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生命
一、生命的價值
我們雖然知道自己的生命並不長久,卻沉迷於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為自己帶來煩惱,還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受苦。我們應該自我反省自問,倒數時光,我們活在人世的時間還剩下多少?我們應該如何奉獻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價值。
時光流水,時間絕不會為我們而停留,我們的生命逐分逐秒地減少。為了讓大家能警覺地生活,有位法師曾詳細地就這件事作了解釋,現在與大家分享。
這位法師經常提醒來寺院修功德的居士們:
「每個人都是厭苦喜樂,人的生命卻無法拒絕痛苦,所以生命則有樂與苦。我們隨時都要準備以正念去面對痛苦。」
「每個人一生就有苦相隨,這是無法避免的。苦有三種,即是老病死。這些苦每天都正在等著我們,只是輕或重罷了。」
「說實在的,我們都能清楚地看到隨身之苦,我們被其他的事情覆蓋了自己的苦,甚至還去尋找更多的苦。我們希望能從愛人、丈夫、妻子、孩子等身上得到快樂,其實他們本身,也跟我們一樣有隨身之苦。」
「照理我們得到他們時可以如願地得到快樂。但我們卻要分擔他們的隨身之苦,同時還要加上離別之苦。」
「誰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應該了解這些苦,工作、生活與照顧父母親,幾乎把我們的時間用完了。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還必須擔當夫妻的角色,以及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完成。因此家庭生活令我們擔心與執著。」
「如果懂得正確地過家庭生活,也會有快樂的時光,但是最後誰都無法脫離痛苦,因為生離死別不停地在世間上演著,雖然非常相愛、非常關心、非常執著,總有一天必定要分離的。雖然我們都不想去面對,但這是生命的事實,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遇上它。因此人活在世上,若要快快樂樂地過生活,必要懂得忍耐,接受痛苦,千萬不要痴傻地去尋找新痛苦。」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教導方式是悲觀的。但要先了解這個世間人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它。」
「佛陀是離苦得樂的偉大勝利者,他告訴我們,坦然面對意外之苦的人,隨時準備身心面對老病死的威脅,還需不斷地提醒自己三件事,即是:
(一)懂得生命的真正目標:即是明了我們生而為人,不是為了嬉戲享樂,在輪迴中徘徊輪轉,而是累積功德,跟隨正等正覺佛陀的腳步,邁向涅槃。
(二)懂得提醒自己:即是要經常意念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我們是無法逃脫與避免死亡的,也無法知道自己將在何時死亡,同時更無法確定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會在何時離開我們。
經常意念死亡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會想:認為自己反正不久就會死,而不想做任何事情,得過且過,不願行善,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
第二種會想:認為人既然無論如何一定會死。所以在死之前,一定要好好地利用我們的人身,致力於行善,讓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讓善業跟隨著自己到未來世去。」
行善會死,造惡也會死;懶惰會死,用功也會死;聰明會死,愚笨也會死;富翁會死,乞丐也會死,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後目標。每個生命的目標,都是為了修功德波羅蜜,以便自己能斷除一切煩惱,往向涅槃。當我們還有煩惱時,就應該修更多的善業,直到命終。能如此想、如此做是最好的。
我們要時常「念死」、「念分離」,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就會讓我們警惕,靜坐時心情就能保持平和,容易入靜。我們千萬不可放逸,要隨時接受死亡的到來,不受任何人與事物的束縛,認真行善,不起退心。其實,我們誕生,死亡就在等待著我們,這是自然的規律。我們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間,隨時隨地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
(三)懂得勤修與累積功德: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能好好地把握時間,精進修行,累積功德,讓這些善業跟隨我們到未來世去。相反地,如果我們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對己對人都沒有利益。
正等正覺佛陀告訴我們,這世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因果。世尊開示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我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則得惡果,誰也無法代替我們承受這些果報。」 行善會死,造惡也會死;懶惰會死,用功也會死;聰明會死,愚笨也會死;富翁會死,乞丐也會死,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後目標。每個生命的目標,都是為了修功德波羅蜜,以便自己能斷除一切煩惱,往向涅槃佛陀為了教導我們能好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提出了三項生活原則:
(一)諸惡莫作:如果曾經造過惡,就必須改過自新,今後切不可再重蹈覆轍,更不可去造作新的惡業,因為這會加重業力,甚至可能因此而墮落地獄,無法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二)眾善奉行:如果有功德還未修,就要加以勤修。修過了的功德,應該再修、多修,精進地修。這樣,我們才不會墮地獄,而能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三)自凈其意:即是凈化心靈,讓心在呼與吸之間,都能保持清凈。如果我們只吸氣而不呼氣;或只呼氣而不吸氣都會死亡。死亡是不會預先通知我們的,因此,我們必須經常保持一顆清凈的心,隨時接受死亡。
心的清凈與混濁,是往生天界或墮落地獄的關鍵。
如果在臨終時心混濁不清,只能想到自己曾經造過的惡業,那麼,心識就會向下墮落地獄,遭受自己在世時,所造作的惡業報。相反地,如果臨終時,心很清凈,一直憶念自己曾經修過的善業,那麼,心識就會往上,轉世到天界去,享受自己在世時所修過的善果報。
正等正覺佛陀教導我們十種舍惡行善,使心清凈純潔的方法,稱之為「十善業如下:
(一) 布施:將物品給予他人,與他人分享。
(二) 持戒:保持身口意清凈,不可傷害他人。
(三) 靜坐:通過靜坐來訓練心志,使心清凈。
(四) 尊敬服從:對有品德者要尊敬服從。
(五) 熱心公益:積極行善,不做有違法律的事、應從事促進文化與道德的善事。
(六) 迴向;將功德迴向,與他人分享。
(七) 隨喜功德:隨喜他人的功德。
(八) 聞法:聽聞佛法。
(九) 講法:講佛法。
(十) 正念:守護自己的意念,使之正向,善良。 「十善業可以總括為:三善業,即是布施、持戒、靜坐。
能了解生命目標的人,會經常想到死亡,會積極行善。他認清事實,勇敢的面對世界,任何痛苦都無法使他的心動搖,快樂一定會在今生來世跟隨著他的步履前進。」 上述所說都是師父的教誨。他時刻提醒我們,生活不可放逸。每天都要認真地舍惡行善,使心保持清凈純潔,這樣生命才會有價值。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師父之教誨,讓大家懂得如何面對與解決痛苦。因為生命真正的價值,是利用在世的時間勤修功德波羅蜜,關閉地獄之門,而邁向涅槃境界。
二、父親臨終的最後一刻
有一天,一位女生來請教師父有關她父親的事情。這件事很重要,那是當親人在面臨生命危機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照顧他們。現在與大家分享,希望能作為各位的借鑒,它通過佛法告訴我們,在生命結束的前一刻,如何以正確的方法照顧親人。
她說:「當我十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母親獨自一個人撫養我,母親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她每天都會盛缽。父親從來沒有照顧我。我知道父親搬到哪裡去了 。但是我卻沒有去找過父親,只是偶爾跟他通電話。」
「後來,父親患了重病,深夜被送到區醫院我去探望。醫生說父親患了癌症,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父親不相信因果報應,我該怎麼幫助他呢?如果孩子們在父親在世的時候,為他修功德,他是否可得到呢?會否減輕他因癌症而帶來的痛苦?」
師父慈悲地說:「你要照顧臨終的病患者,首先必須要先了解,無論是患了什麼病,在往生前,最重要的是,心絕對不能受到煩惱的干擾而混濁。心混濁,就會往惡處苦道而去。」
「佛陀曾講過:當心混濁,不透明,就會墮落惡道。」
「你父親還在世的這兩個月期間,即使到了最後一秒鐘,絕不可讓他的心混濁。而讓心保持清凈的最佳方法,即是修功德。」
「他不喜歡修功德,如果孩子為他修,他會得到功德的。」
「只要他隨喜你們為他所修的功德,是可以得到功德的,只是比較少而已,所以要讓他親自做。」
「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地獄天界的人,也不相信有來生,認為死後就變空,這種人當惡報回報時,往生前都會受盡折磨的。」
「兒女應該隨待一旁,對他加以照顧,有機會就跟他講佛法,早上、傍晚或入睡之前,將花、蠟燭拿給他供養,剛開始時他可能不會跟著我們一起做,但是要慢慢地跟他講法,讓他了解功德與惡業的事情,同時告訴他每天都要禮佛,誦經。
「如果他無法起身,就讓他躺著誦經。之前他身體還健康時,可能會不相信,但是,當病情越來越沉重,直帶臨終時,孩子告訴他要請求佛陀保佑,他可能會相信。」
「也許他們可以準備食物、水果、香花,讓父親盛缽,如果能恭請法師到病房來,那將會更好,但是如果法師不能來,或附近沒有法師的話,你們就替他盛缽,然後告訴他,為他修了什麼樣的功德。」
「如果他今世還有一些功德的話,就會跟著你們一起修功德,病楚也會減輕。如果他什麼都不做,那就沒辦法了,唯有等來生再回報他。而今生恐怕無法幫助他了。」
「很多年前,師父認識一個人,他是善知識的代表,患了糖尿病,最後雙腿被鋸掉,當剛剛開刀後,每天下午大概兩點鐘的時候,傷口就會劇痛無比,怎麼治都治不好。」
但是因為他來過寺院,深信功德與惡業的事情。當師父去探望他時,將誦經與引導靜坐的錄音帶給送給他。每天用完早餐後,就先讓他休息睡覺,直到下午一點半,當劇痛快要發作時,就將誦經的錄音帶播放給他聽,並請他跟著一起誦念。
當到了下午兩點時,他早以忘記了痛楚,每天都這樣做,直到痊癒為止,這是曾經用過而有效的方法。
「這提醒我們,若是懶惰誦經,就要先練習誦經,當生病時,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可以以誦經來消除痛楚。當心專註於誦經的聲音時,就會忘了痛苦,這也是曾經用過有效的方法。」
(一)父母是孩子的楷模:父母賜給我們適合行善的人身。因此,雖然父母沒有照顧孩子,但他們畢竟還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而且如果他們把我們從小養育成人,就是為我們樹立了最佳榜樣,他們的恩德是不可思議、無法計算的。
(二)父母永遠寬恕孩子、不會記恨:雖然有時父母親會責罵或鞭打孩子,但是這些都出自於愛與關心,希望孩子能成才。其實,當父母親鞭打孩子時,就有如刀子正在割父母親的心一樣,正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管誰的愛都無法比得上父母親對兒女的愛。父母親一直無私地付出,很不得把世間所有的都給予孩子,所以千萬不要懷疑父母親會像別人一樣地背叛我們。
(三)父母恩重如山,當子女的即使窮盡一生,也是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其實父母親即是家裡的主佛,身為子女的一定要感恩他們的恩德,要善待他們,孝順他們。
子女必須孝順父母親,簡述如下:
(一) 好好地照顧與關心他們,舉凡食物、衣服、住所等,都要悉心地照顧,尤其是當他們生病時,必須以最佳的方法加以治療,要經常如此關懷他們,直到他們命終為止。
(二) 行善積德,當個有用的人,讓家族感到光榮,父母親感動欣慰。
(三) 行為端正,處事光明磊落,能繼承父母親的遺產,並加以妥當地處理。
(四) 謹慎地為他們辦事,不要有任何錯誤。
(五) 邀請他們,支持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布施、持戒、靜坐,讓功德跟隨他們到來世去,向涅槃之道邁進。這是每個孩子對父母親所應負起的重要責任。即使到了他們往生之後,也要經常修功德,迴向給他們。
為了讓子女長大後能當有用的人,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父母親盡其一切,辛辛苦苦地培育子女,他們的苦心,作為子女的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一定要報答他們的恩情。當我們為人父人母后,為了培育自己的子女,同樣的,我們也是任勞任怨,不惜地付出一切,為子女作了犧牲,冀望他們能成才。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此時,我們一定能深切地了解父母的偉大與無私。
當我們在養育兒女的同時,也不可以忽略我們的父母親,必須善待他們,照顧他們,關懷他們,奉養他們,讓他們能安享晚年,從而也能為自己的兒女樹立好榜樣。而兒女在這種耳濡目染的情形下,自然也會受到良好的影響,懂得敬老尊賢,成為社會的棟樑。另有一點非常重要,當父母親臨終的前一刻,我們一定要懂得好好地照顧他們的心,使之保持清凈,無所掛礙,往生善道。這在佛教里是最正確的做法,也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
三、成為家裡值得尊敬的人
根據一則報告,自佛歷二五四二年起,在泰國,每年遭子女拋棄的老人,其機率越來越高,平均一年不少於三十萬人,而一般老人院一年只能收容兩百位老人。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不幸的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子孫對家中的老人感到厭倦,不想他們成為生活上的負擔,因此便將他們棄之不顧,此種趨勢逐年提高,真得令人不寒而慄,感到悲傷與無奈,不禁哀嘆道德倫理的淪落。
拋棄年老父母的問題,是泰國當今社會裡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泰國國內有90%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的教義,教導我們要奉送父母,他們就如家裡的阿羅漢一樣,非常重要,作為子女的一定要尊敬與孝順他們。
老年人的生活經驗豐富,時常會提醒與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人生,如何求取進步,如何獲得幸福。他們對子女有大恩惠,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的範疇能比得上他們,我們畢業也無法報答得完,因此如果有人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關心,甚至棄之不顧,那麼試問這世上還有誰能令他孝順?這種令人唾棄,幸福之路並不屬於他們的。
當我們呱呱墜地,在襁褓期間,一切都需要別人的照料,父母親衣不解帶,任勞任怨地細心照顧著我們,從不言倦,無論有多辛苦,也絕不會把子女丟棄。否則我們早已經喪命了,或者雖能僥倖活命,但恐怕也會淪落為指導乞丐,三餐不繼,那能像今天一樣,幸福快樂。因此光只這一點,其恩德就已經令我們無以報答了。
因此子女一定要報答父母之恩,感謝他們願意接受我們當他們的孩子]並養育我們、保護我們。有時候他們寧願自己挨餓,也要設法餵飽自己的孩子。他們忍受著各種苦,也要把孩子撫養成人,他們的付出是多麼的無私,多麼的偉大啊!
試想,當我們到了晚年時,勢必年老力衰,體內的各種器官都退化了,一切都不像年輕時那麼愜意,行動無法自如,那時我們就會感到很煩惱。因為無論要做什麼事,都需要子孫們從旁協助,甚至連大小便,也要依靠他人幫忙。在這樣的情況下,日子一久,不中自己感到厭煩,相信子孫們也會厭惡我們。如果他們的愛沒有發自內心,沒有真正地愛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話,他們一定不想來照顧。即使有人可以忍受得住,可能也是有其目的的,因為他們希望得到老人家的遺產。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也屢見不鮮。我們應該要高潮令這些問題不會發生在我們的家庭里。
要使子女敬愛關懷家中的長輩,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從小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經常教導孩子要自動自發地幫忙照顧長輩,而父母自己本身必須樹立好榜樣讓子女學習這樣子女自會如自己的父母一樣,懂得敬老尊賢,照顧與關懷家中的長輩。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孝順長輩。讓孩子多與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觸,經常把他們的恩德告訴孩子們,讓他們產生恭敬心,如此不斷地作正確的教導,那麼,日子一久,自然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
但是如果父母親在與孩子一起照顧父母的同時,卻又能在孩子的面前與背後不斷地抱怨,口出惡言,或是邊照顧,邊責罵孩子,這樣自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將來當父母年老時,他們也會如此對待父母,認為父母在家裡是多餘的,甚至地位比傭人低,父母親必須看他們的臉色過日子。到時父母親必會因此而傷心欲絕,淚眼相對!殊不知這就是因果報應。
因此如果父母親希望子女在自己年老時,能善待自己,就必須要先善待自己的父母,並訓練孩子當自己的助手,一起照顧長輩。當他們長大之後,自然會以愛心來照顧父母,關懷父母,奉送父母。
無論如何,當父母在教導孩子行孝道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應該從旁加以提醒,補充說明。無論如何,父母親應該在年老之前,就為晚年做好準備,為子孫所尊敬。
如果事先沒有作好心理準備,那麼當身體衰老時,就來不及了,到時就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痛苦。
那麼,要如何準備,當家裡值得尊敬的人呢?簡單地說,老人有兩種:
第一種為沒有修世界各地的老人,即是在有生之年,從沒做過什麼善事的老人,很少布施、持戒、誦經、打坐,對學佛沒有興趣,每天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這種老人很麻煩,不講道理,做事沒原則,缺少判斷力,不能分辨是非,子孫們都不想接近他,這種老人,通常會造成許多家庭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婆媳之間問題。子孫們無法從他那裡學到做人的道理,他根本毫無善業可言,所以最終將被子孫遺棄。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孝順長輩。讓孩子多與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觸,經常把他們的恩德告訴孩子們,讓他們產生恭敬心,如此不斷地作正確的教導,那麼,日子一久,自然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
第二種為具功德羅蜜的老人。這種老人的一輩子,除了認真工作與累積財物外,也會為晚年做好準備。他們懂得如何利用時間,妥善的處理自己的私事,從不麻煩家人,絕不成為家人的累贅。
他也經常學習佛法,認真布施、持戒、打坐,同時還經常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於子孫。正等正覺佛陀稱這種人為「值得子孫尊敬的人」,哪家有這種老人的話,哪家就會安樂,他就如「家裡的主佛」一樣。這種老人明了簡單就是幸福的道理,並以此作為原則,老老實實地過生活。
(一) 經常盛缽:勤於布施。每天早上都會為僧眾盛大缽,就是將食糧儲存到來來世去的方法。
(二) 精進地持守五戒:對於第四條戒—不妄語,他更謹慎地持守,即是不打妄語、不嘮叨,當個吃住都簡單的人。尤其在佛日當天就會持守八戒。
(三) 盡量地安排時間打坐;每天早晨、中午與晚上入睡之前,都一定會打坐,讓心透明清澈。他會為子孫樹立好榜樣,有空時就教導家裡的小孩子,有時講故事,有時分享有益的生命經驗,時刻提醒子孫,要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上去。他絕不插手干涉女婿或媳婦的私事,而讓子孫們自己學會負擔與解決家庭的問題。他只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調解,盡量培養家族的接班人,因為知道自己在世的時間有限,所以會將所有的財物,妥善地分配,交給子孫管理。
他也會取出部分的款額作為自己往生後,辦理喪事之用,而不讓子孫為了辦理自己的喪事而奔波傷神。總而言之,他會在往生之前作好一切準備,絕不加重子孫們的負擔。如此一來,必定得到子孫的敬重,讓子孫永遠尊敬他,懷念他。
因此,大家應該明白,第二種老人在晚上的時候,絕不會孤單,因為子孫們都想接近他。其實,如果子孫們願意親近他,就能增長知識,了解更多的做人道理、使自己身心安樂。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如何當一個明智的老人,那麼從今天開始,就準備家裡的主佛,好好地為自己的晚年作好準備吧!
四、給予子孫祝福
當生命已經步入晚年,祝福子孫,使他們快樂、幸福、進步,就成為我們人生另一個責任。但是如何祝福子孫,卻是一種學問,如果做得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子孫的尊敬,而且還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子孫反感,不願親近我們。
「祝福是什麼?
福是來自巴利語的vara,vara是吉祥、幸福的意思。
祝福的意思是給對方吉祥、幸福。所以祝福子孫,即是希望子孫得到吉祥、幸福。
祝福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不知道給予子孫祝福,是泰國的一種傳統古老文化。一般上,在每晚入睡之前,父母親都會子女去向長輩們頂禮,祈求祝福。而此時身為家中的長輩們頂禮,祈求祝福。而此時身為家中的長輩就會把當天所行的善事,告訴子孫,當作祝福。在祝福的過程中,著重強調與灌輸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報應觀念,藉此培養子孫良好的品德。
過去的泰國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奉行此種傳統文化,因此人們大多能安居樂業,社會問題並不多。
入睡之前給予子孫祝福,對家中的長輩來講,是家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他們明了,如果家庭失去了長輩的祝福,就等於該家庭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凝聚力。
一旦家庭失去了重心,缺乏凝聚力時,家裡就會顯得死氣沉沉,毫無朝氣可言。
家庭成員會因此而時常發生衝突、甚至大動干戈,進而反目成仇,到此地步,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溫暖。
尤有甚者,有些家庭成員因經不起打擊,而藉酒店消愁,或吸食毒品以麻醉自己,這樣一來,將導致整個家庭步入毀滅之道。
了解此傳統文化之重要性的家庭,都會灌輸子女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教導他們在每晚入睡之前,必須向家裡的長輩請求祝福。
有的父母,當家裡的長輩離開世間之後,都會教導子女向亡者的遺照頂禮,並告知孩子有關他們在生時行善積德的差事美事。
但是近幾十年來,這樣的傳統文化已經泰國人的家庭中逐漸消失了,而在缺乏家庭凝聚力的情形下,情致老人被遺棄的問題、家庭破裂問題、離婚問題越來越嚴重。
現代社會的一般趨勢,大部分的年輕夫婦,婚後都各自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因此,平常在家裡,只有年輕的父母與年幼的孩子相處在一起,跟祖父母、外公與外婆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結果祖孫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淡,一點凝聚力也沒有。因此當年輕父母無法與孩子溝通時,就沒有長輩可以從中調解協助,日子一久,問題就會趨於嚴重,導致少年離家出走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也是產生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
缺乏凝聚力的小家庭,如果其父母親不設法加以補救,為孩子灌輸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那麼家庭成員肯定會因家庭失去了溫暖,而無法和睦相處,最終將導致家庭破裂。要加強家人彼此之間的凝聚力,就必須保留傳統的優良文化。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孝心,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孩子一定要先向父母親求祝福。剛開始時,母親可能要先帶孩子去頂禮父親,請求父親祝福,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當發親給孩子祝福之後,在告訴孩子去頂禮母親,請求祝福,因為母親也是家庭的支柱。
如果父母親能保留優良的傳統文化,灌輸孩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這就等於給家庭買了保險一樣,家庭會因此而充滿了溫暖和幸福。到了晚年,也能確保子女們會好好地侍奉他們,不會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因為自小,父母親就給他們樹立了好榜樣。
如何使自己得到吉祥、幸福
當我們已經知道祝福是有多麼的重要之後,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如何使自己得到吉祥、幸福。佛教認為人「心」是跟其他動物不一樣,人心是有其特性的:
(一) 心是可以透過訓練提升其品質。
(二) 心可以消除不好的品質。
(三) 心可以不斷地凈化。
因為有這種特性,所以如果人只累積善業,心就是好的。但是,如果一直累積惡業,心就會變惡。
但是,因為我們的心,也不至於是完善惡的,沒有一絲善,否則,我們早就墮落地獄了。
同樣的,我們的心也不是完全善的,沒有一點惡,不染,我們就可以成阿羅漢了。就是因為我們的體內,有善也有惡,彼此相混,所以我們要找辦法,除掉惡業,然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努力地增加善業。
煩惱有以下三種:
1.貪:即是自私,不知足的追求、吝嗇、不願布施。例如:有些家中的父母貪婪成性,不斷地向子女索取錢財物品後,仍不知足,結果引起子孫們的反感,而不想親近他們。或是有些子女太自私,吝嗇,只想得到別人的東西,而不願意與人分享,當然,家裡的父母也不願與這種孩子同往。
2.嗔:容易動怒,怨恨別人。假如家中的父母喜歡發脾氣,動不動就責罵子孫,日子一久,也會令子女產生反感,不想接近他們。抑或孩子經常發脾氣、喜歡惹是生非,那麼,家中的父母肯定也不想與他們來往。
3.痴:心渾濁、沒有智慧,是非不分。假如家中的父母不辯是非、喜歡嫉妒、批評別人,相信子女一定不想接近他,當然,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子女的身上,身為父母者也會採取同樣的態度對待之。
如果有誰被這三毒覆蓋者,就無幸福可言。因為,誰都不想接近,即使生病也沒有人想照顧。如果我們能努力改掉自私、吝嗇的惡習、去除嗔恨心,增長智慧,消除惡業,凈化自己的身口意,那麼,久而久之,好的想法、好的言語、好的行為就會慢慢地在體內累積,如此一來,幸福就離我們不遠了。
只要肯認真學習,人人都能擁有幸福,不管是老人、年輕人後小孩都能擁有它。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正等正覺佛陀教導我們,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須要以三善業對治貪、嗔、痴,三善業如下:
(一) 以布施對治貪慾
為比丘盛缽,就是培養子孫好布施,也是對治貪慾的好辦法。為了盛缽,家裡的成員,無論老少一早就需起床,幫忙準備食物。接著,家中的長輩就會帶領子孫們一起給比丘盛缽。之後,長輩們就會帶領子孫把功德迴向給歷代祖先,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子孫們的孝心與慈悲心。倘若家裡遠離寺院,早上鮮有比丘經過家門,長輩們也可以吩咐子孫準備食物,然後親自拿到寺院去供養,在供養之前,讓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許願,然後再派代表將食物拿到寺院去供養法師,這個代表由家中的小輩輪流負責。
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子孫樂善好施的好習慣。
一大清早起床,趁心還沒受到污染之前行善,給法師盛缽是修功德的最好時機,所謂「一天之計在於晨」,一睡醒就行善是最好的,可以讓我們的心一整天感到快樂幸福。
可是,大部分的現代人,早晨一睜開眼睛,就想著如何在工作上與別人競爭,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一整天都在算計,與人勾心鬥角,結果到了晚上即使睡覺也不安寧。這種人什麼善事都沒有做,簡直就在浪費寶貴的生命。
其實,除了工作上的壓力外,家裡也有很多問題令我們傷腦筋,如婆媳不和的問題、妯娌之間明爭暗鬥的問題等,真是不勝枚舉,至於兄弟之間為了爭奪財產而反目成仇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大家都各懷鬼胎,互相猜忌,想占對方的便宜,試問這樣的家庭怎麼會有幸福可言呢?
因此一大清早,全家聚集在一起,為法師盛缽,是當天的第一件善事,不但可以從布施中得到幸福快樂,同時也可以=減少心中的貪念,讓心清凈。
(二) 以持戒對治嗔心
當起床之後,家中的長輩就應該要求家裡所有的成員在佛桌前集合,一起做早課與求五戒。當做完了早課,才分頭去準備盛缽的食物,在等待法師前來盛缽的時候,;利用這段時間先帶領大家求五戒。盛缽過後,就把功德迴向給歷代祖先,然後才做早課,這樣一來,就能降低煩惱產生的機會。
家中的長輩必須教導子孫們每天要求受五戒。持守五戒,能讓子孫具有做事與做人的正確原則,絕不害人,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等,而且無論跟誰發生多嚴重的衝突,也要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不輕易動怒,不與人結怨。如果能如此教導子孫,則無論對里對外、於人於己都有益。
在現今的社會裡,也許工作與生活壓力大,造成人的脾氣都很急噪,容易起嗔恨心,當一感到不滿意的時候,就會馬上惡言以對,甚至拳頭相向,因而結下了惡緣,互相怨恨。所以持守清凈的五戒,能自我控制,保持身口意清凈,不輕易起嗔恨心,這樣生活自然會幸福快樂。
(三) 以靜坐對治愚痴
長輩們由於學佛的時間久,所以明白我們的心是最容易被誘惑的,有時候看到漂亮的東西,就想得到。有時候聞到香味,也想得到。有時候想到美味的食物,也想得到。有時候觸摸到柔軟的東西,也想得到。有時候,誰合我們的心意,也會讓我們想得到他(她)。
在眼、耳、鼻、舌、身、意各方面的誘惑下,使得將錯的看成對的,使心容易被誤導,而去造作惡業,最後導致要受苦報。
我們要保持平常心,不讓心墮落,變成這些誘惑的奴隸。必須時常提高知覺,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正在做什麼,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解什麼是對或錯、好或壞、功德或惡業、應該做或不應該做,這樣才不會放逸。
長輩們都明了這些重要性,所以他每天都會訓練提高自己的警覺性,使自己具有正見,而這必須從小就要訓練,而不是等到年紀大了才來訓練,因為到那時已經為時以晚了。
他是按照正等正覺佛陀所教導而實行的,這些都是他們從寺院學到的,因為寺院是灌輸大眾道德倫理的地方。而正等正覺佛陀所教導的「禪修」,正是訓練我們提高覺知,具有正見的最佳方法。
禪修是以訓練心,讓心清凈純潔的方法來消除邪見,進而生起正見,隨時隨地都將心安置於善處。長輩們透過以下三件事情來使自己具有正見:
(一) 每天學佛。
(二) 每天以佛法教導子孫。
(三) 每晚打坐。
每天學佛能使心時刻得到佛法的滋潤,即是要不斷地修功德,因為人之生死,是必然的現象,而唯一可以伴著我們的,就是功德與惡業。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功德修得很多,問題就會少,快樂就會多,但是如果造了很多惡業,除了會產生很多問題之外,原有的快樂也會消失。
每天以佛法教導子孫,能使字身有機會不斷地憶念過去所修的功德,同時也可藉此把倫理道德傳授給子孫。當心如此緊繫於佛法時,一切都會順利,子孫也自然喜歡接近你,這樣,無形中就有機會灌輸他們更多正確的觀念,使他們能堂堂正正的做人。
每天晚上靜坐,是直接訓練具有正見的最佳方法,因為當靜坐的時候,心就會習慣於寧靜、不容易混濁,由眼、耳、碧、舌、身、意所產生的誘惑,很難對他們產生影響,因為他們的心以能保持清凈。
他不僅不會受到誘惑,而且能看透人性,對世見的一切都能淡然外之,不為煩惱所束縛。他就有如一座智慧庫,能為子孫提出有建議的意見,使子孫喜歡接近他。
如果我們的長輩能以正等正覺佛陀所教導的布施、持戒、打坐的方法,來消除貪、嗔、痴等諸般煩惱,那將必定獲得幸福與快樂,成為值得子孫尊敬的人。
總而言之,如果能如此陶冶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好長輩,那麼,子孫是絕對不會遺棄他們的,反而喜歡接近他們,每天早晚禮敬他們,把他們當作家中的主佛一樣。
長輩的祝福詞為什麼如此靈驗?
當我們去頂禮品德高尚的長輩時,我們會發現他們對子孫的祝福都會一一實現。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位敬愛的法師曾就這件事而為我們開示:祝福詞是否靈驗,與祝福者所修的真言波羅蜜息息相關。
如果祝福者的品德高尚,誠實善良,呢么,其祝福詞就會靈驗。相反地,如果祝福者品質低劣,好打妄語,當然,其祝福詞自然就不會靈驗。
法師指導我們閱讀古代的經典,並慈悲地為我們講解大藏經里「翁庫利曼法師」譯)的故事:「翁庫利曼法師」(音譯)出家前,是一個曾經殺害很多人的惡賊。當時,他誤信人言,以為只要殺死一千人,就能得道,因此,他連續殺害了九百九十九個,只差一人他就可以成為統治世界的主人了,而將被殺死的第一千個人即是他的母親。正等正覺佛陀早就預知了此事,因此前來度化他。當時他已經失去理智,一看到佛陀,就衝上前去,想殺害佛陀。不過,在佛陀慈悲地開導下,他終於醒悟了。他向佛陀懺悔,並向佛陀請求出家,從此在佛陀足下認真地修行。
但是,因為之前他是惡名昭彰的殺人賊,所以當他剛出家出外托缽時,村民一看到他,都心有餘悸,只記得他是「翁庫利曼」(音譯)惡賊,紛紛逃離,結果每次都是空缽而歸。有的時候,甚至還被很多人用石塊拋擲,以致受傷流血。
有一天,他去托缽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一個懷孕的婦女,這個孕婦記得他是「翁庫利曼」(音譯)惡賊,當場嚇得跌倒在地,渾身虛脫,沒有力氣逃跑,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好象快要死去一般。」
「翁庫利曼法師」(音譯)心想救她,但卻無法做些什麼,只能開口以他所修的真言波羅蜜來祝福她:「我自出家以來,就在佛陀的教導下修行直到現在,我一點也沒有殺害眾生的念頭,願以修行真言波羅蜜的威力,祝年紀順利地生產。」當話一講完後,該孕婦就順利產下孩子了」
這件事是發生在「翁庫利曼法師」(音譯)證得阿羅漢之前。這是個很好的例子,真言波羅蜜的威力的確能使祝福詞如此靈驗。
所以祝福的正確原則是,祝福者必須藉著內在修行的真言來祝福子孫,這樣祝福詞才會靈驗。
例如:如果我們對自己所修的布施是真實的,就要以祝福說:
「願一整年為僧團盛缽的真實善行,祝來求祝福者,飲食豐足,同時,也以自己將財物布施的真實善行,祝福你能如所願,很快地得到財務。」
當師父解釋完這件事,他繼續為我們開示:
「我們要知道未來會有子孫或尊敬我們的人來求祝福,因此,我們現在就要先思考該怎麼辦?我們的祝福詞才不會跟鳥鳴一樣地只是虛有其聲而已。」
「如果我們沒有經常盛缽的習慣,現在就要開始盛缽,以消除自己的吝嗇。如果自己還經常生氣,就要好好地持戒。如果還喜歡固執己見,明明看到是錯的,但還頑固地堅持去做,就應該學佛,而且要到寺院來修行,經常打坐,不然,我們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功德來祝福人家。」
「但是,如果我們能好好地提升自己,那麼,當子孫來求祝福的時候,就可以藉著持續不斷地盛體、持戒、靜坐所得的功德,以及其他所累積的功德來祝福他們,願他們生命輝煌,身體健康,智慧增長。唯有如此,祝福詞才會靈驗。」
「倘若你現在已經是為人長輩了,但卻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善業,那現在還來得及。就是今晚入睡之前,先誦經108遍或一整晚打坐,隔天當子孫來求祝福的時候,那你的祝福詞可能還有點靈驗,雖然只是這樣,總比什麼都沒有好。然後,你每天就要加倍地修行,總有一天,你的祝福詞的靈驗性就會逐漸增加。」
當我們學習好這件事後,就會讓我們看到準備進入生命晚年的畫面了,而且會讓我們感覺到必須在年老前作好準備。因為如果等到年老時才調整的話,壞的習性就會很多了,到時將難以改善。但是,如果現在開始就改善自己的行為,減輕自己內心的貪嗔痴,當到了晚年時,我們就可以有資格當家裡值得崇敬的人,受子孫該尊敬和頂禮的長輩了。
五、行頭陀、不放逸
我們的生命是充滿了無常,如果放逸,就可能招致危險。佛陀說「放逸者,雖活同死。」到寺院來行頭陀是自己不放逸的另一個方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正等正覺佛陀在四十五年期間的講法,總共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如果總結佛陀所講的法,就只剩下一項,即是「不放逸」。這點在佛陀的最後一次的教導中可以證明,那時候是在佛陀入滅之前。
「諸比丘!今我告汝等:諸行皆是壞滅之法,應自精進不放逸!」
從佛陀的教義總結,等於他提醒我們,培養自己具有高尚品德,絕不放逸。因為如果我們一旦放逸,那麼,在身口意方面造惡業的機會就會出現了。原有的品德,就會退步。
不放逸的人要經常提醒自己,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人必須地有價值的生活,即是經常累積功德。
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放逸者,讓自己的心安住在功德里。
為什麼要安住在功德里,那就是佛法的原則,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善惡業,但是業報是取決於心的狀況。
例如:如果心安住在惡業里,即是心經常意念到惡業,那就是給過去所造過的惡業報應的機會。例如:殺生的業力報應時就會短命,必須承受遭遇到意外的痛苦,而且會缺乏很多行善的機會。
不放逸的人要經常提醒自己,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人必須地有價值的生活,即是經常累積功德。
相反的,如果心經常安住在功德里,即是對別人慈悲,或者意念到來自曾經布施過、持戒過、靜坐過的功德,這樣,就可以給過去所做過的善業回報的機會,例如:來自過去布施過的功德,使得今生的財富增加。因為佛陀知道這個事實,我們修功德時,會有三段時間,即是修功德之前,修功德時,修功德後,都要起歡喜心。無論是布施、持戒或靜坐的功德,都能使心透明。因此,當修功德後,就要經常意念所做過的功德。
如何讓心安住在功德里?
我們的長輩修功德的方法,就是在寺院修頭陀行大概三到七天,這段期間以布施、持八戒以及打坐為主要活動。至於住所就由寺院安排,有的住在頭陀傘里,有的住在寢室里,這要看該寺院的場地如何而決定。
有的可能會懷疑,來修頭陀行如何能讓心安住在功德里?如何還不放逸?於是,筆者就繼續研究,結果發現一位師父,曾經對到寺院來參加頭陀營者這麼解釋過:「行頭陀是讓在家人有機會像比丘一樣,住在頭陀傘里修行。」正等正覺佛陀告訴我們,修頭陀行有兩項重要原因:
第一項:世人都有同一種感覺,即是當自己快樂時,雖然是已經獲得很大的快樂,但卻仍然覺得自己的快樂比別人少,而當遇到一點苦時,卻總覺得自己的苦比其他人多得很。
第二項、我們分不清什麼是生命的必須,什麼是多餘的。其實,如果我們能好好地注意,就會分辨出問題的大小,以及對世界有害或有益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分清楚什麼是「必須的」,什麼是「想要的」?
「必須的」就是必要的確有的,即是生活上必要有的四事:(衣服、飲食、住所、醫藥)。
至於「想要的」即是想得到的,使自己方便舒適的事情。所以,有些人當想得到什麼東西時,就以為那些東西都是「必須的」。例如:衣服,雖然已經有了幾十件,塞在衣櫃里,但是主人還是覺得不夠,還想買更多的時髦衣服,這樣就不是必要,而只是一種慾望而已。
另一點值得注意,現在的商家促銷各種貨品時,會送這個送那個,有時為了想得到所送的贈品,而去買不需要的商品,結果,最後家裡就坎堆積如山滿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以致入不敷出,錢不夠用。
因此,為了能夠分辨「必須的」與「想要的」。我們的長輩才在佛日里與假日里參加陀營。
法師們教導我們,如果想住在頭陀傘裡面,就自己背著頭陀傘,到寺院來住上兩夜,之後就會知道,之前你想擁有幾棟房子、幾座大樓的想法,是多麼幼稚呀!因為當你住進頭陀傘裡面時,就可以感覺到,我們需要的空間,其實能以容身便已足夠了。如果將太多財物帶進頭陀傘里,根本就不夠地方,因此,怎麼可以睡覺呢?
至於在頭陀營里要穿著白衣,這樣可以讓我們知道,其實,我們也不需要太多衣服,因為那是一種負擔。尤其是穿上白衣,要坐著睡就要特別小心,要有知覺,避免不小心弄髒了衣服。
「必須的」與「想要的」就是這樣,要仔細的評估,不要一看到什麼東西就想要,應該要分清這上述兩種的差別,這就是為什麼要建議你們一起來修頭陀行。
如果要使自己不放逸,就要先開始舍惡、行善、讓心清凈純潔,這三件事情,必須要盡量去實行,使其圓滿。也許這輩子未能達到圓滿的地步,但只要我們努力不放棄,總有一天,當修行圓滿之後,我們就可以斷除一切煩惱,成阿羅漢,跟隨正等正覺佛陀進入涅槃。
分享了師父的教導之後,可以這麼說,要精進地修行,不放逸,將心安住在功德里,就應該在周末時,到寺院里參加頭陀營三至七天。為了讓自己從世俗紅塵的紛紛擾擾中走出來,增加自己的功德,我們必須前來住在身心安樂的環境。當頭陀營結束,回去工作時,我們就會以安住在功德里的心工作,心時刻保持清凈,就不會放逸。即使問題再多,但還是可以解決的,甚至慢慢地消失,而好的機會會自動找上你,因為清凈的心能吸引好的事情到我們的生命里。
如果六千多萬個泰國人,可以一起來參加頭陀營的訓練,使自己不放逸,那麼,泰國的各種社會問題,就會減少,因為泰國人的心已經變得清凈了。而且如果能復興全國的各所寺院,經常在周末的時間舉辦頭陀營,總有一天,國內的問題就會消失。因為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那可是我們的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可是這些事情什麼時候才得到支持?主要在於我們要先去實行,然後再去邀別人跟著做。
希望大家思考之後,就在這個周末的時間,帶著家人到修行中心或離家附近的寺院去參加周末頭陀營。現在讓筆者先向大家隨喜功德,善哉!
推薦閱讀:
※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
※川字掌:生命線和智慧線分叉越早說明受母親照顧時間越短
※平淡,生命的真諦
※如果,我只是你生命中的。。。
※好牧人壞牧人與信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