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世襲鐵帽子王及後代家譜簡介
1、和碩禮親王(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代善
滿達海:和碩巽簡親王1622-1652年(改號,後追降為貝勒)清朝宗室,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第七子。
常阿岱:(?-1665年)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禮烈親王代善之孫、貝勒滿達海第一子。順治九年,襲封巽親王。十六年,以父罪降為貝勒。康熙四年逝世,朝廷賜予謚號"懷愍"。
傑書:1645年-1697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曾孫,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之孫代善孫。
傑書
滿達海之子愛新覺羅·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一系的鐵帽子王爵位由傑書承襲為康親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傑書逝世,謚號"良"。
椿泰:(?-1709年)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康熙三十六年襲爵,椿泰豁達大度,遇下以寬。善舞六合槍,手法矯捷,敵十數人。四十八年,薨,謚曰悼。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康熙四十八年,襲爵。雍正十一年,薨,謚曰「修」
巴爾圖:(1673-1753年)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被封為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十一年(1733年)康修親王崇安逝世後,朝廷以巴爾圖承襲康親王爵位。乾隆十八年(1753年),巴爾圖逝世,朝廷賜予謚號"簡"。
永恩:(1727-1805年)字惠周,號蘭亭主人1727-1805年,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雍正十二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八年,襲封康親王。四十三年,以代善才德昭著而有計謀,復號和碩禮親王。
永恩
性喜詩工畫,用筆簡潔,深得"金陵八家"之奧,類呂潛。 作有《益齋集》、《姚鼐撰家傳》、《讀畫輯略》、《漪園四種》、《誠正堂稿》。嘉慶十年,薨,年七十九歲,謚號禮恭親王,其子昭槤承襲禮親王爵位。
昭槤:(1776年-1833年)字汲修,自號汲修主人,另說號檀樽主人,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生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愛好文史,精通滿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與魏源、龔自珍、紀昀、袁枚等名士有往來。嘉慶二十年因虐下獲罪,革除王爵,圈禁三年。半年後釋放,但未復其爵。道光時病故,其文稿大多散失,後由端方搜集整理,有《嘯亭雜錄》十五卷。《清史稿》卷三十禮烈親王代善傳附昭槤傳。
永諲:字嵩山,崇安子,永恩弟,鎮國將軍追封和碩禮親王,詩宗盛唐,書法趙文敏。晚年獨居一室,不與人接。詩多散佚。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嘉慶二十二年(1807年),襲爵。道光元年(1821年),薨,年六十六,謚曰安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道光元年(1821年),襲爵。道光三十年,薨,年三十四,謚曰和
世鐸:(1843-1914年),滿洲正紅旗人,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九世孫,愛新覺羅·全齡第三子,清末後黨重要成員。1901年,任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1911年,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1914年去世,謚號恪。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民國二年(1913年),襲爵。民國六年(1917年),薨,年五十三,謚曰敦。辛亥革命後住在藍靛廠,因其酷愛養長蟲、刺蝟、貓頭鷹,對生物、動物學有很大興趣,人們背後稱他"瘋王爺"。
誠堃:民國六年(1917年),襲爵。
浚銘:民國十八年(1929年),襲爵。
2、和碩鄭親王(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己亥年十月初二日(11月19日)丑時生,母為舒爾哈齊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布乾貝勒之女。努爾哈赤之侄。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濟度:(1633年-1660年)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第二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為簡郡王,九月,封為世子。九年十月,議政大臣。十一年十一月,授定遠大將軍,出師福建,與鄭成功作戰。十四年三月,師還北京,五月襲爵,改稱號為簡親王。順治十七年七月初一日,薨,予謚曰純。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順治十一年甲午十月初一日巳時生,母嫡福晉科爾沁博爾吉吉特氏,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為孝惠章皇后親甥。康熙九年庚戌三月二十二日午時薨,年十七歲,謚曰"惠"。
喇布:(1654-1681年)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第四代和碩鄭親王,母庶福晉杭氏。
雅布:(1658 -1701)濟度五子,和碩簡純親王順治十五年生,母庶福晉杭氏。康熙十一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二年,襲簡親王爵位,掌宗人府事。數次參加平定噶爾丹叛亂,並領副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康熙四十年卒,予謚曰修,年四十四歲。
雅爾江阿:(1677-1732年)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母嫡福晉西林覺羅氏,佐領蘇柏林之女;三十六年十二月,封世子;四十一年正月,襲和碩簡親王;雍正四年二月,緣事革退親王;十年壬子十月二十九日丑時卒,年五十六歲;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九月二十九日寅時生,母側福晉郭氏,常保之女,與第八子同母;五十五年四月,封一等鎮國將軍;雍正四年三月,襲和碩簡親王;乾隆十三年九月,緣事革退親王;二十四年己卯閏六月二十九日卯時卒,年六十四歲;
費揚武:(1605—1643年)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母七福晉瓜爾佳氏。天聰五年,授鑲藍旗固山額真;崇德元年,從太宗攻打大凌河,封固山貝子;四年復封鎮國公;八年,卒,年三十九歲。順治十五年,追封為多羅貝勒;謚曰靖定;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1625年—1676年),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母嫡福晉瓜爾佳氏。順治二年(1645年),初封輔國公,跟從勒克德渾巡行湖廣有功,朝廷賜金五十兩、銀千兩。順治六年(1649年),進封為為固山貝子。順治七年(1650年)開始參贊軍務;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上朝參拜時失儀,降為輔國公。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復封固山貝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授寧海將軍,輔佐康親王傑書討伐耿精忠,立有軍功。康熙十五年(1676年),傅喇塔薨於福建軍中,朝廷賜祭奠,予謚惠獻。乾隆十五年(1750年),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1665-1700年)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母側福晉兆佳氏。康熙十七年七月,封鎮國公;三十年正月,襲固山貝子;三十九年,薨,年三十六歲;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1688——1752年)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母嫡福晉富察氏,侍郎屯泰之女,與第六子同母;雍正十三年五月,封鎮國將軍;本年八月,授兵部左侍郎;乾隆元年七月,授古北口提督;二年,授甘肅巡撫;本年九月,授湖廣總督;四年七月,調閩浙總督;七年四月,調兩江總督;八年六月,調補吏部右侍郎;九年十月,監管國子監祭酒事;十年七月,授教習庶吉士;十一年閏三月,轉補左侍郎;十二年十二月,授尚書;十三年九月,襲和碩簡親王;十七年壬申六月十八日未時薨,年六十五歲;是年九月,謚曰儀;
巴爾堪:(?-1680)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初封輔國將軍。三藩之亂時,署梅勒額真,率軍在江寧、徽州、江西等地與耿精忠部作戰,屢獲勝利。康熙十六年(1677)以戰敗被革職。後又出征兩廣。康熙十九年卒于軍中。雍正元年(1723)追贈輔國公,謚「武襄」
巴賽:(?-1731)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康熙時從征噶爾丹,為正紅旗蒙古都統,署黑龍江將軍。雍正間,先後任寧古塔將軍、副靖邊大將軍,並襲輔國公爵位。率軍征討噶爾丹策零,死於占陣,謚「襄愍」。乾隆年間,追封和碩簡親王爵位。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康熙四十年辛巳十月二十六日未時生,母嫡福晉烏蘇氏,郎中昂阿圖之女,與第九子同母。雍正四年八月,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四年九月,授頭等侍衛。九年十二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十年三月,授散秩大臣。九月,署領侍衛內大臣。乾隆元年四月,授正紅旗滿洲都統。二年二月,兼管滿洲火器營。三年十二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四年二月,仍兼正紅旗滿洲都統。十七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其祖父巴爾堪、父巴賽皆追封簡親王。二十一年六月,授宗人府宗令。二十二年正月,充玉碟館總裁。二十八年癸未六月二十三日亥時薨,年六十三歲,謚曰勤。
豐訥亨:(1723年—1775年)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初九日未時生,嫡福晉舒穆祿氏,佐領額爾格之女。乾隆七年十二月,授三等侍衛。八年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十六年十二月,授侍衛班領。二十四年閏六月,授鑲白旗滿州副都統。二十七年六月,因軍功賞給雲騎尉。二十七年十二月,管理健銳營事務。二十八年正月,授鑲藍旗護軍統領。二十八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授領侍衛內大臣。二十九年十二月,授管理火器營大臣。三十年九月,授盟長。三十九年十一月,授正紅旗滿洲都統。三十三年九月,緣事革去領侍衛內大臣。三十四年正月,署理領侍衛內大臣。三十四年正月,授正黃旗漢軍都統。三十八年七月,授領侍衛內大臣。三十八年十月,管理宗人府事務。三十八年十月,總管正白旗覺羅學。三十八年十一月,緣事革去管理宗人府事務。四十年乙未十二月十一日寅時薨,年五十三歲,謚曰恪。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二月十三日巳時生,母側福晉完顏氏,伊爾泰之女。四十年四月,授頭等侍衛。四十一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四十一年五月,授散秩大臣;四十三年正月,以和碩鄭獻親王茂著壯猷克昭駿烈,其原封爵號應永紹嘉名,勿令改易,特旨令現襲簡親王仍復號鄭親王。四十三年七月,總管正紅旗覺羅學。四十九年甲辰,五月初三日午時薨,年二十七歲,謚曰恭。
烏爾恭阿:(1778年-1846年),初名佛爾果崇額,襲爵,詔改名。號石琴主人,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襲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薨,謚曰慎。有《石琴室稿》、《易水往還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1807年-1861年),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同治顧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變中賜自盡,爵位被革。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乾隆八年癸亥二月十四日辰時生,母側福晉司氏,那三泰之女。三十年七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三十年七月,授散秩大臣。四十年乙未十一月十一日酉時卒,年三十三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九月初一日亥時生,母嫡福晉王佳氏,誠武伯、將軍王鋮之女,與第四子同母。五十四年十一月,封二等奉國將軍。五十五年十一月,授三等侍衛。嘉慶四年十月,授二等侍衛。十二年三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五年九月,授頭等侍衛。二十五年七月,授巴里坤領隊大臣。道光元年辛巳二月二十二日酉時薨,年五十二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嘉慶三年戊午五月十八日酉時生,母繼福晉赫舍里氏,知州剛珠之女。道光元年六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二十八年戊申十一月二十八日卯時卒,年五十二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早年承襲輔國公。承襲王爵之後,曾祖輔國公經訥亨、祖輔國公伊豐額、父西朗阿等人也一併追封為鄭親王,把岳齡改封為輔國公。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御史劉慶彈劾承志品行不端。同治十一年(1872年),因為曾經命令護衛玉壽毆打併殺死主事福珣之罪,被奪爵圈禁。以積哈納孫慶至襲。光緒四年(1878年)薨,謚曰順。
松德:(1800——1822年)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1820——1878年)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1871——1900年)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3、和碩睿親王(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袞
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多爾博:(1643年2月20日-1673年2月7日),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1644-1701年)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康熙十二年,襲封固山貝子。三十七,授鑲黃旗滿洲都統。三十九年,降為鎮國公。四十年,逝世,享年三十八歲。乾隆二十七年,追封為信郡王。四十三年,恢復多爾袞爵位,追封蘇爾發為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雍正七年五月十四日卒,年五十。 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乾隆十一年卒,謚恪勤。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為信恪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為睿恪勤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薨,年三十四。謚恪。
淳穎:(1761.10.18~1800.12.22) 生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於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父親睿恪親王如松逝世,朝廷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豫愨親王愛新覺羅·德昭之子愛新覺羅·修齡承襲豫親王爵位,淳穎只襲爵為輔國公。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清高宗以當年多爾袞為小人誣衊,及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追封謚號為"忠",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淳穎襲爵為睿親王。追封其先祖多爾博、蘇爾發、塞勒、功宜布及如松為睿親王。而後擔任過宗人府宗令、左總政、右總政、玉牒館副總裁、正黃旗漢軍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總理正紅旗覺羅學、理藩院事務,授御前大臣等職。嘉慶五年(1800)十一月初七日薨,享年四十歲。朝廷予以謚號為"恭"。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乾隆四十三年生,嘉慶七年薨,母嫡福晉富察氏。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乾隆五十三年生,道光六年薨,有三子,母嫡福晉富察氏
仁壽:(1810-1864年)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道光三年賞戴花翎,六年八月襲睿親王,七擔任鑲白旗漢軍都統、正紅旗蒙古都統等職,管理過左右兩翼宗學,做過玉牒館總裁、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慈禧太后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皇太后諭睿親王仁壽與醇郡王奕譞往密雲捉拿肅順,夜就行館捕之。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逝世,享年55歲,謚曰僖。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同治四年(1865)襲睿親王。
魁斌:(1876年10月12日-1915年),德長子,和碩睿親王,光緒二年(1876)襲睿親王生於同治三年甲子九月十二日寅時,屬於毓字輩。光緒二年,襲和碩睿親王。後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後擔任資政院議員。
4、和碩豫親王(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1614年4月——1649年3月18日),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多鐸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多尼:(1636-1661年)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初封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承襲豫親王爵位。順治八年(1651年),改封為信親王。順治九年(1653年),降為信郡王。順治十五年(1658年),命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偕同平郡王羅科鐸等南征李定國。順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追論磨盤山戰役失敗戰事之罪,罰銀五千。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世,謚號宣和,次子鄂扎嗣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鐸戰功為開國諸王之最,追封多鐸、多尼為豫親王。
鄂扎:(1655~1702年)多尼子,多羅信郡王清朝宗室,滿洲鑲白旗人。順治十八年,承襲信郡王爵位。康熙十四年,授予撫遠大將軍,征討察哈爾。二十九年,輔助恭親王常寧守備噶爾丹。四十一年,逝世,無謚號。乾隆四十三年,被追封為豫親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初封貝勒。康熙十三年,命為定西大將軍,討叛將王輔臣。董額遣將梅勒額真赫業等守鳳翔,而率師駐西安。詔令進駐蘭州,董額未即行,上復命嚴守棧道。輔臣遣兵毀偏橋,斷棧道。詔責董額遷延,仍趣攻下平涼、秦州諸路。董額進克秦州禮縣,逐敵至西和,克清水、伏羌。復遣安西將軍穆佔取鞏昌,蘭州亦下。尋與將軍畢力克圖、阿密達會師攻平涼,久未下。十五年,命大學士圖海視師,改授董額固山額真,聽圖海節制。十六年二月,削貝勒。三十一年,授正藍旗固山額真。四十二年,襲郡王。四十五年,薨。仍坐前罪,不賜恤。以鄂扎子德昭襲。雍正間,歷左、右宗正。乾隆二十七年,薨,謚曰?。以多鐸五世孫愛新覺羅·如松襲。
德昭:(1700-1762年)鄂扎子,多羅信郡王清朝宗室,豫通親王多鐸四世孫,信郡王鄂札五子,隸屬滿洲正白旗。康熙四十五年,襲封多羅信郡王。雍正二年,授宗人府左宗正。四年,管理正白旗都統事務。五年,授宗人府右宗正,管理三旗都統事務。乾隆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予謚曰恪。四十三年,追封和碩豫親王。
多爾博:(1643年2月20日-1673年2月7日)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滿清遠支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睿忠親王多爾袞養子。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愛新覺羅·多爾袞逝世。多爾袞無子,愛新覺羅·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為其嗣子睿親王爵位,俸視諸王三倍,朝廷下詔留護近侍蘇克薩哈、詹岱為議政大臣。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以謀篡大位、獨斷專行、迫害其兄愛新覺羅·豪格及其子嗣、納豪格福晉等罪,下詔削去多爾袞位爵,撤去太廟供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謚號及太廟供享,黜去多爾袞宗室資格,籍沒財產入官,多爾博歸宗為多鐸子嗣。順治十四年(1657年),封多羅貝勒。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是二月二十一日未時溘逝,年三十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以多爾袞被人誣衊,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追封謚號為"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下詔愛新覺羅·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其子孫愛新覺羅·淳穎仍襲睿親王。
蘇爾發:(1644-1701年)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康熙十二年,襲封固山貝子。三十七,授鑲黃旗滿洲都統。三十九年,降為鎮國公。四十年,逝世,享年三十八歲。乾隆二十七年,追封為信郡王。四十三年,恢復多爾袞爵位,追封蘇爾發為睿親王。
塞勒:(1680~1729)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四十年七月襲輔國公。康熙五十六年授鑲白旗滿洲都統,康熙六十一年十月解都統任。雍正七年五月十四日溘逝,終年50歲。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後人稱其為醉公。
功宜布:(1714~1746)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享年三十三歲。謚恪勤。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為信恪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為睿恪勤親王。
如松:(1737~1770)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乾隆二年二月十六日生。乾隆十一年六月襲輔國公;二十年賞散秩大臣職銜、乾清門行走;二十二年正月署理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宗人府右宗人,二月授兵部侍郎;二十四年九月署理兵部尚書,十二月授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二十五年十月授綏遠城將軍;二十六年調補西安將軍。乾隆二十七年(1762),信愨郡王德昭卒,清高宗讓如松襲信郡王,並追封其諸先祖為信郡王。而後授予宗人府右宗正、管理宗人府銀庫和粘桿處事務。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薨,年三十四。謚恪。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睿親王;並追封其諸先祖為睿親王。
修齡:(生於乾隆十四年,卒於乾隆五十二年)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豫恪親王如松逝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齡襲信郡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鐸戰功為開國諸王之最,追封復任為豫親王,命令修齡仍襲豫親王爵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齡逝世,朝廷予以謚號為「良」。由長子裕豐襲豫親王爵位。
裕豐:(1769年-1833年)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父親修齡逝世,裕豐襲豫親王爵位。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林清在北京起事,因屬下有追從亂者,裕豐獲罪而被奪去爵位。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三弟愛新覺羅·裕興襲豫親王爵位。
裕興:(1772年-1829年)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為人淫惡,在嘉慶皇帝大喪期間,敷衍了事,偷回王府姦淫家中丫環,導致被害人懸樑自盡。醜聞傳出,造成極大影響,道光帝大怒之下,將裕興革除王爵,賜死。後因皇太后求情,改為監禁三年。裕興一案,是清朝後期對皇室宗親進行的重大懲治事件。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嘉慶二十五年襲豫親王。道光二十年卒。謚厚。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道光二十年襲豫親王。 歷內大臣、左宗正。 同治七年卒。謚慎,為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同治七年襲豫親王。 亦歷內大臣、左宗正。德宗大婚,賜四團正龍補服。 光緒二十四年卒。謚誠,為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光緒二十四年襲豫親王。
端鎮:懋林子,民國二年襲豫親王
5、和碩肅親王(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懃、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1609年-1648年)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豪格
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
富綬:(1643~1669)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順治八年(1651)襲親王,改封號曰"顯",康熙八年薨,謚"懿"。
丹臻:(1665~1702)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康熙九年六月襲顯親王,康熙三十五年從征噶爾丹,康熙四十一年五月薨,享年38歲,謚曰密。
衍潢:(1691~1771)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康熙四十一年(1702)襲顯親王,乾隆三十六年薨,謚"謹"。
蘊著:(1699~1788)富綬孫,拜察禮第三子,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襲封三等奉國將軍。雍正三年八月授副理事官,次年升理事官。乾隆中授內閣侍讀學士,歷通政使,盛京戶部侍郎,調兵部侍郎,遷漕運總督。坐受商人誣告,上寬之,復授副都統,歷涼州將軍、綏遠城將軍、工部尚書。乾隆三十七年四月襲顯親王爵,兼任都統,管理鑲黃旗覺羅學。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恢復肅親王稱號,四月初十日薨使,享年八十歲,謚曰勤。
永錫:(1753~1821)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乾隆四十三年(1788年),肅勤親王蘊著逝世,永錫以顯密親王丹臻之孫的關係承襲肅親王爵位,其父成信亦被追封為肅親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管理正黃旗覺羅學。嘉慶中,歷任鑲藍旗漢軍都統、正紅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管理圓明園包衣三旗、健銳營、暢春園、武英殿御書處、欽天監事務、授宗人府右宗正、宗令,充玉牒館總裁,在內廷行走,授領侍衛內大臣。道光元年(1821年)八月初一卒,享年68歲。朝廷予以謚號"恭",其長子敬敏承襲肅親王爵位。
敬敏:(1773~1852)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公,授散秩大臣。道光元年十一月襲肅親王。而後做過正藍旗、鑲藍旗募股都統和正藍旗滿洲都統。擔任過正白旗覺羅學總管、內大臣、閱兵大臣、宗人府左宗正、宗令,管理宗人府銀庫,充玉牒館總裁。咸豐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薨,年八十歲,謚曰慎。
華豐:(1804~1869)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咸豐年間歷任正紅旗漢軍副都統、署理正黃旗護軍統領,授稽察壇廟大臣、閱兵大臣、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宗人府宗令,管理宗人府銀庫事務。同治四年六月,因華豐力拒火器營佔用肅親王府土地,"不知大體",被革去內大臣等職。同治四年九月,讓他署理武備院事務和正黃旗滿洲都統。爾後署理過鑲紅旗滿洲都統、正白旗漢軍都統、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66歲,謚曰恪。
隆懃:(1840~1898)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同治元年(1862年),封隆勤為二等鎮國將軍。同治九年(1870年),在父親華豐逝世後,隆勤承襲肅親王爵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隆勤逝世,朝廷予以謚號「良」,由長子善耆承襲肅親王爵位。
善耆:(1866~1922)字艾堂,號偶遂亭主人 隆懃子,和碩肅忠親王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十世孫,女間諜川島芳子生父。同治五年生於北京,初封二等輔國將軍,光緒二十五年其父隆懃逝世後,善耆襲封肅親王爵位。後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副都統、統領、民政部尚書、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是中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
善耆在清末贊成立憲運動,並免除刺殺監國攝政王的汪兆銘死刑。辛亥革命後,為宗社黨骨幹,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後逃至日本佔領的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民國十一年(1922年)病死於旅順,享年56歲,運回北京肅親王墓地安葬。溥儀追謚「忠」,全稱肅忠親王。
6、和碩庄親王(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 隨後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李自成據潼關,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陝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隨後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崧,賜團龍紗衣一襲、金二千、銀二萬。後又跟從多鐸征喀爾喀,隨英親王阿濟格戍守大同。
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大軍討伐代州,為清軍解圍有功,晉陞為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與多羅謙郡王瓦克達同為議政王。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兒子博果鐸襲爵。
博果鐸:(1650年-1723年)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順治十一年十二月,父親碩塞逝世,博果鐸承襲爵位為親王,改號和碩庄親王。雍正元年,博果鐸逝世,時年74歲,予謚曰靖。因博果鐸無子,雍正帝以清聖祖第十六子允祿為博果鐸後嗣,承襲庄親王爵位。
允祿:(1695年7月28日-1767年3月20日)號愛月主人,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初名胤祿,雍正帝胤禛(zhēn)位後,因避雍正諱而改名允祿。精數學,通樂律,曾協助康熙帝修《數理精蘊》。雍正元年,出繼庄靖親王博果鐸為子,襲封庄親王,並總管內務府事務。高宗即位時,允祿作為輔政大臣,並總理事務,負責管理樂部,領雙倍的親王俸祿。乾隆四年,因與理親王弘皙等結黨營私,被罷職停雙俸。乾隆三十二年薨,享年七十三歲,謚曰"恪" 。
永瑺:(1736—1787)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初被封為輔國公,在乾清門行走,曾擔任副都統,乾隆三十二年(1767)襲庄親王,先後擔任鑲紅旗蒙古都統、正紅旗滿洲都統、署領侍衛內大臣、玉牒館總裁、還掌管樂部,管理宗人府、覺羅學、左右兩宗學,在內廷行走。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十一日薨,終年51歲,謚號為「慎」。
綿課:(?-1826)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嘉慶十八年(1813年),林清為亂,其徒入宮門,綿課持械拒,射傷一人,得旨議敘。嘉慶十九年(1814年),上幸木蘭,綿課奏河橋圮於水,意在尼行,不稱上旨,坐罰俸,並罷諸職。道光二年(1822年),坐承修裕陵隆恩殿工草率,降郡王。四年(1824年),重修工蕆,復親王。六年(1826年),薨,謚曰襄。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襲庄親王。後降為郡王。道光十一年(1831年),復親王。道光十八年,削王爵,發配黑龍江。咸豐十年(1860年),卒,年四十七。
綿護:(1782年6月28日——1842年1月5日)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初封奉國將軍,道光十八年(1838年)襲庄親王,任都統、領侍衛內大臣、閱兵大臣、管理健銳營事務,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午時薨,年59歲,謚曰勤。無嗣。嫡福晉為瓜爾佳氏總兵明安之女。
綿嘩: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薨,謚曰質。
奕仁:(1824年12月3日(道光四年十月十三日)-1874年11月11日(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三))綿嘩子,和碩庄厚親王初封輔國公,道光二十六年襲庄親王,後任右翼近支總族長,咸豐二年在御前行走,咸豐九年因病開去一切管轄,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三日病故,終年51歲,謚曰厚。嫡福晉鈕祜祿氏,員外郎、追封三等承恩公穆楊阿之女。
載勛:(1854年1月24日-1901年2月21日)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勛
同治十一年(1872年)封輔國公,光緒元年(1875年)襲庄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載勛力主借義和團力量排外,以達廢黜光緒帝之目的。同年,慈禧下令對各國宣戰,命令載勛與剛毅為統率京津義和團王大臣,並在王府設立拳壇,載勛自己也是身著短衣,頭裹紅巾,一副義和團打扮。不久又被任命為京師步軍統領,懸賞捕殺洋人。各地義和團到北京後,先去庄王府挂號領取戰鬥任務。八國聯軍攻克北京,隨慈禧太后西逃,任行在查營大臣。《辛丑條約》談判時,載勛被指為"禍首"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革職,奪爵號。同年2月21日奉賜在山西蒲州(今永濟)自縊而死。
載功:(1859——1916年)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封二等鎮國將軍,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庄親王載勛死,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載功承襲庄親王,後任鑲黃旗蒙古都統。1916年逝世,後葬於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饅頭山。有三子:末代庄親王愛新覺羅·溥緒;溥縉,溥維。
7、多羅克勤郡王(承序:岳托、羅洛宏、羅科鐸、納爾圖、納爾福、納爾蘇、福彭、慶寧、慶恆、雅朗阿、恆謹、恆元、尚格、承碩、慶惠、晉祺、崧傑、宴森,歷十三代十八王)
岳托:代善長子,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羅洛宏:岳託長子,多羅衍禧介郡王(改號衍禧)
羅科鐸:羅洛宏子,多羅平比郡王(改號平)
納爾圖:羅科鐸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納爾福:羅科鐸子,納爾圖弟,多羅平悼郡王
納爾蘇:納爾福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福彭:納爾蘇子,多羅平敏郡王
慶寧:福彭子,多羅平僖郡王
慶恆:納爾蘇孫,多羅克勤良郡王(復號克勤)
雅朗阿:納爾圖孫,多羅克勤庄郡王
恆謹:雅朗阿子,多羅克勤郡王(後革爵)
恆元:雅朗阿子,恆謹弟,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尚格:恆元子,多羅克勤簡郡王
承碩:尚格子,多羅克勤恪郡王
慶惠:承碩子,多羅克勤敬郡王
晉祺:慶惠子,多羅克勤誠郡王
崧傑:晉祺子,多羅克勤順郡王
宴森:崧傑子,多羅克勤郡王
8、多羅順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渾、勒爾錦、勒爾貝、揚奇、充保、布穆巴、諾羅布、錫保、熙良、泰斐英阿、恆昌、倫柱、春山、慶恩、訥勒赫,歷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渾: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多羅順承恭惠郡王
勒爾錦:勒克德渾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勒爾貝:勒爾錦長子,多羅順承郡王
揚奇:勒爾錦二子,多羅順承郡王
充保:勒爾錦三子,多羅順承郡王
布穆巴:勒爾錦四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諾羅布:勒克德渾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
錫保:諾羅布子,和碩順承親王(後革爵)
熙良:錫保子,多羅順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羅順承恭郡王
恆昌:泰斐英阿子,多羅順承慎郡王
倫柱:恆昌子,多羅順承簡郡王
春山:倫柱子,多羅順承勤郡王
慶恩:春山子,多羅順承敏郡王
訥勒赫:慶恩子,多羅順承質郡王
9、和碩怡親王(承序:胤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胤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弘曉:(1722-1778)字秀亭,號冰玉道人。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謚僖。任乾清門侍衛。清朝著名藏書家、詩人。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嫡出第四子,與胤祥次女郡主、三子貝勒愛新覺羅·弘暾、四子多羅寧郡王弘晈、四女和碩和惠公主、五子弘?(kuáng)、八子綬恩同母。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四月初九日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胤祥薨,雍正帝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弘曉遂承襲怡親王,其兄弘晈別封寧郡王。
弘曉喜讀通俗小說,曾為才子佳人小說《平山冷燕》題詞,並加批語。由於曹雪芹家和允祥有密切關係,弘曉和家人曾經過錄過《石頭記》,這就是今存的已卯(乾隆廿四年)本。但為了避禍,在他的《怡府書目》里並未著錄。弘曉能文,能詩,善書,但今存他的《明善堂詩集》(又題《冰玉山莊詩集》)僅存他的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刪除原因可能與文字獄有關。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為三等鎮國將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怡親王,嘉慶四年(1799年)薨,謚曰恭。
奕勛:(1793年9月5日-1818年10月20日)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嘉慶四年(1799年),奕勛被封為三等鎮國將軍。同年,其祖父永琅逝世,父親綿標亦於早前逝世,因此由奕勛承襲怡親王爵位。翌年(1800年),其父綿標被追封怡親王。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奕勛逝世,朝廷賜予謚號"恪",其長子愛新覺羅·載坊襲爵為怡親王。一年後,載坊逝世無嗣,由奕勛次子愛新覺羅·載垣襲爵
載坊:(1816-1820)綿標長孫,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承襲父怡親王奕勛王爵,為怡親王,嘉慶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年僅五歲。
載垣:(1816-1861年)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清朝宗室、大臣。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六世孫,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的五世孫,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十二家世襲鐵帽子王之一,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親受顧命。清文宗咸豐帝即位後,漸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
咸豐十一年,與愛新覺羅·端華、愛新覺羅·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贊襄政務大臣,掌握實權。同年,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欣發動"祺祥政變",載垣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年四十六歲。
載敦:(1827-1890)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道光五年(1825年),載垣襲封怡親王。咸豐十一年,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奪爵賜死,抄沒其家。同治三年(1864年)恢復被革之怡親王世爵,由載敦繼襲。光緒十六年薨,謚號端。
溥靜:(1849-1900)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襲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薨,後以罪革爵。
溥靜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端王載漪首倡"剿夷"之說,怡親王溥靜與庄親王載勛、輔國公載瀾、貝勒載濂、載瀅、貝子溥倫群起響應。八國聯軍入城後,洗劫了怡親王府。溥靜被清廷以"縱庇拳匪啟釁"罪名革去官職,復交宗人府圈禁,不久後去世,後被慈禧革爵。
毓麒:(1900年4月-1948年10月)溥靜子,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載敦第二子,愛新覺羅·溥耀之子,光緒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出生,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載敦長子愛新覺羅·溥靜因縱容義和團開罪列強被革爵,因此溥靜之侄毓麒襲怡親王爵,時年2周歲,是末代怡親王。
光緒三十四年(1909年)愛新覺羅·溥儀接任皇位,年號改元"宣統",隨溥儀左右。晚清洋務派大臣,自強運動的重要分子之一。任職期間,倡導洋務"新政",成為晚清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務派青年分子之一。1912年0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位,大清帝國正式結束了在中國的統治。民國三十八年九月(1949年10月)去世,終年49歲。
10、和碩恭親王(承序:奕?、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 道光帝第六子 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
奕?
咸豐年間,奕欣於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從1861年到1884年,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1898年逝世,謚號為"忠"。
溥偉:(1880年12月30日-1936年10月10日),別稱錫晉齋主,清末宗室,道光帝旻寧曾孫,恭親王奕欣之孫,貝勒載瀅之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溥偉
溥偉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承襲王爵。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煙事務大臣等要職。1911年(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東山再起,遭到溥偉和良弼的堅決反對,並組織宗社黨,企圖阻止南北和談。清朝滅亡後,溥偉勾結日本人,意圖恢復清朝統治,並在東北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不久又移居大連。九一八事變之後,為誘使溥儀與日本人合作,日本人別有用心的安排溥偉在瀋陽祭陵。溥儀見狀決定和日本人合作。從此,溥儀對溥偉心存戒慮,未給溥偉一官半職,連零錢也不肯接濟,1936年,溥偉卒於新華旅社,時年五十六歲。
11、和碩醇親王(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1840.10.16-1891.1.1)字朴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母為庄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奕譞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後奕譞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便將很大一部分海軍經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薨,謚號賢。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載灃:(1883—1951年)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攝政王。,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之同父異母弟,宣統帝之父。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
載灃
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後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12、和碩慶親王(歷一代一王)
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高宗曾孫,永璘孫,綿性子,和碩慶密親王,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滿洲鑲藍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曾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之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長子。
奕劻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於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後晉爵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他受命與李鴻章於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首席軍機大臣,仍總理外務部。宣統三年(1911年),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復出,奕劻讓出首相職位改任弼德院總裁。清朝滅亡後,遷居天津。民國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時年79歲。追謚曰密。
載振:(1876年-1947年),字育周,末代慶親王。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玄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曾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之孫,慶密親王愛新覺羅·奕劻長子。
載振
載振生於北京,晚清時歷封鎮國公、貝子頭銜。1902年曾代表清朝廷赴英參加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屆勸業博覽會。回國後積极參与新政,奏請成立商部,任尚書。1906年,清政府機構改革,成立農工商部,任大臣。1907年,因妓女楊翠喜案,被迫辭職。1911年,任弼德院顧問大臣。辛亥革命後一度躲避上海,後返回北京。1924年因溥儀被驅趕出宮,恐禍及自己,遷入天津慶王府,從事工商投資活動,遠離政治。1947年病逝於天津。
推薦閱讀:
※清朝總督5:雲貴總督
※華夏明朝的冠(帽子)為什麼除了瓜皮帽為滿清所繼承,其他的諸如網巾等全然不見?
※清朝對待外國使團有多誇張
※慈禧太后繼任者的家庭生活:一輩子沒快樂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