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初期因何原因出現人民軍誤擊志願軍事件?
金日成與毛澤東個別問題產生分歧時,斯大林支持毛澤東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方面和朝鮮方面在重大問題上的認識總體上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有意見分歧,為能在戰爭中達成行動上的一致,毛澤東均將情況報告斯大林,由斯大林作出裁決。斯大林的裁決都是支持中國方面的意見,比較突出的有如下幾例:
一是關於組建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指揮機構問題。從志願軍入朝開始,彭德懷就主張建立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指揮機構,以便於作戰。彭德懷直接或通過朝鮮派到志願軍擔任聯絡的朴一禹,幾次與金日成和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科夫進行協商,史蒂科夫也主張建立聯合指揮機構,但直到第一次戰役結束,第二次戰役誘敵深入已開始的1950年11月中旬,仍沒有結果,並且在第一次戰役即將結束時,已經發生了人民軍誤擊志願軍事件。l1月13日,周恩來就此起草了毛澤東致斯大林的電報,指出:「彭德懷同志提議,希望金日成同志和史蒂科夫同志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史蒂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決定軍事政策,包括建軍、作戰、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以及與作戰有關的許多現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見一致,以利戰爭進行。我們同意這個提議,現特電告,請求您的指示。如您認為可行,即請由您處向史蒂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為妥……現在的重要問題是朝、蘇、中三國在那裡的領導同志們能很好地團結,對各項軍事政治政策能取得一致的意見,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作戰上能有較好的配合……勝利是有把握的。」斯大林接電後,於當月16日回電,提出同意由中國同志統一指揮,並將此意同時電告金日成和史蒂科夫。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結束後,12月上旬,經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與金日成協商,組成了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實現了志願軍和人民軍作戰的統一指揮。
二是關於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是否立即發起新的進攻問題。第三次戰役於1950年12月31日黃昏發起,總體發展比較順利。彭德懷鑒於志願軍和人民軍在進攻中未能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聯合國軍」似在有計劃地撤退,企圖誘使志願軍和人民軍向南深入,造成志願軍和人民軍側後東西海岸防禦空虛,側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軍優勢,實施側後登陸,對志願軍和人民軍進行南北夾擊。而志願軍經過三次戰役後,減員較大,疲勞異常,急需休整補充,又因戰線向前推進,志願軍後方運輸線延長,且運輸能力本身就弱,又遭美國空軍嚴重封鎖破壞,供應非常困難。為了避免前進過遠而陷於不利的境地,並為準備進行春季攻勢,遂於1951年1月8日結束了第三次戰役。1月10日前後,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及金日成、朴憲永對彭德懷結束戰役、停止追擊均表示不滿,主張立即發起新的攻勢作戰,並發生爭執。第二次戰役結束後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就曾當面指責彭德懷:打了勝仗為什麼不追擊?世界上哪有這種打法?事情反映到毛澤東和斯大林那裡,斯大林說,彭德懷以那樣劣勢裝備打敗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軍隊,是當代軍事天才,彭德懷的意見是正確的。
三是1952年7月關於是否接受美方提出遣返人民軍和志願軍被俘人員數額問題。至1952年6月底,美方為強迫扣留志願軍和人民軍被俘人員,對戰俘採取法西斯手段進行的強行「甄別」全部結束。就是這樣,美方「甄別」的結果,要求遣返的戰俘也不是美方於4月19日宣布的7萬人,而是8.3萬人。7月13日,在談判雙方代表團大會上,美方將這一新數字通知了朝中方面。在8.3萬人中,有朝鮮人民軍戰俘7.66萬人,約佔應遣返人民軍人數的80%;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6400人,約佔應遣返志願軍人數的32%。二者比例極不相稱。美方聲稱這是最後的、堅定的、不可更改的方案。毛澤東和周恩來認為,如果美方真願停戰,那麼在其承認收容的11.6萬戰俘中,至少應提出遣返9萬上下的數字,「這個數目雖還不是全部遣返,但已經是絕大部分遣返」。「我們準備與其達成協議,而將其餘兩萬多人保留到停戰後繼續解決。」美方宣布的這一遣返數字中,朝鮮人民軍的遣返人數和志願軍的遣返人數,占各自應遣返人數的比例相差如此之大,帶有明顯的挑撥性,並且是在其空軍對朝鮮北方電力系統和平壤市進行大規模轟炸的軍事壓力下宣布的。因此是不能接受的。而此時,金日成則主張接受美方這一方案,以實現停戰。毛澤東、周恩來經兩日考慮,於7月15日發出由周恩來起草以毛澤東名義致金日成的電報,對此事進行了分析,表明了態度。同日,毛澤東將對這一問題的分析電告斯大林。16日,斯大林複電,認為「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8月15日至9月22日,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蘇聯,主要討論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問題,這期間也多次與斯大林討論朝鮮的形勢問題。9月初,金日成、朴憲永和彭德懷也前往莫斯科,中、朝、蘇三國領導人共同討論了朝鮮的形勢和停戰談判問題,並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對斯大林反對的個別主張,毛澤東仍根據實際執行
這主要是毛澤東總結運動戰期間志願軍五次戰役的情況,於1951年5月26日致彭德懷電報提出的對美英軍打小殲滅戰的方針。5月27日,毛澤東將這個電報的內容通報給斯大林。斯大林在29日給毛澤東的回電中認為,這個方針是「冒險的」,很易被美英軍識破,「拿蔣介石軍隊作類比,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一旦美英軍向北推進,並建立一道道防線,你們突破防線就會付出巨大損失。他建議:「看來你們將要準備一次重大的戰役,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局部機動,而是為了給美英軍以沉重打擊。」毛澤東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並未接受斯大林的建議,而是根據戰爭實際情況,按打小殲滅戰方針對部隊進行了教育和部署。5月30日,彭德懷起草了致人民軍前線總指揮金雄的信,就是根據毛澤東關於打小殲滅戰的指示,提出了「三至六個月作戰方針」。在粉碎「聯合國軍」1951年夏秋季局部攻勢後,從10月底開始直至1953年7月朝鮮停戰,志願軍在作戰指導上就是貫徹的這個方針。
總之,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中國和朝鮮方面如何進行戰爭指導,在毛澤東、斯大林、金日成三人之間,形式上斯大林是核心人物,而實質上毛澤東是核心人物。(《百年潮》)
推薦閱讀:
※抗美援朝,不能忘卻的紀念!
※╭※╯★檔案:偉大的抗美援朝(第1集)——抉擇★╭※╯
※老兵威武,後來居上——老兵ETC在不斷崛起
※如何評價非橋段青晚作品《生於憂患》?
※立Flag者必須死:朝鮮戰爭美國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的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