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中醫微博集之112
常見有病人來診時手背有大片血瘀,呈現青紫色,告知在醫院掛水所致,病人對出現瘀斑似乎比較認可。與之相反,有時針灸後個別病人在穴位處出現小瘀斑,這是針尖碰到了皮下的毛細血管所致。因為針刺瀉法需要開放針孔,不按壓。有的病人會反覆詢問是否是意外,會不會出問題等等。看來普及針灸,路還很長。
高科技指的是最先進的尖端科技,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技術,且無國界——對照這個標準,針灸算是高科技吧。科學至今尚未認清經絡的實質,但卻承認經絡是客觀存在的,說明針灸超越科學;針灸越來越普及,正走出國門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咱針灸人玩的原來是高科技,足可自豪一把!
二
服中藥多需忌口。對於常規病症,我常建議病人忌食煎炸、燒烤、油膩、粘滑(包括糍粑、棕子、月餅、湯圓等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包括冷水、冰淇淋、瓜果及半生不熟的魚肉類)及辣椒等物。有病人抱怨,那豈不是什麼都不能吃了。但也有病人問,能不能給個更嚴格的忌口,只要為了健康,我都能做到!
前人感嘆,千方易得,一效難求。之所以療效難得,不是沒有藥方,而是藥方不對證。湯藥首重辨證,這是用方的基本原則。臨床上我自己體會到,有時用湯藥頗難取效時,卻可借針灸而取效。而且,針灸可以速效,特別是癥狀明顯而病人飽受病痛折磨時,多可針入症除。針葯並用,這無異於提高了臨床取效的機率。
糖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能量,人的生命離不開糖,特別是身體虛弱,或者身體要調動正氣抵抗病邪侵襲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到紅糖、白糖、冰糖和飴糖,這些糖的藥效是不同的,但都味甘,都可以補益氣血,健脾養正。當天氣驟然寒冷時,適當喝些薑糖水,能升發陽氣,提高祛邪能力,有助於讓人更健康。
明礬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常用於製作油條及一些膨化食品。此物味酸性澀,善祛痰飲,且能止泄痢,除陰蝕惡瘡。臨床效方:中風急性期突然昏迷,痰聲重者,可用明礬入濃煎的生薑湯中灌服,能吐出痰毒而速效;明礬與細鹽共研細末,用筷子頭蘸之點懸雍垂,可治咽腫喉痹急症;明礬與酒精混合外用可治各種癬。
經絡穴位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忽視了經絡穴位的存在。學習經絡穴位,既可修身養生,還能防病保健,又能論病、診病、治病。重視經絡穴位,可以為養生和治病增加一個刺激途徑,而不是完全依賴胃的吸收、血管的掛水和肌肉的注射。中醫人更要精研經絡穴位,這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保證。
人人都能學習針灸嗎?《內經》的觀點是否定的,其要求針灸醫生應當是「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的人,這樣的人心氣平和,能深入學問之中。並且,即使是符合了學習針灸的要求,在給病人行針施術時還必需「治神」,要求醫患雙方都心平氣和,用心感悟經絡氣機的變化,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
中醫治病,時有專方及專葯。有時一味葯即可治某種病,比如,白芷治頭痛;重用白朮治便秘;麻黃治牛皮癬等等。有時某方是某病的專方,比如,獨活寄生湯治腰痛;瓜蔞散治療帶狀皰疹;大柴胡湯治膽囊炎等等。臨證時若能善用專方專葯,輔以辨證,多能收取良效。若想提高療效,從專方專葯入手,亦屬捷徑。
木曲直作酸;酸味入肝;烏梅味極酸,得木氣最厚。木主疏泄,烏梅入肝,既補肝之體,又泄肝之用,是既能滋肝,又能泄肝。因此,烏梅大具疏通開達之力,能助疏泄,暢肝膽,化積滯。臨床上經常用烏梅治療各種痰凝瘀積之贅生物,如周身各處的息肉、增生等,頗具效驗。
三
春天蒲公英長起來了,蒲公英味甘性平,無毒,其花、葉、根都可入葯,有解毒、解熱、舒肝的功效,而且還可以作為食用的蔬菜。可挖其全草,洗凈,切碎,略加鹽、醋調和,即是一份美味可口的小菜。蒲公英得春氣而生,入肝經,最適合於春天肝火偏旺,煩躁易怒諸症。或用蒲公英煎水代茶飲,亦能疏肝清火。
蒲公英得春氣而生,春天做菜食之,最能清瀉肝經鬱火。《本草經疏》記載:蒲公英味甘性平;《本草正義》認為其性清涼;《本草新編》認為: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為瀉胃火之葯,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綜合諸家,蒲公英更宜於火旺之人,若是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當忌用。
楮實子不常用,卻是一味好葯。前人有謂:陰痿能強,水腫可退,充肌膚,助腰膝,益氣力,補虛勞,悅顏色,壯筋骨,明目。補陰妙品,益髓神膏。楮實子能益陰,能利水,正好與阿膠的作用類似。時賢有用楮實子代替價高的阿膠,治療陰虛水腫諸症。但楮實子無養血斂血之功,溫經湯若用楮實子代替阿膠則效差。
我臨床喜用陳皮,陳皮能理氣、燥濕、健胃、祛痰、止咳,還能解蟹毒、酒毒。古人有「陳皮宜五臟,統治百病」的說法。不少人喜歡自己製作陳皮,需選擇未打過農藥及保鮮劑的桔子,把其皮剝下晒乾或烘乾,並且久置,可去其辛燥之性。不能用新鮮的桔子皮入湯藥,一則有農藥殘留,二則新鮮桔皮容易刺激腸胃。
中醫不但能治療肉體的病症,還可以調節精神意志,從而治療各種精神病症。人的精神是由五臟所主的,也就是說,精神是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病症的本質是五髒的失和,平衡五臟即能調節精神狀態。再者,周身穴位通過經絡聯繫五臟,針刺穴位即能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因此說,各種精神病症都可選擇用中醫調治。
中醫的不傳之秘在藥量。藥方取效,不但在藥味,更關鍵的是藥量。但官方似乎沒有認識到藥量與療效的關係,《藥典》中規定的中藥上限量根本不符合臨床實踐。比如,近代名醫姜春華治肝病黃疸,用茵陳蒿湯,君葯大黃最少用到25克;治類風關和紅斑狼瘡,生地用60克以上,這樣的用量遠遠超過了《藥典》標準。
遇到大病重症,是開點四平八穩的湯藥敷衍了事,還是放膽應用重劑,以求顯效。國醫大師鄧鐵濤用250克黃芪治重症肌無力;京城名醫汪承柏用300克赤芍搶救重症淤膽型肝炎;名醫仝小林教授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黃連加大至120克,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癥狀——中醫治病,關鍵是識證,當輕則輕,當重則重。
經方的特點是:藥味少而用量大。從中醫文獻看,明代以前的方劑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後的劑量則基本同於現在。加大中藥劑量,也會失去安全性。服藥首先要具備安全性,然後才考慮療效,盲目加大中藥用量的做法不可取。劑量該大則大,該小則小。到底要用多大的劑量,必須以臨床實踐為依據。
古人非常重視量與效的關係。試舉二方說明:張仲景的防己地黃湯,治真陰不足,營血鬱熱,熱擾心神諸症,重用生地至二斤,他葯則數克,這是治血中之風的巧妙法門;再如,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黃芪為君,用至120克,是他葯總量的五倍多,臨床與實驗研究都證明,只有足量黃芪才是治療中風取效的重要保證。
有人認為,葯不能有毒,毒藥傷人。卻不知葯越是有毒,越能救治大病重症。比如,砒霜劇毒,卻是治療白血病的良藥;馬錢子大毒,卻可以治療癌症;硫磺有毒,若能每天中午飯前嚼服黃豆粒大硫磺,卻能溫養命門真火。因此說,毒藥是好葯,非毒藥不能挽回造化。若把毒藥全部拋棄或泡製得無毒,那無異於害命。
四
有人一見我用大黃、黃連,就說這葯太寒;見附子、乾薑,則說太熱;見麻黃、桂枝,則畏其辛溫動血;見蜈蚣、全蠍,則害怕有毒。卻不知葯是用來治病的,有如此之病,則當用如此之葯,而不能拿葯去論病。正如米飯不能治病一樣,若只用些絲瓜絡、百合、白扁豆、佛手等平淡藥味,那又如何救治大病重症呢?
服人蔘要忌蘿蔔嗎?歷代中醫書只記載人蔘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並沒有忌白蘿蔔。近代名醫張錫純認為,若服參芪等補氣之葯,佐以蘿蔔,補氣而不郁。不少中醫名家都有以党參或人參與蘿蔔同服並取得良好效果的記載。由此說,人蔘補氣,蘿蔔降氣,二者同服,各得其所,正好讓人體氣機歸於平衡。
我喜歡用些葯食兩用的中藥,既平和,又可取效。比如,春天有少人肝火旺,不得不清降肝火,我喜用蒲公英,甚至從菜市場買來新鮮的作湯亦甚有效;止血,不是只有三七、血餘炭、白芨等,還有藕節,切碎煎水服,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咳血、吐血、尿血、崩漏、衄血及紫癜,效果極好,加白糖更適合於小兒鼻衄。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吸煙的危害,但煙也是一味中藥,中藥就能治病。煙葉味辛性溫,有毒。鮮葉搗爛外敷,或用煙油擦塗患處,可治療疔瘡腫毒、頭癬、禿瘡、毒蛇咬傷。少量吸煙,可以溫通陽氣,宣降氣機,治療陰霾寒邪所致諸症,如腦竅不開而靈機不運、氣滯寒凝而臟腑疼痛等——對於吸煙,我們當辨證分析。
人蔘不能濫服。清代蘇州一楊姓富人因狎妓私用其父千金,被責怪後體虛而兼郁怒,先似傷寒,後漸神昏身重,醫生誤診為虛損而囑每日服人蔘三錢,導致痰火鬱結,遍身皆生痰核,身強如屍。後遇名醫徐靈胎,只用萊菔子研末沖服而治癒——今世之人亦好服人蔘,認為人蔘能補虛,卻不知痰濁內盛,反易增病。
民國大醫張錫純擅長用重劑山茱萸治療虛證、脫證及身痛肢痛,其用量為30-120克,療效卓越,幾能起死回生,覆蓋杯取效。李可老中醫自製破格救心湯,成功救治千餘例心力衰竭重症患者,其方用山茱萸60-120克。前賢有言:山茱萸興陽道,堅陰莖,添精髓,止老人尿多不節。用治陽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有效。
回復@寶力博納:山茱萸溫補肝腎,能除一切風,逐一切氣。山茱萸泡酒,得酒之辛溫宣通,更增逐寒濕痹、溫暖腰膝之功,很是適合於中年人服用;且民國大醫張錫純說:救脫之葯,當以萸肉為第一。盛讚山茱萸收斂元氣之功;澤瀉配伍山茱萸,共研細末,鹽水溫服,可預防男性陽痿、早泄。
前賢總結黃芪的作用,補五臟諸虛,益元氣,壯脾胃,去肌熱,排膿止痛,活血生血,為瘡家聖葯。黃芪若重用,能治重症大病。比如,王清任制補陽還五湯,黃芪用四兩;黃芪桃紅湯,黃芪用八兩;當代名醫鄧鐵濤重用黃芪治療痿證。我學習前賢經驗,重用黃芪治療中風偏癱、重症肌無力、虛損諸症,療效滿意。
《詩經》有「爰采唐矣,沫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唐,即菟絲子。一位年輕的帥哥看到菟絲子,即念想到自己傾慕的姜家姑娘。民國大醫張錫純云:愚於千百味葯中,得一最善治流產之葯,乃菟絲子是也。此葯善治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有補腎安胎之妙。由生情到生育,菟絲子算的上是愛情的信物了。
疼痛,不管是何種病因,或壓迫,或燒灼、或外傷、或勞損、或寒凝、或熱滯等等,其核心就是氣的不通。針灸為什麼能止痛,且能速效?就是因為針灸刺激經絡穴位,促進經氣運行,病灶處氣機一通,疼痛自去。針灸擅長治痛,不管是腫瘤晚期的劇烈疼痛,還是叉氣、食積、感寒、跌打損傷等疼痛,都可選擇針灸。
五
我用針灸治療過各種疼痛:比如,腫瘤壓迫的劇烈疼痛,痛到病人在地上打滾;痛風關節疼痛,喊爹罵娘;齲齒牙痛,夜不能眠;再如,經常診治的心絞痛、腹痛、痛經、胃痛、骨折疼痛、風濕關節疼痛、三叉神經痛、腰扭傷疼痛、偏頭痛、帶狀皰疹疼痛等等,用針灸都可收取速效之功。治痛,我強烈建議首選針灸。
中醫講究取類比象,比如,蠶吃桑葉,桑能治風養血,感風而變僵的僵蠶就有治風之功,這是借其氣以相感;人蔘生於遼東樹木陰濕之地,其苗於陰中生出一番生陽之氣,人蔘味苦甘而有汁津,是生於陰而出於陽,比擬於人,人身元氣由腎水而上達於肺,與人蔘由陰生陽同理,故人蔘能生津化氣,這是陰陽上下相感。
古人用鉛砂、硫磺、水銀等天然礦物煉製成金丹,其性大熱而有毒。三國及至兩晉時期,上流社會流行服食金丹,認為可以健康長壽。藥王孫思邈年輕時也曾服過金丹,結果周身皮膚長瘡瘍。金丹是毒藥,只適合於陰寒凝滯的病患,如某些惡性腫瘤等,而絕不適合於常人以及火熱偏旺之人服用,否則必會中毒。
魏晉時期,受道教煉丹長生的影響,當時的士人流行服五石散,其散以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礦石煉成,皆屬大熱大辛之品,服後藥性發作,全身發癢、身熱、心煩、坐卧不寧,使人性格暴躁、狂傲,需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所以五石散又稱為寒食散,由此名人學士們多寬衣博帶,放蕩不羈。
五石散熱性太大,服之有毒,只適合於寒邪偏盛的體質。若常人服食,會導致後背長瘡、發狂、暴躁,輕則偏廢,重則喪命。晉代醫家皇甫謐記載,有的舌縮入喉,有的癰瘡陷背,有的背肉爛潰,以致喪命,他自己也曾服食,「辛苦荼毒,於今七年」,可見服食五石散在當時已經泛濫。這個流毒至唐代之後逐漸消失。
有人考證,唐代李氏皇帝家族似患有一種遺傳病,表現為頭痛、眩暈、抽搐、痙攣、肢體顫抖、麻木、蠕動、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步履不穩,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此與遺傳性心腦血管疾病相似,且死亡率極高。從中醫來看,這是風疾,五石散有祛風之效。若過用五石散,導致陰津虧竭,其害極大。
為什麼道家崇尚服食五石散?分析其原因,一則這些人多居住在山上,山上氣溫低,濕濁重,人體容易感受寒濕而為病;二則這些人常年飲食生冷,易致寒濕內滯。由此導致陰寒凝結諸疾患。正如孫思邈所言:「所以常須服石,令人手足溫暖,骨髓充實,能消生冷,舉措輕便,復耐寒暑,不著諸病,是以大須服。」
葯是治病的,無毒之葯能治輕病小疾,大毒之葯則治大病重症。世人多畏毒藥,豈不知若能對證,大毒之葯反而是救命的仙丹。魏晉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即是毒藥,其為五種未經燒煉的石葯合研而成,主要成分為砷類化合物,有興陽動火之功。若用於陰寒凝滯諸患,足以溫陽救逆;若賴以提高性慾,則必精盡人亡。
凡屬陰寒凝結,要服辛溫諸葯。與服寒涼藥物不同,辛溫葯最難服,特別是硫磺、紫石英等一些金石葯,服法非常講究。一則此類葯動火,需養定陰津;二則其力甚猛,要緩緩圖功。服藥時要先從小劑量開始,不可大劑濫用;服藥過程中要修心養性,最好靜心,不能動怒發火,以免暗耗陰精;若性慾不禁,反易耗精。
作為臨床中醫,我非常重視針灸療法。針灸施術簡便,療效快捷,有湯藥所不能比擬的優勢。不管何種病症,在內服湯藥的基礎上,我都建議病人配合針灸,多可針入收效。昨晚專門為弟子們講解獨穴療法,列舉一些常見病症,講解我自己多年來的一針速效經驗。獨穴療法重視取穴與手法,一穴見效,易於臨床推廣。
六
我一朋友的父親年近九十,數月來出現了吞咽困難、持續發燒等不適,老人相信中醫,不肯住院治療。朋友自己去學習針灸,回來給父親治療,效果非常好。針灸後發燒退去,且吞咽好轉。去年亦有一病人因腫瘤晚期疼痛劇烈,其兒子來我工作室學了幾個穴位的定位以及針刺方法,回家給病人試用,效果亦非常滿意。
中醫完全可以治療發燒,至於發燒是由病毒還是細菌引起的,都無所謂。有人誤解了中醫,「中醫治發燒是想害死人,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不用抗生素行嗎?都用中醫退熱,那還要發展現代醫學幹嘛?」——我也同樣疑惑,中醫退燒既速效又方便,還不傷損正氣,為什麼要選擇掛水呢?
風寒感冒若選擇中醫可以速效,尤其是針灸,更有即時祛邪退燒之功。有網友感嘆:明明針灸是中醫里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但現在去大城市中醫院,別說用針灸法,就是用湯藥法退熱的都少見,去中醫院也是驗血開鹽水——嗚呼!不是中醫不能治病,是真正願意執著於中醫的中醫人太少了!
一女病人因失眠、濕疹等多種病症來診,用湯藥配合針灸連續治療一個月,病人非常滿意,告訴我說,不但身體恢復了健康,而且特別開心,連做夢都笑。另一病人患抑鬱症,自述對生活沒有信心,有想死的衝動,針灸治療後諸症消失,自覺生活再次充滿了陽光。中醫能調和五臟,五臟和諧則其所藏的神亦歸於和諧。
俗話說:飲酒傷身,解酒無方。為了健康,建議少喝酒。若不得不大量飲酒,建議飲酒前後服用葛根。百草之中,葛根為貴,素有「南葛北參」、「千年人蔘」等美譽。葛根味甘潤,性平而偏涼,歸肺、胃經。現代研究發現,葛根能解乙醇毒性,並能迅速排泄乙醇,用於酒後頭痛、頭脹、臉紅等症,並能保護胃粘膜。
每次運動之後,我都喜歡沖點葛根粉服用,既養陰,又昇陽。葛根適合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偏頭痛等心腦血管病患者、更年期婦女、易上火人群及久年吸煙飲酒者,亦有助於女性滋容養顏、豐胸、中老年人日常飲食調理等。胃寒者慎食。我們工作室提供的葛根粉產自湘桂交界處的貓耳山,為純綠色天然食品。
我臨床所用的葛根,多是粉葛。此葯因含葛粉多而得名,又因其口味清甜,也被叫做甘葛。粉葛口感極佳,可葯食兩用,臨床用於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瀉,解酒毒,治三高,止嘔吐,通諸痹,又可作為蔬菜食用。歷史上不少隱士、高僧常采山中葛根磨粉煮食,並得以高壽。深山居民常把葛根當成糧食食用。
葛根的吃法:除入湯劑煎服之外,亦可作為食品常服。一法:取三十克葛根粉,先用極少量的冷開水攪拌調勻,再沖入沸水,迅速攪拌成糊即可,加糖調味亦可,或沖入薑汁亦甚好;二法:用葛根粉代替澱粉來勾芡、調湯、拌肉等;三法:與麵粉按一比五的比例混合,做成麵包、麵條、饅頭等各種麵食,風味獨特。
葛根味甘,得地土之味,能入脾胃;氣味輕清,故能昇陽。葛根宣達陽明中土之氣,升發胃陽,胃陽鼓動,則脾陰升騰,故能安和脾胃,最利於久病體弱以及老年人服用。臨床發現,葛根能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最適合於此類病患。有人擔心,葛根性偏涼,久服會傷陽,沖入生薑汁或乾薑粉同服,即無此弊。
七
不少人只關注藥物的功效,卻不在乎其寒熱溫涼的屬性。比如,絞股藍有降血壓、降血糖的功效,卻不知此藥性寒,長期服用會傷脾陽;再如,苦丁茶有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其性寒味苦,久服亦會傷損中焦陽氣。若既想求其效,又欲避其寒,可配合服附子理中丸,則可使中陽不傷,且能保全原有的治病功效。
葛根,葯食兩用。醫家多言葛根味甘、性涼,並且說,虛寒者忌用,胃寒嘔吐者慎用,不可多服,恐損胃氣。我每天服50克葛根粉,調成糊狀,作為零食服用。我自己素有胃寒,稍喝冷水則易腹瀉。但服葛根數天,卻未見胃部任何不適,反而覺胃脘很舒服。由此我分析,葛根之涼,大約與大米的偏涼相當,不必過忌。
葛根,其根外紫內白,以入土深而雪白多粉者為佳。前賢認為,葛根能鼓舞胃氣上行,開胃下食,故可用於食慾下降,特別是久病體虛之人;又能昇陽生津,故可用於脾虛作渴的糖尿病。況且,葛根還能解肌退熱,大人小兒感冒發燒都可服葛根。夏天炎熱,汗多傷津,葛根能生津液,最適合於平時汗多或運動後服用。
為什麼疼痛?中醫認為,各種原因導致了陽氣不宣通,不通則痛。由此說,止痛,要通陽。生活中,不少人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其實,生薑就是一種天然的止痛藥。生薑辛溫,辛能散,溫能通,經絡通暢,自然鎮痛。現代研究發現,生薑能阻止疼痛訊息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減少疼痛感,還可輔助治療風濕和關節炎。
艾灸,就要用火。古人認為,太陽是火的源頭,由此發明了陽燧,以取天火。陽燧,是一種青銅凹面鏡,對著太陽,下面承以艾草,可聚熱而成火。艾草其性雖溫,終不能以艾施灸,通過陽燧,則得天火而成灸焫。秦漢時有「富貴陽燧」詞語,意味著大吉大利,不知道陽燧為何由取天火的工具轉化為吉祥的用語呢?
常有病人問,這個葯有毒,吃了會不會中毒?豈不知凡葯皆毒。俗話說「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任何時候,都不能拋開劑量談論毒性。比如,素食有益於健康,但若不配合蔥姜蒜等溫性食物,久吃素食就容易偏陽虛。再如,蜈蚣有毒,適量應用,但卻能攻逐腫瘤,祛風定驚,蜈蚣不但不傷人,反而有益於健康。
香附治血中之氣病。《串雅》所載的兩個藥方都有香附:黃鶴丹,香附與黃連按2:1用量,研末水糊丸製成,治外感、內傷、氣病、血病、痰病、火病等;青囊丸,香附與烏葯為末,水醋煮曲糊為丸,治頭痛、痰氣、血病等。該書記載:飛霞子韓孞外治百病,男用黃鶴丹,女用青囊丸,並認為此二方乃游醫之祖方。
香附,能治一切氣,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臨床用的非常多,特別是用於婦科。因為女子容易肝鬱,肝鬱則氣滯,百病皆由此而生。再者,古代走方郎中非常重視香附,常做成丸藥,為救急所用。《串雅內外編》記載的截葯(專方專治,能出奇制勝,使病速愈),前兩個藥方黃鶴丹及青囊丸即以香附為主葯。
不少人認為,嬰兒不能針灸,這是對針灸的極大誤解。就我的臨床經驗來看,針灸適合於任何年齡的人,從嬰兒剛出生至老人百歲去世前,任何年齡都能施用針灸,而且,效果都非常好。有人擔心嬰兒太小,別扎壞了。卻不知掛水的針比針灸針粗的多,不是也沒事嗎?況且,嬰兒針刺,針入即出,不留針,幾乎無痛。
孕婦和嬰兒生病時,最方便、最安全的是選擇中醫,因為中醫既能速效,又不必用毒藥(中醫不是只有湯藥內服,還有針灸,有推拿、刮痧、湯藥外洗等治病手段)。但臨床所見,西藥明顯多是化學合成藥物,毒副作用巨大,但仍然用到孕婦和嬰兒身上!!我努力推廣中醫,特別是針灸,希望孕婦和嬰兒能首選針灸。
八
小兒生病,能不能用西藥?有人認為,西藥見效快,越早用越好,以免耽誤了病情;我卻認為,中醫見效更快,小兒生病首選的應該是中醫,針灸、湯藥內服或外洗、小兒推拿等等,所有這些方法都可速效。且中醫有六經辨證,病情將如何變化,變化後出現何種癥狀,可用六經理論解釋地明明白白,還可以未變先防。
我在微博里反覆宣傳針灸,針灸是一門大學問,其理論深奧,療效可靠,針灸應該是每個中醫人都精研的技能。但事實上,針灸正在沒落,很讓人遺憾。大學裡不重視針灸的教學,中醫院校的畢業生多數居然不會針灸;中醫院裡的針灸科只治些腰腿痛,不知道針灸能治急危重症。病人求醫,很多時候應該首選針灸科。
中醫重視「取類比象」,這是中醫獨有的思維模式,也是精通中醫的關鍵。把「象」悟透了,萬事萬物都可與中醫產生聯繫。比如,四時變化有象,中藥有象,穴位有象,天地之間莫不有象,透過象去感悟中醫,是學習的捷徑。昨晚我以《論「風」》為題給弟子們做了個講座,借「風」以援物比類,推演「風」象。
端午節民俗有在家門口掛艾的說法。此時艾草花未開,葉正茂,藥效最高。古人說:端午節采艾,懸於戶上,可禳毒氣。新艾氣味芳香,能避晦祛毒,有利於保持屋子清爽衛生。現代研究亦發現,艾葉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正好可以把一些對人體有害的致病物消滅。亦可在屋內點燃艾葉,艾煙更有清潔屋子的效果。
艾是一味好用的中藥。從文字學考證,艾與「乂」通。乂的本義是治理,由乂及艾,引伸出「安寧」的新意。艾能撥亂反正,使疾病恢復健康,即是安寧。艾在臨床上用的非常廣泛:搗艾為絨,作灸法以治百病;艾能安胎,能治腹痛,能止咳,能止瀉,能止血,其功甚多。端午節插艾,未嘗不是追求生活的和諧平安。
端午節至夏至這段時間,天地之間陽氣最旺,人受天地影響,陽氣亦外浮。此時養生,最好用灸。灸能通陽扶陽,使臟腑調和,經絡疏通,氣血暢和,有利於扶正祛邪,使正安而病退。不管是大病重病患者,還是常人養生,若體內有寒凝或陽虛,即可在此時及時用灸法。每天任何時間都可施灸,不必刻意選擇時間。
艾味苦辛性溫,得天地木火之氣,最擅溫通陽氣,人體陽氣宣通,自能溫經、去濕、散寒、止血、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艾葉適量,加十倍的米醋同煎外洗,能治各種皮膚瘙癢症及頑癬,因為艾葉能把內郁的陽氣宣透出來;治療老寒腿,可用艾葉與等量川椒水煎外洗;把艾絨縫入護膝或護臍中,最有祛寒之功。
龍娟:一友告知她的兒媳孕期感冒噁心,我建議她來針灸,誰知兒媳回復孕期不能針灸,為此還專門跑到北京一醫院問主任,回復也是不能針灸。悲於斯,哀於斯,國人對中醫了解如此甚少,甚至有西醫不懂還要裝懂去害別人!且不說吾本身兩次孕期任何問題都是針灸解決,並在臨床上用針灸解決了多少孕婦的問題!
女子有孕在身,最好不要濫用藥物,包括中藥與西藥。若孕婦健康出了問題,首選食物或生活起居調理,若解決不了,那就選擇針灸。針灸的優勢很多,一則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安全;二則能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暢和氣血,扶正祛邪,安定神志,可以治療孕婦幾乎所有的病症;三則方便,簡捷,速效。@選擇中醫工作室
我喜歡針灸,並且努力實踐針灸。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我發現,大部分病人經過針灸後可以馬上看到效果。不管是感冒、發燒、咳嗽,還是腫瘤疼痛、哮喘發作,或是痙攣、脹滿等等,都可用針灸收到速效。針灸的治療範圍極廣,在我看來,除外傷、骨折、大失血、大失液等情況外,剩下的幾乎所有病症都適合於針灸。
九
針灸是中醫的重要分支,古賢發現:人人身上都有經絡,通過刺激經絡與穴位,即可產生治病效果。而且,十二經絡與天地六氣相互聯通,其中有無窮蘊意。針灸,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幫助了世界各地數不清的病人緩解了病痛。針灸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值得我們驕傲。
附子能治病,但不能濫用。有病人告訴我,某名中醫給開的藥方中有60克的制附子,結果越吃感覺皮膚越干,這是傷陰的表現;我曾多次見到一些病人帶來的處方,其中赫然有附子上百克,但效果並不好。附子扶陽,適用於陽虛寒凝諸證,但若濫用,則不但無益於健康,反而有傷陰損精之弊端——濫用附子者當警醒!
〔五運六氣〕
一、理論
一
天地運行有其規律,比如,四季變化,寒暑易節;月圓月缺,上弦下弦;白天黑夜,日起日落,等等。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人也生活在天地之間,因此說,人的生命與健康必然受著天地運動規律的影響。順應天地規律的,就能得天地之助,會更健康;逆反天地規律的,就必然受天地規律的懲罰,其健康亦會受到損害。
觀物取「象」,這是深悟中醫的必需過程。中醫治病,很多時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葯有象,穴有象,能夠取類比象,並且融會貫通,把治病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即是最高明的中醫。「象」可用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十二消息卦等來描述,昨晚為弟子們做了《中醫的意象與《易》象》的講座。
日與月合而為易。日月,為天地之主宰,易在其中。萬類生命皆因日月而有生長壯老已,以易理測之,則萬物皆含易象。易之有象,其象即是日月。《周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故文王「觀象繫辭」。易之數、理、占都離不開象。若「掃象不談」,是無本之木。深悟易象,治病與養生其理自通。
二、應用
一
天地有「象」,取類比之:春分木旺,去年斂藏的陽氣自地下升浮於地面,雷乃發聲;秋分金旺,今年暑熱之氣下降於地面,雷乃收聲。推之於人,龍雷之火必炎上於春分與秋分之間,此時陽氣升浮最旺。我臨床上多見龍雷相火升騰諸病,亦在此時。治法: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常用引火湯、鎮陰煎等化裁,有良效。
推薦閱讀:
※怎樣看一個中醫師是否良醫
※一位百歲老中醫教你20招,秋冬不會得病
※中醫常用穴主治歌
※甘肅中醫小驗方:糖友試試三驗方
※8大類型月經不調中醫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