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公共自行車停擺的背後
是倒在共享單車的壓力下,還是運營管理出了問題? |
( 2017-11-2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每日焦點 |
新華社武漢11月22日電(記者馮國棟、陳俊)日前,一則《關於武漢公共自行車停止運營的公告》引發熱議。昔日「一車難求」的公共自行車,為何如今卻鮮有問津、即將停擺?難道真是「敗給」共享單車了嗎? 曾經的「明星」如何一落千丈? 11月20日,武漢市江漢區香港路的公共自行車綜合服務點,數十名武漢市民前來登記,申請退回200元公共自行車押金。 「很可惜!」對即將停運的公共自行車,市民鄒先生深感惋惜:「車子騎起來很舒服,而且騎一個小時不收費。」 不遠處的一處停車點,幾輛公共自行車孤零零擺放在站台。站台的中控系統也沒有開機。有的車輛長時間無人使用,車鎖銹跡斑斑,擋泥板上貼滿小廣告。 武漢市公共自行車最早始於2009年。由於收費低、站點多、車況好,項目運行之初受到市民歡迎。武漢高峰時,上千個站點、近10萬輛自行車參與運轉,近100萬人辦卡租賃,甚至還出現過「一車難求」的火爆場面。 然而,隨著運營的變化,這個民生項目的狀況逐漸惡化:多數站點無人值守;後台租賃系統癱瘓,部分自行車有借無還;殘存的自行車多是「缺胳膊少腿」的壞車。 2014年,武漢市組建國有獨資企業武漢環投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公司在武漢市城管委領導下,全權負責公共自行車項目的運營。 為提高服務質量,公司做了很多嘗試,包括開通24小時租還車運營模式、對站點實行改造、讓中控櫃具備手機和電動自行車充電功能;此後又配備了電動汽車充電樁,以及手機APP繳費功能。 但種種努力,都未能扭轉公共自行車下滑的頹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公共自行車投放車輛為4萬輛,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不如往昔。 事實上,武漢宣布停運公共自行車之前,一些地區已不再新增、甚至叫停類似項目。例如,今年8月份,合肥市決定暫停公共自行車項目。政府投了企業賺了,為何運營不下去? 公共自行車項目為何叫停?武漢環投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在公告中稱,隨著共享單車快速發展,70餘萬輛共享單車已遍布武漢,較好滿足市民出行需求。為合理配置資源,有關部門研究,決定停止公共自行車項目。 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共享單車確實給公共自行車發展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全城只有幾千個公共自行車站點,市民的使用體驗肯定不如共享單車,再加上定點停放,投入、管理成本高,無法與方便的共享單車相比。 「武漢公共自行車,倒在運營和管理上。先有經營、管理不善的內因,才讓共享單車變成了壓倒公共自行車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業內人士說。 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採取「政府主導+民企投資」模式,由企業出資建站、配車,政府給予企業項目補貼,並免費向企業出讓廣告資源作為公共投入。這吸引了眾多民企。在三家中標企業中,鑫飛達公司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整個武漢市場。 武漢相關部門免費批給鑫飛達20多塊戶外大屏和全部站點廣告牌,此外還累計給予約5000萬元項目補貼。僅鑫飛達一家,武漢市的投入摺合3億多元。然而,企業在拿到自行車項目後,卻將經營目標投向了房地產、廣告傳媒等領域,結果導致政府投錢了、企業賺錢了,項目運營卻難以為繼。 公共項目離不開政府的監管及扶持。調研發現,2014年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出現問題,原因在於頂層規劃設計不夠完善,建設規模、站點布局,投放數量,都沒有納入城市交通規劃統籌體系。而面對屢被媒體曝光自行車站點「太多壞車」「無車可租」等問題,相關部門未採取措施督促企業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導致情況愈發惡化。「公共」與「共享」不是「你死我活」 對於武漢公共自行車停運,有業內人士指出,武漢這種「政府投入+企業運營」的模式,本意是鼓勵企業、民間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然而,「重建設輕運營、重投資輕管理」的做法,也讓項目陷入尷尬境地。 其實,在公共自行車建設上,國內也有比較成功的實例。杭州曾派代表到武漢考察,隨後採用有別於武漢的模式——「政府投入+國企運營」。 2016年,杭州出台了國內首部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點設置管理地方標準——《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點設置管理規範》。大到選點、建設、驗收、檢測、評價等,小到鎖止器、充電充氣設備的配備,都能在《規範》中找到標準。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副院長趙一新指出,杭州的成功表明,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並不是「你死我活」的衝突關係,兩者的定位不同,有各自優勢。共享單車更靈活,公共自行車停車更規範。如果關係處理得當,可相得益彰。 「從巴黎等一些公共自行車系統便捷的國外城市來看,只有堅持公益性,公共自行車才有普及的可能。這是國外許多城市發展公共自行車的共同經驗。」趙一新說,對於公共自行車,政府必然要在資金和管理上大量投入,不能只交由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運營。 而一些專家指出,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管理實施,離不開穩定可靠的技術支撐,包括車輛的租賃系統、網路化的運營和調度系統、車輛通信技術、車輛定位系統等。目前,借鑒共享單車,多地公共自行車系統也開始技術升級,建設「無樁站點」。 而無論公共自行車還是共享單車,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將自行車交通納入交通體系,統籌規劃,同時建設基礎設施。同時,規劃城市的自行車交通系統要根據不同區域因地制宜。 「不能單純地建幾個站點放一些自行車就完事,要明確公共自行車的定位,健全這個體系,提供最便捷的服務。」趙一新說。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行車記錄儀,遇上麻煩,該怎麼辦?
※課堂 自行車打包及隨身攜帶辦法和技巧
※忽視熱身,你的自行車訓練事倍功半
※自行車之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寶馬自行車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