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是兒童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發病於學齡前期,主要表現為患兒與親人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反應。  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繼繼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不同年齡段寶貝分類焦慮有所不同:  0-3個月的寶貝  處於沒有差異的依戀發展階段,只要身體舒服,就不會產生分離焦慮。  3-6個月的寶貝  處於有差別的依戀發展階段,他可以區分熟人和生人,並對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絕,但對那些似曾相識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與幼兒園老師熟習幾天,他就會很快就把她納入熟人圈內,爸媽走了也不會產生明顯的分離焦慮。  6-24個月的寶貝  處於依戀關係單一化階段,並在24個月到達高峰,即寶貝在熟人圈裡開始尋找跟自己關係最近的人,並對他產生強烈的依戀,此年齡段的寶貝對陌生的幼兒園老師非常排斥,他的分離焦慮最厲害。  24——36個月  寶貝開始有能力把依戀對象夥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咪暫時的分離,如果告訴他,他能明白媽咪走了還會回來。但焦慮情緒仍比較嚴重。  36個月以後  寶貝對分離現象的正確判斷和適應能力都有所增強,他們上幼兒園的分離之"痛"要輕一些。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分離焦慮1.環境的巨大變化  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  (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盜洗,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律並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較隨意,一切以幼兒的意願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有的幼兒則精力旺盛,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據調查一些幼兒就是因為伯在幼兒園睡中午覺而不願意來園。因此在入園之初,幼兒不習慣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兒園的飲食和飲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兒在家中養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到幼兒園後不願意進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兒則在家中從來不喝白開水,而在幼兒園提供的飲水都是白開水等。  (2)成人與幼兒的關係。  幼兒入園之初,見到的教師和小夥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兒感到不安全。由於幼兒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也就是說一位成人負責照顧l 5—20名、幼兒,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幼兒不可能像在家裡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如許多幼兒在家中睡覺時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兒園則需獨自入睡,兒在入園之初感覺失去了親情和溫暖。此外幼兒在幼兒園不可避免地會處於一種競爭的環境之中,如如何獲得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和關懷,如何佔據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兒在入園之初會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動室環境。  當幼兒初次踏入活動室時,活動室的環境對他來講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鮮的。無論是桌椅的擺放還是盟洗室的設備等都與家中不同。這在使幼兒感到好奇和新鮮的同時,也會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兒在家中大便時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馬桶,而幼兒園則是蹲式的,幼兒就感到不適應而引起心理上的壓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自己遊戲、遵守一定的規則等等。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兒感到是一種挑戰和壓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在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夥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幼兒的情緒問題也較少。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於環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夜驚、夢魘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3.幼兒自身個性與以往經驗  研究證明在入園之前有與家長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適當的分離焦慮能激發寶貝潛能每個寶貝都要經歷入園初期的分離焦慮,看著他們痛苦的小眼神,媽咪們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近期瑞典的一項研究表明,適度的分離焦慮反而會激發寶貝身體的各項潛能。  它們包括:  1. 承受挫折的能力  寶貝在新環境中無所適從,又不能順利溝通,內心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大多寶貝都能及時調整自己,並通過各種途徑排解心理壓力(如哭鬧、發脾氣……),體現出比家長所料想的更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 觀察思考的能力  分離焦慮所產生的不安全感,讓寶貝不再處於放鬆的狀態,他的各項感知器官也更加敏覺和緊張,他會更加註意地查看周圍的環境及變化,並積極思考和嘗試能擺脫這種不安全狀況的辦法。比如寶貝會採取哭鬧,或緊緊跟隨一名相對親近的老師等。  3. 自我表達的能力  情急之下,大多寶貝不得不嘗試主動說出心中的感受,比如:「要找媽媽」、「不要」、「快給媽媽打電話」或「我不睡覺」……在沒人幫助寶貝表達的情況下,他反而有更好的表現。  4. 模仿他人的能力  寶貝會更加關注同齡人並受他們情緒和行動的影響,有更強的模仿力,比如一個寶貝哭鬧會引來更多的,一個寶貝上廁所也會引來更多的,一個寶貝玩某種玩具,也會引來更多寶貝對它的青睞。轉變寶寶嚴重分離焦慮的方法協助寶貝把嚴重分離焦慮轉變為適當分離焦慮的方法:  1. 告訴寶貝真實情況  不要欺騙寶貝說媽咪馬上就來,那樣寶貝會一直等待而不去嘗試轉移注意力,要告訴寶貝為什麼讓他上幼兒園,媽咪下班後會來接他,媽咪不在時希望他怎樣做等。  2. 讓寶貝習慣逐步分離  為減輕寶貝的分離焦慮,可以在寶貝上幼兒園前進行一些特別的訓練:第一天,媽咪嘗試和寶貝說再見,然後離開寶貝1個小時再回來;第二天,和寶貝說"再見"之後過2小時再出現,依此類推,逐漸延長與寶貝分離的時間。  3. 家長保持樂觀情緒  寶貝和媽咪的感情是息息相通,如果媽咪看起來很焦慮,寶貝就會更焦慮。因此,每天送寶貝入園 時,你要提醒自己保持愉悅的心情和表情、簡短地與寶貝擁抱並說"再見"。  4. 給寶貝留下安慰物  如果幼兒園同意,可以讓寶貝上幼兒園的時候帶上他最喜歡的玩具,這樣可以幫助寶貝減輕和媽咪分開時的焦慮情緒。寶貝在和媽咪分開的時候仍然能很快找到情感的依託,是很好的過渡方式。入園早準備,減輕寶寶分離焦慮大部分孩子入園都會哭,第一次分離,進入陌生情境里,多少都會有些害怕。事先準備勝於事後補救,不妨將「入園適應」看作一個需要用心經營的工作項目,納入時間規劃之中。在入園前精心準備,入園後多做工作。你付出的努力價值在於幫助寶寶跨越人生第一個成長的階梯。  1、 提前適應離開媽媽

分離最好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入園前半年就要有計劃地把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逐漸拉長你離開的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有意識讓孩子獨立地玩、看書、看電視等,或多讓家裡其他人幫助照看寶寶。讓他知道,你只是短時間離開他,一定會回來的。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你的信任感。2、 認識小夥伴

  入園代表著集體生活的開始,和小朋友的交往關係會幫助孩子適應一個新的環境。邀請一兩個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一起去戶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間相對容易發展起較良性的關係,在幼兒園的新環境中就會更容易適應一些。3、 學會表達需求

  如果你一向細心,這時候最好能放慢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一個集體環境中,會說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幫助。4、生活技能提前訓練

  有時候,不會上廁所、不會系扣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在幼兒園感覺不好的原因,及時發現,及時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孩子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前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時有沒有老師幫忙?幫他進行一些生活訓練。嬰兒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繼繼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分離焦慮症的危害  入園分離焦慮對孩子身體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進入幼兒園一周左右會生病。  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他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新入園的幼兒中,焦慮程度嚴重的幼兒數量在增加。經過家長的陪同孩子們在幼兒園刻意安排的適應活動後,有的孩子已基本度過焦慮期,但有的孩子的焦慮表現仍很嚴重,為什麼孩子之間會有如此判別呢?看看新生入園時幼兒園門外那些同樣焦慮不安甚至淚灑衣襟的年輕父母,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們的過度呵護造成了孩子的過分焦慮。  專家指出,生活上的過分嬌慣會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活動上的過多限制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填鴨式」的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主動探索和積極創造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焦慮。前幾年媒體曾報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試成績很好的大學生當聽說將被派往國外學習時,竟渾身發抖不知所措,如今看來,那也許就是「分離焦慮」的嚴重表現。  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三歲看大」,意思是說孩子三歲時,就可以看出他未來的發展;而義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則進一步指出: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這些都提醒年輕父母們:分離焦慮只是一種表現,它說明了幼兒三歲前教育培養中的某些失誤。因此說,關注分離焦慮,實際上是關注素質教育。巧妙化解嬰兒分離焦慮焦慮孩子六個月大後,開始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產生害怕和焦慮,怎樣減少孩子因分離時,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撥出時間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書、擁抱等,通過簡單的親子互動和遊戲,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心和愛,減少因分離產生的不適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滿六個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細心照顧他的需要,不論是由誰來照顧似乎差別不大。但是到了六個月之後,孩子開始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害怕的情形,   而他也會開始對他有反應的人,如和媽媽、保姆之間產生一種特殊的「連接」,而當孩子和某一特定個人產生密切的連接後,才會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產生。   分離前應有緩衝期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和對他有反應的人面臨分離時,會產生一種不適應行為,而這種不適應行為,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例如:越小的孩子,會表現出來緊緊抱著父母不放、害怕、非常愛哭;而較大的孩子,則會有懼怕的表情出現、情緒非常不穩定、又叫又跳的、耍賴、哭躺在底上不起來等等。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的,有些孩子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絲毫沒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還能和別人玩得很開心。此外,在和孩子分離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事項:   1、要有一段分離緩衝期:當父母需和孩子分離時,應有一段緩衝時間,讓父母和接替者之間有角色的傳遞,一方面讓接替者產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讓接替者了解你照顧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則能減少孩子面對分離時所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應行為。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顧:如果父母給孩子完整的照顧,讓他對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則孩子比較樂觀,對幸福較有把握,這樣就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分離。如果父母平日對孩子疏於照顧,他的依賴的心理沒有獲得滿足,所以當孩子面對分離,會感到害怕、悲觀,對環境的變動也比較不能適應。
推薦閱讀:

巴氏奶為何會水奶分離
揭秘蘇聯如何一步步脅迫蒙古從中國分離
余文唐:因應立案登記制:「雙重分流」與「審輔分離」
不孕分離婚外緣 反目公堂緣難圓
產後腹直肌分離,腹部鬆弛,8個瑜伽練習幫你修復!

TAG:焦慮 | 幼兒 | 分離 | 嬰幼兒 | 分離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