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可為、難為與何為

近年來,青少年生命傷亡事故不斷發生,精神迷失的悲劇不時上演,已成為一個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生命教育作為應對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和突破口,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實踐中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生命教育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時,青少年生命傷害事故並未因生命教育的開展得到有效緩解,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生命教育可為什麼?生命教育又為何難為?如何有效推進生命教育以彰顯其最大張力?全面、理性地認識生命教育之可為與難為,探索生命教育積極而為之道,是高效、深入推進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生命教育之可為

引導青少年認知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質量與價值的生命教育,在實踐中日漸彰顯出其應有的、不可替代的積極可為之處:認識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以珍惜身體、學會生存;體悟生命價值與情懷以詩化肉身、升華生命。

1.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整全的生命認知,理解生命意義

首先,生命教育要幫助青少年認識到,生命是一個包括孕育、出生,到成長,直至衰老、死亡的全過程,生命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是一個能回應刺激、進行自我複製(繁殖)的開放的、生成的、自組織的物質系統,生命的進化與發展是一個永遠充滿不確定性、創造、開放的綿延之流和敞開的過程。其次,要讓青少年明白人的生命是整全的生命,是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統一體,「既有被給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自我創生的自為生命」。

即使自己面臨各種生存困境、周遭諸多生活挫折,都不應該以生活不快樂、生存沒希望為理由結束任何生命,因為生命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個體自身所擁有的自然生命本身,更在於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深刻內涵。再次,幫助青少年理解生命的有限與無限之共存性,生命是有限的,自然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生命又是無限的,人的精神生命是永恆的,應將思考和精力轉向如何使生命更有價值與意義。誠如德國哲學家赫舍爾所言:「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總之,生命教育就要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整全的生命認知,深刻理解生命世界所展示的無窮魅力,深切體悟生命的深邃意義與精神,認識生命這一自然現象,開拓生命這一特殊現象的人文價值與意義之域。

2.幫助青少年拓展生存技能,提高挫折應對能力

在西方,生命教育是基於吸毒、暴力等社會問題而催生的社會性教育。20世紀90年代中期,生命教育在我國大陸得以興起主要是基於和應對青少年生命傷害(自殺、漠視他人生命及殘害異類生命)與安全事故的頻發。可以說,生命教育首先就要幫助青少年拓展生存技能,學會生存,通過對學生進行消防安全、出行安全、交通安全、防範與應對各種災難(如地震、洪水、海嘯)等方面的知識講授、技能訓練與實踐體驗,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生存技能、安全防範與自救能力,保障他們的身體生命安全,這是生命教育最基本和首要之為。

身體安全以生存技能的拓展來保障,心理健康與安全則通過提高抗挫折能力來應對。青少年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在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時,不免會發生放棄自己的生命或剝奪他人生命的悲劇。生命教育要讓學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充滿變化和挑戰,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失望和挫折,每個人對於處理的事件或境況都可能產生負面或正面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不是純由事件本身誘發產生,而很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解釋或看法引起的,要樹立正面積極的態度,提高個人解難及抗逆能力。生命充滿成敗、得失與起跌,困難是成長的一部分,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錯誤可因積極、正確的抉擇而避免,培養自身內心的強大和積極的心態,提高挫折應對能力。

3.幫助青少年確立珍愛生命之情、敬畏生命之感培養青少年對生命的珍愛之情。

每一個生命體都是獨特的,都是不可逆的,作家畢淑敏說過,「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我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讓我們昂起頭,對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無數的生靈,響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生命是最寶貴的財富,人人有生存的權利,別人無權扼殺和剝奪;美好的生活有賴於與家人、朋友維持良好的關係,懂得尊重他人,珍惜自己與他人。珍愛生命是對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珍愛,既包括對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人類生命存在家園的呵護,也包括對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珍惜與熱愛。

培養青少年對生命的敬畏是一重要的生命情懷與理性。每一個生命都來之不易,每一個生命歷程都是一段艱辛而美麗的風景,每一個生命又具有限性,我們有理由尊重與敬畏每一個生命的尊嚴與神聖。敬畏生命不僅是對人生命的敬畏,它包括對人類生命在內的所有生命存在的尊重與畏懼。對生命的敬畏並不意味著對生命現象、生命存在的迷信或是恐懼,對生命的敬畏是「從理性的層面把握生命生成、演變的內在規律並尊重它,喚起當下被『技術理性』、『工具理性』所遮蔽的『價值理性』、『人道尊嚴』的追求,從人道主義出發,恢復人類對生命神聖的體認,維護生命本身的尊嚴、地位、權利」。

在這個躁動不安的世界裡,有人為了追逐名利、物慾而淡忘了對生命的敬畏,甚至隨意輕待生命。生命教育就要幫助青少年形成珍愛生命之情,尊重與敬畏每一個生命,尊重與敬畏人之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

4.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提升生命內在品質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生命教育更是如此,讓學生通過真切的感悟去明白,生命價值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活著才是有意義的?生命就像一列火車,它載著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在這一路上,有欣賞不完的風景,但總有到站的時候,生命的有限性告訴我們珍惜時間,珍愛生命,讓生活過的有意義,讓人生不因碌碌無為而變得無聊、鬱悶。生命的無限性在於人類的精神與意義追尋,超越生命,實現人生理想。高爾基說過,「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能力的時候,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不在夢想中跌落,就在夢想中起飛,夢想是上天賜予我們的隱形翅膀,不管生命怎樣卑微,不論生命怎樣殘缺,只要我們擁有這隱形的翅膀,我們就能飛過低谷,飛過苦難,飛進鮮花盛開的生命花園。這根拐杖,這隱形的翅膀,更是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生命教育要幫助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超越生命的有限、融於對無限生命意義的追尋之中,不斷提升生命的內在品質。

二、生命教育之難為

儘管生命教育呈現出諸多可為之處,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難為之困境,而這些難為之困境制約和阻礙著生命教育的有效推進。

1.從教育影響人的生命成長來看,生命教育有其「內在限度」

人的生命發展主要受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四個因素的影響。遺傳素質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發展的潛在可能性;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影響人生命成長的各因素是一個整體系統,相互作用與影響,共同作用於人的生命成長。這示明教育在人的生命成長中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的唯一因素。教育的展開不可能解決人之生命發展中所有的問題,人的生命成長並不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作為具體的生命教育亦如此。我們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如果不能改變生命教育所植根的結構化社會中的問題,如果這些教育不能轉化成青少年自身內在的生命認知、情感與行為,所有的教育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由是說,教育作用的有限性決定了生命教育的邊界和「內在限度」。

震驚一時的研究生楊元元自殺,人們認為是她極端自卑與自尊的孤僻性格所致,這的確是其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並非根本緣由。楊元元在如今「知識拜物教」的功利社會,一直渴望以讀書改變命運,但現實中她卻找不到有尊嚴、能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無力改變的貧困,加上社會與教育體制的冷漠、強大與失范,當她實在無力承受生命之重時,走向了毀滅生命的慘烈之途。可以說,這一悲劇的發生更多的是整個社會與教育的深層問題,如果不解決楊元元生命發展所根植的社會問題(社會機會與資源的公平配置),如果教育不能給她生存智慧(而非僅僅事實性知識),生命教育恐怕也很難阻止這一悲劇的發生。

2.從社會環境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作用的發揮顯得猶如「蚍蜉撼樹」

陶行知說,「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那麼,當今社會是怎樣的社會呢?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指出,「當代人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當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是當代風險社會中個體生存狀態的典型反映,它是一種植根於心靈深處的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風險社會打破了生活中已有的經驗、既成的慣例和穩定的有序性,不確定性取代了經驗和傳統,個體行為的選擇和取捨時刻受到陌生的、不確定的情境的干擾和左右,熟悉感與安全感消失了。

在當下整體性、深層次、急促的社會變遷及價值取向多元、人生選擇多樣的境遇中,經濟、生活與學習等的競爭和壓力撲面而來,生命的脆弱感和無助感日益強烈,個體處在前所未有的生命「歧路花園」的抉擇之中。生活在不確定、充滿風險時代的青少年往往變得無所適從,猶如漂泊的浮萍,沒有了根基,日常生活逐步變成一種身不由己的選擇,心靈不安,內心恐懼。每個人都渴望生命的美好,知道生命的可貴,渴望享受生活,但風險社會的來臨彷彿讓這一切變得困難,有著無力把脈未來的無奈。在此社會情景下,僅靠生命教育的開展,就想使所有生命傷害事故消遁,生命教育在風險社會來臨的背景下猶如「蚍蜉撼樹」。

3.從當下工具化教育理念和實踐來看,生命教育處於「尷尬境地」

所謂「工具化教育理念和實踐」是指教育活動的工具化,其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應試教育」。教育活動及教育活動的參與者都淪為工具,學生在工具化的理念和實踐中,被異化成「物」,異化為考試的「機器」,教育的價值取向指向了教育活動的外在功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指向受教育者某種認識和改造能力的提升。生命教育的主旨是珍愛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顯生命價值。這種人性的教育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內在品質為宗旨,是教育目標的本質回歸,生命不是工具和手段。從當下生命教育實踐的推進來看,國家層面的政府依然缺乏實質性重視,在推動和發展動力上主要源於教師和學術機構的自發努力,未將生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中,遊盪在正式課程之外,當所有人都在追求成績、追求分數之時,生命教育就顯得異常尷尬,其觀念與實踐在現行教育體系中,顯得格格不入,沒有「合法身份」。可以說,工具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成為生命教育開展的重要阻礙和難以跨越的鴻溝之一。

4.從生命教育自身的理論和實踐來看,生命教育的推進「力不從心」

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多停留在對西方和台灣、香港生命教育的引介,研究不夠深入,具體而言:首先,研究對象偏狹,研究主要集中於中小學生,對處於「生命轉型關鍵期」的大學生關注較少,有關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多散見於大學生心理干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之中;其次,研究基礎薄弱,缺乏系統、深入的理論基礎的探討,尤其是對我國傳統「生」的文化中蘊涵的生命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疏於生命教育實踐基礎的把脈,致使生命教育開展缺乏厚重的文化根基和現實針對性;第三,研究內容廣泛但不深入,在生命教育的內涵、目標、內容與實施途徑等方面均有不少研究,但多停留在表層、談到而已,不足以能指導實踐;第四,研究取向理論化,更多的是宏觀價值層面「應然」的理論探討,對生命教育實踐中的核心問題,譬如內容體系開發與路徑、平台建設等研究極其有限。理論研究的薄弱無疑會阻滯生命教育的有效展開。

生命教育在實踐中也面臨一些困境:生命教育是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還是指向人的整體發展?生命教育內容的組織採用學科滲透還是獨立設置?生命教育課程是以知識邏輯組織還是以活動組織?這些都是制約生命教育實踐的重大問題。生命教育必須跳出工具層面,深入到生命的本體層面,以滲透與獨立設置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從學生面臨的生命問題切入,以活動和情景體驗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真知、真情、真感,真正使教育融入生命,致力於學生生命的統整發展。

三、生命教育之何為

面對生命教育之可為與難為,我們應如何積極而為,創造怎樣的條件,選擇怎樣的著力點,有效推進生命教育以彰顯其最大張力,發揮其最大價值?

1.推進社會與教育的公平正義,增強青少年的平等體驗

平等體驗是在相對平等的教育環境中生成的,它是教育對平等的恰切訴求。「以自身的生命去體味平等,去經歷平等的對待,生活在平等的狀態之中,並生成某種情感和行為的意義,擁有一個充滿平等氣息的生活過程本身,讓這種生活里沒有由各種原因造成的歧視、排除和分化,沒有特權優待和不公平,即在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拒絕不平等。」

推進社會與教育的公平正義是青少年在社會與教育中實現平等體驗的重要前提,而平等體驗是人戰勝恐懼與焦慮、培植內心強大與自信、應對風險與挫折之基礎和關鍵。可以說,推進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增強青少年的平等體驗,為生命教育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與教育環境,處在公平和諧的環境里,青少年學習、就業與心理壓力等能得到緩解,不會因這些壓力而輕易放棄或傷害自己、他人生命,也會使生命教育的開展成功了一半。

為此,首先保證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即教育起點公平,這也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其次是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即過程公平,這是教育公平的進一步要求;最後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即結果公平。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環境,而結果公平則為青年大學生得到公平的就業機會提供保障。

2.提高青少年風險社會的應對意識與能力

風險社會的到來是不可選擇和迴避的,被動逃避還是主動應對是擺在每個青少年面前的現實課題。風險社會「已經超越了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之分,風險既是我們生活的動力機制,也是我們面臨的新兩難困境的中心難題,在機遇與風險之間,能否達到有效的平衡,就取決於我們自己了。」

風險被吉登斯比喻為人生的「命運時刻」,在這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命運時刻」,生命教育應如何積極而為呢?筆者認為,生命教育要著力引領與幫助青少年學會自我保護和進行積極的自我建構,以提高應對風險社會的能力。「自我保護是自我的主體意識在當代社會情境中的一種彰顯,是在社會無法給予個體最終結論和明確答案情況下個體的自我解答。」

風險社會中的自我保護就是要正視變化與挑戰,勇敢地融入生活與社會,勇於突破並超越自己,喚醒責任意識,不但要對眼前負責,還要對未來負責,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庭、他人與社會負責,以開拓自我的樂觀主動面對風險與選擇,在應對風險中發展自我,在與社會的張力場中尋得平衡,這是一種積極、開放的「自我保護」。自我建構就是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追尋「自我同一性」。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代社會生活中,唯有全面、面向未來的自身素質的強大才是應對未來風險與選擇的利器,使人在面對挑戰與選擇時有足夠的從容與自信。引領青少年實現身與心、理智與情感的和諧統一,探求自我與他人、社會、自然相濟共生的情懷,達成「自我同一」,會帶給人寧靜和意義感。可以說,這是風險社會情景下生命教育重要著力點。

3.確立生命化教育理念,為生命教育創造條件

生命化教育理念是在生命的視野中,對教育本質的一種新理解和界定,是針對現行教育體系在理念上提出的新主張,是一種富有人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於「育人」而不是「造物」。在「科學化」的知識傳授和「理性化」的技能訓練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中,生命教育沒有開展的空間和可能。

生命化教育強調教育必須以生命為出發點,教育過程中依據生命的特徵和要求,不斷為生命的成長創造條件,引導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創造而富有個性地自主成長。生命教育的開展只有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才能真正實現,是生命教育推進過程中的必備理念,只有真正確立生命化教育理念,並且將這種理念滲透和延伸至教育活動的各個相關因素和過程中,生命教育才可獲得真正展開的空間與氛圍。因為,「生命教育是最直接和最集中體現『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具體教育活動」。以生命化教育理念為指導,才可能真正明確和落實生命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應有地位,給生命教育以合法地位,從而有效推進生命教育。

4.完善生命教育理論研究,探索生命教育實踐模式

深化生命教育自身理論研究,探索生命教育實踐運行之道,為有效推進生命教育提供理論支持與行動依據。

首先,拓展與深化生命教育理論研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生命教育理論體系,不再停留在對西方、台灣及香港生命教育的引介,推動研究成果更具可操作性,避免一味的理性思辨,加強深入的專題性研究,為生命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其次,在現行教育體系中,努力尋求適切的生命教育實施模式。選擇獨立與滲透相結合的生命教育課程設置,創造豐富多樣的生命教育實施形式,創建生命教育實踐活基地(如生命教育中心),拓展生命教育資源,形成家庭、學校與社會各方力量推動生命教育的合力。

最後,強化政府在推動生命教育中的責任與引導,運用行政和法制的力量,引導與調節社會組織參與生命教育的機制與積極性,合理整合和利用生命教育資源,使政府自上而下與教師、學術團體自下而上相結合,共同推進生命教育的有效開展。

推薦閱讀:

陽光生命教育
心理諮詢師宋宇—12~18歲的生命教育

TAG:教育 | 生命 | 生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