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我家孩子是個「人來瘋」
1
同事肖做了切除副乳手術在家靜養,周末約了辦公室其他幾位女同胞去看望她。
剛進家門,就看到肖的女兒妮妮在陽台上玩積木。開門的是肖的丈夫,他讓妮妮和我們打招呼。妮妮甜甜地喊我們「阿姨」,同事們都直誇她懂事。
我們在客廳坐下,詢問她的身體狀況。誰知妮妮突然湊過來,讓媽媽給她講故事。肖說:寶貝你先去玩,等會我再給你講故事。
妮妮撅著嘴回到陽台,不到一分鐘,她又回來了,問肖「奶奶給買的餅乾在哪裡」。
肖拿給她,回頭給我們說:這孩子,人越多事越多,剛才自己玩得可高興了!
話音剛落,妮妮扔掉餅乾,又打開電視,放得聲音很大。肖的丈夫把電視關上,把女兒抱到陽台上。
剛一轉身,妮妮又拉著一個很大的玩具箱子,要給我們看玩具。肖讓她先出去玩,她不肯,把玩具一股腦地倒在茶几上,弄灑了兩杯子果汁。肖有些生氣,大呼丈夫,讓他快把女兒帶出去。
妮妮聽了,氣得大哭起來,說什麼也不出去。肖的丈夫往卧室抱女兒,可是她躺在地上打滾也不願出去。
肖尷尬地說:你看看這個人來瘋!人越多越不聽話!要不是我這兩個胳膊綁著,我真想打她!對不起哈!
我們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孩子:平時很聽話,情緒穩定。但是一到人多或者陌生的地方,比如商場、車站等等,或者出門做客家裡來客,慢慢會陷入一種異常興奮的狀態,變成了「小討厭鬼」,大聲說話,又哭又鬧,專做父母不讓做的事。客人感覺尷尬,家長也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安靜下來,俗稱「人來瘋」。
不僅我們普通父母,就連明星也經常遭遇這樣的窘境。
林志穎帶兒子Kimi為某品牌站台,沒想到,平時小綿羊般溫順的Kimi卻突然活潑異常、十分調皮,上台直接成為「人來瘋」,不停地轉圈,擺出各種奇怪搞笑的造型,且頻頻摔倒在地。林志穎漏出十分尷尬的笑容,工作人員全程牽扶著Kimi,避免他受傷。
面對孩子這種異常興奮、不給大人面子的行為,很多父母都覺得束手無策,道理講不通,打又捨不得可是在公共場合又覺得十分尷尬,給別人還留下「沒家教」的壞印象。
2
為什麼平時乖巧懂事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陌生場合會出現這種不受控制的行為呢?
心理學家認為,「人來瘋」行為的出現,是孩子心理不成熟和自控力差的表現,原因包括孩子的年齡因素、性格因素和家庭教養方式等。
只有深入了解孩子「人來瘋」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增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弱。
出現「人來瘋」行為的孩子一般在十歲以下,特別是三到七歲的孩子,他們的行為以自我為中心,尚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皮層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尚未達到平衡,興奮過程強於抑制,行動帶有很強的衝動性。
家裡有客人或者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別人喜歡逗弄孩子,父母又不好強加干涉,聰明機智的孩子們察覺到這種變化,更加肆無忌憚,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表現慾望膨脹。
關於孩子的「人來瘋」行為,弗洛伊德定律分析,此乃人類自我表現欲的無端彰顯。
平時爸爸媽媽忙工作忙家務,沒時間帶孩子出去旅遊、做客,孩子的交際圈狹窄。當家中有客或來到陌生的公共場合時,孩子會感到好奇、興奮。急於想表現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大家忙於交談不理不睬,他就會覺得被冷落,就會千方百計地表現自我,通過哭鬧、打滾等方式尋求別人的重視和青睞。
家長自身比較情緒化。
很多父母自身思想行為比較情緒化,高興的時候,看孩子哪哪都好,孩子提什麼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都答應。
可是一旦自己心情低落,對孩子也訓斥指責,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到自己心裡去。這樣就會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定,父母高興地時候他也興奮瘋狂,忘乎所以。父母不高興就膽小瑟縮。
家長教育觀念存在衝突。
很多家庭,父母爺爺奶奶一塊帶孩子。但是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影響,通常存在不一致的教育觀念。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偏重自立、規則等方面,爺爺奶奶卻常常寵溺放縱。孩子們發現在父母那裡行不通的,在爺爺奶奶那裡卻一路綠燈,就會學會見風使舵。
加上客人對孩子包容,不管孩子做出什麼動作,都儘力誇讚,這樣,孩子在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或者客人面前,就會更加放鬆,做出很多平時不敢做的動作來。
3
原來孩子的「人來瘋」更多的是一種宣洩,並非故意不懂事,可是孩子在公共場合胡鬧,畢竟會給自己和別人造成很大的困擾,爸爸媽媽該如何控制這匹脫韁的小野馬呢?
平時下足功夫。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和孩子一起唱歌、做運動、玩遊戲,日常孩子得到足夠的關注,就不會在人多的場合尋求「補償性關注」了。
節假日父母要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游公園、逛超市、走親訪友,擴大孩子與外界的接觸,當孩子經常與陌生人接觸的時候,孩子的感官得到足夠的刺激,對陌生人感到習慣,就不會一見到陌生人就興奮不已了。
提前打好「預防針」。
在家裡要來客人的時候,我會提前告訴沐凡,「一會媽媽的朋友梁阿姨要來,就是那個頭髮長長的,喜歡叫你小寶貝的阿姨,媽媽希望你能幫媽媽招待阿姨,媽媽可能和阿姨要聊會天,你一定要幫助我看好鬧鬧(家裡的小狗),別讓它給我搗亂奧!」
把這些話反覆地給沐凡說上幾遍,他會有了心理準備:一會有客人來,媽媽可能不能一直陪著我。這樣無形中就避免了孩子出現心理落差,同時還會責任感倍增,給主動示弱的我面子。
同樣,出門之前,我也會給沐凡說我們要去哪裡、可能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孩子心裡有準備,就不會太興奮。
給孩子安排「表現」的機會。
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我從來不為了招待客人把沐凡「晾」在一邊。如果沐凡提出喝水、看電視等合理要求的時候,我會一一滿足,不讓他覺得自己被忽視。
有時候我還會招呼沐凡一起招待客人,給客人倒茶、幫忙拿瓜子,或看到他有表演慾望時主動安排他給客人跳舞,沐凡很享受這種「我很重要」的感覺,常常表現得像個「小大人」。
讓孩子參與到待客之中,引導孩子合理地表現自己,這樣孩子感覺到大家都在關注自己,還可以學到如何待人接物。當孩子的表現欲得到滿足,就比較容易安撫,聽從大人的安排。
合理應對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氣急敗壞地指責,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劇孩子的「瘋鬧」行為。
可是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行為確實不當,不要礙於有客在場或者公共場合人多姑息縱容,可以直接走到孩子面前,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和語氣制止孩子的行為「寶貝,這樣跑來跑去、大喊大叫,媽媽心裡會很不舒服。」然後通過有限選擇的方式來給予孩子行為上的建議,比如」你是自己坐下來看看繪本還是搭積木呢?」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安靜地玩耍。
孩子出現「人來瘋」行為暗示他這個時候更需要關注和愛,你千萬別誤解他,給他愛的眼神和擁抱,讓他被溫暖包圍,他會慢慢變回可愛的理智寶貝。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推薦閱讀:
※要把孩子當「人」而不是「物」--美國版「好媽媽」談親子教育
※除了星戰,熊孩子也能大鬧白宮
※犧牲掉所有、專心養育孩子的全職媽媽,為什麼帶出來的孩子反而更差勁?
※父母,也是「孩子」
※與孩子分房睡的最佳時機,錯過悔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