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舌覺異常的辨治

作者:徐 潔 陸彩芬摘要 辨舌覺屬祖國醫學中「舌診」範疇。舌覺能較迅速地反映心、脾、胃等臟腑的生理功能。通過對舌覺的辨析,可以審病因,察病機,辨八綱,明病位,定臟腑,測氣血,估津液,立治則,議用藥,判預後。所以,舌覺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舌覺 舌診 辨證    舌覺是指舌體的主觀感覺,包括甜、淡、苦、酸、澀、辛、咸及麻、膩、痛、癢、脹、冷、熱等自體感覺。前者稱為舌的味覺,又稱之為口味;而後者則稱為舌的痛溫覺。辨舌覺屬於祖國醫學診斷學中「舌診」的範疇。歷代醫家十分重視「舌診」,但主要重視觀察舌質與舌苔,而對舌覺則考慮較少,論述也不多。筆者不揣淺陋,結合臨床體會,試談舌覺辨治,以期補舌診之不足。    1 歷代有關舌覺的論述    早在《內經》中就有關於「口甘」、「口苦」、「舌痛」等記載,如《素問·奇病論》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又云:「有病口苦,……病名曰膽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由此可知,《內經》中已對舌覺改變引起重視,更可貴的是指出發生舌覺變化的原因、機理及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措施,開舌覺辨治的先河。   《傷寒論》中亦多處論及舌覺異常情況,如224條「三陽合病,……口不仁」,指出了「口不仁」(即語言不利,舌不知味),由於胃熱充斥,津液被灼所致;又如264條「少陽之為病,口苦」,這裡把「口苦」作為少陽病的主證之一,以說明少陽之腑為膽,膽熱上蒸則口苦。226條提到陽明病經證誤治後,出現「咽燥口苦」,為里熱上沖。這裡例舉的264條與226條都有「口苦」,但前者為膽熱上蒸,後者為陽明經證誤治后里熱上沖,同一口苦,病機不同。    繼《內經》、《傷寒論》之後,歷代醫家均有所闡發。如《中藏經·論膽》有「膽脹則舌下痛」的記載;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多次提及「口苦」、「口不知味」、「口淡」等舌覺的變化,說明或為飲食不節、或為勞役所傷、或為陽氣不伸、或為胸中有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葯·口舌門》中,將種種舌覺改變分門別類,立為病症,計有舌脹、苦、甘、辛、淡、酸、咸、澀八種,理法方葯俱全,實為世人所不逮;清·葉桂在《外感溫熱篇》中說:「再舌上苔白粘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即佩蘭)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    2 舌覺產生的機理    祖國醫學認為,舌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辨滋味、調聲音、拌食物。其中辨滋味為舌覺的主要表現之一。舌之所以能知味,其原理有三方面:①心氣與舌相通。《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而舌與心是通過心經的別絡聯繫起來的,「手少陰之別……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靈樞·經脈》),因而心經的氣血上通於舌,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均能反映於舌,古人說「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就是這個道理。②脾氣與舌相通。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開竅於口,其經絡與舌密切聯繫,《靈樞·經別》云:「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貫舌中。」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其氣上通於口,而食慾正常,食能知味。正如《靈樞·脈度》云:「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③靠胃氣而產生。《靈樞·五味》雲「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只有「胃氣和」,其氣上注於舌,舌覺的功能才會正常。對此古人早有認識,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總之,舌所產生的痛溫等感覺亦無不與心、脾及胃氣密切相關。   舌覺的產生雖與心、脾、胃關係最為密切,但與其它臟腑的功能正常與否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其它臟或腑分別通過其經絡或經筋的循行與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如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足厥陰肝經絡舌本、足太陽之筋結於舌本、手少陽之筋入系舌本,又如肺、大腸、小腸、膽,雖無經脈或經筋與舌直接聯繫,但通過其同名經相配,如手太陰與足太陰相配等,則其經氣亦可間接地通於舌,使舌覺功能正常。    3 舌覺異常的辨治    由於臟腑之氣通過經絡上通於舌而產生舌覺,因而就為舌覺能迅速反映臟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臟腑一旦出現病變,則首先表現出舌覺的異常,或食物不知味,或口苦、口甜,或舌痛、癢、麻木不仁。由於舌對臟腑病變做出的反應既靈敏又準確,故有人把舌喻為人體的「窗子」、臟腑之「鏡子」、人體外露的「內臟」。通過對舌覺的詢問、辨析,以審病因、察病機、辨八綱、定病位、明臟腑、測氣血、估津液、立治則、議用藥、判預後,從而達到「辨證明,用藥靈」的目的。   3.1 審病因,察病機:認識病因,主要是以病證的臨床表現為依據,即「辨證求因」。通過對舌覺異常的分析,以明病因也就是這個道理。一般口苦多屬熱,根據六yin既可單獨使人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的特點,故又有風熱、暑熱、濕熱之別,但風熱口苦常伴有口渴咽痛等症,且口苦不甚;暑熱口苦則有大汗煩渴等表現;濕熱口苦較為多見,苦而且膩,且常伴有脘腹脹悶、納呆、大便不爽、苔厚黃膩等症。臨床上大凡口淡乏味屬寒,口膩為濕阻,口澀多燥,尤以西風肅殺季節及熱病傷津後為常見,李時珍則認為「澀是風熱」(《本草綱目·口舌》),此外,食滯多酸腐,穢濁口奇臭,情志不遂則食不知味,五志過極化火上炎見舌熱痛,痰飲內停則口甘粘膩,或痰濕而見口鹹味等等,均有因可循。關於舌覺異常的病機。如口甘,《內經》作「脾癉」病的主證,其機理為過食肥甘等致脾胃濕熱內蘊;而《本草綱目》則以「舌甘」立病,說其「舌甘是脾熱」。兩者認識是一致的。然甘乃脾之本味,從《內經》所云「津液在脾令人口甘」,可知由於脾虛固攝無權,運化失司,升清降濁失常,致脾濁上泛而出現口甘。再如口苦或肝膽濕熱阻遏,膽液外泄上溢所致;或濕阻中焦,濕熱熏蒸使然;在《傷寒論》中則為少陽樞機不利,膽火上炎所致。凡此種種,不勝枚舉。3.2 辨八綱:陰陽為八綱之首,凡舌甘、淡、辛、痛、脹、熱,一般統屬於陽;而酸、苦、咸、澀、膩、麻、冷,則歸屬於陰。以表裡言,表證病輕淺者,舌覺多正常或出現輕微的變化。這是由於病邪在表,內臟未被累及的緣故。表證傳里或重證,每有舌覺的變異;而「口苦」在六經辨證中為邪在半表半里。此外,熱證多味苦味臭,寒證多味淡;實證舌痛居多,虛證舌麻常見。臨床不可不辨。   3.3 定病位,明臟腑:根據傳統對舌面不同部分主不同臟腑的認識,結合某一部位舌覺改變為主來推測病在何臟何腑,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舌尖主上焦心肺,見舌尖紅赤灼痛,可知為心火上炎或上焦風熱所致,病位在上焦,病變在心肺兩臟。其餘類推。臨床上,常見不同臟腑病變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異常味覺。如味臭為肺胃實熱居多;味淡為脾胃虛寒,又主脾胃傷寒;舌甘為脾熱;舌苦為膽熱,又主心火;味酸為肝經鬱火,口辛為肺熱,口咸為腎水上逆,李時珍認為「咸是脾濕」,可謂別出心裁。   3.4 測氣血,估津液:觀舌質以知氣血之盛衰,察舌苔以判津液之存亡,此在臨床上固然重要。但辨舌覺同樣能知氣血津液的正常與否。如《脾胃論》中提到的「口不知味」,「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李時珍認為「舌麻是血虛」,血虛舌失所養所致。但無論什麼原因,只要營血不能上榮於舌,舌便會產生麻木的異常感覺。臨床上常見的舌麻時作時止,多為心血虛的表現,而舌麻冷滑膩感又可見於寒凝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舌面燥癢多血熱,「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蓋心主血脈,血行脈中,熱微則癢,熱甚則痛,舌面癢痛其根本還是心火熾盛,心火旺則血熱之故。又如氣滯血瘀則舌味苦而帶澀;津液不足則舌糙,辨味功能下降。審諸臨床,對診治實有裨益。   3.5 立治則,議用藥:通過上述諸方面的分析、綜合、概括,使診斷明了,辨證正確之後,相應的治則隨之而確定。虛則補之,實則泄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處方用藥便會有的放矢,恰到好處。如舌麻,心血虛者,根據《內經》「營氣虛則不仁」的理論,用溫補營血的法則,選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之屬;若為寒凝經脈、血運不暢而致者,則又當溫經散寒立法,選用當歸四逆湯。《內經》對脾癉口甘,治之以蘭。蘭即佩蘭,氣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濕,清暑辟濁,臨床用適量佩蘭蒸水代茶,治口甘苔膩久久不除者確有良效,若與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合用,其效更著。臨床上見味咸屬腎虛不固為多,常用治腎著手,陰虛者六味之屬,陽虛者八味可參。   3.6 判預後:一般來說,在疾病過程中,舌覺無明顯改變,舌覺靈敏者為順;反之,若冷熱不知,五味不辨,反應遲鈍,甚則麻木不仁者為逆。通過舌覺異常來判預後,古人亦有論述,如李時珍認為「木強」(肝經風痰濕熱)所致的舌脹,其癥狀特點是「腫脹塞口」,預後是「不治殺人」。    4 病案舉例    毛某某,女,31歲,孕7月,雙胎。感口中不適,食不知味,五味不辨半月,近3天又增感冒,鼻塞流涕。觀其舌面布滿粗大的增生之舌乳頭,猶如乒乓球板之糙面,咽喉部亦紅腫。辨證為肺胃有熱。治擬清熱生津,和胃安胎。方用:桑白皮、南沙參、黃芩、炒白朮各12g,蘇梗、制半夏、藿香、菊花各10g,陳皮、砂仁(後下)各6g,蘆根20g,甘草5g,桔梗9g,生地15g。水煎服,每日1劑。銀黃顆粒(杭州迴音必集團生產),每次2袋,每日2次。連續治療5天。葯後諸症悉除,檢查其舌面已如常。   綜上所述,辨舌覺在臨床上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應當予以重視,使中醫舌診更加系統、全面。但必須認識到,由於個體差異,自然環境不同,病因複雜多變,不同患者所表現的舌覺異常亦各自有其特點,有與病機無關,甚至相反的,亦有表現相同而反映的實質不同,如同為口苦,可為脾胃濕熱熏蒸;可為肝膽濕熱郁滯,膽汁外泄上溢;可為少陽樞機不利,膽熱上蒸;可為下焦濕熱未清上泛所致等等。因此,片面地強調舌覺而忽視了其它診斷手段是不行的。為了辨證精確,必須四診合參,正如《內經》所云:「上工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一般是這樣,但實踐中不完全是
推薦閱讀:

腳上出現這些異常癥狀,可能是體內疾病發出的信號!
異常心電圖識別_
【必看】異常子宮出血病例點評及診治經驗
轉基因大豆與精子異常
[病例討論](1)備孕期月經失調及異常子宮出血

TAG:異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