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筆記(一百零七)歷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之比較
07-06
歷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之比較學士之由來 所謂學士,顧名思義乃飽學之士。秦、漢時期,飽學儒生稱博士。魏晉時期便有學士之稱。學士作為官職由來已久。北齊後主(高緯)溺於群小,不務帝業,卻偏好諷詠。因畫屏風,敕令通直郎蕭放等,抄錄古代明賢烈士以及近代輕艷詩賦,以充圖畫,得到後主重視。後主附庸風雅,召來齊州錄事參軍蕭慤、趙州功曹參軍顏之推作為編輯,稱之為館客。顏之推得到輔政祖珽器重。蕭放、顏之推想擴大文館規模,他們藉助祖珽和宦官鄧長顒勸說後主,於武平三年,立文林館,招納文學士人,謂之文林館待詔。祖珽奏請編撰《御覽》,後主贊同。祖珽推選一些文筆比較好的官員,如韋道遜、薛道衡、盧思道以及中書侍郎李德林之流,入館編撰著述,兼擬詔誥制敕。入館之徒,不問官秩如何,統稱文林館學士。學士作為官職,始於北齊後主時期。北周置麟趾殿學士。南朝梁有抄撰學士。隋有東宮學士。皆掌著述。唐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 到了唐代,學士成為常設官職,且地位優寵,尤其是翰林學士。唐初,置文學館,以大臣十八人兼學士,討論文典,號稱十八學士(杜如晦 房元齡于志寧 蘇世長 薛收 褚亮 姚思廉 陸德明 孔穎達 李元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薛元恭 顏相時 許恭宗蓋文達)。繼置弘文館(後曾改為昭文館、修文館)學士,負責編撰校對圖書典籍,教授生徒,參議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弘文館隸屬中書省。初納五品以上嗜書者二十四人,得閱秘藏,於館內練習書法。後置講經博士,詳正學士,校理圖籍。武德後,五品以上曰學士,六品以下曰直學士,未登朝曰直館。武后垂拱,以宰相兼領館務,曰館主。景德二年,置大學士四人,象徵四時(春夏秋冬),學士八人,象徵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直學士十二,象徵十二時辰(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有學生三十八人。大學士、學士、直學士成為系統,當始於此時。 乾封(公元666——667年)後,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詔令,時稱北門學士,張說、陸堅、張九齡曾為之。北門學士有「內相」之稱,諸曹(部)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入選。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班次以其本官,內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以上。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置集賢院學士,撰集文章,整理經籍。集賢殿書院,隸屬門下省,設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等官職。學士,五品以上,直學士,六品以下,另有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為皇帝講論經史。勛臣罷節制,無職事,待制於集賢門;文官一品以上輪流值日待制,每天二人。學士知院事,由宰相兼任。唐東宮官有崇文館學士,掌經籍圖書,教授生徒。崇文館(崇賢館)置學士,直學士、校書郎等官職,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以宰相為學士,總領館事。 由此看來,唐代置學士官,主要職責,備皇帝顧問,出入侍從,參政議政,諷議諫諍,校理圖典,纂寫文章,撰修史籍,教授生徒。至於北門學士,待詔制,草詔令,地位更為優寵。宋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 宋承五代,延續發展了學士制度。宋初,置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長慶門北,謂之西館。昭文館「掌經史子集四庫圖籍修寫、校讎之事」。史館掌修國史及典圖籍之事。集賢院掌同昭文,繕寫秘藏供御典籍圖書之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以三館新修書院,為崇文院,「盡遷西館之書於崇文院。」天下圖籍,國典朝章,盡在其中。三館長官,即三館大學士,由宰相兼任。王旦、向敏中、王欽若、丁謂都曾獲昭文館大學士榮稱。另外還有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皆由前任宰輔執政擔任。大學士遂成褒獎榮稱。 三館秘閣功能:1、藏書,三館秘閣各有書四萬卷上下;2、閱覽,供御覽、借閱;3、編撰館書,如四大類書;4、整理典籍,校勘整理古籍;5、編修書目,方便使用;6、讀書,接納社會英才和宰執子弟讀書學習;7、儲相養材,培養高級官僚;8、出版圖書,官方出版物,經崇文院校勘複核定稿,交由國子監或地方鏤版印。 洪邁《容齋隨筆》說:「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比試而後命,一徑此職,遂為名流。」館職「清切貴重,非他官可比」。文人墨客「寧登瀛,不為卿」,由此可見館職之重。宋仁宗:「館職所以待賢俊」,宋英宗:「館閣所以育英才」。歐陽修:「館閣府相養材之地也」。「熙寧之間,公卿侍從莫不由此途出」。希祿干進之徒,莫不奔奔競以求之。 宋朝的殿學士,主要有觀文殿(延恩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觀文殿(即舊延恩殿,文明殿,紫宸殿,慶曆七年更為觀文殿)大學士編製2人、學士編製3人。大學士、學士無吏守、執掌,只負責皇帝出入顧問。大學士、學士榮譽很高,非資望極峻者不能任。大學士一般只用來寵待舊相,沒有擔任過宰相的極少除授。例外情況也有,曾任宰相,也有不為觀文殿大學士的,如紹興元年宰相范宗尹,去職後就未加觀文殿大學士頭銜;紹興二十年,秦熺知樞密院,以觀文殿學士升為觀文殿大學士。乾道四年,樞密使汪轍,以觀文殿學士升為觀文殿大學士。觀文殿大學士班秩在觀文殿學士前,六部尚書之上。觀文殿學士任職條件,一般為執政(參知政事)。特殊恩典除外,如熙寧中,王紹(時任禮部侍郎)以熙河功,亦除觀文殿學士。 資政殿大學士編製2人,學士編製3人。資政殿大學士一般授予曾任宰相(左、右丞相、尚書左、右僕射、同平章事)、參政。資政殿大學士始授王欽若。景德二年,王欽若罷參知政事,宋真宗特置資政殿學士,授予王欽若,以示優寵。寇準定其班次在翰林學士下。王欽若申訴,十二月,真宗又以王欽若為資政殿大學士,班次在文明殿(觀文殿)學士下,翰林學士承旨之上。資政殿學士任職條件,一般為參政。班次在資政殿大學士、觀文殿(文明殿)學士、翰林學士下。如蒙特恩,可與執政同。大中祥符初,向敏中以尚書右丞,充資政殿大學士。 端明殿(明道二年,改承明殿為端明殿,政和中,曾改為延康殿)只設學士,不設大學士。端明殿學士,前期只授於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後期則授於曾任或現任執政(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簽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其班次:前期,在翰林學士下;後期,在樞密使下。 以上三殿外,真宗朝設有集賢殿大學士、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常以在職宰相、執政兼領。宰相王旦曾任集賢殿大學士。天禧三年十二月,寇準進為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咸平四年,向敏中以本官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大中祥符五年,向敏中復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加中書侍郎。 翰林學士。宋承唐制設有翰林學士院,置翰林學士承旨(久任翰林學士加承旨)、翰林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直學士院(他官入院未除學士)、翰林權直(學士缺位,他官入院暫行院中文書起草者)、學士院權直等官。侍讀、侍講,加學士則秩高,不加學士則秩低。翰林院掌制、誥、詔、令撰述之事。在宋代,立后妃、封親王、拜宰相、樞密使、三公、三少,除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加封,加檢校官除了其他任用文書外,還要有皇帝制書;賜大臣太中大夫、觀察使以上,用批答和詔書,其餘官員用敕書。制、誥等文書起草皆由翰林院官員負責。宮禁所用文詞皆由翰林院掌管,皇帝出行,則陪伴左右,以備諮詢顧問。 宋朝與其他朝代不同,除了有館、殿、院(翰林院、樞密院)學士,還有閣學士(不設大學士)、直學士,又稱「閣職」。閣職是貼職,即庶官之外,另加的官職。用以磨礪行義、文學之士,負責校勘工作。得到這個職位,是件很榮幸的事。高者可做顧問,其次可做論議、典校讎。 宋代,太宗以後諸帝皆重文,他們的御書、御制文集和典籍、圖畫、寶瑞之物,還有宗正寺所進屬籍、世譜等,一般都專建一閣,予以收藏。這些圖書、典籍、文物、資料,需專人整理、校對、研究,以備現任皇帝諮問。比如專門收藏太宗遺物的建築,稱之為龍圖閣,專門收藏真宗遺物的建築,稱之為天章閣,專門收藏仁宗遺物的建築稱之為寶文閣……。這些秘閣的官員,即稱之為某某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等。例如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徽猷閣、敷文閣及南宋的煥章、華文、寶謨、寶章、顯文等閣都設有學士、直學士。百姓稱呼龍圖閣學士為老龍,龍圖閣直學士為大龍,龍圖閣待製為小龍。包拯曾任龍圖閣學士。 諸閣學士,以龍圖閣學士位秩最高。龍圖閣學士亦在其他諸閣學士之上,在諸殿大學士、學士以及翰林學士之下。諸閣學士之外,尚有樞密直學士(後改述古殿直學士),亦是貼職(以其他官兼領),其位秩在龍圖閣學士之下、龍圖閣直學士之上。樞密直學士位秩則在本官(所任庶官)之上。諸閣學士,一般授予三省、寺、監官任職期滿,罷免後,補授外官者;直龍圖閣、省郎(侍郎)、寺監長二(一、二把手),或領監司(有監察地方之權的長官,如轉運使等)、帥臣(諸路安撫司長官)者;待制、其他雜學士(翰林學士以外的學士)、給諫以上官員補外官者。館職、和職事官帶職者,任職二年加直學士。中丞、侍郎、給舍(給事中、舍人)、諫議任職一年,加待制。 綜上所述,宋代學士以翰林學士為正宗,其位秩則在大學士、觀文殿學士之下。諸殿大學士、學士、直學士,以觀文殿最崇。就各殿而言,並非大學士位秩皆高於學士,如資政殿大學士的位秩班次,就在觀文殿學士之下。端明殿則不設大學士。大學士一般授予卸任宰相,學士多授予執政、樞密使、各部尚書、功偉恩殊之藩鎮等。諸閣不設大學士。在諸閣學士、直學士中,龍圖閣學士高於其他閣學士,直學士亦然。領閣務的總閣學士位秩高於不領閣務的學士。元代大學士、學士 元太祖鐵木真起自朔土,統領之眾多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備兵馬而戰,庶政無非收稅、斷獄、獎懲部眾,所用官員親貴而已。太宗忽必烈統一中國,管理文明程度遠高於蒙古的漢族,原始、粗獷的統治制度就遠遠不夠了。開始啟用儒臣,制定朝儀制度,確定內外職官,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總理政務、軍務、黜陟,內置寺、監、衛、府,外設行省、行台、宣撫司、廉訪司,管理地方路、府、州、縣。至元元年,始置翰林院,長官為正三品。八年,升從二品。皇慶元年,升從一品。元代翰林兼國史院,是中國歷史上官員最多,等級最高的翰林院。在設置翰林兼國史院之後,至元八年另設蒙古翰林院,只不過等級、編製略小而已。 翰林兼國史院,兼有歷代翰林院和國史館的職能。設學士承旨、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待制、修撰、應奉翰林文字、編修、檢閱、典籍、經歷、都事、掾史、譯史、通事、知印、書寫、接手書寫、典吏、典書等屬官、屬員。學士承旨,編製3——9人,學士,編製2——4人,侍讀學士,編製2——3人,侍講學士,編製2——3人,直學士2人。品秩:學士承旨從一品,學士正二品,侍讀學士從二品,侍講學士從二品,直學士從三品。 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皆歸集賢院管轄。集賢院秩從一品至正二品,略低於翰林兼國史院。集賢院設院使、大學士、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待制、司直、典薄、吏屬等職位。大學士2——5人,從一品或從二品;學士2——3人正二品或從二品;侍讀學士1——2人,從二品或從三品。侍講學士1——2人,從二品或從三品;直學士2人,從四品。 奎章閣學士院,職能是進經史之書,考歷代帝王之治,以備顧問。設大學士、侍書學士、承製學士、供奉學士、參書、典籤等官職。大學士2——4人,正二品;侍書學士2人,從二品;承製學士2人,正三品;供奉學士2人,正四品;參書2人,正五品。大學士、學士多以他官兼領。明代大學士、學士 明代官制以漢、唐為基礎,增加、減少部分職位而成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對丞相掌握軍政大權,威脅皇權深惡痛絕。洪武九年,廢除平章政事、參知政事輔政官。十三年正月,誅殺宰相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度,罷置中書省,歸庶政於六部,設尚書以掌天下事。分大都督府為東、西、南、北、中五軍都督府。因此,明代大學士、學士就官秩而言,低於宋朝。 洪武十五年,明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正五品。至於諸司奏啟,由翰林院、春坊負責詳看、平駁。大學士僅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直到明仁宗以後,「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望亦尊。」明宣宗寵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時任少傅、兵部尚書),大小事皆與楊士奇等商量可否。從此,內閣權力日重。至世宗中葉,夏炎、嚴嵩用事,內閣大學士威壓六部尚書,儼然以宰相自居。 明代四殿二閣均設大學士,四殿有中極殿(華蓋殿)、建極殿(謹身殿)、文華殿、武英殿,二閣是文淵閣、東閣。殿閣大學士皆為正五品。大學士的職責,「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曰制、曰策文、曰諭、曰書、曰苻、曰令、曰檄,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上達,曰題、曰奏、曰表、曰講章、曰書狀、曰文策、月揭帖、曰制對、曰露布、曰譯,皆審署申復而修畫焉,平允乃行。凡車駕郊祀、巡幸皆護從。御經筵,則知經筵或同知經筵事。東閣出閣講讀,則領其事,敘其官,而授之職業。冠婚,則充賓贊及納徵等使。修實錄、史志諸書,則充總裁官。春秋釋奠先師,則攝行祭事。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進士題名,則大學士一人撰文,立石於太學。以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名其為內閣。大學士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也不得相關白。嘉靖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翰林院設學士一人,正五品,侍講、侍讀學士各二人,從五品。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祥正文書,備天資顧問。凡經筵日講、纂修實錄、玉蝶、史志諸書,編纂六曹奏章,皆奉敕而統承之。郊祀慶成諸宴,學士侍坐於四品京卿上。侍讀侍講章講讀經史。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二侍郎,必有一由翰林。由翰林進為尚書、侍郎,仍兼學士銜,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 左、右春坊亦置大學士,亦為正五品,「掌太子上奏請,下啟箋及講讀之事,皆審慎而監省之。」左、右春坊兼有皇家子弟學校性質。 綜上所述,有明一代,大學士、學士皆為正五品,侍講、侍讀學士為從五品。明代中期以後,內閣大學士名不為宰相,卻操宰相職權,威壓六部尚書,成為皇帝心腹親信。清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 內閣,原為文館,後稱三院(國史、秘書、弘文)。三院文館(國史、秘書、弘文)大學士,每館置滿、漢各一員,兼各部尚書銜。學士,滿洲、漢軍各三人,漢學士無員限,後為四人。乾隆二年,定為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官分隸之,即「內翰林三院」。乾隆十年,置三院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十五年更名內閣,別置翰林院官,以大學士分兼。殿閣有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仍兼尚書,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十三年,確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編製,以三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文淵閣、體仁閣、東閣)為定製。 軍機處由大學士、尚書、侍郎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下屬章京(滿16人,漢20人)。軍機領班,秩三品,邦領班,秩四品,其餘按本官,分掌滿文、漢字。大學士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協辦佐之。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經筵領講官。會試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官。學士掌敷奏。侍讀學士掌典校。內閣為典掌絲綸(草擬詔旨)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鈐往來文牒。 殿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改與漢同,雍正八年,並定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尚書內特簡,正一品。學士,滿洲六人,漢四人,初制,滿員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五年,並改正五品,兼禮部侍郎者正三品。雍正八年,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雍正三年定從四品。 翰林院,掌院學士,初制,正五品,順治元年,正三品。雍正八年,從二品,大學士、尚書內特簡,滿、漢各一人。掌國史筆翰,備左右顧問。侍讀學士以下,掌撰著記載。侍讀學士,初制,從四品。光緒二十九年,正四品。侍講學士,初制,從四品,宣統元年,正四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在港大頹廢的一年
※視覺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大家作品展
※何正忠 我眼中的美囯-74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遊-1
※【磁條】中北大學最新磁條相關信息
※伯父勤懇供他上大學,每月給伯父四千,回家一趟,決定分文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