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支架出廠三千賣病人兩萬 利潤"大頭"在代理商

心臟支架出廠三千賣病人兩萬 利潤"大頭"在代理商2012年10月19日 15:06:55 來源: 北京晚報

  近日,媒體報道稱,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在第23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表示,我國一半的心臟支架都不靠譜,通過植入支架來介入治療心血管疾病存在濫用的情況。本周一,胡大一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關於支架,我反覆講的觀點是:急性心肌梗死,時間就是生命,越早開通血管越好!穩定心絞痛患者是否植入支架要掌握好指證。美國數據顯示:穩定性心絞痛植入支架的50%指證不強,其中11.6%不合理,38%指證不確定。中國應加強支架預後研究。」

  但是,心臟支架的話題再一次觸碰到了許多人的神經。據中國醫療外科植入專業委員會的統計,2000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的數量是兩萬例,到了2011年,這個數據激增至40.8萬例,增長20倍。

  那麼,心臟支架為何被過度使用?一個心臟支架從出廠到被患者使用,價格猛增幾倍。又是哪些環節讓心臟支架坐上了火箭一飛衝天?其中,有著一條怎樣的利益鏈?

  利益鏈·價格

  尋醫問價

  「國產支架賣2萬元」

  記者稱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向多家醫院諮詢。一位醫生告訴記者,「每個醫院的收費標準不同,費用也不同。我們醫院的大概費用是一個國產支架在2萬元,放兩個是3萬元,具體每個人病情不同費用也不一樣。」

  一家醫院的心內科醫生表示,目前有裸支架和藥物支架、冠心病支架治療的費用不等,含造影檢查。一個進口支架費用在3萬元至3.4萬元,每增加一個支架費用增加1.2萬元。

  同樣,一位心內科醫生表示,心臟支架有國產、進口的、機械的、生物的,每個國產心臟支架價格大致在1.8萬元至2.2萬元,每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大約在3萬元以上。

  在一份某醫院的招標書中,進口的心臟支架招標價格在1.6萬元至2.3萬元之間。國產心臟支架的招標價格為1.08萬元至1.1萬元。

  器械利大

  「最高時身價翻九倍」

  劉明(化名)是一名醫藥代理,開著他的灰色POLO經常奔波於各家醫院,他的客戶都是醫院中的心血管科的醫生。「我的職責應該是將新產品的療效和用途告訴給醫生,但是現在做得更多的是要把產品成功地賣到醫院。」

  做醫藥代表已經7年的劉明,入行時是做藥品的醫藥代表。兩年前,他轉做醫療器械的代表,心臟支架就是他的主要產品。用他的話說,「不做藥品而做器械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利潤空間更大,回扣更高,掙錢更多。」

  而在劉明的印象中,現在的心臟支架價格已經有所下降,「廠家多了,競爭也多了,價格自然就往下走了,但是支架也幾乎沒有低於萬元的。最高的時候,一個國產的支架能賣到2.7萬元,進口的支架賣到將近4萬元。」

  他說,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出廠價大約在3000多元,但是賣到醫院的價格在1.2萬元左右,醫院再加價給患者使用。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的價格在6300元左右,代理公司賣給醫院的價格大約在2.2萬元左右。

  利益鏈·流通

  開票公司

  抬高價格「省」掉大筆稅費

  「醫療器械生產廠家的利潤並不高,虛高的部分都產生於流通環節。」劉明說,與藥品的市場大體一樣,醫療器械的分銷鏈條大致為: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至獨家代理商,再經過省級經銷商或是地市的次區域各級經銷商出售給醫院。「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銷售醫療器械產品,需要經過醫療器械公司才能最終完成銷售到醫院的環節。」

  劉明的手機中存著幾個開票公司業務員的電話,每個國產支架的出廠價3000多元,但是賣到1.2萬元左右時,隨之而來的是增值稅的增加。而找開票公司將心臟支架的價格抬高後再賣給醫院,則會「省」掉大筆的稅費,「如果是把3000塊錢的東西賣到一萬多,17%的增值稅,你算算要交多少。但是找開票公司,他們只收取3%至4%的費用,支架從3000塊錢到1萬多塊錢,增值稅那能省多少?」

  進口支架

  環節越多價格越高

  而對於進口心臟支架,一位從事過進口心臟支架銷售的醫藥代表說,國外的醫療器械生產公司不會將產品直接賣到中國大陸,因為中間環節產生了較高的稅費。他們是通過在香港等地設立分公司的形式,將產品再賣到內地銷售。「所以,一個進口支架在香港的價格要比在內地低一些。一般來說,環節越多,價格越高,高值耗材的利潤相對來說更高。每個環節都要分走40%至50%左右的利潤,一級代理商通過一買一賣,價格就會翻一倍。」他說,在整條的利益鏈條中,廠家要先進行產品註冊審批才能上市,總代理銷售商一般會發展各地的一級、二級等多級代理商,終端銷售商負責公關醫院,把器械賣給醫院。「在這條利益鏈中包括了生產廠家、各級代理商、醫院相關人員等。其中也催生了掛靠、成交、過票等環節,用來提高產品的價格。」

  利益鏈·回扣

  醫院選擇

  傾向於回扣額度大的產品

  多年的醫藥代表經歷讓劉明發現,在利益鏈的最末端,是醫院和醫生。從醫院開始的利益鏈中,醫院會在一定時間內提出採購計劃,而這一計劃一般都掌握在科室主任、醫院相關負責人的手中。較大規模的採購需要通過招標的形式進行。如果是進口醫療器械,還需要向上級有關部門提出採購計劃。「在醫院的利益鏈中包括了有決策權的負責人、負責採購的人員、負責招標的人員,還有就是臨床的醫生。」

  劉明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經常奔波於各家醫院,因為劉明知道,醫療器械和藥品進入醫院後,醫生可以選擇用哪家公司的產品。醫院和醫生一般願意推薦企業定價相對較高的產品,因為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在醫院的採購中,在療效相差無幾的時候,也是比較傾向於定價相對較高,或是回扣額度較大的產品。「而同一種產品,會有很多廠家蜂擁而至,許多企業競爭。而對於企業來說,只有新產品才能夠重新定價,為了能夠定高價,企業不斷申報新產品。這也讓醫生手中掌握了更多的資源,醫生也可以通過回扣的形式獲得利益。不論是銷售還是醫院環節,都會在高價產品的利益鏈中得到各自的利益。」

  私下約定

  按醫院進價10%付給醫生

  在行業規則中,代理商或是醫藥代表會在私下中與醫生有所約定,會按醫院進價的10%至15%作為回扣付給醫生。醫院方面,除了要付給高於醫生的回扣額度,有時候還得承擔學術會議贊助等費用。「做手術時需要的其他耗材品如球囊、導管、導絲等,這些材料每台手術耗費也要七八千元,醫生同樣要拿走一部分回扣。比如止血紗布,一級代理商賣50元,二級代理商賣80元,再經過中間運輸、銷售、醫生回扣等層層的環節,一些醫院出售的價格在450元至480元,在不斷加價的過程中,利潤的大頭還是在各級經銷商手裡。」

  一位心內科醫生表示,對於一些高價值的醫療耗材,廠家和型號都比較複雜,價格也相對昂貴,對於患者的負擔比較重,但是對於醫院和醫生來說,卻有一定的回扣空間。他舉例說,一位患者前不久進行心臟介入手術,在萎縮的冠狀動脈中植入了兩個支架,該手術全部費用為5.5萬多元,其中兩個支架和其他輔助器械的費用近4.7萬元,占手術全部費用的85%以上,而診療費、手術費、住院費等費用加起來大約為八千多元,不到手術全部費用的15%。

  利益鏈·根源

  患者迷信

  「這放支架肯定比不放強」

  「心臟支架的出廠價與患者最後花費的價格之間有六七倍的差距,這個差距在層層的利益盤剝下就顯得很正常了。」劉明頓了頓說,在利益的誘惑下,一些人也在迷失。

  一位前不久接受了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說,一家都對心臟支架了解甚少,對於心臟支架會產生的影響也一知半解。但是當醫生問他:「支架可放可不放,要怎麼辦?」他想都沒想地說:「那還是放,這放支架肯定比不放強。」

  一位心內科醫生表示,患者對於心臟支架的不了解也是讓它價格飆升的一個原因,過度迷信支架的效果,尤其是國外支架的效果,認為安上支架才能夠安心,有一些患者認為醫生不負責才不給他安支架。心臟支架目前的市場比例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當時進口支架在國內的使用率超過90%,而國產支架使用率不到10%。隨著國內廠家和產品增多,技術水平也在提升,一些產品已經和進口支架的功效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但是國內支架在市場使用率仍然不高,在40%左右。

  缺乏懲戒

  醫療器械和耗材流通混亂

  在這位心內科醫生看來,這個利益鏈產生的根源是「以葯養醫」。就是醫院可以通過在藥品和醫療器械採購價的基礎上進行一定加價,作為經費維持醫院的運營。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企業看到利益後紛紛建廠生產,企業為了生存和獲得更高的利益,將產品價格定得虛高。「而為了讓產品能在醫院中獲得使用,便為醫院和醫生提供一定回扣,最終導致了定價越高的產品越好賣,患者更認這些產品,這些原因形成了一個螺旋,互相咬合在一起,直接導致了醫療器械價格和很多葯價虛高的局面。由於整個鏈條缺乏監管,也沒有有力的懲戒手段,與藥品不同,醫療器械和耗材的流通過程很混亂。」(記者 趙喜斌)

推薦閱讀:

手術病人術後如何飲食食療?
糖尿病病人能喝什麼粥,不能喝什麼粥,看完全明白了!
糖尿病病人飲食治療原則
癌症病人的飲食營養要求
阿司匹林伴高血壓病人每一天?

TAG:心臟 | 病人 | 利潤 | 心臟支架 | 代理 | 支架 | 代理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