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漢族人——我談談回族和在華阿拉伯語的定位問題
回族,目前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約有1000多萬人口。
雖然百度百科上,有不少科普條目大肆宣揚回回拯救了唐太宗李世民、拯救了大唐,回鶻(hu)人是回族先民,回族的先祖漢朝時就來到中土等。
但回鶻和回族先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回鶻本名回紇(he),公元788年改的名,「迴旋輕捷如鶻」的意思。回紇是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活躍在我國北方地區,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少數民族鐵勒一支,除了名字上有個「回」字外,和回族基本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而回族的先祖,是外來移民。一般認為是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後,從海路、陸路來到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長安、開封等內地城市,經商定居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13世紀時,隨成吉思汗打仗,大批來到中國的中亞人。他們被安置在今寧夏、甘肅的靈州、肅州等地,後來又吸收了漢、蒙、吐蕃等其它民族成分,逐漸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
燒腦的部分來了,「回回」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邊兵凱歌》中,「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這裡的「回回」,指的是屬於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鐵勒人的「回紇」或「回鶻」。直到南宋以後,「回回」才轉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
到了元朝,「回回」一詞擴容,不再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的專利,只要信仰伊斯蘭教,不管膚色、民族,都稱為「回回」。甚至一切遵從宗教教法的教徒,比方說摩尼教(明教)、景教(起源於敘利亞的基督教一支,唐朝時傳入中國)、伊斯蘭教等教的教徒;以及西域的其他人、猶太人、吉普賽人等等,都被稱為「回回」,包羅萬象,像個大雜燴。
到了明朝,「回回」一詞才真正轉義為伊斯蘭和伊斯蘭教信仰者。今天能見到的最早回回先民自稱回回的證據,大概是寫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的北京牛街禮拜寺「敕賜禮拜寺記」碑。到明末清初,回回一詞已普遍被回回人群接受,到清代後期,回回中甚至已有人明確地把自己這個群體稱為「回族」。
「回族」作為一種他稱,最早貌似出現在乾隆時代。
據2004年出版在《中國學術》第一輯《「回回祖國」與回族認同的變遷史》一文中,引用日本學者田坂興道的徵引,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中,有「回族」的記載;乾隆五十年,福康安在關於平定西北回民武裝暴動的奏摺里,也不止一次使用了「回族」的提法。
但這只是通俗叫法,回族並不是一個民族,「回回」的概念僅僅意味著穆斯林,漢族信了教,也被稱呼為「回回」。清廷和民國政府,都沒有官方承認過回族。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政府可能是想學習蘇聯老大哥,才正式確認「回回」是一個民族。
知道了回族是怎麼來的,我們再來說說在華的阿拉伯語定位問題。
《作為一個漢族人我談談——寧夏阿拉伯語教育和回族》一文,把阿拉伯語當作回族千年傳承的民族文化符號,我認為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首先,回族作為一個民族,形成時間存在巨大爭議,冒然用千年來形容,有失妥當,更別提一大批專家學者,認為回族是解放後才形成的。
其次,前文說到回族先民的構成,是大批元敗宋之後,原先征服地的居民被迫或自發來到中原的。他們大多是東伊斯蘭地區的居民,大多數以波斯語為母語,或者是深受波斯語和波斯文化影響的西域穆斯林。有人將回族先民人口主要來源的六個城市,一一排列出來,除了一個說突厥語外,其餘五個城市,說的都是波斯語。
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波斯語主要在伊朗及其周邊國家使用,屬印歐語系波斯語族,阿拉伯語則是二十二個阿拉伯國家的官方語言以及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用語,屬於閃含語系。
回回語,元朝三種官方語言之一,另兩種為漢語和蒙古語。它是元朝及明朝初期,回回人所使用的最為廣泛的語言,屬波斯語方言,根據古籍記載的回回語口音,回回語接近於現在的平原塔吉克語,與伊朗的德黑蘭方言略有差別。
至元26年(1289年),元世祖開設了官辦的教學機構「回回國子學」,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改名為「回回國子監」。「回回國子監」,設監官,授予學士之職稱,教習"亦思替非"文字,一作「亦思替」。大多數專家認為,"亦思替"文字,就是波斯文。
眾所周知,阿拉伯人公元651年滅掉波斯帝國,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波斯人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學習了用阿拉伯語的伊斯蘭教。也就是說,阿拉伯語從跟隨絕大部分母語是波斯語的回族先民傳入中土開始,就僅作為宗教語言存在,把它當作回族的民族文化符號,我認為是張冠李戴。
打個簡單的比方,我是漢族,我信佛教,念經時說了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是印度梵文,你能說印度梵文是漢族傳承的民族文化符號嗎?
至於波斯語逐漸退出回族先民的口頭,是在明朝。
那時候明朝政府實行中原體制政策,消極面對海外貿易,回族先民在元朝時期的優勢不復存在,再加上明朝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回族先民為了適應環境,紛紛改用漢名,使用漢語。據說鄭和時代,全國就很少有能熟練使用波斯語的阿訇了,到了明朝後期,大部分回族先民經漢不通,就是說大部分回族先民,已經不會經堂語了。
經堂語,是十五世紀中葉在中國回民中流行的伊斯蘭教專用語言,或在寺院經堂教育中使用的伊斯蘭教宗教術語。簡單說,就是漢語+波斯語+阿拉伯語等的混合語言,據我理解,和洋涇浜英語差不多的意思,主要用在宗教上。
舉個例子。漢語:我愛你。英語:I love you。德語:ich liebe dich。
混合語:我 love dich,讀為:我拉無地習。
經堂語就是這類混合語。
阿拉伯語就更加了,在中國就是和佛教梵文一樣的存在。
可笑的是,現實中居然有些回族人,想把阿拉伯語作為自己的母語。
如果有人硬是喜歡無視自己身上90%甚至100%的漢族血統,非要認個外國祖宗,那麼把波斯語作為回族的民族文化和語言來看待,還有幾分道理,至少回族先民大多是波斯人,或說波斯語,元朝承認的回回語言也是波斯語。可拿僅作為宗教語言的阿拉伯語,作為回族的民族文化和語言,算是怎麼回事?
《作為一個漢族人我談談——寧夏阿拉伯語教育和回族》一文提到,學習了阿拉伯語,可以找到好工作改善生活。坦率的說,如果打算到阿拉伯國家生活或工作,阿拉伯語或許會有不小的幫助,但如果只打算在國內發展,阿語的用武之地就非常有限了。畢竟現在多少在浙江義烏的阿拉伯人,除了英語,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學習阿拉伯語,除了從事與宗教相關工作外,其它基本用不上,這勢必造成不少人為了保住飯碗,拚命擴大宗教勢力和影響,無形中為中國宗教化推波助瀾。
《作為一個漢族人我談談——寧夏阿拉伯語教育和回族》一文還提到,許多所謂的食堂、清真食品更多是利益糾葛,卻被攻擊成宗教民族問題,一副好委屈的樣子。
我就想問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把它升級為民族宗教問題?難道不是因為那些所謂的清真食品,或亦是清真食堂,不管跑到哪裡,都以民族宗教需要的面目出現?難道不是平時掛著「清真」換取各種便利和政策優惠,出了事就拿民族宗教政策當擋箭牌的原因?
且不說帶有宗教屬性的清真食品對社會有什麼影響,提議設置高鐵清真餐,難道是普通的利益糾葛?某高校設立一個人的專用清真食堂,又豈是普通利益糾葛所能涵蓋的?
硬要說利益糾葛,恐怕是某些族群和宗教,非要與中國世俗社會爭奪影響力的所謂利益糾葛吧。
至於文章中「回族穆斯林拒絕介入甚至無條件順從世俗政治的傳統歷史悠久。」
我的觀點是,時代在變,社會也在變,以前對的,現在不一定對,回族穆斯林拒絕介入或者無條件順從世俗政治,都不要緊,只要他們一日在中國,按照中國的規矩,遵紀守法就成。說得直白點,回族穆斯林關起門來,在清真寺或者家裡,愛怎麼玩怎麼玩,只要不影響到別人,不影響到世俗社會就成。
文章中還說——「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政治正確』,也是終極目標,但是現實有其滯後性,基礎不一樣」。
我就奇怪了,新中國成立快70周年了,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寶寶,基本都三代了,多少上千年的漢族習俗,不管什麼基礎、不管生活在哪個窮鄉僻壤的旮瘩里,還不是說變就變,怎麼到了某些族群那裡,就行不通了呢?
是主觀上不肯變,想為自己要錢要地要特權找借口吧?
國家考慮到實際情況,給予少數民族一定優待,是國家好,政策好。有些人不知感恩,還一副我窮、我落後、我有理的做派,就不好了。畢竟,國家並不欠誰的,沒必要寵著慣著一群離心離德,無視自己身上90%甚至100%的漢族血統,一心只認外國人當祖宗的精神阿拉伯人。
推薦閱讀:
※回族簡史
※有沒有回漢通婚,現在過得很幸福的?想多點正能量。?
※【張家川民俗】回族婚俗拾趣
※【回族歷史】神秘的蒙古回回
※朱元璋是漢族還是回族?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