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噬菌體的生長、繁殖及污染

  噬菌體(bacteriophage)是一類侵害細菌(包括放線菌)的病毒,又稱細菌病毒(bacterialvirus)。具有其他病毒的共同特性:個體小、可通過除菌濾器、沒有細胞結構、非常專一的寄生性等,為非細胞生物。其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DNA或RNA)組成。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土壤、空氣、水中或生物體內都可存在。據噬菌體與寄主細胞的關係可分為烈性噬菌體(virulent phage)和溫和噬菌體(temperate phage)兩類。前者改變寄主的性質,大量產生新的噬菌體,最後導致菌體裂解死亡;後者可因生長條件的不同,即可引起寄主細胞的裂解死亡,又可將其核酸整合到細菌的染色體上,使細菌細胞繼續生長繁殖,並被溶原化。  噬菌體的危害主要存在於發酵工業,如乳製品、酶製劑、氨基酸、有機溶劑、抗生素、微生物農藥和菌肥生產等。由於它的個體比細菌小數百倍,可以附著於塵埃上隨風飄移,因此能長久地擴散和傳播到一定的範圍,並能脫離寄主而存活。它在寄主細胞內能大量迅速繁殖子代噬菌體,如在十幾分鐘至一個小時左右,一個細胞感染一個噬菌體後可以釋放出數十個至數百個子代噬菌體。一旦發生噬菌體污染,會導致發酵異常、倒罐,使工業生產遭到嚴重損失。  由於噬菌體的結構比細菌和高等細胞簡單,故廣泛用於複製、轉錄和調節機理的研究。λ噬菌體以原噬菌體方式存在於大腸桿菌K12株系中,利用紫外線誘導可以釋放λ噬菌體,可感染已經喪失了λ噬菌體的大腸桿菌株系。λ噬菌體在大腸桿菌中可裂解生長或整合到寄主染色體中複製。λ-DNA可在體外包裝成病毒顆粒,高效地感染大腸桿菌;可以把25kb長的外源DNA插入λ-DNA,引入受體細胞;另外重組λ-DNA的篩選和保藏較易,故常作為分子克隆的載體。

一、噬菌體的形態和構造  從形態學上可將噬菌體分為六群,其中1、2、3群有頭部、尾部之分,為蝌蚪形:4、5兩群沒有尾部,是微球形,6群為纖維形噬菌體,是一條略呈彎曲的纖絲。目前我國谷氨酸發酵中所發現的噬菌體,均屬蝌蚪形。

  侵染棒桿菌的一種噬菌體具有頭部和尾部,頭部呈明顯的六邊形,頭部大小約為55nm。它是一種非收縮尾噬菌體,尾部呈桿形或彎曲,長約193nm×12nm。尾部末端可看到六個明顯的釘狀刺突,其中三個在一個平面上,另外三個在另一個平面上,兩個平面互相平行,且垂直於尾。六個刺突在垂直投影面上形成六個角。

  T奇數噬菌體有多種,已報道的侵染北京棒桿菌的噬菌體有四種,這四種噬菌體是A2、A3、A133和A155。A133是收縮尾,A2、A3和A155是非收縮尾。尚未報道這四種噬菌體的尾端有刺突。

  噬菌體的化學成分絕大部分是核酸和蛋白質,它們占粒子重量的90%以上,其中核酸佔40%~50%,多數噬菌體的核酸是單鏈或雙鏈DNA,但近十多年來,發現不少的噬菌體所含的核酸就是RNA。噬菌體的外殼由蛋白質組成。

二、噬菌體的生長和繁殖   噬菌體的生長和繁殖過程包括五個步驟,即吸附(adsorption)、侵入(injection)、增殖(replication)、成熟(maturity)和釋放(release)(圖2-127)。(一)吸附   吸附是噬菌體的吸附器官(尾絲、基板和刺突)與敏感寄主細胞的特殊位點的接觸(圖2-128)。尾絲首先觸及寄主細胞表面,然後基板和刺突固定。一般說,噬菌體對寄主要求專一性很強,比如,產谷氨酸的北京棒桿菌噬菌體就嚴格地限於侵染北京棒桿菌。但也有些噬菌體也可以感染相近的種或屬的菌株,如四環素生產菌的噬菌體。敏感的細胞並非整個細胞各處皆可吸附,須在特殊位點,而且大腸桿菌的受點還依噬菌體而異。T3、T4和T7噬菌體的特殊位點是脂多糖層;T2和T6是脂蛋白質,雄性專一噬菌體是F+細胞的纖毛。當然,噬菌體吸附的寄主細胞和特殊位點的專一性並非一致,程度有差異。

(二)侵入   吸附後,尾絲收縮,感染過程開始,對T類噬菌體就開始收縮尾鞘,結果不僅尾髓插入細胞壁,而且會像注射一樣將DNA打入細胞內。蛋白質的外殼仍在壁外,而線狀噬菌體fd則全部進入寄主細胞。從吸附到侵入時間很短,如T4僅需15s。

(三)增殖   噬菌體一侵入,增殖即開始,即核酸的複製和蛋白質的合成。先利用寄主的RNA聚合酶轉錄,噬菌體的mRNA被寄主的蛋白質合成體系翻譯,形成一系列新的早期蛋白質。在T類噬菌體中,早期蛋白質包括一種新的DNA聚合酶,分解寄主的DNA的核酸酶,合成5-羥甲基胞嘧啶和它的ATP所必需的酶,以及轉錄形成後期蛋白質基因所需的蛋白質。然後開始噬菌體核酸的複製。在含有雙股DNA的噬菌體中,複製過程與一般DNA複製相似。在含單股DNA的噬菌體如ΦX174中,一條互補的DNA被合成,形成了雙股DNA,接著再以此作模板合成RNA和子代DNA。第二步是後期蛋白質開始出現。在T類噬菌體中,合成的後期蛋白質是噬菌體頭和尾成分的亞單位,還有噬菌體的溶菌酶。這種酶能分解寄主細胞壁的肽聚糖。(四)成熟   當所有噬菌體結構成分都已合成時,成熟過程(即「裝配」)便開始。在T4中,裝配一個成熟噬菌體約需30種不同的蛋白質,而且至少具有47種基因功能。其過程先是DNA的凝聚,頭的亞單位被組裝成頭部,尾和尾絲也各自組成。然後按從頭至尾的順序自我裝配,最後將尾絲裝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噬菌體(圖2-130)。(五)釋放   噬菌體繁殖的最後階段是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裂解T類噬菌體感染的細胞要涉及兩個或更多基因的作用,至少一個作用於細胞膜,另一個具有溶菌酶的作用將分解壁的肽聚糖,線狀噬菌體則不裂解寄主細胞,可能是通過擠壓而衝出細胞壁。  每種噬菌體侵入敏感細胞,每個細胞最後能裝配完成和釋放出的噬菌體數稱為裂解量,它是相對固定的。如T4為100,ΦX174為1000,f2為10000,T2為200;谷氨酸產生菌的噬菌體為50~150。  圖2-131為噬菌體一步生長曲線,這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體生長規律的實驗曲線。實驗時必須用噬菌體去感染高濃度的寄主細胞,以保證每個細胞所吸附的噬菌體至多只有一個。由於眾多寄主細胞的裂解不可能同步,所以釋放期較長。

(六)噬菌體效價的測定   效價(titre)在這裡的含義是表示每毫升試樣中所含具有感染性噬菌體的數量,也稱噬菌斑形成量(plaque-forming unit)。  測定效價的方法常用雙層平皿法。在已倒2%瓊脂下層的平皿上,將1%瓊脂上層培養基與敏感寄主細胞和噬菌體試樣稀釋液混勻凝固後,37℃培養10多個小時,平皿表面會形成具有一定形狀、大小和透明度的噬菌斑。由於一個噬菌體先侵染一個細胞,然後以此為起點再反覆侵染周圍大量細胞,結果形成可觀察到的一個噬菌斑。據知一個直徑2mm的噬菌斑含有107~109個噬菌體。

三、噬菌體的生活史   噬菌體有兩類,大多數噬菌體是烈性的,如T4、T7、ΦX174等,它們在生長循環結束時就殺死細胞,其過程就像整個生長繁殖過程。不過,在自然界還存在另一種噬菌體,稱為溫和性噬菌體。  溫和性噬菌體感染一個敏感細菌菌株時,根據各種遺傳和生理條件,有兩種可能的行為,即一些細胞被噬菌體增殖所裂解,而另一些則被溶原化。  溫和性噬菌體侵入寄主細胞後,由於前者的基因組整合到後者的DNA上,並隨寄主細胞的複製而進行同步複製,不引起寄主細胞裂解的現象稱「溶原化」。能引起溶原化的噬菌體即稱溫和性噬菌體,已整合到寄主DNA上的噬菌體就稱「原噬菌體」,這時的寄主就稱「溶原菌」(lysogenic bacteria)。以「原噬菌體」的方式嵌存於寄主的DNA中,可隨寄主繁殖,延續傳代,「和平共處」,一般不引起細胞裂解。產生溶原化的菌株的命名方法是,在菌株名稱後加上括弧,括弧內是它們所攜


推薦閱讀:

提高驢的繁殖力的措施
淺談金魚的繁殖
純血馬配種,找誰?
人類為何不能單性繁殖,雌雄異體的優勢是什麼?

TAG:繁殖 | 噬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