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美海歸多吃香:出1個國務總理 2個海軍元帥

清末留美海歸多吃香:出1個國務總理 2個海軍元帥

2013年06月24日 17:20來源:鳳凰網歷史 作者:黃波

分享到: 更多

.cmt em{padding-right:3px;vertical-align:middle;}#cmtTitle em{padding-right:3px;vertical-align:middle;}

0人參與 0條評論

核心提示:在全體返國幼童中,日後誕生了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九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

本文摘自:《晚清真相》, 作者:黃波,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

由於第一批留學生未能滿額,容閎又不辭勞苦,親自到香港,由英國政府設立的學校中挑選了幾個比較優秀的學生補充。總算湊足了第一批30人。

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起,至1875年止,中國共派出四批幼童計120名,最幼者10歲,最長者16歲,平均年齡12歲。以籍貫論,廣東84名,江蘇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東1名(此據台灣學者高宗魯之統計)。但無一皇室貴胄的幼童應募,這暴露了滿洲貴族們的顢頇,一個政權欲倡導的事情,權貴們卻不響應,會給其他社會階層何種聯想?

從這個籍貫的分布,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各地不同的開放程度。敢於「吃螃蟹」,送兒子到異邦求學者,多為廣東、江浙這些沿海城市的家庭,他們或有家人、親友與洋人共事,或與西人有過較多接觸。如當時上海有名的買辦商人唐廷樞,就樂於送自己兒子出洋留學。後來在中國非常著名的鐵路工程師、廣東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學則緣於一位在香港做事的鄰居的大力鼓動。詹父本希望兒子將來走科舉正途,猶豫不決,這位見過世面的鄰居再三勸說,並以將女兒許嫁作為保證,詹父才下定決心。

家長送幼童出洋,都必須親筆「具結」,並畫押,即向政府作出一種免責的法律保證。詹天佑的傳記中收錄了這份「保證書」:

「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幼童出洋肄業局)帶往花旗國(晚清時對美國的稱呼)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童男詹天佑,年十二歲,身中,面圓白,……」

後面還要開列祖宗三代本名,儼然是一紙賣身文書。

第一批招選到的幼童首先在上海預備學校集中,經過半年的培訓後,於1872年8月,由上海登船赴美。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當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之際,中美外交關係尚未正常化,美國在中國派有公使,常駐北京,而中國在外卻無使節。以幼童出洋肄業局正、副委員名義,常駐美國康州哈德福城,負責管理幼童事宜的分別是刑部候補主事陳蘭彬和容閎。1874年,李鴻章撥款美金四萬三千元,授權容閎在哈德福城建造寬敞的三層樓房一座,可同時容納幼童出洋肄業局的所有職員、教師和75名學生,餐廳、廚房、宿舍及浴室俱備,作為幼童肄業局永久性的駐美總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駐外常設機構。

讓陳蘭彬、容閎出任肄業局的正副委員,出於曾國藩、李鴻章這兩位重臣的薦舉。陳氏雖仕途不順,卻是科舉的優勝者,曾點過翰林,他和容閎搭檔又壓後者一頭,有一點「中西合璧」、以中為主的味道,這可以少給保守派以攻擊的口實。李鴻章在致總署的信中說:「蓋以純甫(容閎字『純甫』)熟諳西事,才幹較優;荔秋(陳蘭彬字『荔秋』)老成端謹,中學較深,欲使相濟為用也。」

1 2 3

推薦閱讀:

當海軍有什麼要求啊?
人民海軍驅護潛編製整理(推測)
中國海軍「五星級」徐霞客號保障艦的具體作用?
蘇聯的大元帥 元帥 海軍元帥一覽13蘇聯元帥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2017年人民海軍水面艦艇入列盤點

TAG:海歸 | 海軍 | 留美 | 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