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會屈從於「政治正確」嗎? | 政見CNPolitics
政府決策需要諮詢 「專家意見」,可專家們的觀點究竟是迎合社會趨勢的 「政治正確」,還是客觀中立的 「肺腑之言」?為了辨別那些意見背後的邏輯,學者設計了一個遊戲……
喬喬 / 政見特約作者設想以下場景:作為一名著名專家,政府官員拿著一份種族平權政策草案向你徵求意見。從專業角度看,你覺得草案問題很多,應該反對。但在提出建議前,你也有著自己的顧慮——一旦表示反對,官員可能會懷疑你有種族歧視觀念,以後就不再向你徵求意見;如果支持,官員或許會懷疑你的意見是出於維護名譽,而非肺腑之言,也可能不會信任你的建議。
這……你該怎麼做呢?
美國學者史蒂文 · 莫里斯(Stephen Morris)2001 年在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發表了一篇題為《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論文,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場景。在文章中,他將 「政治正確」 定義為以下現象:如果一個人講話的內容,會使得聽眾對其個人素質做出不利判斷,那麼為了避免這些判斷的形成,此人會傾向於改變自己所說的內容。論文所關心的是,這一現象是否會影響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效率,使得有價值的信息得不到傳達。通過一個「兩期博弈模型」的分析過程,作者得出結論:「政治正確」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是多重的,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
在作者構建的兩期博弈模型當中,社會有兩種可能的狀態(0 或 1),每個狀態都以 0.5 的幾率發生。這裡的0和1代表社會本身對某種政策的需求狀態,例如是否提高失業救濟金,或是該不該增加醫保投入等,是對社會現狀的一種簡化。
在這個博弈中,有兩名參與者,一名是官員,另一名是專家。官員的目標是最大化社會總福利,選擇出最接近社會真實狀態的政策,即選擇出究竟是0還是1最接近的社會真實狀態。專家的職責則是在官員決策前,為其提供政策諮詢。
專家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 「好人」,另一種是 「壞人」。「好專家」 對政策沒有個人偏見,和官員一樣,都希望最大化社會總福利。「壞專家」 則有個人偏見,無論社會現狀如何,都希望官員選擇數值為1的政策。但官員是不知道專家類型的,只知道他有可能是好人,也有可能是壞人。官員認知中專家是好人的概率,事實上構成了專家的初始 「名譽」,一個名譽越好的專家,其政策建議就更有可能被聽取和採納。
這裡的 「壞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他可能在為某個利益集團背書,可能擁有強烈的個人偏見(如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等),也可能只是單純在政策上與官員有著不同的偏好。由於作者假設壞專家永遠希望政策是 1,所以在博弈當中,講 1 代表的是 「政治不正確」,講 0 則代表的是 「政治正確」。
官員和專家所經歷的事件順序如下:
第一期開始的時候,社會現狀是未知的。專家會率先收到一個信號,信號與社會狀態一致的概率為 p,不一致的概率為 1-p。我們假設 p 在 0.5 和 1 之間,也就是說,專家不完全知道社會現狀是哪一種。
收到信號後,專家需要向官員提供政策信息,告訴他社會是處於哪一種狀態之中——由於專家不完全清楚社會現狀,他所給出的政策建議,一部分是基於信息因素,另一部分是基於偏好因素。官員聽取建議後,再根據已有信息對社會狀態做出判斷,選擇一個處於[0,1]區間的政策。政策實行後,官員和專家都可以看到社會的真實現狀。根據專家提供的建議、其初始名譽以及社會真實現狀,官員會重新判斷專家是好人的可能性,這也將成為專家在下一期博弈中的初始名譽。
第二期的事件順序與第一期完全相同,區別僅在於社會現狀、專家收到的信號以及初始名譽。
作者率先聲明,此類博弈中永遠存在一個 「胡說均衡」。在 「胡說均衡」 當中,專家的建議與其自身的類型及看到的信號是沒有關聯的,因此官員將無法從政策建議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他所關心的是,「有用信息均衡」 在什麼情況下是存在的,它的特點又是什麼?
我們注意到,在這個博弈裡面,專家的政策建議對自身利益的影響,是由兩種渠道產生的。第一種是通過影響當期政策。第二種是通過改變自己的名譽,從而改變自己對未來政策的影響力,推動未來政策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偏移。我們將第一種渠道稱作政策動機,第二種稱作名譽動機。專家必須在這兩種動機之間做出以下折衷:為確保未來的名譽,他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己當期的政策利益。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由於博弈只進行兩期,第二期博弈是不存在名譽動機的。因此,兩類專家都會在第二期提出最大化自身政策效用的建議,即好專家永遠講自己看到的信號數值,也就是永遠講真話,而壞專家永遠講 1。但在第一期博弈中,他們提出的建議必須適當平衡名譽—政策這兩種利益關係。
通過對模型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任何 「有用信息均衡」 都具有以下特徵:
1、為了維護名譽,兩類專家都有講 0,也就是講政治正確的話的動機。因為無論專家收到的信號是什麼,講 0 都可以提升他的名譽,使得他在第二期的名譽高於第一期。
2、當好專家看到數值為1的信號的時候,他會以一定概率說謊,講代表政治正確的 0。
3、壞專家在第一期博弈中講 1 的概率,必然會大於好專家。
其次,如果第二期的政策利益足夠重要,那麼專家不會在第一期博弈中與官員分享有價值的信息。為了維護第二期的政策利益,他必須保證自己在第二期擁有足夠好的名譽,使得自己的建議被採納。這表示他得在第一期講代表政治正確的 0。
作者認為,總的來說,名譽機制對社會福利有三重影響,最終的福利效應是正是負,具體要看每一重影響的大小。
第一重是紀律效應。為了維護名譽的需要,壞專家會在第一期博弈中選擇在某些時候講政治正確的建議。由此可以看出,紀律效應起到了約束他傳播個人偏見的作用——如果紀律效應不存在,壞專家一定會永遠講 1。無論他/她講 1 是出於為利益集團站台的動機,還是僅僅是出於個人偏好,名譽所起到的約束作用都有利於社會福利。
第二重是排序效應。這一效應使得官員能夠在第一期博弈中對專家的類型做出推斷,並將其政策建議的可信度納入到第二期的決策過程當中。也就是說,一個動機可疑的專家的意見,將得不到官員的重視,這對政策決策自然也是有利的。
第三重則是政治正確效應。在第一期博弈中,好專家會選擇在某些時候說謊,講政治正確的建議。這說明名譽動機會導致有價值的信息的喪失,從而對社會福利造成負面影響。
那麼,作為 「專家」 的政見讀友,您要如何選擇呢?
參考文獻Morris, S.(2001), Political correctnes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2), 231-265.文字編輯:宿亮
微信編輯:鄧哲遠
圖片編輯:魏子傑
最新合輯下載百度網盤: http://t.cn/RGCasriGitHub:http://t.cn/RG9BdvXDropbox:http://t.cn/RG91Exk我們是政見CNPolitics(微信號:cnpolitics2011)。我們致力於拆掉知識的高牆,讓普通人讀懂學術研究。關注我們,獲取更多新知。分享我們的文章,傳播更多靠譜觀點。推薦閱讀:
TAG:政治 | 政治正確 | 專家 | 政見CNPolitics | 政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