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普及學堂
07-06
百病之生,生必有因,因有所感,正虛邪侵。病症為標,病因為本,試賦此歌,辨證知因。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所引起的病變機理,就是病機,現代稱之為病理。人體疾病發生的過程,簡稱為發病。而疾病的發生可以歸結到一點,就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在某種程度上的破壞。在疾病發生過程中,人體正氣與致病邪氣是矛盾鬥爭的兩個方面。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及其抗病能力。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疾病的發生和變化,就是在一定條件下邪正鬥爭的反應和結果。中醫的發病學很重視人體的正氣。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易侵入,人體就不會生病。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而只有在人體相對虛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時,邪氣才能乘虛而入,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就是《素問·評熱論》所謂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故,病者必感受其因,才顯見其症。症者病之標,因者病之本,《內經》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大凡業醫識病,必明其因,知因知本,方能胸中瞭然也。蓋百病皆生於六氣;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正常的六氣,不易致病,但若氣候急驟變化,或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就稱為六淫,病因學說稱之為「外因」。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故《內經》視自然為一大天地,人身為一小天地。人體健康狀況的保持,需要機體內環境與自然界外環境的相對平衡。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倘若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體的相對平衡受到某種程度上的破壞,即「陰陽失調」時,疾病也就發生。但疾病的發生,關係到兩個方面:一是機體本身的功能紊亂,正氣相對虛弱;二是邪氣對人體的影響。六淫致病各有特點,後有詳論,茲不復贅。諸症莫逃乎三因。中醫的病因學說,早在《內經》時期已有雛形。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較為明確的指出:「千般難,不越三條」。到宋代陳無擇則詳細分類,並提出了三因學說。所謂「三因」者,即六淫所傷為外因(見前節);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所傷為內因;飲食勞倦、蟲獸金刃所傷為不內外因。此三因已將中醫病因有了一個較高的綜括。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醫學如何再為炎黃子孫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中醫小達人|說點你不知道的小知識
※神奇的艾灸 美容與養生 -醫療-中醫保健-中國國際針灸 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國際針...
※排瘤療法已成中醫治療晚期轉移癌的最佳方案_瞭望時訊
※你心目中的傳統中醫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