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張藝謀?
張藝謀導演的新片《長城》終於公映,對於這部等了很久的片子,大眾評價褒貶不一。如何定義張藝謀,如何評價他和他的商業作品,成了評論家與觀眾熱衷參與討論的議題。《新周刊》於十多年前,寫下這篇《保衛張藝謀》,有趣的是,上世紀60年代,法國哲學家阿爾杜塞爾寫過《保衛馬克思》,無獨有偶,或許兩位都在理論指導上肩負著重要意義吧。這篇《保衛張藝謀》過十二年再看,別有一番感受。
陳為藝謀,張奏凱歌兩個人的電影史
張藝謀,陳凱歌;陳藝謀,張凱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2005 年12月,《千里走單騎》《無極》,中國電影界最具權勢最有影響力的導演將上演又一次PK。從曾經的大學同學、工作夥伴到如今的各立山頭暗暗比勁,他們曾經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兩種趨勢——他們身上糅合著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城市/鄉村、知識分子/ 民間精英、思想/ 技術、工具理性/理想主義、民粹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種種元素的彼此鬥爭與互相依存,更成為中國當代電影文化圖景中最耐人尋味的一章。張藝謀陳凱歌畢業於中國電影百廢待興、人才斷代、社會思想渴望刺激的時刻,西方的認同迅速使他們成為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張、陳樹立的典範為中國電影的後來者們演繹了成功學的精髓,個人經驗升級為大眾模式。張陳暗戰20年,是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版圖中從無到有的歷史。不管他們二人怎樣強調之間的非可比性,他們二人的對峙乃至對決,仍是過去20 年、未來10 年甚至更長時間裡中國影壇的主旋律。
——《新周刊》2005 年總第216 期
作者:《新周刊》雜誌社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保衛張藝謀
( 文/令狐磊 2004年總第192期)
批判張藝謀的聲音在2004 年達到了最大聲量。
面對張藝謀20 年拍就的13 部電影,有人說張藝謀不懂電影;面對《英雄》《十面埋伏》創下的4億元票房,有人說張藝謀不懂市場;面對《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雅典奧運會的8 分鐘,有人說張藝謀醜化中國;面對《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有話好好說》,有人說張藝謀不懂城市;張藝謀似乎成了中國人審美的60 分標準,罵之則加分,贊之則減分。
張藝謀也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不只事關中國電影,更直指我們的文化立場。到底是張藝謀站在了大眾文化的對立面,還是批評者們都真的站在了中國文化的制高點?20 年來,在藝術創造的執著和用心上,有誰全面超越了張藝謀?誰是比張藝謀更合適承擔引領大眾文化前行的領袖角色?再也沒有比詆毀大眾文化偶像更有快感的事了。看客們虛擬了一個完美的標準,然後把當下的偶像視若弱智兒童——再也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事了。
20 年後的今天,張藝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因為他代表著先進文化生產力,因為他非常中國,因為他是走向國際的主流出口,因為他是世俗審美主義者,因為他是首屈一指的創意大師,因為我們都愛「謀女郎」,因為他尚可以被罵,因為我們還沒有第二個張藝謀……
只要張藝謀一天在拍新電影、在尋求自我突破,張藝謀就不會被打倒,無論那些舉起的拳頭是如何地看似高明和正義凜然。《新周刊》「保衛張藝謀」,不是要保衛一個人,而是要在揭穿那些自戀的精英主義、犬儒化的「人文精神」和「正義」呼聲下的民族主義等文化偽飾的同時,堅定捍衛一種健康的文化態度。保衛張藝謀有以下八大理由:
一、因為他代表著先進文化生產力
在當今文化流向中,影像文化的霸權地位顯然越發明顯。基於「90 年代中國審美文化是影視壟斷的時代」的判斷,張藝謀的文化地位亦在等量提升。他擅長組織最為頂尖的隊伍,包括漂亮的「謀女郎」在內的大牌演員和幕後班底;他背靠中國目前對電影品牌營銷最為純熟的「新畫面」;他的20 年藝術歷程為他積累了各種名聲,並沉澱了在大眾媒體中的雄厚而強勁的知名度;他的作品憑藉有保障的票房,始終能夠處在主流的頂級位置……簡單地說,他代表著電影界、藝術界的先進文化生產力。正因為如此,他亦最大程度地佔據著公共空間。當然他懂得自認優缺點。「我的優勢是視覺,去營造視覺效果是我的優勢。我的缺點還是在敘述上。」但在這個圖像時代,這並不影響他在先進文化製造中佔據有利一方。在此生產力下,他與他的電影作品是一個總價值達40 億元的超級品牌,我們高興地看到這種基於個人品牌增值的野心,同時,我們也對這種品牌增值背後的責任感和市場誠信度深感安慰,不錯,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導演——對投資商,對票房。
二、因為我們還沒有第二個張藝謀
李安水準飄忽,侯孝賢只懂台灣,陳凱歌太傲,姜文脾氣太辣,吳宇森已從屬好萊塢,杜琪峰只屬於香港,賈樟柯不成氣候,劉鎮偉不成系統,王家衛越來越磨蹭,馮小剛越來越鬧惡名……更多的所謂第六代、第七代、第N 代導演,普通觀眾連名字都記不住。
「張藝謀」尚是唯一:在藝術領域、主流意識與商業領域都能通吃;同時兼收可以信賴的藝術製作能力和值得信賴的票房號召力;在個人藝術操守、團隊組建與品牌維繫上都頗為成熟;在品質與速度上都能取得較佳平衡點;在社會公眾影響力與藝術工作者中都頗有威信;在本土與國際的交往上均有其地位;在跨越電影、舞台與攝影的大藝術領域能融會貫通……如此多的綜合衡量下,盤算中國,我們還只有一個「張藝謀」。儘管我們還沒有能產生這樣的境況,「一個超頂尖的導演是因為他身邊有十個頂尖的導演」,但這似乎不是張的責任。
三、因為他是一個重要的主流的出口
在2004 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8 分鐘表演上,當翻版「女子十二樂坊」身穿Mini 旗袍夾著皮笑肉不笑,混著舞蹈的拳路、土裡土氣的紅燈籠與乳臭未乾的「兒童」京劇登場時,稍有一些現代思維的人都覺得「這次丟臉可丟大了」為此而臉紅——可人家老外還是認這一道。
除了笑臉什麼都沒有的北京奧運宣傳片仍然能被義大利人看得津津有味;古典歌劇《圖蘭朵》超大投資仍然包賺不賠;當年的《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積累著他在電影領域的口碑,即使改做主流商業電影后,「張藝謀電影」仍然響亮,並能繼續在各種電影節代表著中國電影作品而露臉,《英雄》在淡季上映雖顯得膽怯,但也算是近年中國藝術產品出口美國的奇葩。
與之比較的是,賈樟柯電影名字《世界》全地球人都能理解,但進去一看,大多數老外搖著頭出來說:「這個『世界』我們怎麼看不懂?」在張藝謀走出邊緣與實驗後,他已是我們一個重要的主流電影出口。
四、因為他是首屈一指的創意大師
張藝謀的創意霸權涉及電影、影視視覺、舞檯布置、宣傳片、廣告片、山水實景劇,甚至在中國別人無法涉獵的奧運題材。他超越導演之後,因其創意人的角色,張藝謀業已縱橫本土與國際、官方與民間、商業與藝術。
他的創意實施有如一個催眠般魔力的景象:比如讓《英雄》掀起大秦風格派的「大風」,比如讓桂林成為一幕每日上映的光影舞台,讓《十面埋伏》竭盡所能地演繹竹陣樹陣飛花摘葉傷人的武功至高境界。他的創意與時俱進,在「9·11」後遮蔽野心向全球宣示其「天下大義」;在不確定的年代,他玩弄「十面埋伏」,正如劇中台詞——金問:「弟兄們呢?」劉答:「中了埋伏!」堪稱本年度最有創意的電影台詞。
五、因為他非常中國
他是厚重執拗的陝西人,形象至今帶有濃厚的泥土味,當年的知青,下鄉插過隊,當過技術工人——他的經歷印著一代中國人的非常經歷。他的藝術創造高潮期的作品之中的泥土氣息、未開化的傳統中國形象為他在國外的電影展中刻下「非常中國」的導演的印記——但同時,這些烙印也被批評者認為他無視中國的現狀。有意思的是,在他創作的低迷期,他的電影作品更為「當代中國」——《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 有話好好說》(1996)、《一個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親母親》(1999)、《幸福時光》(2000),傳統親情、教育狀況、城市狀態、人際關係,全在其中。他的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同樣「非常中國」,九兒、菊豆、秋菊、招娣、小妹……始終充滿著他對中國女性情感、心理與慾望的把握。
越中國就越世界,這個說法,雖然在文化觀念上有保守之嫌,但在全球化時代
的國際市場上,卻是鐵則。的確,我們中國人自己可能不喜歡張的8 分鐘,但寬容
點吧,本來就是外銷貨。
六、因為他是世俗審美主義者
「美景加美人」——這是每一個拿起攝影器材的中國人的最世俗方式,張藝謀最難得的是,他也不免俗——《我的父親母親》裡面的華北白楊樹、花叢與招娣的笑臉;《英雄》裡面的九寨溝湖水與超靜止的水滴;當然還有世俗老外眼中的「中國審美」包括《老井》《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中的一切富有中國氣息的道具。
儘管張藝謀說過「觀眾的口味並不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單一和膚淺」,但我們都記得,這個「亞洲第一色彩大師」在《英雄》中,他的紅色、黑色、綠色的簡單劃分方式,同樣迎合世俗審美主義者的趣味。他甚至懂得利用「世俗」來傳播,他對大眾媒體具有敏銳的透視力,這讓他的電影能遊走在大俗大雅之間,無論大眾媒體採取何種立場,他都能成功地把自己處於話題的中心。正如《英雄》與《十面埋伏》中取景地點、誰會是「謀女郎」、她又具備著哪個前任「謀女郎」的影子、她與張導演有沒有超正常關係……也會成為大眾媒體惡炒的話題一樣。
七、因為我們都愛「謀女郎」
世界有「邦女郎」,中國則有「謀女郎」。鞏俐的豐滿韻味、章子怡的辣勁野性、董潔的清純風情、魏敏芝的倔強韌性……以至後來被張藝謀選為某汽車廣告女主角的徐筠,也被善於構建視覺通道的傳媒形容為具備著「鞏俐的嘴形、章子怡的眼睛和董潔的風情」。
張藝謀挑選女演員的標準,在某種程度上演化為一種看女人的標準,在其影視文化霸權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類中國人對女人的欣賞態度。鞏俐繼續在戛納顯露水蜜桃誘惑,章子怡的小腰已經在香港晃迷了一眾富家子弟,「謀女郎」不僅是中國男人自身的夢想,而且具備全球性態度。
八、因為他尚可以被罵
直到現在,他還不是至高無上與無可挑剔的權威,只要你願意,你還是可以跳出來罵他。他儼然「國師」,是「文藝戀屍癖」,他「太膨脹了」,他在「助長人們奔向消費主義」,他「身上透著一股『賊光』」等等,似乎再狠毒的言論你都可以加諸其身。
在他一人滿載美譽的時候,他同時肩負被罵的惡名。在他支撐之下,更多的藝術天空等待下一代導演來開挖。同時,我們的文藝評論者也需要張藝謀這麼一個活生生的標本。基於審讀「張藝謀」的態度上,我們還可以被劃分為「自由派」「保守派」「激進派」「新保守主義派」等等文化陣線。「少談些主義,多研究問題」,在外界抨擊論戰《十面埋伏》的時候,張藝謀的電影還是一部接一部拍,為人仍然是「千里走單騎」的勁頭,這就讓我們感到可敬。
點擊原文鏈接購買該書
推薦閱讀:
※張藝謀從影40年,為什麼那麼多明星送祝福?
※張藝謀馮小剛,誰贏了江山輸了美人
※張藝謀的奧斯卡情結
※訂閱號精選:①60張內部圖,揭秘趙忠祥的豪華會所,你絕對沒看過!②她拒絕張藝謀三次,嫁給600億富豪...
TAG:張藝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