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觀世音心經,提升自己的心靈

誦讀觀世音心經,提升自己的心靈

觀世音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梵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 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 ),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文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bō )若(rě)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duǒ)、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nòu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觀音心經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zhào jiàn wǔ  觀 自 在 菩 薩,行 深 般 若波 羅 蜜 多 時, 照 見 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蘊 皆 空,度 一 切 苦 厄。舍利 子,色不 異 空, 空 不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異 色,色即 是 空, 空 即是 色。受 想 行 識,亦復 如  shì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是。舍 利 子,是 諸 法 空 相,不 生 不 滅,不 垢 不 凈,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 增不 減,是 故 空 中 無 色,無 受 想 行 識,無 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鼻 舌 身 意,無色 聲 香 味 觸 法,無 眼 界,乃 至無 意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識 界,無 無 明,亦 無 無 明 盡,乃 至 無 老 死,亦 無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老 死 盡 。無 苦 集 滅 道,無 智 亦 無 得,以無 所 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菩提 薩 埵,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心 無 掛 礙。無 掛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sān  礙 故,無 有 恐 怖,遠 離 顛 倒 夢 想,究 竟 涅 盤。三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世 諸 佛,依 般若 波 羅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pú tí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菩 提。故 知 般 若 波 羅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無 上 咒,是 無 等 等 咒。能 除 一 切 苦,真 實 不虛。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說 般 若 波 羅蜜 多 咒。即 說 咒 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 諦 揭 諦,波 羅 揭 諦,波 羅 僧 揭 諦,菩 提薩 婆 訶。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菩薩(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現的極亮光團,在它具足能量時,腦中一片光亮,顯出觀音像來。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觀自在菩薩,"觀"作"觀照"、"審視"、"審察"等解。此處並非指用眼作觀察,而是以心去"審視",以心去調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講;"在",即"存在"。"菩薩"是bodhisattva的音譯。意為"覺有情"、"道眾生",漢譯又作"開士"、"大"、"覺士"等。有自覺覺他,導引眾生開悟的意義。據大乘佛教,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菩薩有兩種身,一為生死肉身,一為法性生身。三賢位之菩薩,若未證法性,仍有惑業,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為前者;證得無生法忍性,舍離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薩又有的稱為"菩薩摩訶薩",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摩訶",意為"大";"薩"為"薩埵"的略音。"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摩訶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眾生,使之得度脫生死的菩薩。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此處作"功行"解;"深",則釋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已達到甚深境界。說到這種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淺而深地達到的;先是初發心,行觀照審察,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掃除妄念,專住佛境,眼只見佛色;耳只聞佛聲;身只對佛境,這樣才能發見真心。但這也只是淺近功夫,進一步則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後,又能在無意中作意念守持,不為外界所牽動。知道所謂心想,無非是妄想攀緣影子。無論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從其本性來說,它們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無,又非有非無。若能到此,可以說已經達到空境了,但猶未達到"空心";再進一步掃除妄情,觀照現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無非自心所現,浮光掠影,也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一切聲響,如風之過樹,一切境界,如雲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實的。不僅外面的世界如此,內心的妄情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切愛恨種子、習氣煩惱也都是幻化不實的。於是起先要用意念來克服的心,現在就是不用心意守護也達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兩忘,便升入了一個新的階次。更進一步,連此境界也可以拋棄,便可以達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經揚棄,這樣的功夫達到純熟而轉深,再勇猛精進,便可以最終使一切人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達於涅盤彼岸。"般若",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但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見,無色也能見;有聲能聞,無聲也能聞。它能產生一切善法。至於凡夫的"智慧",則由外物所引生,必須先有色與聲,才會有能見和能聞。若無色與聲,即不能見不能聞,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人們說,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來,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燈,能照亮一切,能達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 "處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即是得到妙觀察智和無想慧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凈(空),清凈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故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境。若要生死斷,輪迴息,但從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凈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方可尋得空劫前自己。  「亦復如是」  全經文的上半至此。也是如此。  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不落第二見。諸漏已盡,以歸寂滅。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  如前所解。  「是諸法空相」  一味談空,只為眾生。但一味談空,又不能方便有情無情,故設立種種假名,引導眾生皆歸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全談理性,有生有滅,全談實相。眾生原本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亘古亘今,不生不滅,不變不移,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時間有永恆性,不消失性。生命本質也具永恆性,不消失性。生滅者僅生命形體,而生命本質與時間一樣,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指眾生本源,其法身皆清凈,無瑕無染,無污無垢,無濁無塵,如蓮花,如水中月。佛面如滿月,如千日放光明,佛面指生命本質,即大靈。行功時可見一輪滿月,又明又亮,即摩尼珠,大靈的靈光。  「不增不減」  虛空之體不增不減,猶如不動。上乘之士信無疑,中下之士必生怪。生命靈體乃一冷光團,能量高時則亮,能量低時無光,隨能量增高而增亮,最亮時如眼明珠,即摩尼珠。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空中」  空中清凈本然。棒打虛空不痛,刀切虛空不斷,火燒虛空不著,空其中也。  「無色無受想行識」  虛空之靈,色空不受色,聲空不受聲,行空不受行,識空不受識,一切假名皆無所受。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麵為六根,眾生皆有六根,六根清凈(無六根)則為法身。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為為「六塵」,皆從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則知根本生,反照根本生(法身),非我之身。既無身,頓然清靜,觀身無身,觀色無色,觀法無法,總歸空寂。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是諸惡業。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敗壞,總無真實。靜觀四大,都無實義。唯虛空之體是長劫不壞之身。有眼乃有意識,無眼則無意識。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無明」  一切眾生皆有無明,一切劫難皆從無明始。修行從斷根始,根不斷,無明不滅,定無成。  「亦無無明盡」  有身則有無明,有無明則有三毒(貪嗔痴)。若能轉三毒為三德(舍善慧),轉六根為六神通,則是轉凡成聖。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到無身,既無身,便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如剝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見前),如未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傳授此四諦修法,身邊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極高,皆成羅漢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時,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則渡己又渡人。

無智亦無得

  修鍊至此,反照自身,無智慧,無得失,無人亦無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以無所得故」  修鍊至此,已入無的境界,一無所得,無得無失。  「菩提薩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般若波羅密多六個字在前面已作講解。古人云,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般若。般若通透,大光明藏,有六神通應現種種相,引導群棕同達彼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體用雙行,渾融歸一。動靜言談,句句平等,一體同觀,名曰密多。(反照前文)  「心無掛礙」  悟得真空妙理,無掛無礙。心同虛空界,無是無非。外清凈,內清凈,內外空,未有天地先有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心即宙心,故無掛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無掛礙」「故」  無掛礙即清靜之體,無去無來,無變無異。故乃圓滿之極、不可說,說亦不得,曰故。  「無有恐怖」  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拘,無掛礙,有何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根除貪愛二字,愛是根本,愛不除則貪不斷。顛倒夢想即被貪愛幻境所惑,為欲所惑,聖者遠離貪愛,絕思絕慮,故可無惑。

究竟涅盤、三世諸佛

  「究竟涅盤」  究是打坐入靜,反究此身,本無四大,只一冷光團,眾生妄認四大,不能解脫。竟乃盡也,究盡之義。全身放下,知見無見,咫尺之間,不睹師顏,故曰涅盤。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千佛,更有窮劫佛,數量不可窮,不可說,全部放下,不去管他,但去靜坐,坐定再觀過去現在未來,皆同一體,於此頓悟,三世自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依照此句修行圓滿,成正覺。離此修行,雖經多劫,守勤苦,也可成道,均屬小乘。有為之法須精進,依照般若波羅密多而達圓滿(故字為圓滿之義),為修行之最高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即無上正真四字。一切佛、菩薩從初發心求此四字,盡得聖果。眾生依此四字修行,亦能頓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過去諸佛,為渡眾生,求百種方便,泥龕塑像,黃卷赤軸,說因說果,天堂地獄,諸佛菩薩位次,三賢十聖等,全是假託,權宜之說。修行者一旦省悟,自見本性,哪有什麼天堂地獄?哪有三世諸佛,全是假名。這才真起碼是用大般若波羅密多(無上正真)法去修行。  「是大神咒」  神咒是修鍊出來的,非靠傳授而得,即如運水搬柴,亦是自身修鍊。得此有大神通。

是大明咒

  此咒照天照地,光明蓋天,過於日月,故稱大明咒。

是無上咒

  此咒是眾咒之王,萬法不出此咒,故稱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此咒無邊際,不可比,不可說,靠修鍊而悟,故稱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眾生難渡,五欲難除,是一切苦的根源。若貪此咒,見性成佛,一去不回頭,故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此咒不異語,不誑言,證實相。有相之相,皆是虛妄,無相之相用語真實之相,故曰真實不虛。真實不虛有兩層含義:  1、人的生命是永恆的。因生命本質是生命的光音色能量體,與時間一樣都是無始無終的,這是真實不虛的。  2、生命雖然是永恆的,但生命的載體(肉體)是暫時的,不可能永遠保持其形體所佔有的空間。所謂金剛不壞之身不是指肉體,而是指生命的本質(交音色能量體)。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此句是對全文的總結,有同歸一心之義,若人專心受持,悟此神咒,功行圓滿。常持此咒,鬼神遠離,諸天寂聽,恆常歡喜。

即說咒曰

  (念咒)  重舉四揭諦,維護持經人不離其側。四揭諦順念,世間一切所求無不果遂。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揭諦揭諦」  過去所作一切善惡,幻化五蘊,蕩然凈盡,塵勞妄念,一時頓除。揭諦者人空;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到空無所空,生死永斷,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波羅為彼岸,揭諦為空,空同彼岸,彼岸同空。故曰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與空同達彼岸,與僧同到彼岸,彼岸為空。  「菩提薩婆訶」  梵語菩提為初,薩婆訶為末。初發菩提心,堅持修行,永無退轉,終達彼岸。菩提薩婆訶者,善始(菩提)善終(薩婆訶)也。

了解心經,誦讀心經,在自己的潛意識裡,可以規範自己的心靈,可以提升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身心受益。

推薦閱讀:

(轉)心靈賬單
心靈深處的菩提樹
躲過心靈陷阱,增長人生智慧
9句觸碰心靈的台詞
人生苦短,但樂在心靈,走適合自己的路,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

TAG:心經 | 自己 | 心靈 | 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