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初患糖尿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與診斷、分型有關的檢查

1、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依據,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目前的標準是空腹血糖≥7.0毫摩/升(126毫克/分升)和(或) 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忽視餐後血糖,它對早期糖尿病的診斷意義更大;二是尿糖陽性僅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2、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當患者空腹或餐後血糖比健康人稍高,但還沒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時,就需要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來確定究竟是糖調節受損還是糖尿病。

3、胰島功能測定:本試驗包括胰島素釋放試驗(IRT)和C肽釋放試驗(CPRT)。本試驗通過測定患者空腹及餐後各個時點的胰島素及C肽的分泌水平,可以了解患者胰島功能的衰竭程度,此外,根據胰島素分泌曲線的形態特點,還有助於對糖尿病進行臨床分型。

4、胰島β細胞自身抗體檢查:包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等。此項檢查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1型患者往往抗體呈陽性,2型則否。其中,GADA在血中出現早、持續時間長,故臨床意義最大。

反映血糖平均控制水平的檢查

1、糖化血紅蛋白(HbA1c):它不是一個確切的血糖值,代表的是糖化血紅蛋白佔全部血紅蛋白的百分比,其正常值為4%~6%,HbA1c不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能客觀準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

2、糖化血清蛋白(GSP):由血漿中的白蛋白與血液中的葡萄糖結合而成,可以反映近2~3周內的總體血糖水平。

與代謝紊亂及併發症有關的檢查

1、尿常規:包括尿糖、尿酮體、尿蛋白、白細胞等多項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間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確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有無泌尿系感染等情況。此外,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測定還是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

2、血酮體、血乳酸、血滲透壓及二氧化碳結合力:可確診有無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3、血脂: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合併脂代謝紊亂,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與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直接相關,因此,應當及早檢查、及早發現、早期干預。

4、血壓: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比單純高血壓的預後要嚴重得多,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要更加嚴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對已出現蛋白尿者,要求血壓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5、體重指數(BMI):計算方法是: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2(米2)。正常標準是男性<25、女性<24。體重指數可作為每日攝入熱量多少的參考依據,還可以指導臨床選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選雙胍類藥物,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首選磺醯脲類藥物。

6、肝腎功能:一方面了解有無肝功能異常及糖尿病腎病,同時還可以指導臨床用藥,因為在肝腎功能不全時,有些口服降糖葯是禁忌使用的。

7、眼科檢查:了解有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及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往往沒有癥狀,而到了晚期又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診時就應該做眼科檢查,絕不能等到視力明顯下降時才去檢查眼底。

8、神經科檢查:通過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也可採取更簡單的辦法,用10克單尼龍絲檢查患者肢端皮膚的觸覺。另外,還應做自主神經方面的相關檢查,如做立卧位血壓測量,以判定有無直立性低血壓。

9、心電圖、心臟彩超: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10、下肢血管超聲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血管動脈硬化、斑塊或狹窄。

11、胸部X線片:明確是否同時合併肺部感染或肺結核。

12、骨密度檢查:了解患者有無骨質疏鬆。

糖尿病最佳治療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患於未然。即在糖尿病初診時,無論有無癥狀,均應進行全面體檢,充分評估病情嚴重及併發症情況,定期隨訪複查,以利於併發症的早期發現。

管理血糖、交流經驗、諮詢專家、學習知識請使用依聊APP!


推薦閱讀:

計算血糖負荷,糖尿病人不再「挑食」
這種藥物拯救了上億患者,發明者卻只收了 1 美元
專家特別為糖尿病人推薦三類必吃食物,你吃了嗎?
談中醫糖尿病的研究進展
糖尿病患者忌口的食物有哪些?

TAG:糖尿病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