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清朝瓷器藏品賞析(六)

青花纏枝蓮紋花觚

陳設品

高63.5厘米 口徑26.5厘米 足徑23.1厘米

  口外侈,長頸呈喇叭狀,罐形腹,下連倒缽形底座。通體繪青花紋飾,有纏枝蓮、卷草、蕉葉紋、蓮瓣紋、如意雲頭和回紋等,腹部桃形開光內楷書「養心殿總監造,欽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關,兼管江西陶政九江關稅務,內務府員外郎仍管佐領加五級,瀋陽唐英敬制,獻東壩天仙聖母案前永遠供奉,乾隆六年春月穀旦」。據銘文而知,此花觚為唐英在乾隆六年(1741),監燒敬獻聖母案前的五供之一。

  唐英(1682—1756),瀋陽人,隸漢軍正白旗,《清史稿》有傳,雍正乾隆間監督景德鎮窯務,前後二十餘年管理景德鎮御窯廠。「曾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致力制瓷工藝的研究,仿古創新,均取得巨大成就,所督造的瓷器稱為「唐窯」,撰有《陶成紀事碑》、《陶冶圖說》等陶瓷工藝著作。

  此器高大精美的形體,秀麗流暢的青花紋飾,展示出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有絕對紀年銘款,是乾隆早期的標準器,為「唐窯」青花瓷中的珍品。

烏金釉碗

陳設品

高4.9厘米 口徑11.4厘米 足徑4厘米

  碗撇口,弧壁,深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外壁施烏金釉,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烏金釉為名貴的高溫顏色釉,始燒於清代康熙時期,雍正時期延燒。其釉色黑如漆、光潤透明,因釉料取自景德鎮所產的「烏金土」,故稱為「烏金釉」。它以氧化鐵為呈色劑,並含有氧化鈷、氧化錳,生坯掛釉,高溫燒制而成。純粹的烏金釉器極少見,以黑地描金和黑地白花品種多見。清代唐英所著《陶成紀事碑》記有:「新制仿烏金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二種。」此碗胎薄體輕,釉質勻凈,為雍正烏金釉瓷的代表作。

淡黃釉碗

陳設品

高4.4厘米 口徑4.9厘米 足徑3.7厘米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外壁施淡黃釉,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清康熙時期創燒出一種比明代弘治嬌黃釉更為淺淡的「淡黃釉」,它是以氧化銻為著色劑的低溫釉,因色澤似雞蛋黃,也稱為「蛋黃釉」。又因釉料從歐洲輸入,又稱為「西洋黃」。雍正時期延燒,淡雅宜人,釉質純凈,釉面光潔明麗,勻凈柔和。陳瀏《陶雅》評價道:「康雍蛋黃器皿顏色俱極鮮明。……嘉靖黃釉不如成化之尤為濃厚,康雍只淡黃為超妙耳。」雍正淡黃釉瓷均為小件器物,造型以盤、碗、杯、碟為主,還有觶瓶、觀音瓶等。

胭脂紅釉杯

陳設品

高5厘米 口徑8.7厘米 足徑3.6厘米

  杯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內壁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胭脂紅釉是清代名貴的顏色釉,創燒於清康熙晚期,以雍正、乾隆製品最精。其製作工藝在燒成的瓷器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入爐低溫烘烤而成,燒成後釉呈胭脂紅色,色澤鮮嫩柔和,故稱為「胭脂紅釉」,又稱為「金紅」。陳瀏《陶雅》評道:「胭脂紅也者,華貴中之佚麗者也。……勻凈明艷,殆亡倫比。紫晶遜其鮮妍,玫瑰無其嬌麗。」雍正胭脂紅釉器均為官窯製品,多為小件,有杯、碗、盤、碟、水盂等。器底多書有青花雍正款。有碗、杯施以五彩、粉彩或琺琅彩,繪花卉瑞果等圖案,十分罕見。

  此杯精巧玲瓏,胎體輕薄瑩透,釉質勻凈明艷,色彩嬌嫩欲滴,為雍正胭脂紅釉器中的珍品,傳世品少見。

魚子綠釉菊瓣式茶壺

陳設品

高9.2厘米 口徑7.1厘米 足徑7.1厘米

  造型與雍正仿鈞釉菊瓣式茶壺(圖版59)形制相同,通體施魚子綠釉。

  綠釉是中國陶瓷傳統色釉之一,它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助熔劑。漢代燒制有鉛綠釉陶。宋代磁州窯、定窯等有低溫綠釉器製品。清代康熙時期,綠釉的燒制達到高潮,品種多樣,有湖水綠、松石綠、秋葵綠、魚子綠等。魚子綠釉色較深,布滿細小開片,形如魚子,故名為魚子綠,雍正時期延燒,多為小件器物。此器小巧玲瓏,製作精細。

青金藍釉帶托花盆

陳設品

盆高27.2厘米 口徑22厘米 足徑12.8厘米 盆托高5.3厘米 口徑18.9厘米

  花盆折沿,深腹,圈足。底置四個出水孔。盆托折沿,淺腹,廣底,圈足。兩器通體施青金藍釉,足內無釉,均陰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青金藍釉是雍正時期在仿宋鈞釉基礎上創新品種,以乳白釉為底釉,上吹灑鈷藍釉料,高溫燒制而成。釉色由青、藍、白等色斑相交融,色如青金石,故名「青金藍釉」。雍正官窯青金藍釉器有石榴尊、花盆、洗、缸、蒜頭瓶、菊瓣紋瓶等,無釉砂底,並刻有雍正篆書款識。此器為雍正時期仿宋代鈞窯花盆的形制,除青金藍釉外,尚有仿鈞、霽藍、霽紅釉等品種。

蟹甲青釉弦紋瓶

陳設品

高20.5厘米 口徑8厘米 足徑9厘米

  瓶撇口,細頸,溜肩,鼓腹,圈足。器身飾數道弦紋,通體施蟹甲青釉,足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弦紋瓶因瓶體飾凸弦紋裝飾而得名,宋代較為流行,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均有燒制。清代雍正時期非常盛行。蟹甲青釉,因其釉似螃蟹殼之色而得名,又稱為「龜裙綠」,為雍正高溫色釉品種之一,其釉質光亮,油質感強,釉面有七彩光暈。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碑》中稱為「油綠釉」。陳瀏《陶雅》評道:「蟹甲青以雍窯最美,有瓶、爐、盒、缸之屬。」雍正蟹甲青釉器傳世品有瓜棱罐、弦紋瓶等。

茶葉末釉缽式缸

陳設品

高26.9厘米 口徑33厘米 足徑24.4厘米

  缸呈缽式,唇口,圓腹,腹下收斂,近足處飾一周凸起,圈足,通體施茶葉末釉,外底陰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陳瀏《陶雅》記:「茶葉末黃雜綠色,妖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茶葉末釉在唐英《陶成紀事碑》中稱為「廠官窯釉」。清《南窯筆記》載:「廠官窯,其色有鱔魚黃、油綠、紫金諸色,出直隸廠窯所燒,故名廠官,多缸、缽之類,釉澤蒼古……」雍正時期官窯茶葉末釉製品多為琢器類,有紙槌瓶、觚、三犧尊、罐、綬帶葫蘆瓶、花澆、缽式缸等,碗、盤圓器類少見。造型優美典雅,器底多滿釉,陰刻雍正篆書款。

  缽式缸為雍正時期新創器型,除茶葉末釉外,尚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窯變、仿官、仿哥、青金藍釉等品種。

茶葉末釉貫耳壺

陳設品

高48.5厘米 口徑19×16.3厘米 足徑25.6×17.8厘米

  瓶呈長方體,直口,溜肩,鼓腹,長方形圈足。頸兩側置對稱貫耳。口下至肩轉折處呈委角狀,腹部飾桃狀凸起。通體施茶葉末釉,外底陰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茶葉末釉是鐵結晶釉的重要品種之一,它是鐵、鎂與硅酸化合而產生的結晶,釉黃綠色相摻雜,似茶葉細末之色故名。茶葉末釉燒制始見於唐代,宋代、明代也有燒制,以清代雍正、乾隆製品最好。陳瀏《陶雅》記:「茶葉末一種,本合黃、黑、綠三色而成,……雍正官窯則偏於黃矣,而尤以綠色獨多者,最為希罕,蓋乾隆窯也。嘉道以後,取人憎厭,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敗而板滯,釉汁不潤,質又頗粗……」雍正時期的茶葉末釉,釉色偏黃,俗稱「鱔魚皮」、「鱔魚黃」。而乾隆時期的釉色偏綠,俗稱「蟹殼青」、「茶葉末釉」。

  此器始見於雍正朝,以後各朝有燒制,品種繁多,釉彩各異,成為清代瓷器的典型器。陳瀏《陶雅》謂:「雍正官窯款茶葉末大扁瓶有凸紋甚巨,系仿漢銅者,式既修飾,色尤殊艷。」

爐鈞釉弦紋瓶

陳設品

高30.4厘米 口徑9.1厘米 足徑18.1厘米

  盤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外撇。器身飾弦紋數道。通體施爐鈞釉,足內陰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爐鈞釉是清代雍正時期創燒的低溫窯變花釉品種之一,盛行於雍正、乾隆兩朝。清《南窯筆記》載:「爐均(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爐鈞釉以銅、鈷等元素為呈色劑,釉呈紅、藍、綠、紫、青等色,釉面自然垂淌,相互熔融,形成彩斑或條紋,釉質或光潤,或凹凸不平。雍正時期的爐鈞釉釉中的紅色泛紫,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故稱為「高粱紅」。清乾隆時釉面紅斑已不多見,多為藍、綠、月白等色交織成垂流的條紋。雍正爐鈞釉器有玉壺春瓶、缽、缸、天球瓶、燈籠尊、錐把瓶、如意耳葫蘆瓶、紙槌瓶、蓮蓬口長頸瓶、弦紋瓶等品種。

鐵鏽花釉橢圓形花盆

陳設品

高9.6厘米 口徑32.2×19.2厘米 底徑27.9×15.4厘米

  器仿銅質花盆,呈橢圓形,折沿,束頸,鼓腹,圈足。通體施鐵鏽花釉,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鐵鏽花釉是雍正時期創燒的色釉新品種,是以鐵、鎂為呈色劑的結晶釉,釉色以紫、褐、紅色相間,似鐵鏽花色而得名。器古樸端莊,胎體厚重,作工精緻,為雍正色釉瓷中的佳作。

白釉三足盆

陳設品

高14.8厘米 口徑31.5厘米 底徑26.8厘米

  盆撇口,斜直壁,平底,圈足。器為仿木製盆的形制,外壁堆飾繩狀箍兩道,通體施白釉。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造型古樸端莊,雖無繁縟的裝飾,獨具清新素雅的藝術風格。

青釉刻劃夔龍紋盤

陳設品

高10厘米 口徑48.6厘米 足徑24.5厘米

  盤折沿,弧壁,淺腹,廣底,圈足。盤心刻劃夔龍紋,外壁飾雙層蓮瓣紋,通體施以青釉,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盤形制較大,端莊規整,胎體輕薄,釉質肥厚瑩潤,色澤清幽,夔龍隱現,為雍正時期青釉瓷的典型器。

青釉刻劃魚藻紋缸

陳設品

高29.5厘米 口徑31.5厘米 足徑23.5厘米

  缸斂口,球狀鼓腹,圈足。外壁刻劃魚藻圖,外罩以仿龍泉窯粉青釉。

  仿龍泉青釉是明清景德鎮官窯燒制的傳統顏色釉品種之一,明代永樂時期始制,有翠青釉、冬青釉等品種。清代雍正時期青釉製作工藝嫻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燒制出豆青、冬青、粉青等品種,豆青色深,粉青色淺,釉質勻凈,光潤如玉,胎質潔白細膩。大件器物有盤、罐、瓶、缸。此缸形制端莊,青釉淡雅,刻劃刀法犀利,紋飾清晰,線條流暢,製作精湛,展現出清代雍正仿龍泉青釉的製作水平。

窯變釉石榴尊

陳設品

高17.4厘米 口徑7.7厘米 足徑6.1厘米

  器因形似石榴故稱為石榴尊。口呈五花瓣式,外撇,束頸,圓腹,假圈足。通體施仿鈞窯變釉,外底陰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書款。

  石榴尊典雅雋秀的器型與瑰麗明艷的窯變釉相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此尊為雍正時期的典型器物,有窯變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定窯白釉、青金藍釉、粉青釉、茶葉末釉等品種。

窯變釉綬帶耳尊

陳設品

高23.3厘米 口徑11.1厘米 足徑13.2厘米

  唇口微撇,粗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頸部兩側堆貼綬帶耳,外施窯變釉,足內施醬褐釉,上陰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書款。

  窯變釉是宋代鈞窯所創燒,它將含有不同呈色金屬元素的色釉融於一體,在窯爐中高溫燒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過程中,呈現色彩斑斕的釉色。窯變釉開創我國陶瓷釉彩裝飾的新途徑,它突破了傳統的單一色釉,是青瓷工藝的創新和突破,為中國陶瓷工藝美學開闢了一個新境界。

  明清景德鎮官窯燒造窯變釉品種,以清雍正、乾隆二朝仿燒最好,釉色以紅為主,天藍、月白、綠及褐等色,交融流淌,猶如火焰般萬紫千紅,絢麗多姿。此尊造型仿自商周青銅器尊的形制,釉色艷麗,垂流似霞若焰,俗稱為「火焰紅」,古樸典雅的造型,高超絕倫的工藝,美艷無比的釉色,為巧奪天工之作。

仿鈞釉菊瓣式茶壺

陳設品

高8.5厘米 口徑7.1厘米 足徑7.1厘米

  壺直口,扁圓腹,前置曲流,後設曲柄,飾有模印仰覆菊瓣紋,帶蓋。通體施仿鈞釉,天青釉中泛紫斑,外底露胎處刻有「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外環以花瓣紋。

  據《清宮內務府造辨處檔案雍正記事雜錄》記載:「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菊花瓣宜興茶壺一件,奉旨:作木樣交年希堯,照此款式作霽紅、霽青釉色燒造。」雍正菊瓣式壺,造型小巧精緻,雋秀典雅,傳世品有霽青釉、霽紅釉、魚子綠釉等製品。

仿鈞釉匜式尊

陳設品

高22.9厘米 口徑14.1厘米 足徑11.4厘米

  口呈仿青銅匜的形狀,短頸,球形腹,圈足。通體施仿宋鈞釉,天藍釉上雜以紅斑,釉面光潤,外底施醬釉,刻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仿鈞釉是雍正時期色釉品種之一,燒造工藝複雜,清《南窯筆記》云:「其鈞窯及法藍、法翠乃先於窯中燒成無釉澀胎,然後上釉,再入窯中覆燒乃成,惟藍、翠一火即就,鈞釉則數火乃得流淌各種天然顏色。」此器造型別緻,除仿鈞釉外,尚有仿官釉製品。

仿鈞釉雙螭耳尊

陳設品

高38厘米 口徑13.4厘米 足徑20厘米

  器因形似鹿頭或牛首,故稱為「鹿頭尊」或「牛頭尊」。收口,腹上斂下垂,圈足,肩部飾對稱蟠螭耳,通體施仿鈞釉,外底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燒制以銅等金屬元素為著色劑的乳濁釉而著稱,顏色有天藍、玫瑰紫、海棠紅等,造型有洗、花盆、盆托、尊、爐等。宋代鈞窯器稀少名貴,明清時期景德鎮窯仿鈞始於明宣德時期,器物有盤,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復古之風盛行,仿宋代五大名窯的顏色釉瓷取得了輝煌成就,尤以雍正時期仿鈞和仿官窯最為成功。

  雍正帝偏愛宋鈞器,多次諭旨御窯廠按原器仿燒,督陶官唐英曾派人赴河南調查宋鈞窯的配製方法,經多次試製成功地燒造出幾可亂真的仿宋鈞釉。雍正仿鈞器型一類以宋鈞窯器為模本,製作工藝精湛,足以亂真;另一類多為雍正時期的典型器,有螭耳尊、菊瓣式壺、花澆、石榴尊等品種。此形制的螭耳尊清代康熙時期創燒,雍正、乾隆較為流行,有青花、粉彩、顏色釉等品種。

仿哥窯暗花雲紋雙耳扁壺

陳設品

高49.5厘米 口徑8.5厘米 足徑18×12.2厘米

  壺直口,粗頸,扁圓腹,腹部中心圓形凸起,環以印花雲紋,橢圓形圈足。通體施仿宋哥釉,釉面肥厚,釉色瑩潤呈灰青色,釉面布滿大小不同的片紋,片紋深者如鐵色,淺者呈金黃色。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器物有瓶、爐、洗、盤、碗等,胎骨較厚,呈深灰色,釉色有粉青、灰青等,釉面有深淺不同的紋片,開片縱橫交錯,片紋呈黃黑兩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釉面開片是因胎釉在燒制過程中膨脹係數不一,所出現的工藝上的弊病,但這種缺陷美,卻獨具裝飾藝術效果,它猶如寒冬江河中的冰裂,千變萬化,古樸自然。

  宋代哥窯器珍貴罕見,故後世多有仿製。明代宣德景德鎮開始仿哥釉瓷,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都有燒制,以明成化、清雍正、乾隆的仿哥窯藝術成就最高。成化仿哥釉器多為小件,有碗、盤、洗之類。雍正所仿哥釉器,唐英《陶成紀事碑》稱為「仿鐵骨哥釉」。雍正仿宋哥釉之特色,釉質柔潤,所燒器物除仿宋代器外,多為雍正時的典型器,且多書本朝款。雍正仿哥釉的造型十分豐富,除杯、洗、盤、碗外,尚有六方瓶、貫耳瓶、梅瓶、花觚、扁壺、琮式瓶、香爐等大件器。

  此扁壺以青銅器為本,形體高大,端莊秀麗,為雍正仿哥釉的重器,雖宗宋哥釉的神韻,又帶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仿官窯貫耳六方尊

陳設品

高46.5厘米 口徑19×15.5厘米 足徑19.3×16厘米

  通體呈六方形,撇口,束頸,垂腹,圈足較高。頸飾對稱方形貫耳,足牆兩側有孔可以穿帶,故又稱為「貫耳穿帶壺」。通體施仿宋官窯天青色釉,釉質肥厚,開有大紋片。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天青釉為主,釉在高溫燒制時,釉熔融向下垂流,器口沿處釉層變薄,隱露的胎骨呈紫黑色,故稱為「紫口」。以紫金土為胎,胎中氧化鐵含量高,圈足露胎處呈鐵黑色故稱為「鐵足」。釉質肥潤,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同,燒造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形成裂紋,紋片縱橫交錯,紋線變幻莫測,使瓷器有古樸凝重的美感。

  雍正仿官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月白等色,釉質瑩潤似玉,或無紋片或有冰裂紋,胎骨黑色,有宋代官窯器「紫口鐵足」的特徵,清唐英《陶成紀事碑》稱為「仿鐵骨大觀釉」。雍正官窯仿宋官釉瓷器,有一部分署官窯款識,而無款器多為刻意摹古之作,造型有壺、尊、瓶、碗、盤、洗、硯等,造型多仿古銅器和本朝典型器。貫耳尊流行於宋代時期,器身呈扁圓或六方形,宋代哥窯、官窯、龍泉窯等有燒制。清代雍正的仿官貫耳尊雖宗宋器,但一改古樸渾厚的形象,代之以典型秀麗的藝術風格。除仿官釉外,尚有青花、粉彩、仿官、仿汝、仿哥、窯變釉和廠官釉等品種。

仿汝釉圍棋缽

陳設品

高11.6厘米 口徑13厘米

  器呈缽式,斂口,圓腹,弧底,上置蓋。通體施仿汝窯天青色釉,外底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書款,外環以五個支釘痕。

  雍正瓷器因造型和裝飾工藝在仿古方面達到了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仿宋汝窯天青釉是雍正顏色釉的一種。

  此器不重裝飾,以造型和釉色取勝,展現出雍正時期瓷器清麗秀雅的藝術風格。雋秀的造型和淡雅的青釉完美的結合,相得益彰,為巧奪天工之作。

仿汝釉犧耳尊

陳設品

高64厘米 口徑26.5×19厘米 足徑31.5×24.5厘米

  器為仿漢代銅壺的形制,頸飾對稱雙犧耳,腹部飾凸起格形紋帶。通體施仿汝窯天青色釉,釉面密布細碎開片,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境內。汝窯在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二十多年,為宮廷燒制,由於時間短,製品較少,故汝窯器珍貴而稀有,據統計傳世品不到百件。汝窯器物有盤、洗、碟、瓶、盤托、水仙盒、三足奩等品種,造型秀美,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以天青色為主,釉面勻凈滋潤,開細小紋片。在宋代青瓷中,汝窯被推為首位,有「汝窯為魁」之說。

  汝窯器清淡含蓄的藝術風格為後世所推崇,明清時期景德鎮窯開始仿製汝窯器,宣德時期有碗、盤、杯等製品,只模仿汝釉,造型則為宣德時期常見的器物。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仿汝器製作精緻,修胎規整,胎灰泛褐,似宋器的「香灰胎」。宋代汝器多小件,雍正仿汝其造型多為瓶、罐、尊等大件器,器底常銘有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宋汝釉面厚潤無光澤,有失透感,清雍正仿汝釉面玻璃質強,光亮瑩潤。

  此尊形體高大,古樸凝重,汝釉淡雅清麗,為清代雍正仿汝窯的精品。尊為雍正時期的典型器物,除仿汝釉外,尚有青花、仿官、仿哥、粉青、霽藍、廠官釉等品種。

鬥彩八吉祥紋盤

陳設品

高9厘米 口徑50.5厘米 足徑29.2厘米

  盤撇口,淺腹,廣底,圈足。通體繪鬥彩紋飾,內口沿江芽海水紋,內壁八吉祥紋,輔以祥雲紋,盤心為雙夔鳳銜花紋,外環以折枝西番蓮各四朵,外壁為纏枝蓮花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八吉祥紋裝飾瓷器始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兩代,並多與蓮花組成圖案。元代景德鎮青白瓷和龍泉窯青瓷有模印八吉祥紋樣,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多以青花、五彩、鬥彩、粉彩描繪。

  雍正鬥彩器除仿明代成化鬥彩小件器物外,還燒造瓶、壺、尊、罐、大盤等大件器物。此形制的鬥彩八吉祥紋盤為雍正時期創燒,乾隆朝也多有燒造,製作較精緻,光緒時期器物胎體變得較厚,釉面不平,施彩暗淡,款識書寫草率,字體較大。

鬥彩團花紋碗

陳設品

高7.2厘米 口徑22.1厘米 足徑6.2厘米

  碗侈口,弧壁,深腹,圈足。器鬥彩裝飾,內心繪對蝶紋,外壁繪四組團形花卉紋,團花間隔以上、下對稱的仰覆勾蓮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團花紋即圓形紋樣,又稱為「繡球花」,是瓷器裝飾的常用紋樣,隋唐時期瓷器多模印團花。由於團花具有裝飾性強,靈活多變的特點,明清兩代更為盛行,多彩繪裝飾,明代永樂宣德有團龍、團鳳紋,著名的明代成化鬥彩器和青花瓷上也使用此裝飾,有龍鳳、花卉紋等。清雍正時期的團花紋最為精緻。

  此器以成化鬥彩為本,紋飾描繪細膩,其造型、彩釉和紋飾為雍正時期的典型風格,且書有雍正本朝年款。造型秀美,胎體輕薄,釉面瑩潔細潤,紋飾布局勻稱,色彩艷麗,表現出雍正鬥彩瓷鮮麗清逸的藝術風貌。

鬥彩纏枝花卉紋蓋盒

陳設品

高8厘米 口徑15.4厘米 足徑9.7厘米

  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相套。器鬥彩繪纏枝花卉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雍正鬥彩器一改明代以來釉上五彩與釉下青花相結合的工藝,將當時盛行的釉上粉彩代替釉上五彩,使鬥彩瓷更加嬌艷多姿,其繪製填色準確,所填彩料很少出紋飾輪廓線之外。器造型精巧玲瓏,紋飾自然清晰,線條流暢,施彩豐富,色調清麗淡雅。雍正鬥彩器蓋盒極為少見,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鬥彩纏枝花卉紋玉壺春瓶

陳設品

高22.8厘米 口徑7.4厘米 足徑9.1厘米

  瓶撇口,束頸,溜肩,鼓腹,圈足。器飾鬥彩紋樣,頸部為變形花卉紋,肩部朵花紋,雲肩內書「壽」字,腹部為纏枝花卉紋,脛部為蓮瓣紋,足牆為卷草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雍正時期鬥彩器繼承明代成化「鬥彩」工藝,既模仿又創新,造型和紋飾比成化器更為豐富,色彩更加艷麗。成化鬥彩多小件器物,有杯、碗、罐、盤等。雍正除小件器物外,還有瓶、尊等大器。雍正鬥彩玉壺春瓶非常罕見。

鬥彩團花紋天球瓶

陳設品

高52.2厘米 口徑11.5厘米 足徑16.5厘米

  器因形似天體星球俗稱天球瓶,直口,長頸,圓腹,圈足。通體繪鬥彩紋飾,口沿、頸肩部繪「卍」字、折枝花卉紋和如意雲頭紋,腹部為團花紋和折枝花卉紋,脛部為壽山福海紋。器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天球瓶始燒於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清代康熙仿古之風盛行,天球瓶多宗明初之器,也是雍正、乾隆兩朝典型器物之一,多署本朝年款。雍正天球瓶品種較多,彩瓷有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青花加抹紅彩、粉彩、鬥彩;顏色釉有霽紅、霽藍、天藍、白釉、粉青、仿鈞、爐鈞釉、鐵鏽釉、茶葉末釉等。

  此器形制高大,端莊秀美,釉質滋潤明亮,紋飾布局滿密,層次分明,繪製工細,施彩明艷,是雍正時期鬥彩中的名品。

粉彩過枝桃紋盤

陳設品

高3.4厘米 口徑17厘米 足徑10.8厘米

  盤撇口,弧壁,平底,圈足。粉彩裝飾,盤內外壁繪桃蝠紋,一株雄健的桃樹枝繁葉茂,盤根錯節,由盤外壁彎曲盤內,粉花綠葉,八枚嫣紅熟透的碩桃懸掛枝頭,五隻紅蝠展翅飛舞。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過枝花」是瓷器紋飾的一種特殊構圖方式,這種內、外壁或器身與器蓋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似花枝越過牆頭,故稱為「過牆龍」或「過牆花」,裝飾技法新穎別緻,有獨特藝術風韻。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過枝花畫法為「成化開其先」,但傳世器未見成化時期的器物,目前傳世品以康熙朝鬥彩「御賜純一堂」款鳳竹紋碗為最早。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較為流行,有過枝花卉、花果及龍紋等。道光、光緒時期過枝葡萄、癩瓜紋最為常見。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繪畫面打底,用傳統繪畫中的沒骨畫法渲染,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色彩豐富,以嬌艷柔麗名重一時。

  此盤釉彩濃淡相宜,構圖疏密有致,紋飾畫意生動,寓意吉祥,八個碩桃取「八仙祝壽」之意,五隻蝙蝠寓意「五福臨門」、「五蝠捧壽」。雍正器常繪八桃,乾隆時期常繪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說,雍正裝飾八桃紋器物,有盤、碗、橄欖瓶、天球瓶等品種。此類福壽紋器應是萬壽節的用品。

粉彩折枝花卉紋六方碗

陳設品

高8.9厘米 口徑10.2厘米 足徑9.6厘米

  碗呈委角六方形,撇口,斜直壁,圈足。外壁粉彩繪折枝花卉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雍正時期,粉彩器已成為彩瓷的主流產品,造型多樣,裝飾紋樣豐富,繪製精湛。雍正粉彩裝飾圖案常見山水、人物、花草、蟲蝶紋等。施彩柔麗,構圖疏雅簡潔,紋飾具有纖細的柔態,用筆工細,畫風深受惲南田沒骨法的影響,達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幾誤蠅欲拂。」多棱碗為清代雍正時期新創的器形,有六方、十方形制,品種有天藍釉、釉里紅、冬青釉釉里紅和白釉等。


推薦閱讀:

美物|第5期 價值連城的金八角盒金執壺,故宮金銀器!國家寶藏
王朝盛衰興亡、國家分合交替之謎新解
含該成分藥材在歐美全面禁用?居民國家仍在使用!
【原創】田園北歐之挪威(十七)——奧斯陸國家劇院  
坐擁世界重要航道馬六甲海峽的國家——馬來西亞

TAG:中國 | 國家 | 博物館 | 清朝 | 瓷器 | 賞析 | 國家博物館 | 藏品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