、衛生和經商環境,「唐人街成為公認治安比較好的地區,大家都往這裡來」。610米長的西羅町街成為許多華人安居樂業的地方,高峰時期的唐人街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也毫不誇張。
「中國製造」在轉型升級,南非華僑華人的經營模式和理念也在調整。隨著「中國製造」向中高端發展,南非華僑華人的經營活動更趨多元化,涉及電器、礦山機械、五金水暖等;投資領域更加廣泛,在本地開設箱包廠、服裝廠以及涉足房地產領域等,經濟實力日趨堅實。
除了活躍的商業氛圍,唐人街的文化氛圍也日益濃厚。唐人街北端的中華牌樓已經成為約堡的一個文化地標建築。南非總統祖馬曾表示,這座中華牌樓是華僑華人對南非多元文化以及經濟社會繁榮所做貢獻的一座永久紀念碑,是南中友好與合作的新象徵。去年7月,中國新知集團南非約翰內斯堡書局在唐人街開業,這也是非洲首家綜合性中文書店。該店經理楊超向本報記者介紹說,公司正是看中約堡唐人街旺盛的人氣和影響力,開業後有許多當地顧客到書店來,一些顧客甚至從數百公里外的德班趕來,這也印證了唐人街的輻射能力。
春節期間,唐人街將舉辦一年一度的大拜年活動,這一活動已持續了10多年,成為當地市民的重要節日,最多時有兩三萬當地民眾前來觀看。今年的唐人街大拜年活動將於農歷正月初六舉行,近百人的演出隊伍將表演舞龍舞獅、二人轉等節目,並有煙花表演。
「現在南非當地媒體對唐人街和中國文化越來越重視,經常會有人來唐人街拍電影、短片或關於中國美食的節目,這在以前都是沒有的。」蔡慶表示,唐人街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在當地的一個平台。
唐人街20多年來的變遷見證了南非華僑華人移民、創業、發展的艱辛歷程,以及他們所展現的拼搏與自強精神。「祖國強大了,當地社會對我們海外僑胞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華僑華人的腰桿也更硬了,我們心裡充滿了自豪感。」蔡慶深有感觸地說。
百年老街 升級改造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 鮑 捷
悉尼唐人街地處悉尼的城市中心區,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唐人街。唐人街見證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奮鬥和貢獻,歷經百年變遷,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華人精神的象徵,在悉尼這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都市裡熠熠生輝。19世紀上半葉,最早一批華人以勞工身份來到澳大利亞淘金,後來大部分華人返回祖國,一些人則留下來靠貿易、手工製造、洗衣、捕魚等維持生計。19世紀60年代,悉尼坎貝爾街的乾草市場里,一些華人商販開始聚集出售水果、蔬菜並在附近居住,逐漸形成了華人活動的中心區域,成為唐人街的雛形。
如今的悉尼唐人街,包括坎貝爾街、德信街、莎瑟街、皮特街等區域,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文化。唐人街南北兩端各矗立著一座中式牌樓,北側牌樓外側、內側各書「四海一家」「澳中友善」,南側牌樓則書「通德履信」「繼往開來」,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和諧和誠信。街道兩旁各類商鋪鱗次櫛比,中餐館、糕點店、中醫中藥行、海鮮乾貨店、工藝品店、旅行社等一應俱全。春節期間,唐人街格外熱鬧,大大小小的商鋪都貼起了福字、春聯,掛上了紅燈籠、中國結,紅紅火火。
「唐人街不僅吸引了悉尼本地人,很多外地及外國遊客來到悉尼都會到唐人街觀光,悉尼唐人街已經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扇窗口,促進了多元文化交流。」悉尼市市長克洛弗·摩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悉尼的華裔人口約佔城市總人口的1/10,華人社區為悉尼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摩爾說,「每到中國農曆新年,悉尼市政府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春節不僅是華人的傳統節日,而且也是悉尼全城歡慶的盛典。」
唐人街的購物中心裡,一位身著中式傳統服裝的華裔女士正在揮毫潑墨,書寫春聯和福字,她身邊圍滿了顧客。來自西澳大利亞州的蓋比在這裡挑選了寫有「心想事成」的條幅,她一邊向記者展示剛買來的福袋掛飾一邊說:「我的鄰居中也有不少華人,我非常喜歡中國春節這種歡樂的氣氛。今年,我打算把條幅和福袋都掛在家裡,希望猴年全家幸福平安。」書寫春聯的女士名叫徐一,她告訴本報記者,她從2010年開始每年春節期間都在唐人街寫春聯,「現在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也喜歡中國書法和文化,希望能將中國春節的喜慶帶回家。」
唐人街里古色古香的同仁堂格外引人注目,金色的「北京同仁堂」牌匾、木質的月亮門、佔滿整面牆的葯櫃,都讓人彷彿置身中國。同仁堂悉尼分店開店10年,中醫師于海波從開店起就在這裡工作,他對本報記者說:「10年來,同仁堂的業務量一直穩步提升。同仁堂是很多華人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在海外也越來越受到當地人的認可。」有相同感受的還有方山,方山是澳大利亞政府註冊中醫師,他從1990年起在唐人街開設一家中醫醫館。他向本報記者介紹,近26年的時間裡,他的醫館從剛開始成立時一天僅有兩三個患者,且多為華人,發展到目前每天接診十餘位患者,超過2/3為澳大利亞當地人,「這體現了澳大利亞當地人越來越信任傳統的中醫藥,對中國文化更加了解和接受」。
由於近幾年悉尼唐人街及附近區域發展迅速,今年1月悉尼市政府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悉尼市政府決定對這一區域進行升級改造,包括配備更加完善的基建設施、修建輕軌及拓寬步行街,以吸引更多居民和遊客來此工作、遊玩。摩爾介紹,根據最新修訂的唐人街改建計劃,未來10年內,唐人街及附近主要街道將擴建為大型步行街,步行街兩旁將增加更多綠植,同時還將配備長椅、照明等設施及藝術裝飾等,增加該地區的文化休閑氛圍。這條跨越百年的老街,記錄著歷史變遷,也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異域故土 承載回憶
俞懿春 蘇 亞
中國農曆新年臨近,曼谷唐人街開始瀰漫著喜慶的氣息。耀華力路是唐人街區之一,涌動著熙熙攘攘的人流,道路兩旁出現售賣年貨的攤販,挑選對聯、福字和燈籠的顧客絡繹不絕。
曼谷唐人街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由三聘街和耀華力路、石龍軍路、嵩越路及附近的街區組成。18世紀華人遷至湄南河以東的新區域,形成曼谷唐人街的雛形。
當時這裡還是尚未開發的土地,直到19世紀拉瑪三世國王時期,華人數量逐漸增多,以三聘街為中心,唐人街不斷拓展和延伸,逐漸形成如今「一街三路」的規模。幾代華人用心血和汗水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也造就了現在唐人街繁華興盛的面貌。
李龍1932年出生於曼谷,他的父親年輕時從廣東汕頭來到泰國經營漁網批發生意。「小時候條件艱苦,一家人只能擠在鄉下的房子里,後來才搬到唐人街居住。父母親只有每天做生意,努力賺錢,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李龍回憶起往事。
「當時日子過得清苦,泰國能買到的中國年貨也很少,但我們每年還是會過春節。」與唐人街的很多華人家庭一樣,李龍家一直保留著慶祝春節的傳統。每到除夕,一家老小都會去附近的寺廟拜佛,祈求家人平安,生意興隆。通過勤奮打拚,李龍家的生意蒸蒸日上。30多年前,李龍買下了現在的這間店面。
幾十年來,泰國商界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華人,唐人街上的中國商會也不斷增加。「華人有頭腦,肯吃苦,從唐人街走出去很多有本領的人。」李龍說,現在很多華人已經搬出了唐人街,開始拓展新的事業,但是公司的舊址卻都還留在這裡。那些看起來略顯老舊滄桑的建築,見證了泰國華人篳路藍縷的奮鬥史。
唐人街路口矗立著一塊印有「聖壽無疆」字樣的牌坊,這是泰國公主詩琳通於1999年用中文寫下的題詞。李龍說:「中泰一家親,華人在泰國生活得很好,很多人加入了泰國國籍。泰國王室也很關心華人的生活,國王陛下和公主殿下還都學習中文。」華人已經完全融入了泰國當地主流社會和文化。
即使身在海外,李龍也明顯感受到中國近年來的變化,「以前我們廠里的機器都要從日本進口,成本很高。現在用的機器都是中國生產的,質量好而且價格便宜。中國的發展進步很快,是個了不起的國家。近幾年,從中國來泰國唐人街經營買賣的人不多,倒是有很多泰國華人回到中國去做生意。」
84歲的李龍現在住在唐人街外圍,唐人街里父親留下的老房子出租給了他人,生意也交給孩子們打理。可能是習慣了這相伴30年的老店,李龍每天早上還是會8點來到店裡,晚上5點再回家,或是去街上走走看看。
放眼望去,唐人街商鋪林立,車水馬龍。在遊人眼中,唐人街是曼谷最為繁華的商業區之一,也是華人為泰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見證。而對泰國華人而言,除了生意之外,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無論現在身處何方,唐人街都是異國中的那片「故土」,承載了幾代人的成長回憶。
版面設計:劉 慧
推薦閱讀:
※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如何評價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它好在哪裡,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慶
※25個英文時裝名詞文化考
※對《統萬城》的一些糾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