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楚:勒龐會成為法國的特朗普嗎?
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逆襲」,歐美反全球化、反精英主義與反政治正確的極右潮流洶湧澎湃,人們普遍擔心,在穆斯林移民與主體族群對立日益激烈的法國,以激進言論著稱、有著「法國最危險女人」之稱的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或將成為法國「黑天鵝」。
11月9日,勒龐興奮地宣稱「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增加了我當選法國總統的概率」。近兩周以來,曾低估了特朗普勝選概率的英美博彩公司紛紛調低勒龐的賠率。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後,英國著名博彩公司Betfair迅速將勒龐的賠率從8.0降至2.5。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逆襲」本質上是一場「抗議式投票」。也就是說,支持特朗普的大量選民未必喜歡他本人或者他的綱領,支持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明對希拉莉所代表的精英壟權與家族政治的反感。雖然在言論偏激方面,特朗普與勒龐頗多相似之處,但筆者認為,抗議式投票在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中發生的概率較低。
首先,特朗普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政壇「黑天鵝」,一個重要原因恰恰在於,他原本不是政壇中人。特朗普家族長期經商,僅在此次總統競選前夕方涉足政界,致使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顯得與眾不同,不少人期待他能夠作為「不一樣的力量」為美國政治帶來新鮮血液。
相比之下,勒龐並不具有特朗普的「清白出身」。瑪麗娜·勒龐的父親讓-瑪麗·勒龐正是「國民陣線」的創始人。自1998年起,她成為全職政客,並於2011年開始「女承父業」,成為「國民陣線」的第二任主席。可以說,勒龐出身政治家庭,本身屬於法國政治精英的一分子,因而很難獲得多數反精英主義選民的信任。
其次,法國的選舉模式與美國有著很大的不同。美國多數州和首都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在選區獲得選票最多者獲得該選區全部選舉人票),而法國總統競選則是真正的「一人一票」,因而不會出現希拉莉總得票多反而敗選的情況。此外,如果說美國總統競選是「兩黨對峙,一局定勝負」,那麼法國大選則是「多黨競爭,兩局看輸贏」。
法國參選政黨甚多,極左、中左、中右、極右等諸多政治譜系的黨派,均會派候選人參與2017年4月23日舉行的首輪競選。倘若無人獲得絕對多數,那麼首輪選舉中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將會在5月7日舉行第二輪決戰。
由於法國曆次總統大選並無任何候選人在首輪選舉中就獲得半數以上選票,實際每次選戰都會經歷兩輪競爭。原則上說,倘若此次極右翼人士勒龐與左翼候選人進入「雙雄對陣」,形成「左右對峙」倒有較大取勝機會。
但9月BVA民調顯示,80%與72%的法國人表示對中左翼「熱門」候選人奧朗德與瓦爾斯不滿。目前看來,左翼勢力恐怕會成為此次大選的「醬油瓶」,而法國最後的決戰很可能成為「中右與極右的對決」。屆時,偏左的政治勢力或將全力支持中右,抵制極右翼「國民陣線」。此種情況曾在2002年希拉克與老勒龐的決戰中出現,在明年的競選中也很可能再次上演。
再者,在西方社會中,法國屬於世俗化與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比英美更早成為同性婚姻合法國家,也是較早將同居制度化的國家,法國人也長期引以為傲。然而,勒龐曾多次發表反對墮胎和同性戀的言論,難以獲得主體族群的認同。
另外,勒龐並非唯一對移民「不友好」的政客。近幾年來,隨著法國社會撕裂的不斷加深,中左翼與中右翼政客接連提出反少數族裔和反移民政策。從薩科齊頒布「罩袍禁令」,到瓦爾斯支持禁止「布基尼(指穆斯林女子覆蓋身體和頭部的泳裝)」的市長、且公開宣稱「裸露的胸部比頭巾更能代表法國」,表明中左翼與中右翼勢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右傾」趨勢。可以說,在對待少數族裔「政治不正確」的問題上,勒龐與其他幾位主要總統候選人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最後,還應當看到,美國的「黑天鵝」特朗普為男性,對手希拉莉為女性,而法國的情況則剛好相反。雖然法國與美國一再宣揚男女平等,反性別歧視運動未曾間斷,但本質上說,目前兩國仍然是男權社會。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艾利卡 法爾克通過研究發現,在男性與女性競爭同一職位時,男性總能獲得更高關注,而且關於女候選人的報道更多是品評其穿著打扮或其家庭角色,似乎意在強調,「她畢竟是女人,主要角色在於家庭」。 相比於美國,法國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是勒龐在與男性政敵競爭時的重要劣勢。
總之,從目前看來,法國大選出現「黑天鵝」應當會是小概率事件。儘管未來政局動向如何,還需拭目以待,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2017年誰能上位,法國少數族裔與移民的日子恐怕會更為難過。
推薦閱讀:
※特朗普為什麼會贏?! | 汪濤
※大選並未結束 特朗普總統寶座12月19日還有變數
※俄為何力挺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
※特朗普為何單挑全世界
※美議員致函特朗普 呼籲恢復南海自由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