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選民之問」直指美式選舉之病

離美國大選日還有一個多月,在希拉里、特朗普展開激烈電視辯論的同時,選舉委員會也為選民註冊忙碌著。不過,今年工作可沒那麼好做。據北卡羅來納州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情況好的時候,100個人里大概能爭取到10人,但同時也有10多人會直截了當地拒絕,甚至有人反問「我這一票有何意義」?

參選率低的尷尬困擾美國久矣。有研究發現,1972年以前,超過七成美國人要麼認同民主黨,要麼認同共和黨。此後,對兩黨都不認同的「獨立人士」越來越多,直到2009年出現重大變化:「獨立人士」的比重既超過了共和黨,也超過了民主黨,佔到美國人數的45%。於是選舉就變成了一群對此不感興趣的人從兩位都不喜歡的人中選擇討厭程度更小的那一位。無論最後誰當選,都有至少近一半選民的真實意願沒有被表達。這難道就是民主下的民意?

民眾放棄投票,直接看是對候選人不屑,往深里說則是對這種選舉制度不滿。歷史上,競選時大肆許諾,當選後行動遲遲、或者沒有行動的總統大有人在。太多兌現不了的承諾,讓美國人的參與熱情大大降低。而且這麼多屆選舉下來,普通民眾愈發清楚地發現:不管選了誰,不管總統為哪派力量說話,反正都不太可能為自己說話。在「錢主」政治的大背景下,正如有選民嘆惜, 「一個人的聲音什麼都改變不了」。

今年的大選更是將種種「不好看」暴露得淋漓盡致。近期多項民調顯示,希拉里和特朗普在選民中受歡迎程度均在50%以下,成為「21世紀甚至有可能是20世紀以來最不受歡迎的兩大總統候選人」。在選戰中,雙方本來就有足夠動力去彼此攻訐,而特朗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更創下了「最無下限」的歷史。在雙方的「烏賊戰術」中,大量負面醜聞曝出,大選也脫離了嚴肅的政治性,反而像是娛樂節目。當國家領導人只能從「騙子」或「瘋子」中產生,更多的人或許只能報以失望,或不感興趣的態度了。

一個月後,美國大選就將落幕,但很明顯,這並不是鬧劇的終結。深諳美國政治的福山在論述「美國的政治衰敗」時打了這樣的比方:諸多個否決點好比把沙粒扔進齒輪,既防止了車軸往前轉,又阻止了它往後轉。當所謂「民主」的探討難逃「否決」的命運,只能帶來糟糕的平衡、高昂的成本和低下的效率,國家還如何運行?

推薦閱讀:

梁家傑宣布參加明年香港特首選舉
負數票是什麼概念?
政治學:選舉民主普世化的困境
丁守中有戲嗎?台北市選情分析
農民收入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TAG:選舉 | 選民 |