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和羅馬軍團誰更強?[藍劍軍團]
秦軍和羅馬軍團誰更強?
當秦軍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的時候,在古老的歐洲也正好有一個偉大的國家開始崛起,它就是古羅馬共和國,古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橫行歐洲的國家,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我們拿最強大的秦軍和古羅馬最強大的時期來做一番比較的話,大家覺得誰更強大呢?秦始皇的秦軍並不是最強大的軍隊,我反而認為秦昭襄王時期白起統領的秦軍是最強大的軍隊,但是這個時候的古羅馬還只是共和國,很難作出比較,因為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被北非的軍事家漢尼拔打得找不著北呢?如果用凱撒大帝的羅馬軍團來跟我們的秦軍來比較又覺得對我們不公平,畢竟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兩百年後的事情了,歐洲人喜歡吹噓他們古羅馬的軍事文明多麼發達,我們就拿古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公元前218年左右來比較吧,這年跟我們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年代相近,比較公平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925370_1.html/ ]秦軍
兵源:奴隸,平民,職業軍人,貴族,只要能在戰場奮勇殺敵即可。
建制:步兵的編製分為六級,即: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
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已屬中級軍官。
騎兵的編製: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裡面再分偵察的秦兵叫斥侯,作站有專門的騎兵隊伍。
樓船兵編製: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每舫即相當於步兵的一個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兵車: 沒有詳細記載,大概是六乘一行,分三行,十八乘為一隊,長平之戰記載有單獨的車隊兩萬人,大概有五千輛。
軍銜: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1公士 2上造 3簪裊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長 11右庶長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駟車 18大庶長 19關內候 20徹候
裝備:步兵主要用青銅劍,90厘米左右,騎兵用弓背弩,戰車和類似矛的武器。
戰法:先用騎兵騷擾敵人,劫其糧道,然後出動步兵戰車,兩軍對峙的時候先用射程遠的大弩攻擊敵人的陣型,然後用步兵衝擊敵人,兩翼有弓弩手護衛,後面有後軍保護,統帥居中指揮。堪稱完美的戰術。
古羅馬軍團
兵源:主要以公民為主,羅馬人又再細分為少年兵,青年兵,壯年兵,老年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建制:主要以五千人作為一個單獨的作戰兵團,下面再分大隊,小隊,百人隊,基本是以百人為基礎單位。然後用百人隊再組成小的方陣,寬20人,縱深6到7人,
騎兵的編製:古羅馬的騎兵很少,基本是偵察騎兵,也就是秦軍的斥侯。
樓船兵編製:古羅馬發源於地中海希臘文明,海軍應該很發達,
兵車:沒有,這是中國人特別的作戰方式。
兵器:古羅馬兵團的主要作戰武器是羅馬短劍長60到80厘米,寬大概5厘米多,很重。護盾是高1米3寬60厘米的長圓形,木製蒙皮用金屬條加固。兩支兩米多長的標槍,還有弓箭。
軍銜:古羅馬的軍銜開始就是百夫長,兩小隊一個中隊長,三個中隊一個是大隊長。十個大隊一個軍團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925370_1.html/ ]戰法:作戰時,先來一個標槍齊射,打亂對方的隊形,然後衝上去和對方近戰。
通過對基本資料的比較來看,秦軍的構成和作戰方法比古羅馬軍團複雜一些,但是基本的要素兩支軍隊都是相同的,都是用百人作為骨幹隊伍,因為秦軍實行耕戰制度和軍隊連坐法,所以又精確到五人這個作戰單位,這也表示即使只有五人組成的一個小隊,秦軍還是有很強的作戰能力的,這一點是亞洲跟歐洲的明顯區別了。古羅馬軍團主要的兵源是公民,作戰的意志非常頑強,缺點是隨著公民的消耗,這支軍隊的素質也會下降很快,而秦軍的軍銜已經細化到了第1級的公士,也類型現在的排長,也就是說只要這些最基礎的職業軍人保持住了,軍隊的戰鬥力就不會下降太快,而且動員奴隸和農民的時候也很容易形成戰鬥力,這也是戰國時期戰事太頻繁的緣故,古羅馬最輝煌的時候有大約十個軍團,也就是五十萬人,秦軍滅楚就用了六十萬士兵,還不包括可以動員的十五歲以上的青年,在長平之戰中秦昭王動用了至少一百萬的軍隊,所以從戰役的持久性來看,古羅馬軍團不是秦軍的對手,下面我們單純從戰役指揮方面來看兩支軍隊的指揮水平,看看誰更佔優。
我們來看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發正在義大利,戰役的時間是公元前218–203年之間,這個時候的羅馬軍團已經形成了作戰的成熟模式,他的軍隊方陣主要由橫隊、方隊、和圓隊組成。橫隊通常由10個大隊排成一列,部署在設防陣地或戰壕的後面。方隊按普通三橫隊組成,其中3個大隊朝正面,7個大隊分別朝著其餘3個方向:3個大隊朝後,另外4個大隊分別以兩個大隊面對左右兩個外側。方隊和圓隊運用來對付騎兵。秦軍的布置是前面是戰車,戰車上有一個矛兵,一個弓箭手,一個馬車手,一個指揮官,後面跟75名士兵,如果碰到對方大規模騎兵攻擊的話就以戰車為支架蒙上皮革,連成一片,士兵躲在裡面躲避弓箭,兩翼用弓弩手保護,這麼看起來古羅馬喜歡用輕步兵來保護兩翼,喜歡作正面的進攻,而秦軍的戰術是攻防兼備的,更加完善,也許是因為希臘城邦多山地的原因,所以古羅馬多喜歡依靠山地來作戰,騎兵部隊非常不發達。
古羅馬軍團進行進攻作戰時,先以輕步兵進行小規模襲擊或投擲長矛進行騷擾,雙方的主力橫隊開始互相接近。待相距20碼的距離時,第一橫隊的前面兩列士兵便將標槍投出,與此同時,軍團往往已經採取半方陣式的疏開隊形。軍團的主力幾乎總是在主力橫隊開始跟敵人進行白刃戰前發起衝鋒。這時,第一橫隊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地沖向敵人,但只有前面的兩列士兵能夠用上劍,後面各列士兵則將手中的標槍從混戰中的己方士兵的頭頂上擲過去。幾分鐘後,雙方的第二列士兵便上前替換正在交戰中的士兵。這樣周而復始的交換著打下去,直至戰鬥結束。與此同時,輕步兵要負責給後面各列士兵補充標槍。這些輕步兵除了要掩護軍團的後備和側翼外,還要負責找回所有可能要到的並能使用的標槍。若第一橫隊的進攻未能取勝或者被敵人壓住,那麼第二橫隊的士兵就穿過第一橫隊的士兵的6英尺間隔向前推進,第一橫隊中精疲力盡的士兵則退下來休息並重新編隊,最後便作為後備隊的第三橫隊使用。因此,在整個戰鬥中,橫隊中的各列士兵以及兩個或三個主力橫隊之間都在連續不斷地進行調動。要進行這樣的調動和調換,軍隊必須要有高度的紀律性和嚴密的組織。
通常情況下,若側翼受自己騎兵或輔助步兵的保護,那麼軍團喜歡以橫隊對付敵人的騎兵。他們只要將重標槍、盾和短劍結合使用,就足以抵擋強大的騎兵衝擊了。三個主力橫隊的次序是第一排是青年兵,第二排壯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所以古羅馬軍團的特點是前重後輕的,兩翼弱的布局,秦軍的布陣也類似,最前面的是沒有軍功的奴隸和農民,這批人戰鬥意志很強,但沒有什麼經驗,後面是有軍功的職業軍人,區別是前面這批人只是沒有軍功而已,沒有詳細的分青年人老年人,所以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如果兩軍打陣地戰的話,秦軍的大弩在古羅馬堅強的盾牌面前占不到多大的便宜,很快就會面對古羅馬的短兵相接,當古羅馬的方陣衝到秦軍面前,戰車能起的作用也不會太大,最多圍繞古羅馬的方陣四周狂奔而已,並不能真正有效的殺傷敵人,這樣最多能打個平手,但是當我們的戰馬跑累之後,古羅馬利用重矛盾和短劍反擊之後,我們的秦軍估計不免要崩潰了,因為秦軍的單兵護甲是很薄弱的,弓弩也不能對有高的盾牌的古羅馬軍隊有效殺傷,唯一有效的戰術是用戰車圍困住羅馬的方陣,然後用投石車打爛他的盾牌,最後用弓弩手射殺方陣的士兵,但這樣操作非常難,因為投石車不能精確射擊,這麼看起來古羅馬的正面攻擊是完美的,秦軍如果跟古羅馬打陣地戰會吃大虧的,結論是正面作戰,古羅馬軍團必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優秀的軍事統帥總是善於利用自己軍隊的優點去打擊對方的弱點,趙國的武將李牧就利用缺月陣打敗了強大的匈奴,因為匈奴人也善於正面衝擊對手,而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公元前218–203,這個時候的秦軍擁有王翦,李信,楊端和,蒙武,蒙恬這麼多傑出的軍事將領,肯定能找到破解古羅馬軍團的辦法的,況且有白起這種誘敵深人的戰例擺在面前呢!我們來看看古羅馬是怎麼被北非名將漢尼拔大敗的,他當時只帶領38,000步兵,8,000騎兵,及37隻戰象,就橫掃了義大利,他用了新月陣形,就是把最弱的部隊布置在中間,兩翼布置強大的步兵和騎兵,形成半滿月的形狀,等羅馬兵團衝過來之後,中間最弱的部隊抵擋不住往後退卻,這樣強大兩翼包抄過來,對古羅馬軍團形成了包圍,用強大的騎兵射殺古羅馬最老弱的後營,把古羅馬的陣形打亂,也順勢切斷了後面的援軍,這樣古羅馬的士兵被分割開來,這樣古羅馬最強的標槍因為補給不足威力發揮不出來,短劍太短又不能靠近靈活的騎兵,導致古羅馬軍團潰敗,基本上全軍覆滅。只有四萬不到的士兵,加上八千精騎兵已經足以打敗古羅馬軍團,更何況秦軍有五千輛戰車,五千精騎兵,五十萬步兵呢?如果秦軍用一部分戰車擺成車陣抵擋住古羅馬軍團的正面衝擊,用騎兵和戰車去切斷他的後營,效果應該比漢尼拔更好吧!結論是如果合理的運用騎兵和戰車,秦軍勝。
總結:歐洲出動十萬兵團作戰已經算達到極致了,可是還屢敗在只有四萬步兵,八千騎兵,三十七頭戰象的漢尼拔手下,如果面對秦軍的百萬大軍,估計結果只能更慘烈了,如果秦始皇當年知道還有一個歐洲,估計他會揮師西征統一世界也未可知呀!
本文內容為我個人原創作品,申請原創加分轉載請註明出自鐵血tiexue.net, 本貼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925370_1.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