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不欲生」的蕁麻疹,以為是普普通通的皮膚病嗎?
蕁麻疹是一個給生活造成很大困擾的疾病,有些人可能洗完澡、吃完飯體溫稍高就開始發癢;有些人熱愛運動,卻運動後出汗發癢;有些人受寒後發癢;也有些人到了晚上開始發癢。奇癢無比,常常忍不住抓繞,但抓繞反而會加重風團,煩惱至極。
也有人可能覺得蕁麻疹不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不至於導致死亡,真的如此嗎?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個疾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展開學習:
蕁麻疹的基本印象
蕁麻疹的中西醫概念
蕁麻疹的病因病機
蕁麻疹的辨證論治——內外治法
蕁麻疹的日常注意事項
蕁麻疹的基本印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皮膚過敏的人,他們往往突然遍起風團,或白或紅,瘙癢難耐,邊癢邊撓,越撓風團越大,最後融合成片,感到皮膚好似增厚腫起一般,箇中滋味,實在不好受。
這個時候,希望大家不要以為他們能傳染什麼惡性疾病,他們有可能只是蕁麻疹患者,一個挺讓人心生憐惜的受害者,注意,蕁麻疹不會傳染!
大家有可能覺得不就是個皮膚病么?有什麼了不起的,別在那裡嚷嚷了。這肯定是沒患過蕁麻疹的人的想法,不知道箇中滋味,也不知道蕁麻疹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死亡。
會不會產生嚴重後果這關乎到蕁麻疹長在什麼地方。其實蕁麻疹可長在身體的多個地方,長在皮膚上會表現為瘙癢的風團;長在咽喉則會引起喉頭水腫、瘙癢、吞咽困難,嚴重的堵塞呼吸道,導致窒息,如果不及時搶救,可能導致死亡等嚴重後果;長在皮下組織的可出現嘴唇、眼周腫脹;長在胃腸道可引起噁心、腹痛、腹瀉……
很多人以為,蕁麻疹只是個過敏性的皮膚病,避開過敏原即可,但是大家也知道,過敏原是西醫的說法,西醫大概都是用抗過敏的藥物如抗組胺葯、環孢素、糖皮質激素等去治療,但結果往往治標不治本,該發病的時候還是發病,簡直「癢不欲生」。
在西醫看來,蕁麻疹、皮炎、哮喘、變應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均可歸於免疫性疾病的一大類。西醫對該類疾病的認識始於過敏反應,即Ⅰ型變態反應。因為這類疾病發病通常有明確的過敏原接觸證據,且抗組胺藥物能較好地控制癥狀。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西醫也越來越發現免疫性疾病的病機非常複雜,目前來說,西醫對這類疾病並沒有統一明確的認識。
聽一位臨床醫生說:碰到過很多蕁麻疹患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有個患者急性起病,在醫院做過敏原測試,結果大米、葡萄酒等二十多種物質過敏,患者苦笑道:我每天吃米飯,經常喝紅酒,為啥幾十年都沒有過敏,現在咋出現過敏了呢?
西醫學認為蕁麻疹是過敏所致,果真如此嗎?
其實西醫目前也開始懷疑所謂的「過敏原」了,體內點刺試驗及體外IgE檢查的價值也僅僅是參考,因為大部分患者經過調理,再次接觸時並不會發生反應,單單強調過敏原而忽視了患者本身的狀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蕁麻疹的概念
蕁麻疹是西醫病名,中醫古籍多稱為「癮疹」、「風疹」、「風疹塊」等,是一種以皮膚作癢,時起風團疙瘩,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迹為特徵的過敏性皮膚病。
臨床上按病程常將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風團每周至少發作 2 次,持續 ≥ 6 周者屬於慢性蕁麻疹。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卧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辦,堆累成片,日癢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湯,夜癢重者,宜當歸飲子服之。」
西醫則認為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上特徵性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伴瘙癢,可伴有血管性水腫。
蕁麻疹的病因病機
我們著重講慢性蕁麻疹,因急性蕁麻疹往往有明顯的誘因,去除誘因後往往能消失。
慢性蕁麻疹之所以纏綿難愈的主要病機為「濕」和「虛」的存在,營衛不和也是常見的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本病多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導致:
稟賦不耐,營衛虛疏,衛表不固,風寒熱邪侵襲肌腠——體質不好
飲食不當、腸胃濕熱,如過多食入魚蝦海味,肥甘厚味,辛辣酒酪,導致體內濕熱過重,排不出去,郁在皮膚,最終發為蕁麻疹——飲食不節
本來身體比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氣血不足
人體對某些物質敏感等——過敏體質
西醫認為蕁麻疹的病因複雜,體內外多種因素皆可引起發病,急性蕁麻疹常可以找到病因,但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多難以明確。發病機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變態反應、假變態反應和自身反應性等。簡單說就是不明確,也不懂,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蕁麻疹的臨床表現
上文已經多處描述,主要為風團反覆發作、瘙癢,臨床多表現為突然發作,皮損為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水腫性風團,境界清楚,呈猩紅或蒼白色。
皮損時起時消,劇烈瘙癢,發無定處,消後不遺痕迹。部分可有腹痛、腹瀉或有發熱、關節疼痛等症。嚴重時可致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甚至引起窒息。
蕁麻疹的治療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皮膚類的疾病,包括蕁麻疹很多是氣血失調、皮膚抵抗力下降所致。很多西醫所說的過敏,比如過敏性鼻炎之類,西醫過多側重過敏原,而中醫則側重考慮人體自身氣血陰陽的失調。
本病的治療思路還是中醫的傳統招數——扶正祛邪:
扶正:陽虛者,扶陽,桂枝湯之類;血虛者,養血,四物湯之類;脾肺氣虛者,補益脾肺,玉屏風之類。
驅邪:一則是祛風,二則是除濕。風有內外,濕也有內外,病程短者,以表風、表濕為主;病程長者,則風邪、濕邪易入內,加上不可避免的使用激素,導致邪氣潛伏。
病程短者以解表驅邪為主;
病程長者,則解表清里為主,如防風通聖散;
夾寒者,當辛溫解表,如麻黃桂枝各半湯;
夾熱者,辛涼解表,連翹散之類;
病久熱甚,煩躁者,當配以涼血解毒,如紫草、丹皮、薄荷之類。
另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此病的主要表現為「癢」,所以引葯入心很重要。這裡介紹一味中藥石菖蒲,《神農本草經》謂:「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也就是說石菖蒲入心經,散心經之風,所以治療蕁麻疹,可加這味引經葯。
一般中醫臨床上會根據蕁麻疹的致病因素和病程,把蕁麻疹分為風熱證、風寒證、腸胃濕熱證、毒熱熾盛證和氣血虧虛證5個證型進行治療。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西醫的分型,西醫把蕁麻疹分為好幾種:
人工性蕁麻疹:即皮膚劃痕征,臉上、胳膊上隨便抓一下就是一道道紅印,就像貓貓隔著衣服狠狠咬出了一道紅色的痕。
壓力性蕁麻疹:別人輕輕一拍肩膀,就有可能腫起來一個大瘙(癢)包。
日光性蕁麻疹:在海邊那種環境下曬太陽,渾身發癢、發紅。
膽鹼能蕁麻疹:一種物理性蕁麻疹,屬於慢性蕁麻疹,病因不明,往往是體溫升高如運動、熱水淋雨、桑拿浴、吃完熱的食物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誘發。
寒冷性蕁麻疹:大概和我們說的,受寒就發的蕁麻疹差不多。
等(因為還有好幾個分型)
? 治療原則 ?
1. 實證者以疏風清熱、疏風散寒或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祛邪為主;
2. 虛證者以益氣養血,固表扶正為主;
3. 虛實夾雜者扶正與祛邪並用。
? 治療方法 ?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方法比較多,大家切記需根據病情選用適宜的治療方法,最好找有經驗的中醫師面診。
內治法
1. 風熱證
【主證】:風團色紅,捫之有灼熱感,自覺瘙癢,遇熱則劇,得冷則緩;或伴發熱惡風,心煩,口渴,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止癢。
【方葯】:銀翹散或消風散加減。
常用藥物:金銀花、連翹、淡竹葉、魚腥草、牛蒡子、薄荷、荊芥、防風、浮萍、蟬蛻、蘆根、白鮮皮、甘草。
方解:金銀花、連翹氣味芳香,既能疏風散熱,清熱解毒,又能辟穢化濁;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利咽;荊芥增強辛散之力;蘆根、竹葉清熱生津;防風、蟬蛻加強祛風之力;甘草調和藥性等。
加減:咽痛者,可酌加桔梗、玄參等;熱甚者,可酌加生地黃、黃芩等。
2. 風寒證
【主證】:風團色淡紅,自覺瘙癢,遇冷則劇,得暖則減;或伴惡風畏寒,口不渴;舌質淡
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方葯】:桂枝麻黃各半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麻黃、白芍、大棗、紫蘇葉、防風、荊芥、杏仁、生薑、甘草。
方解:去桂枝湯、麻黃湯各半,稍減發汗散寒,宣肺氣;又保留調和營衛之功,適用於患風寒的體質較虛弱者。
加減:惡寒較重者,可加附子、細辛、乾薑皮等。
3. 腸胃濕熱證
【主證】:風團色澤鮮紅,風團出現與飲食不節有關,多伴腹痛腹瀉或嘔吐胸悶,大便稀爛不暢或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方葯】:防風通聖散或除濕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物:土茯苓、綿茵陳、金銀花、黃芩、蘇葉、枳實、厚朴、連翹、薏仁、徐長卿、白芍、甘草。
方解:土茯苓、綿茵陳清熱祛濕;金銀花、黃芩、連翹清熱祛火;風之為患,肝木受之,芍藥和血補肝;甘草緩峻而和中;薏苡仁健脾助陽、化氣利水滲濕等。
加減:腹痛便秘者,酌加大黃;食積者,酌加山楂、麥芽、神曲等。
4. 毒熱熾盛證
【主證】:發病突然,風團鮮紅灼熱,融合成片,狀如地圖,甚則瀰漫全身;瘙癢劇烈,
或伴壯熱惡寒,口渴喜冷飲;或面紅目赤,心煩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乾燥,脈洪數。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止癢。
【方葯】: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物:水牛角、生地、魚腥草、紫草、黃芩、丹皮、玄參、麥冬、生石膏、赤芍、蘆根、黃連、梔子、甘草。
方解:水牛角涼血清心解熱毒;生地涼血滋陰生津;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黃連、黃芩瀉心肺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引邪熱從小便而出;玄參、麥冬滋陰潤燥,防瀉火太過;甘草和中等。
加減: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芒硝等;癢甚者,可加苦參、徐長卿、地膚子等。
5. 氣血虧虛證
【主證】:風團色澤淡紅,或者與膚色相同,反覆發作,遷延數月乃至數年不愈,或勞
累後加重;伴有頭暈心慌,神疲乏力,唇色白,失眠。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益氣養血固表。
【方葯】:八珍湯合玉屏風散或當歸飲子加減。
常用藥物:党參、白朮、茯苓、炒白芍、熟地、川芎、當歸、桂枝、黃芪、防風。
方解:党參、熟地益氣養血;白朮、茯苓健脾滲濕、助党參益氣補脾,助黃芪益氣固表;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滋養心肝;川芎活血行氣,使熟地、當歸、白芍補而不滯;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防風散風邪等。
加減:畏寒陽虛者,可加附子、肉桂、乾薑;癢甚者可加烏梢蛇、煅龍骨、夜交藤;氣滯血瘀者可用血腑逐瘀湯加減。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蕁麻疹的治療上很有指導意義,頑固不愈者可用四物湯(或加桃紅)為基礎方,加經驗方:白芷,防風,赤芍,連翹,荊芥,白鮮皮,黃芪,烏蛇,蟬衣,丹皮,地膚子等。
附:可參考的中成藥
中成藥的選用遵循了《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部分中成藥無明確適應證型的可採用辨病用藥。
1. 防風通聖丸(顆粒、散)
功效:解表通里,清熱解毒。適應症:腸胃實熱型蕁麻疹。
2. 玉屏風散
功效:益氣固表。適應症:氣虛肌表不固型蕁麻疹。
3. 膚癢顆粒
功效:祛風除濕止癢。適應症:風濕熱引起的蕁麻疹。
4. 皮敏消膠囊
功效: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涼血止癢。適應症:用於急慢性蕁麻疹屬風熱證或風熱挾濕證。
5. 烏蛇止癢丸
功效:祛風,燥濕,止癢。適應症:用於風濕熱困的蕁麻疹。
外治法
1. 外洗
可選用具有祛風清熱止癢的中藥煎水外洗皮損。常用浮萍、荊芥、地膚子、白鮮皮、飛揚草、蛇床子、苦參、生薑皮等藥物。
2. 外搽
可選用具有祛風止癢的中藥溶液、軟膏外搽。如 1% 薄荷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丹皮酚軟膏等。
3. 針刺療法
常以風池、曲池、內關、三陰交、血海、合谷為主穴;或根據辨證取穴。針灸治療急性蕁麻疹效果較好,若本病多次反覆發作,建議查明原因,做針對性的治療。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進入答摩視頻查看更多)
4. 耳針療法
常取肺、腎上腺、神門、內分泌、抗過敏點埋針或壓豆。
5. 刺絡放血
常取雙耳尖、雙中指尖、雙足中趾尖,常規消毒後,採用三棱針點刺放血,隔日1 次。
6. 敷臍療法
臍部消毒後,取適量消風散或玉屏風散,溫水調成糊狀,直接填敷於臍部(神闕穴),然後用膠布固定,外敷2~4 小時,換藥1 次/天,7 天 為1 個療程。消風散用於熱證、實證。玉屏風散用於虛證。
7. 拔罐療法
可選神闕穴,1次/天,10~15 分鐘/次,10 天為1 個療程。
8. 自血療法
抽取自身靜脈血3~5 毫升,肌肉注射,隔日 1 次,10 次為 1 個療程,多用於慢性者。
溫馨提示:各種療法尤其是拔罐療法和自血療法,建議請有經驗的醫師操作,在此僅提供參考。
蕁麻疹的日常注意事項
雖然我們知道蕁麻疹不是你想避免就能避免,但是我們也要盡自己所能去避免誘發它,好好愛護自己,熱愛生活。
1. 避免接觸可誘發癮疹的常見因素,如花粉、屋塵、動物皮屑、汽油、油漆、殺蟲噴霧劑、農藥、煤氣等。
2. 忌食某些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魚、蝦、蟹、貝類、牛肉、牛奶、磨菇、竹筍、酒類等。
3. 避免精神刺激和過度勞累,加強體質鍛煉,養成良好作息習慣。
小結
蕁麻疹如果單一從過敏的角度去闡述,用藥的範圍就很小,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中醫治療也是如此,都圍繞抗過敏的藥物去組方,就缺少中醫特色,效果也打折扣。
西醫強調過敏性體質,積極地避免與過敏原接觸。而中醫認為血虛、衛氣虛、腎陰虛、腎精虛、腎陽虛等都會導致外邪入侵,從而發生蕁麻疹,這些問題不解決蕁麻疹就會反覆發作。
「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中醫的邏輯,即便是小小的疙瘩,也需要從人體的氣血陰陽出發,通過調節人體的體質來治療局部的疾病。體質因素解決了,複發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這就是斷蕁麻疹病根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 癮疹(蕁麻疹)中醫治療專家共識[J].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 2017, 16(3): 274-275
[2]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J].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14, 47(7): 514-516
[3] 《高手過招:中醫臨床實戰錄》,余浩主編
[4]羅大倫 | 寒證蕁麻疹,簡單一個桂枝湯就能搞定,正安聚友會
蕁麻疹很纏人、又痛苦不堪,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皮科寶典丨皮膚病的譜系性—皮膚病的整體觀(值得收藏)
※皮膚年輕可以吃出來(食療)
※腫瘤科金方41 皮膚癌
※皮膚病有哪幾種 導致皮膚病的誘因竟是它(2)
※皮膚過敏用什麼葯|皮膚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