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關於人際交往,必須拎得清的7件事

只要還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就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課題。

不管是多麼強大的人,都需要在別人的幫助和協助下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不可能單槍匹馬地成功;而在日常生活里,不和諧的職場關係、親密關係可能給一個人的生活帶來多大的痛苦,人所共知。

所以毫不誇張地說,社交和溝通能力,不僅決定一個人所能抵達的層次和格局,還決定一個人能否幸福地度過一生。

但人際交往是有自己的規則和禁忌的,規則之內行事,是從容得體、進退有度,規則之外行事,就是拎不清。

古人說「三十而立」,意思是,一個人到30歲,各方面就應該自立。有些事,必須在30歲之前弄明白,因為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拎不清。

01/

別被人脈決定論騙了,

能力是1,人脈是後面的0

中國社會是一個崇尚「關係」的社會,過度崇尚關係的社會自然就催生出「人脈決定論」。我反感人脈決定論,因為它不斷在明示和暗示:對於個人發展,人脈比能力更重要。

當人們盲目追求人脈的時候,其實是在瘋狂地追求捷徑。從別人身上借力,是他們找到的捷徑,這樣就可以坐著電梯扶搖直上,不用自己辛苦爬樓梯了。

可是人脈這件事恰恰是走不了捷徑的。人脈發揮作用是需要能力和實力打底的,企圖跳過自身能力積累,僅憑人脈一步登天是很難的。

有能力,人脈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假設一個最好的情形,那些能幫助你的人慷慨地給你機會、給你資源、給你平台。

可是如果你自身能力不濟,機會來了,你能抓住嗎?給你一個讓人艷羨的職位,你能勝任嗎?提供一個穩賺的生意機會,你有資金入伙嗎?交給你一個鍛煉人但壓力很大的任務,你抗的住嗎?

如果你屢屢讓人失望,機會還會再次來敲門嗎?實力不濟,貴人想相助,也愛莫能助。

我們不能否認人脈的作用。但對於個人發展,能力是1,人脈及其他是這個1後面的0。沒有1,後面的0毫無意義。

02/

永遠不要忘記,社交的本質是互惠

肯尼迪總統1961年的就職演講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這句話套用在社交場合最合適不過:不要問別人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別人做什麼。

因為,社交的本質是互惠。

當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把這一點都擺得特別清,可惜,我們有求於別人的時候,卻常常忘記這一點。這是人性的弱點。

社交的本質是互惠,這種互惠並不總是發生在旗鼓相當的兩個人之間。想結交各方面遠勝於自己的人,並非不可能,只要你找得到共贏的合作點。

可惜,想找到和那些在各方面遠勝於你的人的共贏合作點,很難。所以,你碰壁的可能性很大。

最穩妥的社交之道是,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能力、影響力有限的時候,專註能力養成,以獲得平等交往的資本。

許多人不願意承認社交的本質是互惠,覺得這個功利的詞會玷污純粹的感情,認為真正的感情是不求回報的。但實際上因為感情需求或共同興趣而樹立的關係,同樣基於互惠。

就算再不計較的人,心裡也有一桿秤,暗暗衡量這一個人是否值得繼續交往。如果一直是單方面的付出、單方面地索取,互惠的天平發生嚴重傾斜,友誼就會不知不覺地無疾而終。

平等的互惠看起來功利,但實際上是最舒服也最長久的交往方式。

03/

如果對方沒有爽快地答應,其實就是拒絕

朋友小北因為公幹經常去香港,因為比較好說話,多幫大家代購了幾次,結果不太熟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找上門來了,儼然把她當成了免費代購。

這些憑空上門的代購消耗了小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她非常疲憊,小北下定決心,除非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其他一律不再幫忙代購。

再遇到請求幫忙的,小北就會委婉地說:「行程安排得有點緊,我不確定有沒有時間呢」「這一次過去會很忙,可能不太方便呢」。

可總有人不依不饒:

「你給某某買東西的時候,順便幫我買一下就可以了,很快的」

「在你香港公司附近就有呢,不會花你很多時間的」

小北很尷尬又不知道怎麼應付,只好跟我吐槽:「這些人怎麼這麼拎不清呢?他們不知道如果沒有爽快答應,其實就是拒絕嗎?!」

在人際交往中,為了不傷彼此的顏面,人們拒絕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委婉的表達方式,比如「我再考慮一下」「下次吧」「改天吧」「看情況吧」。

所謂的進退有度,就是在這種時候不強人所難。

可是偏偏有人聽不到弦外之音,非要勉強,這是非常遭人反感的。就算最後對方迫不得已答應了請求,你和他的關係愛也差不多毀了,你會被打入「拎不清」「不值得交往」的黑名單。

請記住這條社交鐵則:如果對方沒有爽快地答應,其實就是拒絕。

04/

不要被他人情緒左右,

學會傾聽和回應情緒背後的需求

在談話中,溝通雙方的情緒狀態是互相影響的。

溝通中如果介入負面情緒,會讓談話變得非常棘手。溝通時,處理自身以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溝通水平。

溝通低能兒,自我情緒管理能力低下,情緒陰晴不定、言語衝撞無忌,溝通稍遇不順就渾身敵意,無論和誰相處,都容易搞出最糟糕的局面。

普通的溝通者,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容易被對方情緒牽著鼻子走。對方友善,他就友善,對方產生負面情緒,他也產生負面情緒,踐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則。

但溝通高手不一樣,溝通高手知道負面情緒只是表象,就像孩子哭,是因為餓了,需要食物,每個負面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不成熟的溝通者把負面情緒理解成攻擊和敵意,總是急著跳出來辯解和反駁。但成熟的溝通者把情緒理解成需求的表達,所以不管是雷霆之怒,還是抱怨批評,他們始終可以保持風度。

他們之所以心平氣和,之所以不會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是因為他們懂得跳過情緒,去傾聽和回應情緒背後的需求。

05/

別用臨時和群髮式的關係維護,

偽裝的殷勤真的沒用

我們都不喜歡臨時抱佛腳的社交,不喜歡那個平時殭屍粉一樣的微信朋友,上來就要我們幫忙點贊、投票、填問卷、買他在朋友圈賣的產品;不喜歡那個八百年不打交道的同學,要結婚收份子錢了才找你客套。不喜歡那個平時很少往來的親戚,需要借錢才把你想起。

關係是需要培養和維護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不想在過程投入時間、精力、感情、資源,卻一味索取,只想要單方獲益的結果,即使能一時得逞,也不能一世得逞。

沒有人會把有求於自己時,才大獻殷勤的人,當做真正的朋友。

06/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情商最低的表現

毫無疑問,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我見過的情商最低的行為。

很多人拎不清楚,以為溝通能力強就是口齒伶俐,能說會道,這真是大大的誤解。其實交談的常勝將軍,往往是最糟糕的溝通者。

因為當一個人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時候,他說話的目的就不再是為了思想交流,也不是為了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戰勝別人。和這樣的人相處非常累。

沒有人喜歡被質疑、被反對、被攻擊、被逼著認錯。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不僅不是真正的思想交流,還是職場和親密關係的殺手。

這種喜歡佔上風的慾望,卻讓我們遺忘了溝通真正的目的,遺忘了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情商最低的行為。如果你碰到這樣一個人,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在恰當的時候認輸,也是一種智慧。

07/

人際交往最大的忌諱,是交淺言深

「交淺言深」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與交情淺的人深談。可能是前車之鑒太多,「交淺言深」成了人際交往的忌諱,被過來人不斷地告誡給後來者。

交淺言深這種社交策略奏效嗎?當然奏效!這幾乎是每個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本能。連小孩都明白,交換過小秘密的小朋友會和自己更親近。

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能交淺言深呢?

首先,你無法控制隱私暴露的風險。

話說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說出口之後,就是它的奴隸。隱私一旦暴露就有風險,你管不住別人的嘴,就管好自己的嘴。

其次,拎不清關係,方寸感差,是社交毒藥。

舒服的溝通,前提是理清楚關係和身份。親疏遠近有別,每個人理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掂量清楚自己的位置,就知道該說什麼話。

說的口無遮攔就成了不合時宜。

第三,因為信息不對稱,容易觸碰雷區。

交情淺的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彼此不夠了解,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交淺言深容易碰到雷區。

有些東西,等交情深了再講,真的不遲。關於人際交往,30歲之前必須拎得清這七件事,因為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拎不清。


推薦閱讀:

資源多人脈廣卻最不成功,社交型人格如何價值最大化?
人際交往中一些經驗與教訓
人際交往中 不要擋著別人的財路
到了大學,你還害怕老師?
知乎朋友向職業蛙提問:職場中有哪些有用的人際交往小常識?

TAG:人際交往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